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守拙田野別業】尋美古邑跡,合沓戀文筆

青璜走吧 南湖逸致

<p class="ql-block"><b>概況</b></p><p class="ql-block"> 文筆村位于涵江區新縣鎮駐地南側0.2 千米,距涵江36公里,因在風景秀麗的文筆峰山麓而得名。東與泗洋村接壤,西與大洋鄉可山村交界,北與大所村毗鄰,南與新縣村相鄰。其管轄20個自然村。</p> <b>景觀</b><div> 村東南有風景秀麗的自然景觀:新縣主山<b>文筆峰,又名石竹峰</b>,山中建聳天殿和石竹寺,及周長2公里的石筑古寨,唐未郭呂隱居處和伯龍讀書處,分布四處文筆峰崖刻群。無底潭瀑布、湘溪和后溪。美麗的田園風光,溪水潺潺舊厝溪,古木參天油松樹。</div><div> 村落中有 處文物保護單位:文峰宮,興化縣城隍廟,文峰祖宮、興化縣衙遺址,清樂橋亭及“清樂橋”碑刻。宋元時期的古窯址——郭洋山遺址,資國寺、龍興寺遺址等佛教建筑。</div> <p class="ql-block">  <b><font color="#ed2308">新縣地名來源</font></b></p><p class="ql-block"> 《游洋志》123頁載:興化縣古為游洋鎮,宋太平興國改為縣。國初縣遷于里之興泰,皇慶中縣遷廣業。《游洋志》卷之一村志3頁載:湘溪,在廣業里。元皇慶元年遷縣于此。為何遷?《游洋志》卷之一沿革1頁載:元皇慶元年壬子,邑令以縣境形勢負山,地窄人稀,時廣業湘溪居民輳集,地勢坦夷,乃徙縣于其地。然新縣文筆何優勢?《游洋志》卷之一形勢志2頁載:環邑皆山也。于職方為揚州之東南,于保為障星紀之斗牛。蓮花諸峰峙其前,石竹雙巒展其后,百丈盤旋而右顧,五奇逶迤而左蟠;瓢溪趨赴,湘水縈迴。山川之秀,千態萬狀。蓋走蛟龍而峙鸞鳳,浴日月而浸乾坤,根本鞏固,規模壯麗,班班乎國家興化之氣象也。</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石竹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吳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亭亭石竹聳云端,翠影春深帶雨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若遇伶倫知嶰谷,應裁律管學鳴鸞。</p><p class="ql-block">《重刊興化府志》卷之五175頁載:吳旭,字旭旦,國朝興化縣知縣也,江西撫州府臨川縣人。永樂中來知縣事。時歲歉政煩,旭處分多方,民以不擾。尤敦學校之教,而申以孝弟忠信之行,不踰年而化行政舉。</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文筆峰</font></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位于新縣人民鎮政府所在地靠東北方向約1公里處的文筆山峰。《游洋志》P4載:“文筆峰:在縣后廣業里,又名石竹峰。層巒巍壁,高插云漢,望之儼如卓筆。山之麓即縣治,實一邑之主宰也。”海拔441米,有前后兩峰,前峰筆直高插云霄之巔為古代的烽火臺,峰臺懸崖高聳云天,峰頂建有聳天殿石竹寺。</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竹寺和聳天殿</b></p><p class="ql-block"> 石竹寺始建于唐代,1980年重建,2000年重修。坐東朝西,正對文筆峰,寺分上下廳,中隔天井,山門進為下廳,中設彌勒佛和韋馱佛龕,相背而向。上廳為大雄寶殿,中帳祀釋迦牟尼佛,左帳祀觀音大士,右帳祀地藏王,再左帳為伽藍,再右帳祀祖師爺,殿中間南北墻開兩便門與聳天殿、膳房相連,寺前為半月形埕地。</p><p class="ql-block"> 聳天殿設南北兩山門,南山門與山路相連,北山門以臺階與大雄寶殿相連。殿中主祀玉皇大帝,南北斗星君及其他配神。其南側殿為尊客堂,北側建祀唐創建者郭呂和宋英烈威顯王神牌以及福德正神。</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考究:郭呂和宋惠澤英烈威顯王</b></p><p class="ql-block"> 《游洋志》卷一廟志:惠澤廟,在縣治之前湘溪。唐末有郭呂者,通經解學,卓為士林推望,隱居于石竹峰下,沒后英靈顯著,鄉民乃于大楓樹下置社享焉。一夕,雷轟毀其廟社,徙爐于郭洋林,里人復就其地而祀之。宋紹興十八年戊辰(1148年),賜額“惠澤廟”,乃邑令江珩所書也。寧宗慶元元年已卯(1195年),勅封“順濟圣侯”。</p><p class="ql-block"> 南社廟。在縣后石竹峰下,乃惠澤侯仲子,元仁宗皇慶間,居民共為立廟。遇旱禱之立應,勅封“惠澤英烈威顯王”。洪武二年丁卯(1387年)三月間,官民重修廟宇。</p> <p class="ql-block">  在殿之后北側巨巖峭壁上,天然巨石疊洞。系巨大石群構成人字形的天然洞穴,高約50米,近巔有甕形大窟,蝙蝠群居于此,故曰蝙蝠洞。原洞口有巨巖伸出,形似鷹咀,被毀壞。</p><p class="ql-block"> 相傳,隋朝大業間,金鯉,字伯龍,居于蝙蝠洞中面壁苦讀,于唐武德三年登庚辰榜進士,又日進士洞。</p> 中間大小有十余洞,中層一個洞能容納數十人。據傳唐末進士金鯉,字伯龍,少年時就學于故居的龍興寺,青年時期就在此洞專心研讀,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考中進士,唐朝李世民皇帝有詩贈金鯉:“黃龍漈里黃龍戲,白鶴山前白鶴棲。弘景可憐虛宰相,豈將薇蕨問夷齊。”<div>  唐末當地有一名儒穩士郭呂不愿做官,也獨自隱居此洞,供奉“玉皇”泥塑像稱此地為聳天殿,并書寫額匾。爾后郭呂老死于洞中,其子孫歸葬他于郭洋(現文筆村郭洋組)。宋紹興八年皇帝賜額名為“惠澤廟”,邑令江斯書額建廟于南社埔,敕封為順濟圣侯。因新縣原地名為湘溪,公元1312年至1448年在此建興化縣。于是,歷代興化縣令正月初九必須到此進香。</div> <p class="ql-block">  伯龍讀書處,上款:伯龍讀書處,熙寧辛亥孟冬,陳夢臣;下款:已卯年秋,蘇昌培。鈐印:蘇昌培印。</p><p class="ql-block"> 《莆陽名勝寺廟桓聯選集》宮觀篇上冊65頁載:宋嘉泰辛酉年(1201年)秋,陳權來訪金鯉故居,后游石竹峰,在蝙蝠洞書“伯龍讀書處”崖刻。<br></p><p class="ql-block"> 兩種說法:陳夢臣還是陳權來呢?在龍興寺遺址崖刻也出現兩位名字。崖刻已毀壞無法考證。</p><p class="ql-block"> <b>《游洋志》</b>80頁載:金鯉,字伯龍,清源東里白鶴人。登武德二年(應為三年)庚辰進士第,累官至司徒、吳國公。貞觀十八年,太宗駕親征高麗,鯉諫曰:“天下甫定,而遠人是校,恐百姓聞之而解體也。”上曰:“卿言當矣,但今事勢固不容以自止矣。”鯉遂解印而歸,治第白鶴山中。后太宗以詩寄之曰:“黃龍漈里黃龍戲,白鶴山前白鶴棲。弘景可憐堂宰相,豈將薇蕨問夷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舞寨</b></p><p class="ql-block"> 周長2公里的石筑古寨,名大舞寨。烽火臺遺址。穿過寨門,路旁原有石刻“大舞美姿”系江春霖手跡,現已失。江春霖年少時由其姑父母帶游文筆峰,姑母祈求他之前途,當夜夢“駿馬駝鐵甲,牧童讀春秋”,后來果然應驗。明代抗倭、抗匪當地鄉人就聚集在寨中。</p> <p class="ql-block">  2020 年公布文筆峰摩崖石刻為莆田市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四處崖刻介紹如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登瀛橋</font></b></p><p class="ql-block"> 行楷體,字幅高45厘米、寬130厘米,無落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比丘耀偈刻題詩</font></b></p><p class="ql-block"> 行草體,字幅高105厘米、寬90厘米。</p><p class="ql-block"> 文:欲識菩提性,須從此路登。香山連石研,到處即西天。上款:道光八年(1828年);落款:比邱耀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欲罷不能</font></b></p><p class="ql-block"> 行楷體,字幅高45厘米、寬153厘米,無落款。</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復我山河摩崖石刻</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位于新縣鎮文筆峰石竹寺后側山體巖壁,面朝西,橫書“復我山河”四個大字,上款“民國卅年(1941年)夏”,落款“黃珍吾”。行書,字幅高150厘米、寬450厘米。</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黃珍吾(1901—1969年),字靜山,海南文昌人,國民黨中將。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任軍事委員會別動隊少將副總隊長,福建省保安處中將處長兼保安副司令,福建剿匪司令官。1945年3月當選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同年底任青年軍副軍長。1948年任國民大會籌委會警衛處副處長,首都警察廳廳長兼防空副司令。1949年赴臺灣,歷任憲兵司令,臺北衛戍司令官,總統府中將參軍。1962年退役,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第八、九屆中央評議委員。<br></div></h3> <p class="ql-block">  山上怪石嶙峋、奇形怪狀,有古人觀日,玉兔盼月、蟒蛇出洞、老鷹孵蛋、神龜迎客、鷓鴣觀天、筆榕抱石。</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譙門</b></div><div> 《游洋志》123頁莆進士朱文霆撰《興化縣新作譙門記》:興化縣古為游洋鎮,宋太平興國改為縣。國初縣遷于里之興泰,皇慶中縣遷廣業。<br> 至正十三年,為臧吉公監邑之二年,令行事舉,人和歲豐。公謂斯邑雖小,視古男邦,門觀弗作,是鄙夷其民也。既大修縣署,遂改制錦坊為譙門,距縣可五十舉武。為楹七間,斫以巨杉,礱以文石,廣五十尺有二,崇三十尺有一。面蓬峰,背石竹,湘水溪其左,清樂橋其南。</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清樂橋</b></p><p class="ql-block"> 位于新縣鎮文筆村西北200米之新厝自然村。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立,清樂橋已不存,碑移置于此。面朝東南。碑赭黃色石質,高1.68米,寬0.85米,厚0.15米,抹角,下有碑座。正中豎刻楷書“清樂橋”三字,上款“至正壬辰(1352)夏,建緣祺山祖意永平安立”,下款“從仕郎興化縣兼勸農事常瓚書”。</p><p class="ql-block"> 祖意、永寧為祺山寺僧,為當時募建橋者。常瓚,里籍仕跡均不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樂橋亭</b></p><p class="ql-block"> 《游洋志》卷之二載:元至正壬辰年,知縣常瓚造。有書日“清樂橋”三大字,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鄉人太學生林玉斯率眾重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城隍廟</b></p><p class="ql-block"> 位于新縣鎮文筆村文井自然村。稱興化古城城隍廟,又稱莆仙永福城隍廟。始建于元皇慶元年(1312年),《重刊興化府志》卷之二十五664頁和《游洋志》卷之二廟志33載:城隍廟,在縣治之南。元至正十三年癸已(1353年),知縣達魯花赤藏吉建祠。于洪武三年己酉(1370年),頒降誥命,封監察司民佑伯。四年庚戌(1371年),知縣胡希哲重修。至正統十三年(1448年),與縣俱革。清光緒乙未年(1895年)重修,20世紀90年代重建,坐西南朝東北,二進歇山式構造,通面闊17.7米,通進深20.7米,建筑占地面積367平方米,保持明代建筑風格,保存部分原構件。中軸線上依次為戲臺、埕、門殿、主殿組成。2006年公布為涵江區第七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公布為莆田市第 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據<b>《游洋志》卷之二儒學志</b>有兩處提到城隍廟:一是風雨雷云山川壇,在舊縣興泰里。皇慶間與縣俱遷在縣南廣業里。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冬,知縣胡希哲剏。至十五年壬戌,堂官汪榮祖重修,門由南入,左祀本縣山川之神,右祀本縣城隍,俱南向,置神碑,祭則設之。東建神庫、神廚、宰牲房。二是邑厲壇,在縣北廣業里。洪武十年丁已(1377年),知縣謝昇創。四面繚以周垣,臨祭迎城隍之神以主之。立二牌于壇下左右,題曰“無嗣鬼神”。每歲春秋冬三祭焉。</p> 門樓上書“興德門”和“興化古城隍廟”。門旁楹聯“宜把寬容酬世事,休留非議在人間。”<br>  大門前為大埕,埕前建戲臺,面朝正殿,戲臺下層設老人活動中心,其西側建功德碑,山門直達街中。<div>  廟前左邊,石碑其中有二塊記錄新縣城隍廟的由來:公元979年興化置縣,縣衙設在今仙游縣游洋鎮,后來因游洋地方偏僻,交通不便,同時湘溪人文經濟較為發達,于是元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從游洋遷往廣業湘溪。所以,后人就把游洋稱古邑,湘溪稱為新縣,千年的古邑城隍廟也從游洋遷到湘溪。 </div> 前殿面寬五間,三大門寬敞,大門前四根石柱,元代柱聯“正直威靈昭萬古,文明氣象炳千秋。”和“湄嶼瀾安湘水匯,游洋景麗筆峰高。”面墻兩側石雕月窗,四角分別石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楷書大字。<br>  大門進為下廳,兩側塑牛頭馬面,大哥矮哥(黑白無常)及八班神像。判官、鐘鼓神以及十殿閻王。廳以二排各四根石柱支撐,拜廳兩邊為天井,中間為圓形吊頂,兩側門與兩旁側房相連。天井置龜形雕刻。 主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柱九檁,抬梁式,懸山頂。正中立一對石雕龍柱,兩側各隔房一間。殿中帳奉城隍金身塑像,名曰陳仲佳,明代莊邊百俊人。塑像前為木雕坐像,配神分立兩側。殿中掛匾有“心在神在”、“高懸明鏡”、“綱紀嚴明”、“浩然正氣”、“護國庇民”、“我處無私”、“節義文章”、“發揚正氣”等。<br>  殿中帳旁所掛木刻楹聯“神司興化留真跡,威靈新縣惠澤民”,乃元代之物。元代八卦不斷爐,留存一塊光緒二十一年(1895)龍陛石,長0.95米,寬0.66米,上刻“光緒歲舍乙未年花月吉旦立”。<br>  <br>善行此地心無愧,惡過吾門膽自寒。<br>赫赫天朝善惡兩途皆有報, 森森地府陰陽一例總無差。(板聯)<br>作事奸邪,任爾焚香無益,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br>善惡到頭終有報,是非結底自分明。<br>為善必昌,<br>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人間私語天聞若雷。 秉公辦事,廉政為民,是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對為官者的要求,宋太祖要求府州、縣勒《戒石銘》于堂前,其銘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div>  原游洋興化縣署縣堂前的《戒石銘》隨縣署遷往湘溪(今涵江區新縣)而遷移,現存莆田市博物館。<div>  廟中存元代戒石銘,碑文:“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豎五行陰刻,</div><div> “吏不畏吾嚴而畏我?,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則民不敢慢,?則吏不敢欺。公生明,?生威。”<br></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莆田城隍爺和城隍廟對聯</b></div> 莆田城內城隍廟里曾經掛著一幅對聯:“作事奸邪,任爾焚香無用;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句子通俗,意思達理,在同類的聯句中堪稱上乘,因而膾炙人口,廣為流傳。據說這幅對聯是城隍爺親筆書寫的。<br> 傳說:這位城隍爺姓陳名仲佳(全嘉),莊邊百俊村人氏。生于明朝,家有九子九媳九十九孫,五代同堂。有一天,他起早扶杖踏露去巡田,時值苦旱,滴水如金。他經過山澗壩頭,看見一條涓涓壩水,獨流到壩下一丘田里,幾乎要淹沒禾苗,而緊挨著的下一丘田,卻干涸龜裂,禾苗枯焦得要著火。原來上丘田是山霸黃老虎的,下丘田是寡婦林七嫂的。這時,林七嬸正拖著瘦骨嶙峋的病體和她五歲的女兒一起,到澗底一瓢一瓢地舀水,又一桶一桶地抬上來。水澆到田里,“嗤”的一聲,全被渴土吸光了。林七嫂眼看救苗無望,跪在田頭,仰面呼天,槌胸痛哭。這一不平之事,被陳仲佳看見了,他路過黃老虎田邊,用杖子在田塍上一戳,戳了一個洞,使多余的水“嗤嗤”地往下丘田里流。不料陳仲佳這一舉動被黃老虎發現了。這只發狂野獸,氣勢洶洶地直撲過來。不由陳仲佳分說,抓胸猛力一推,把陳仲佳推到下丘田里。<br> 陳仲佳在田里掙扎不起,早有人報到陳家。九子九媳九十九孫的老人被人欺侮,這還得了!一時間,陳仲佳全家的人都涌到田里來了。黃老虎見勢不妙,顧不得水,早就逃了。陳家男男女女,鋤頭穿擔,黑壓壓的一大片,來到陳仲佳的身邊。只要陳全嘉開口說出“黃老虎”三個字,他們就要去找黃老虎拼命。可是大家等呀等,等到的卻是平平和和的一句話:“是我自己不小心,腳踏爛泥摔倒的,與他人無關。”準備械斗的兒孫們只好扶陳仲佳回家。這時林七嫂的田已灌飽了水。<br> 過了三年,那個無惡不作的黃老虎終于犯法落獄了。不久,黃老虎死在牢里的消息傳到村里。這一天,陳仲佳吩咐九子九媳備佳肴美酒,要開個賀喜的家宴。賀喜?家宴開筵了,大家還不知道喜從何來,大兒子問:“父親,今天不是年,不是節,也不是誰人的生日,要賀什么喜呢?”陳仲佳一手捋須,一手舉杯,慢慢道來:兒孫們,我們今天能全家大團聚,就是大喜事!大家想想看,三年前我們要是像黃老虎那樣,倚仗人多動起手來,雙方必有傷亡,就是我們沒傷,把黃老虎打死,也得有人去坐牢,哪能有今天的大團聚?如此大喜事,能不慶賀慶賀?”大家聽了,豁然明白,咸服老人家思慮深遠。<br>后來,陳仲佳活到八十高齡。身子骨還很硬朗。有一天他在書房里磨了一大硯墨汁,揮毫寫了一副對聯。書訖擱筆溘然長逝。這副對聯就是“作事奸邪,任爾焚香無用;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后來被掛在城隍廟里,陳仲佳也被傳說成了城隍爺。傳說,陳仲佳逝世的那天,鄉里人在澳柄嶺遇見他,問他要去哪里干什么事。他說要去城里做官。鄉里人想那么老還能做什么官,以后才知道他是去做城隍爺。<div> 來源于《莆田僑鄉時報》2019-07-19,王琛撰《莆田山里二則民間故事》</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文峰宮</b></p><p class="ql-block"> 又稱“天后宮”,位于新縣鎮文筆村井頂。據文物碑刻可知始建于宋嘉定十九年(1226年),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年間重建,民國為區公所,1949年后改為倉庫,1962年被拆除,1994年重建,保持清代建筑風格,保存部分清末民初原構件。坐東南朝西北,通面闊15.8米,通進深20.7米,歇山頂,磚木結構,建筑占地面積316平方米,占地面積1010平方米,為一進廊院式建筑。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主殿組成。1997年公布為莆田縣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公布為莆田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在臨街的大路口,2019年建一座單門石坊,高4.5米、寬3.6米。門兩旁石柱刻有一副對聯:五百年興化故邑惟此為尊,上千載媽祖精神于斯最靈。</p> <p class="ql-block">  埕前戲臺長11.4米、寬9.3米、高5.5米。</p> <p class="ql-block">  前殿</p><p class="ql-block"> 進深四開間,廊上青石方柱刻楹聯:“湄島鐘靈推第一,文峰獨占有誰雙”為宋代方偕所作;“湘水鐘靈神作主,湄波浪靜世升平。”寓溯為湄洲祖廟之分靈宮。殿廊方形柱高浮雕八仙石刻,</p><p class="ql-block"> 前殿內左右各兩列兩柱方形石柱,兩邊四根沒有題柱,正中四根題對聯,三面都刻有聯句,一例用楷書寫就,中間的一聯是: <font color="#ff8a00">漂海元功</font>標砥柱,參天廣業峙文峰;面向大門的一面是:澤沛湘溪昭圣惠,峰回楓嶺振人文;面向內里的一面也有一聯:<font color="#ff8a00">后德</font>無虧擬配天,<font color="#ff8a00">母儀</font>克樹尊稱圣。并在兩兩相對的一面,浮雕文官武將等人物。</p> <p class="ql-block">  前殿與正殿隔著天井。</p><p class="ql-block"> 主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木構架,歇山頂。前屋檐下有一對虬龍盤柱。正殿上一前一后高懸“護國庇民”、“高明配天”兩塊匾額,</p> <p class="ql-block">  龍柱為何建在正殿前廊呢?可能元代遷建時只建有正殿,前殿是后人在明代或清代重修時增建。</p> 媽祖石雕像<div>  石雕像高14.33米,開光于2017年1月18日。</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 style=""><b>文峰祖廟</b></font></p><p class="ql-block"> 位于文筆村后溪41號,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壬寅年(1842年)重修,1988年重修。坐北朝南偏東20°,歇山頂,抬梁結構,通面闊20米,通進深10.75米,建筑面積215平方米,為單進建筑。中軸線上依次為埕、主殿組成。</p><p class="ql-block"> 主殿面闊五間,進深9檁,抬梁式木構件。歇山頂,三段脊,燕尾脊,戧脊卷草紋。前檐出挑兩架椼,形成前廊。前廊立兩對石柱,鼓形柱礎,兩側披檐。</p><p class="ql-block"> 門額上懸“ 文峰祖廟 ”橫匾,落款:道光壬寅年蒲月榖旦。主殿有圓形石雕,左側書“風調雨順”,右側書“國泰民安”。門前四根石柱,上書“筆峰脫穎煥人文”“湘溪水秀慶安樂”“文筆峰清呈瑞色”“砥柱參天標圣德”。外廊一對螺紋文巾式抱鼓石,正面裙墻及側墻裙墻均有高浮雕圖案,兩側墻柱刻“八仙”浮雕,石構雕刻精美。</p><p class="ql-block"> 進入正殿內,</p><p class="ql-block"> 中間神龕上供奉有三尊神像,從左至右分別為朱<font color="#167efb">沉</font>太尉、五谷真仙、張公法主。 神像上方匾額“義林筆峰”,乃戊寅年(1988年)重修時,南渚宗親所立。兩旁柱子楹聯左書“法主扶持求大雨”,右書“萬民祈禱謝蒼天”。</p> 自清嘉慶六年(1801年)分靈四宮:文筆村文明宮、文興宮、新縣村文顯宮、文靈宮。現將文興宮和文明宮介紹如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興宮</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位于</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文筆村坑頭 號,</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980年重建。</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坐北朝南,</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混凝土結構,面闊</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15米、進深11米、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平方米,為單進建筑。中軸線上依次為戲臺、埕、正殿。</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戲臺長13米、高5米、寬9米。</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宮前為廣場、戲臺,后為空地,左右為民居。</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主殿面闊一間,主祀媽祖,清康熙年間分靈自新縣文峰宮。匾額:廳堂“澤沛遐陬”,右款民國歲次壬申年(1932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正殿中聯:位正文興龍繞坐,鐘靈煥發鳳朝陽;</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廊上方柱聯:赫濯神靈敷惠澤,巍峨廟貌煥文興。雨順風調宮鎮文興居福地,民康物阜跡存湄嶼庇普天。</span></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明宮</b> </div><div> 位于文筆村縣里55號,主祀媽祖,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995年重建。坐東朝西,懸山頂,磚木結構,面寬17米,進深11米,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埕、正殿。</div><div> 山門高5米、寬7米。浩蕩圣恩施四海,崇高母德母貫千秋。</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主殿面闊三間,進深<u> </u>架椼。懸山頂,三段脊,燕尾脊。前檐出挑<u> </u>架椼形成廊道,立一對石柱。中間開板門,漆紅色。門額上掛豎匾“天上圣母”,門坎置一對方形門枕石。前置一對石獅。面墻置圓形透雕竹柱。</div><div> 匾額“澤惠四方”,上款為文明宮爐下弟子敬題,下款為壬午年陽月立。</div><div> 大門“筆峰雋湘溪美物華天寶,文明立惠澤來人杰地靈。</div><div> 正殿:心虔神虔行行如意,文耀明耀事事光輝。</div><div> 上殿:為國為民功高北斗,作霖作澍澤被眾生。</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資國寺</b></p><p class="ql-block"> 位于鎮北赤崖嶺下,舊厝溪旁的虎鼻山上,據寺碑刻載始建于隋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僧會至睦重修。1980年重建、2002年重修、2008年重修天王殿。<b> </b></p><p class="ql-block"> <b>《游洋志》卷之二</b>載:僧會司,在縣北廣業里。洪武十三年(1380年)移設在靈源。二十七年,僧會至睦為縣治袤遠,復就資國寺內開設。<b>《游洋志》卷之二</b>載:資國寺,在縣北廣業。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僧會至睦重修。弘治九年(1496年),僧徙烏七山謀為不軌,虎據梟杰,勢不可支,后營于興泰里,為邑之勇士魏大霖所誅,其寺傾廢矣。1912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1980年重修出土北宋銅鐘一口,現存莆田市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面闊五楹,加左邊護厝,斗拱翹角,檐下懸掛金字石匾,上書“資國寺”三字。門聯為:十二因緣皆歡喜;三千世界各慈悲。殿內供奉彌勒如來,身后為護法神韋馱天,兩壁彩繪四方守護神四大天王。</p><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面闊三楹,加雙邊護厝。寶殿內并排三幢寶帳,中帳內奉釋迦牟尼。釋迦佛祖結跏趺坐,手作“禪定印”,身后彩繪火焰紋身光頭光;左為觀音菩薩,背飾火焰紋頭光,善財、童子侍奉左右;右為地藏菩薩,面形圓潤,神態安詳,身著袈裟,左手持摩尼寶珠,右手持九環錫杖,背飾頭光,身邊恭立兩弟子——左為閔公長者,右為道明和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龍興寺舊址崖刻</b></p><p class="ql-block"> 位于文筆村南埔自然村斜對面的龍興寺遺址邊, 向。摩崖高 75 厘米,寬90厘米。楷書,縱 行,字徑 厘米。</p><p class="ql-block">文:</p><p class="ql-block"> 至仲山賦詩, 臣二經囗囗囗囗 龍興院一昔,口口邑住持鄭在題 。/熙寧四年(1071)孟冬二十五日至此。/陳夢臣。/嘉泰辛酉(1201)中秋,/仲權來。</p> 相距8米, 向。摩崖高87厘米,寬58厘米。楷書,豎5行。<br>文:<br>  當山僧自立捨衣缽錢五十五貫,為考妣二親。鋪石門外路一百余丈,用資生界。元祐壬申(1092年)歲八月日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車公廟</b></div> 相傳車公乃南宋末年一員猛將,籍貫江西南昌五福,因勘平江南之亂有功,被封為大元帥。后來,蒙古大軍壓境,長驅而入,勢如破竹,宋軍無法抵抗,節節敗退。宋帝在左丞相陸秀夫護駕下,逃難來港。當時,車大元帥亦護駕南來,途中因病逝世。鄉民因念他忠直英勇,死后奉若神明。 <p class="ql-block">  <b>《游洋志》</b>P4載:文筆峰:山之麓即縣治,實一邑之主宰也。方九牧裔居其下。</p><p class="ql-block">《游洋志》卷之三特奏名68頁載:方照,新縣人,永樂九年辛未,應拔德清主簿。</p><p class="ql-block"><b> 下方氏民居</b></p><p class="ql-block"><b> </b> 位于文筆村縣里 號,始建于 ,坐 朝 ,懸山頂,土木結構,面闊 米、進深 米,建筑面積 平方米,占地面積 平方米,為二進建筑。中軸線上依次為埕、前廳、天井、上廳,及護厝組成。</p><p class="ql-block"> 前廳面闊七間,進深 架椼。懸山頂,五段脊。前檐出挑 架椼形成廊道,立一對木柱,門坎置一對方形門枕石,六邊形門簪,簪面雕刻花。右側稍間和盡間已改造成二層樓。</p> <b>上方氏民居</b><div> 位于文筆村縣里 號,始建于 ,坐 朝 ,懸山頂,土木結構,面闊 米、進深 米,建筑面積 平方米,占地面積 平方米,為二進建筑。中軸線上依次為埕、前廳、天井、上廳,及護厝組成。<b><br></b></div><div> 前廳面闊七間,進深 架椼。懸山頂,五段脊。前檐出挑一 架椼形成廊道,立一對木柱,門坎是一塊條石,坎邊置一對方形門枕石,圓形門簪,簪面雕刻花。左側稍間和盡間已改造成二層樓。<br></div><div> 走進門坦,明間為敞口廳,七架桁,五根落地壁柱,穿插四層橫枋,中間僅有兩根不落地的短柱架于橫枋之上。廳左右各設廂房,地面鋪六角形板磚。廳的后部中間前后各立一對木柱,柱礎為圓柱體,中原設屏門。</div> <p class="ql-block">  尖頭旗桿夾石板</p><p class="ql-block"> 據《游洋志》卷之二載:其一是制錦坊,在縣前。元至正十一年,知縣達魯花赤藏吉改為譙樓;其二是成德坊,在縣東廣業里儒學西。元至正丁未年,邑大夫方景章立。</p><p class="ql-block"> 《重刊興化府志》卷之十六481 頁載: 方景章,至正二十六年丙午(1366年)張棟榜進士,大東曾侄孫,從事郎,興化路興化縣尹。</p> 古樹名木 椿樹 <p class="ql-block">滴水觀音</p> <p class="ql-block">南埔瀑布</p> <p class="ql-block">無底潭</p> <p class="ql-block">石窗</p> <p class="ql-block">人頭像</p> <p class="ql-block">梅花</p> 參考文獻:<br>  1.地方志:《游洋志》、《八閩通志》、《重刊興化府志》、《興化府莆田縣志》<div>  2.<br><div>  作者:鄭宇,網名:南湖逸致,福建省莆田青璜中學地理教師,聯系電話:13959587612。<br>  研學作為地理人春天,憑“山水不足以娛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憂”的情懷,行莆輿之攬勝,傳承和挖掘莆田地道風物,守住鄉愁記憶。<br>  <font color="#ed2308">聲明:</font><br> 本作品版權歸美篇“青璜走吧南湖逸致”所有;該作品授權予單位或個人,只享有資料的使用權。若轉發或使用請備注來源于美篇標題及作者姓名。請勿以身試法,違者必究!原創作品,值得被尊重!本篇部分文字材料或照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div></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梁县| 肃北| 南召县| 子长县| 怀远县| 浑源县| 孝昌县| 济宁市| 新建县| 临湘市| 丽水市| 上思县| 合水县| 安仁县| 彝良县| 精河县| 襄汾县| 浮梁县| 乐清市| 章丘市| 宾阳县| 大竹县| 靖远县| 化隆| 礼泉县| 贵州省| 商洛市| 同心县| 麦盖提县| 达孜县| 遵义县| 福州市| 呼玛县| 吴忠市| 温宿县| 仲巴县| 日喀则市| 远安县| 夏邑县| 吉安县| 延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