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望峰崗的前世今生

千紙鶴

<h5><font color="#167efb">我站在高高的架子山上<br>舉目望四方<br>美麗的淮南城<br>可愛的望峰崗<br>就要離別我可愛的故鄉<br>啊...啊...<br></font><br></h5><h3>這是1980年代初,我一同學作詞作曲。歌詞雖然還帶有明顯的模仿痕跡,其旋律也過直白,但多年過去,卻一直回響在我的腦海里,刻在記憶里,以至于揮之不去。</h3><br><h3>遺憾的是,后面的詞曲不記得了,但“望峰崗”這個名字注定伴隨我一生,不可忘記。</h3><br><h3>說來慚愧,雖然我在望峰崗出生望峰崗長大,但對“望峰崗”的歷史,我還真是知之甚少。</h3><br><h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著淮南半壁江山的淮南礦務局的“十礦三廠”中,望峰崗地區就有李二礦、望峰崗洗煤廠、望峰崗機電修配廠。另外還有全市最大的編組站、淮南礦務局總倉庫等。可謂紅紅火火,風光一時。</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div><br>對于”望峰崗”名字的來歷,民間傳說,多系望文生義,但仔細琢磨,倒也不無道理。<br><br>本地村名,一般多是某姓先來居住后,根據地勢,把其姓鑲進地名中,如蔡家崗、徐家洼、朱家崗、廖家灣、馬家沖、應家臺孜、李家咀孜、范家圩孜等。可前綴也可居中,如山金家、山朱家、山余家等。也有不帶姓氏的以地勢地形立名,如鴨背鋪、三山鋪、癩山集、山西頭等。<br><br>所謂“崗”,是指高起的土坡。沿淮一帶,水患多發,先人們為防水患,便總結經驗,在崗地聚集居住生活。<br>該村原屬鳳臺縣金石鄉,又因近山建村,一出門便可見村東南的小廟山、小羅山和大羅山,由地勢景物立村,因此得名望峰崗。<br><br>雍正十一年(1733年)壽縣鳳臺分置后,望峰崗歸鳳臺仁壽鄉二十五保之鴨背鋪。 由于望峰崗以前僅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小村莊,現在能查到最早記錄它的也只有清嘉慶李兆洛纂修之《鳳臺縣志》,但其稱謂為“王佛岡”:<div><br><h5><font color="#167efb">跨鴨背澗者,有西大橋。在鴨背鋪西畔。<br>跨小陂塘者,有廣濟橋。在城東王佛岡西。<br>跨南行澗者,有岡東橋。在王佛岡東。</font></h5></div> 清嘉慶李兆洛纂修《鳳臺縣志》中之“王佛岡”。 而王佛岡之王字后綴“佛”字就比較難以理解了,歷史上這里也沒有什么佛教寺廟,沒有什么象形山。據了解,僅望峰崗村東及今望峰崗小學校內北有過兩座小廟,但那只是最常見的土地廟,里面通常供奉的是“土地爺”和“觀音”,似乎與“佛”還搭不上界。但“佛”與“峰”字音在當地口音里是比較接近。 《鳳臺縣志》又云:<br><br><h5><font color="#167efb">三羅山又出二支:東南支曰巽(xun)山,西南支一里西北折曰屏山,又西二里曰茀山。轉又西一里曰小禪山,此皆分龍堆西北支山也。</font></h5><br>卷一 輿地志“山川”之“山”條款里沒有提到三洛山、茀山、小禪山。<br><br>然后在山川之“川”條款里:一自三洛山西北屏山、覆山、小源山北下至王佛岡(注:今望峰崗)東大橋下北注;一自小禪山北小坡塘水過廣濟橋(望峰崗西)北注。<br><br>也就是說:一條水從圍山西北的火石山、小廟山、小源山北下來經過望峰崗崗東橋向北流入十澗湖;另一條水從小源山北的一個小水塘經過望峰崗西邊的廣濟橋向北注入十澗湖。 <p class="ql-block">如此一會三羅山、屏山、茀山、小禪山,一會三洛山、屏山、覆山、小源山,而后小源山小禪山混用,方位一會“西南”,一會“西北”,令人費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實地考察比對,其實三羅山與三洛山、茀山與覆山、小禪山與小源山皆各為同一山。即今圍山(饅頭山、小羅山)、小廟山(東華鑫城)。而屏山即今火石山、小禪山(小源山)即今淮南六中,已不可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鄉人多是山東遷徙而來,發音hf不分,當地多讀“鳳臺”為“轟臺”,“河北”為“活北”,“望峰崗”為“王紅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有音對字不對,如楊家山被誤寫為“養槚山”、吳家山被誤寫為“五槚山”,驢蹄山被誤寫為“廬題山”。甚或對同一座山也有兩種不一樣的寫法,如今羅山,被誤為“洛山”,茀山與覆山、小禪山與小源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間語言,南腔北調,博大精深,加之李兆洛來自陽湖(今江蘇武進),由于南北口音之差異,李兆洛在記錄時發生偏差,把“望峰崗”記錄成了“王佛崗”也就不奇怪了。</p> 1948年9月淮南煤礦局礦區圖上的“望烽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九月,淮南煤礦局礦區圖上將其標注為“望烽樓”。然而我后期走訪多位望峰崗小郢孜老人,他們告訴我,從沒聽說過這個名字,也從沒聽說村里有過什么樓,當時的名字就是“望峰崗”三個字。<br><br>我們由圖上還可以看見穿村而過的古道,其南挨著的是當時預修的通往八公山礦的“大通至白龍潭”的鐵路線,白龍潭在今李咀孜礦東南約400米處。<br> 所謂小廟山,也即茀山、覆山。位于望峰崗(村)東南約800米,海拔約65米。<br><br>清朝中期,附近一姓陳的人家在山上建了一座小廟,故稱小廟山,1980年代初還可見其遺址。<br><br>該山所產紅泥質地優良,以前每逢清明前,當地居民會成群結隊,結伴上山采挖上一小團,用于腌制雞蛋、鴨蛋,味道獨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小山洞,最深者,可達十余米。現如今,被建成東華鑫誠居住區了。 大約1960年代,舜耕山山脈及八公山脈部分山頂上大都建有一個個用于測量標志的三角鐵架,架高達十余米。<br><br>望峰崗小廟山及其東大羅山上曾建有三角鐵架,當地又稱之為“大架子山”,稱小廟山為“小架子山”。<br>年少無知時,我曾經多次爬過這個“小架子”,憑欄遠眺,任微風輕撫。<br><br>多年前各山頭上的鐵架子仿佛一夜蒸發,不知其蹤。 <h5>下圖為1980年代中期,從覆山(今火石山)上向西北方向拍攝的望峰崗局部。腳下是淮南礦務局合成材料廠、望峰崗機械修配廠、望峰崗選煤廠。</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div><br><br>望峰崗介于鴨背鋪與三山鋪中間,距壽州25里。<br><br>古有壽州至鳳陽府官道穿村而過,現還可尋見其部分路基。<br><br>1938年,隸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鳳臺縣第一區金石鄉。<br>1949年4月,隸屬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后改淮南礦區)。<br>1961年10月1日劃歸新成立的謝家集區。<br><br>民國26年(1937年)創辦耿皇寺小學,校址設在小王郢,故名小王郢小學。不久遷至耿皇寺,易名耿皇寺小學。有學生120人,教師5人,屬鳳臺縣管轄。<br>民國34年(1945年)停辦,1949年恢復。 <p class="ql-block">民國30年(1941年)(一說1940年),由望峰崗村民王元成、王學明叔侄等人牽頭,地方民眾捐款助物,改修原望峰崗東、路南一古廟的五間廟宇為校舍,創辦了望峰崗小學,隸屬于鳳臺縣教育局,校名為“鳳臺縣第二區望峰崗小學”。又聘請了讀過私塾的村民陳躍東、壽縣李夢敖(音,教語文)等幾位老師,陳躍東任校長兼教數學,王學明任教導主任,當年招生120人。</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因日本人投降停辦,不久恢復。</p><p class="ql-block">1948年底因淮海戰役爆發停辦。</p><p class="ql-block">解放初,恢復招生,仍由陳躍東、王學明負責。</p><p class="ql-block">1950年2月,由市文教文接管,校長徐繼三,教師2人,學生50多人。</p><p class="ql-block">1953年9月~1956年7月,廖運昌接替原校長王學躍。</p><p class="ql-block">1964年9月遷到望峰崗選煤廠大門對面,即現校址。</p><p class="ql-block">1956年9月~1980年7月,校長張文蘭。</p><p class="ql-block">1980年7月~1985年7月,校長姚臨升。</p><p class="ql-block">1985年7月~1988年2月,校長吳廣銀。</p><p class="ql-block">期間因鴨背行政村遷鴨背新村(望峰崗小學后面),原馬沖小學也隨之并入望峰崗小學。</p><p class="ql-block">1988年2月~1990年7月,校長王德明。</p><p class="ql-block">1990年7月~1998年8月,校長劉敏。</p><p class="ql-block">1995年8月,學校由平房擴建為樓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輾轉打聽到88歲的王呂榮先生曾在此校上學過。經走訪現居住在教堂的王先生,他告訴我,他就是望峰崗小郢孜人,1936年出生,1943年入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校當時有100多學生,都是周圍村莊的,如潘郢孜的、山西頭的、上郭家的、鴨背鋪的等,還有山南的。</p><p class="ql-block">那時上學苦,沒有書本,用的是“張皮紙”(音),過去包果子包中藥的,薄、但有韌性。</p><p class="ql-block">由于戰亂,學校開開停停,六年的小學,硬是被他讀成了十年,直到1953年才讀完小學。</p> <h5><font color="#ed2308">1944年5月繪制安徽省定淮特別區全圖。上面顯示為“望風崗”</font></h5> <p class="ql-block">我跟他反復提到“望峰崗”三個字,他說一直都是“望峰崗”這幾個字。為此,日本鬼子當年也來問過“望峰崗”名的來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祖先是從山東老鴰巷遷來的,算是望峰崗小郢孜最早的村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過進一步走訪了解到,該村解放前曾有百十家居住在這個崗地上。村民主要以王、陳、李、廖、應、尹、張等姓組成,他姓主要來自周邊的山西頭、廖家灣、應臺孜等村莊,而且遷來時間不過百余年。有三王不一家,三陳不一家之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還告訴我,1950年代初,“望峰崗”曾經隸屬于壽縣隗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有一張原淮南蔡家崗機廠便條,上有一枚1952年3月3日“安徽壽縣蔡家崗(代)”代辦所郵戳,官方資料僅有1983年9月出版的《淮南市地名錄》上有記載1949年至1954年初蔡家崗隸屬壽縣二十店鄉。</p> <p class="ql-block">王學昇,1934年生,望峰崗小郢孜人,約1943年入望峰崗小學。與王呂榮先生都是1953年小學畢業,1956年進田家庵電廠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望峰崗小學就是他的三叔王元成與堂哥王學明等人創辦的。王學明與陳躍東都在今望峰崗小學位置讀過私塾,家境比較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王學昇先生介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望峰崗區域:東到大澗溝東大橋,西至西澗溝西廣橋鴨背鋪,南達山西頭陳郢孜,北至石澗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聯系李兆洛《鳳臺縣志》所描述,這里的東大橋實際上就是“岡東橋”“東大橋”,在今望北新村內;西廣橋就是“廣濟橋”,在今選煤廠西門與十澗湖西路交叉口附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望峰崗小郢孜一度也被稱為“望峰崗村”。</p> 1956年10月3日因謝家集中央洗煤廠(望峰崗選煤廠)在望峰崗小郢孜村西建廠,政府將被占地的小郢孜部分村民搬遷到村西南約3華里路的柏家尚崗孜村東,給他們新建了四排紅磚瓦房,人稱“紅瓦房村”,陳躍東也跟著遷到“紅瓦房村”居住。<br><br>轉眼一個甲子,因紅瓦房村屬于采煤沉陷區,前幾年又被政府遷回位于望峰崗南路中國工商銀行后的“尚崗新村”。該村與他們原居住地望峰崗小郢孜之間直線距離僅200米,中間是鐵路編組站。<br><br>1958年因為淮南煤礦大發展,人口驟增,蔬菜供應出現問題,于是成立“兩青”,即東部長青蔬菜分社(1959年),西部永青蔬菜分社(1963年2月18日),專門從事蔬菜生產。原以種糧為主的望峰崗小郢孜在此時并入永青大隊改種植蔬菜,同時改村名為“永青村”。<br><br>1963年撤銷城市人民公社望峰崗分社,改為望峰崗街道辦事處。<br><br><br>煤礦與工廠的遷入,給這個小村莊帶來了現代工業文明與繁榮,激活了這片古老的土地。<br><br>昔日的小村莊逐漸演變成望峰崗鎮。該鎮區域目前為,北到淮河,南至春申君黃歇墓北700米處,西到十澗湖西路與應臺孜路交叉口,東到大羅山南坡。鎮境內有27個自然村。<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郢孜二礦井田因地質構造復雜,初期由北京煤炭設計院設計為年產30萬噸的小型礦井。1955年10月25日破土建井,淮南礦務局副局長柏瑞秀同志在開工典禮上挖了第一鍬土,淮南市委第二書記劉廉民同志在大會上講了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井工程由淮南煤礦基建局負責施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8月1日建成投產,淮南礦務局正式命名為李郢孜第二煤礦簡稱李二礦。礦井移交生產時召開了慶祝大會,由李二礦礦長詹坦同志和李二礦黨委書記范恩才同志主持大會。淮南市委書記劉廉民同志,淮南礦務局黨委書記、礦務局局長夏繼霞同志在大會上講了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8年,李二礦安全生產紀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1958年11月8日,市委決定,李一礦與李二礦合并為李郢孜煤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9年5月,市委決定撤銷李郢孜煤礦,分為李一礦與李二礦。</p> <h5>1971年春節,肖志明拍于礦調度室外平臺,背景為礦副井鋼筋混凝土井架與煤炭裝火車的皮帶樓。</h5> <h5>1980年代初李二礦大門。</h5> 1985年7月,因為李二礦的歸屬等問題,市礦發生矛盾,李二礦發生過翻牌鬧劇。一會“淮南礦務局李郢孜第二煤礦”,一會“淮南市望峰崗地方煤礦”。<div><br></div><div>群眾背后戲稱此事件是“李二嫂改嫁”。</div><div><br></div><div>煤炭部、安徽省委、省政府出面也未能解決,10月國務院派聯合調查組,31日國務院作出處理意見,問題才得以解決。<br><br><br></div> <h5>1980年代初李二礦圖。</h5> 2002年3月,李一礦、李二礦、謝二礦破產重組,組建謝李煤礦有限責任公司。<br>2006年5月,謝李煤礦有限責任公司更名為李一礦。<br>2010年12月28日停止礦井生產,2011年5月28日正式關閉。 <h5>上圖為1981年春,李二礦機電副總姚先鋒(前排中)與機電科人員</h5> <p class="ql-block">寫望峰崗,如果不提一下“躍進門”,可能說不過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4年前后,礦上經常開展“戰高溫,奪高產,誓死拿下XX萬,為XX獻禮!”有勞模參加省市、國家組織的表彰大會,礦上便組織礦小學學生身穿白襯衣,藍褲子,系上紅領巾,排在在礦大門至今洞山西路路口兩邊,隨著腰鼓隊的鼓聲臨近,礦領導陪同勞模們經過,孩子們便連蹦帶跳揮舞著花環,高喊“向XX學習!向XX致敬!”等口號,然后目送他們前往望峰崗火車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望峰崗南路今洞山西路與通往礦上大路的交叉口南,用磚塊、水泥砌筑而成,外面再用竹材、木材等扎了一個高約4米,呈“艸”字型的簡易凱旋門。每逢有活動,門兩邊及頂端過橋會貼有標語口號,插有彩旗等渲染氣氛。</p> 1978年,李二礦可謂紅紅火火,各種榮譽紛至沓來:<br><br>1月下旬,李二礦時任黨委書記姚振柏赴京參加全國煤炭系統工業學大慶會議,并受到華國鋒主席的接見。。<br>同月礦食堂女工唐其蘭被煤炭部授予煤礦勞動英雄勞動模范稱號;<br>是年,被獲煤炭部“全國通風甲級礦井”稱號;<br>是年,榮獲煤炭部授予的“文明生產過得硬的企業”稱號;<br>是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大慶式企業”;<br>9月,鐵蘭云同志作為少數民族參觀團的代表,赴京參加國慶游園活動;<br>9月,唐其蘭赴京參加全國婦聯工作會議。<br><br>因為礦上煤炭產量屢上臺階,是為“躍進”,因此人們便稱呼此門為“躍進門”。1980年代初拆除。 1990年代中期,市內盛行民營跑客運的中巴車,為方便乘客上下車,便順乘客意,設了“躍進門”一站。從此“躍進門”一詞便隨著中巴車而逐漸傳開,成為地標。<br><br>并非因1950年代那場“大躍進”而得名。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div><br>1954年9月,經中央燃料工業部批準,淮南礦務局成立淮南謝家集中央選煤廠廠址選擇委員會。經過多方勘察設計,最終選址在望峰崗小郢孜西。<br><br>1956年10月3日,國家“一五”計劃、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之一——淮南煤礦謝家集中央洗選廠(望峰崗選煤廠)在望峰崗正式開工興建,由市委書記處書記康志杰與蘇聯專家顧爾斯基共同破下第一鍬土。<br><br>該廠由前蘇聯列寧格勒設計院設計援建,因此被譽為中蘇兩國的“友誼之花”。<br><br><br>  從建廠開始,除了瓦西里耶娃為首的設計專家工作組來淮南以外,建設期間,還有來自蘇聯的土木建筑、電氣安裝等方面的專家過來,長期在工地進行具體指導,解決了各種技術難題。<br><br>承建單位是煤炭工業部徐州基建局選煤廠建筑安裝公司(即1954年12月14日成立的原淮南煤礦基建局,1957年秋成建制調往徐州,改為徐州煤礦基建局),他們克服了施工上、技術上的種種困難,終于提前六個月圓滿的完成了建廠任務。<br> <h5>1958年底淮南煤礦望峰崗洗選廠全景。</h5> 該廠設計年入洗原煤100萬噸,生產13級精煤,是當時華東地區大型礦區型選煤廠、全國四大煉焦煤選煤廠之一,產品主要供應鋼鐵、焦化、發電、化肥、建材等行業動力和生活用煤。<br><br>蘇幫清當時受迫害,下到洗煤廠籌備處當副職,實為實際負責人。因為缺少干部,他又從東北要來了張富田、馬太和等人。可惜建成投產不到一年,蘇幫清同志便因病去逝。 <h5>上為1958年12月21日,選煤廠建筑公司工程技術人員歡送蘇聯四位專家合影。 前排右五為蘇幫清,右六顧爾斯基,左四為別列普遼特其科夫,左六戈爾巴契科夫,右四波波夫,中間的小女孩是蘇的大女兒。</h5><h5>背景“淮南小窯煤指揮部”系淮南市委于1958年11月成立,時任市委書記劉廉民任政委,市委書記處書記、淮南礦務局局長康志杰任總指揮。</h5><br>1958年12月20日正式投產,同年底更名為望峰崗選煤廠。<br>1959年入洗原煤149萬噸,投產一年就超過了設計生產能力近百分之五十,產量當年在全國四大煉焦煤選煤廠中居首,榮獲了全國“群英會”頒發的獎旗。<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8年12月,淮南煤礦望峰崗洗選廠移交生產紀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繼聶榮臻副總理1959年6月上旬視察望峰崗選煤廠后,次年又先后迎來了鄧小平、董必武、彭真、楊尚昆、劉瀾濤、張治中、伍修權、曾山、許世友等多位國家領導人密集來廠視察、參觀。足見當年國家對該廠的高看與重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該廠老員工儲可賢先生回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2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同志及彭真、楊尚昆、劉瀾濤等同志,在省委書記曾希圣的陪同下到望峰崗洗煤廠視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儲可賢有幸見到幾位國家領導人并被拍進了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當看到這張珍貴照片時,儲可賢都激動不已。他笑著說:“站在鄧小平同志左邊的就是我。每次看見照片,我就會回憶起那個幸福的時刻,這張照片令我終生難忘。”1960年,儲可賢24歲,是望峰崗選煤廠第一代調度員。儲可賢回憶:“鄧小平同志視察當天,我在調度室值班,不知道國家領導人視察,當鄧小平同志見到全廠生產設備都能由調度室一人操縱開、停車時,十分滿意。鄧小平同志平易近人的作風、實事求是的精神,讓人記憶猶新”。</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div><br>1949年6月修筑大通至八公山鐵路,從望峰崗(村)南穿過向西經過今望峰崗選煤廠、鴨背鋪、十澗湖西路謝二礦南門經過。<br><br>1955年因建謝二礦,大八鐵路支線17公里至謝一礦南3.8公里南移至今老鱉塘南壩,考慮到要在望峰崗建礦、洗煤廠、機械廠等,因此在此設“望峰崗車站”。<br> <h5>上為1956年7月24日,望峰崗車站建成并開始辦理客運。“望峰崗”的名字出現在《淮礦工人》報上。</h5><br>這可能是“望峰崗”三個字首次亮相于官方資料上。<br> <h5>上為1967年12月26日望峰崗火車票。日期恰是偉人生日。</h5> 望峰崗車站位于望峰崗(村)南,其與編組站所占地即是望峰崗(村)的田地。<br>為二等客貨運中間站。該站旅客候車廳面積195平方米,可供150名旅客同時候車。月臺站臺1個,面積1844平方米,旅客到發線2股,一道有效長794米。火車站貨場占地面積280平方米,站線1場8條,2場9條,日均貨車15趟,年貨運量315萬噸。<br><br>望峰崗火車站編組站在巔峰時刻共有13條鐵路專用線:<br>望峰崗火車站至謝家集聯運公司;<br>望峰崗火車站至李一礦;<br>望峰崗火車站至謝二礦;<br>望峰崗火車站至謝三礦;<br>望峰崗火車站至李二礦;<br>望峰崗火車站至礦務局總倉庫;<br>望峰崗火車站至礦務局望峰崗機電修配廠;<br>望峰崗火車站至淮南化工總廠;<br>望峰崗火車站至鐵四局第三工程處;<br>望峰崗火車站至望峰崗糧食4庫;<br>望峰崗火車站至羅山油庫;<br>望峰崗火車站至淮南毛紡織廠;<br>望峰崗火車站至望峰崗選煤廠。<br><br>至今也沒有誰破了這個記錄。<br>你就說牛不牛吧? 隨著煤炭資源枯竭,煤礦、工廠或關閉或遷移,大多支線或廢棄或拆除,昔日繁忙的景象已成過往。<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div><br>淮南礦務局望峰崗機電修配廠。<br><br>位于望峰崗南路中段北側,山西頭小陳郢孜北,水張鐵路南。全廠占地總面積615447平方米,其中廠區為322740平方米,生活區為29270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05000平方米。自備一條0.43公里的鐵路專用線和望峰崗火車站相接。<br><br> 其前身是大通煤礦井口修理廠。1953年7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淮南礦務局機械總修理廠。1957年8月,煤炭部批準上海煤礦設計院提出的關于淮南礦務局中央修理廠的設計。最后選址在望峰崗東南。1958年4月中旬動工興建。1959年10月遷址望峰崗,1978年,更名為淮南礦務局望峰崗機電修配廠。1990年主要生產車間有機械加工、機修、鉚焊、鑄造、電修、頂梁、工具及熱處理、制氧、軋鋼、五金、單體液壓支柱修理、煤研石發電等車間和設備動力科。<br><br> <h5>下圖為1980年9月13日,中共望峰崗機械修配廠第二屆黨員代表大會合影。</h5> <br>雖然該廠歷經磨難,一直都是不溫不火,默默無聞,但卻是目前望峰崗唯一的一個還存在的老廠。 <h5>下圖為1988年10月淮南礦務局機械廠(即原望峰崗機械修配廠)</h5> <h5>下圖為1989年淮南礦務局機械廠多種經營公司下屬之望峰崗汽水廠,滿滿的時代感。</h5> <h5>這些當年望峰崗汽水廠生產的各品種汽水,你有喝過嗎?</h5> 望峰崗礦井于1984年由淮南礦務局計劃興建,經過多次設計與籌備,1989年12月,中央風井開工,之后又相繼開工了一副井和原主井。至1997年停建時原副井、中央風井均已施工至-820米以下,主井施工至-548米左右。2004年3月,三井恢復建設。2007年2月1日出煤,2017年關閉。今改為淮南職業技術學院西校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div><br>望峰崗境內還有一處鮮為人知的亮點,就是位于望峰崗鎮梨樹園自然村南側之“翻嘴頂文化遺址”。<br><br>它北距淮河1公里,東北距十澗湖約600米,面積約1萬平方米。<br><br>1985年春文物普查時發現,1986年11月市政府公布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r><br><br> 不過現在去啥也看不見了,甚至當地人也沒有幾人知道的。<br><br>原遺址為一處南高北低的坡地,耕地層土壤呈灰褐色,遺物散布比較豐富。<br><br>采集到的陶器殘片有泥質紅陶、灰砂紅陶、泥質灰陶、黑皮灰陶、黑陶夾砂紅陶,含砂量較高。部分遺物河蚌殼含量較高,燒結緊密。<br><br>黑皮灰陶和黑陶器制作規整,器物表面光澤強,采集到的標本可辨出鼎、鬲、罐、盆及各種平底器。<br><br>泥質灰陶多飾粗繩紋、網紋,附加堆塑紋,很具特色,以泥條壓貼于大型器物腹部,用指部壓出花紋,然后通過飾麻布紋成網紋,紋飾不規整。 鼎足分三式,其一為圓柱形尖足,質料分夾砂紅陶和灰陶兩種素面。其二為扁型尖足,質料分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泥質灰陶,形制不甚規整,在足外印手指印窩,屬一種簡單裝飾,一部分器足一側有豎向凹凸紋。其三為側三角形平足,略似魚鰭狀,質料為夾砂紅陶,較一般質料純凈,燒結較好。足中高檔瘦袋足少見,多為短頸矮襠肥袋足。<br><br>在遺址上還采集到石礴1件,無斷,質料屬沉積石灰巖,刃寬2.7厘米,厚1.1厘米,長6.1厘米,制作精細,磨制光滑,刃部完好,可辨使用痕。<br><br>從遺址表面采集到的標本看,遺址的文化延續較長,下限至商周時期。<br> 鴨背鋪、老鱉塘、官飲塘<br><br>鋪西原有一口大水塘,其狀如鱉,叫"老鱉塘"。<br>自老鱉塘西向東望,地勢宛如一鴨引頸投水,而店鋪正在鴨之脊背,后來人們就把這店鋪叫做"鴨背鋪"。<br>鴨背鋪西北角原一水塘,水清如鏡,甘甜爽口,不論春、夏、秋、冬,水總是滿著,且不漫溢,人畜爭飲之。后來竟成了官家專門飲馬的地方,當地的人們稱此塘為"官飲塘"。<br> <h5>下圖為望峰崗機械修配廠職工在廠大門對面、山西頭東開展娛樂活動。看看有你的身影嗎?</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1955年,在望峰崗南路開設望峰崗百貨商店、望峰崗五金商店和望峰崗煙酒專賣商店。<br>1957年8月,在望峰崗南路設望峰崗郵電所。次年11月建筑面積119平方米的望峰崗郵電所營業房竣工。<br>1957年10月,在望峰崗洗煤廠自籌水廠的基礎上建設望峰崗水廠,1958年11月竣工。</div> 1958年秋,淮南六中在小廟山西之小源山(小禪山)建成招生。 <h5>下圖為1958年7月淮南六中(被涂改了)建設單位寄上海信封</h5> 同年李郢孜第二小學(簡稱李二小)在淮南六中西門對面、山西頭南建成。約1990年代中期停辦,前幾年與原望峰崗機廠小學合并為今謝家集區第六中學。<br><br>1960年,望峰崗機電修配廠小學、望峰崗選煤廠小學分別建成。 <h5>下圖為1961年5月23日淮南市教育局頒發給李郢孜第二小學校長倪健九的工作證。</h5> <h5>下圖為望峰崗洗選廠小學第一屆畢業師生合影(蘇西彬提供)</h5> <p class="ql-block">1962年創辦李二礦職工子弟小學校,1973年改為淮南礦務局第四中學。<br></p><p class="ql-block">1965年在今淮望新村西門內建李郢孜第四小學(簡稱李四小),1975年停辦。</p><p class="ql-block">1970年原應臺孜小學改為應臺孜中學,1990年遷移到望峰崗北路路北,更名為望峰崗中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隨著望峰崗機械廠及李二礦工作生活的人員不斷增加,在望峰崗南路中段南側的工房區,自發形成了以農貿、飲食、小商品為主的綜合市場。</p><br><p class="ql-block">1989年,為順應市場,由區政府組織協調,本著"人民市場人民建,建設市場為人民"的方針,淮南礦務局、望峰崗機電修配廠、區工商局投資,合成材料廠、地區部分個體工商戶集資,由賴山建筑公司設計、承建的望峰崗市場,當年6月15日動工,次年12月底竣工投入使用。<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該市場占地9.23畝,長143米,寬43米,總面積6149平方米,四周由建筑面積1320平方米的38間營業室和2間辦公室封閉而成。每間營業室15平方米。市場中間建有一座南北向的長120米,寬8米的雙路鋼筋水泥柱、弧形頂面,上覆玻璃鋼瓦片的大棚,計1920平方米,有400個水泥臺攤位,經營農產品、家禽及水產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該市場商品豐富,不僅解決了部分人員的就業,同時極大地方便了周邊的群眾生活。<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5年,由于舊房改造工程拆除該市場,后在李二小西南、李二礦生活區東段東空地上重新建了一個更加完善的大型菜市場。如今每日里紅紅火火,人頭攢動。</p> <h5>上圖為望峰崗地區李二礦、望峰崗機械廠、望峰崗洗煤廠1950年代職工住宅房。俗稱“70棟”(李二礦)、“60棟”(機修廠)、“30棟”(洗煤廠)。當時全礦務局統一圖紙。<div>這與我家當年住的房子一模一樣,區別是臥室窗戶帶搖頭,這個沒有。</div></h5> 這本《淮南煤礦望峰崗洗選廠施工經驗》是1959年1月煤炭工業部徐州基建局選煤廠建筑安裝公司在完成建設望峰崗選煤廠后,為吸取施工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特將所采取的施工方法和一些技術資料、專家建議等,加以總結匯集,編印成冊。<br>書內有非常珍貴的施工影像資料46幅,內容涵蓋開工典禮、破土開工、各主要廠房施工圖、各主要機器設備、及省市局領導現場視察等。<br>文字內容更加豐富:<br><br>施工平面布置圖<br>機械連系圖<br>施工總進度表<br><br>一土建部分<br>二機電安裝部分<br>三專家建議部分<br>四統計資料<br><br>各種參數,可謂洋洋灑灑,非常細致。<br><br>這也是歷史上帶有“望峰崗”名的第一本書籍。 <h5>下圖為1959年底望峰崗圖</h5> <h5>參考資料:<br>《壽縣志》明嘉靖 栗永祿<br>《鳳臺縣志》清嘉慶 李兆洛<br>《淮礦工人》報1950年代<br>《淮南市地名錄》1983年8月<br>《淮南市志》1998年12月<br>《謝家集區志》2000年<br>《淮南煤礦志》1992年<br>《李二礦礦志》1987年<br>《淮南煤礦望峰崗洗選廠施工經驗》1959年1月<br>《淮南礦務局望峰崗機電修配廠志》(1953一1986)1987年8月</h5>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系淮南市政協文史專員</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div> <h5>作者近照</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宁县| 灵山县| 邵阳县| 黔南| 通化县| 临朐县| 洛隆县| 都昌县| 万安县| 太和县| 宁津县| 临安市| 桐乡市| 滦平县| 广西| 深水埗区| 新疆| 禄丰县| 松潘县| 凌云县| 敖汉旗| 剑川县| 巴彦县| 吉木乃县| 江永县| 合肥市| 三都| 宁化县| 呼伦贝尔市| 秦皇岛市| 汝州市| 华宁县| 武邑县| 正阳县| 云阳县| 秦皇岛市| 建平县| 鄢陵县| 都安| 无极县| 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