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離開波德戈里察,我們暫時告別黑山前往下一個目的地阿爾巴尼亞。</p><p class="ql-block"> 提起阿爾巴尼亞,我的腦海里就會出現這樣的畫面:幾個站在舞臺上穿著阿爾巴尼亞民族服裝的胖子,用生硬的漢語唱著“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是根據當年我們的偉大領袖專門為中阿兩國友誼的題詞而譜寫的歌曲。當時,被我們稱為“歐洲社會主義明燈”的阿爾巴尼亞幾乎是我國在全世界社會主義陣營中唯一的朋友。但我們不知道的是,為了點亮這盞“明燈”,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給明燈“添了”近二百億人民幣的“油錢”。 現在,讓我們扒一扒阿爾巴尼亞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位于東南歐巴爾干半島西部,國土面積2.87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國土總面積的77%。因此,人口僅有313.4萬(2021年)的阿爾巴尼亞又有“山鷹之國”之稱,是典型的地廣人稀的“彈丸小國”。可是,阿爾巴尼亞又偏偏處在巴爾干半島的邊緣地帶。其南面與希臘為鄰,西面隔著亞得里亞海的奧特朗托海峽與意大利相望。因此,阿爾巴尼亞成了東歐與西歐相互征伐的“橋頭堡”和“灘頭陣地”。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阿爾巴尼亞動蕩的歷史和“多變”的民族性格。</p> <p class="ql-block">(從這個立在克魯亞古城堡外的地理坐標可以看出,阿爾巴尼亞為什么會成為東西方爭奪的焦點了)。</p> <p class="ql-block"> 阿爾巴尼亞的國民以阿爾巴尼亞族為主,占人口的98%。阿爾巴尼亞族人是巴爾干半島上的古老居民伊利里亞人的后裔,也就是說,他們是巴爾干半島的“原住民”。與他們相比,斯拉夫人都是這里的“外來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某種意義上說,阿爾巴尼亞的歷史、準確的說是阿爾巴尼亞族人的歷史就是一部被侵略、占領的歷史。早在公元前167年,阿爾巴尼亞就被羅馬共和國占領(來自西邊),開始了這里被外族入侵的歷史。公元9世紀以后,又分別被拜占廷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統治(東南西北都有),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大王旗”。</p> <p class="ql-block">(地處巴爾干“前線”的阿爾巴尼亞什么都缺,唯獨不缺美景)</p> <p class="ql-block"> 直到公元1190年,阿爾巴尼亞人才建立了自己獨立的封建公國。但是,在不到200年后的1385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東邊)又入侵阿爾巴尼亞,并統治了長達500多年。19世紀中期開始,阿爾巴尼亞人民曾多次舉行武裝起義,終于在1912年11月再次獲得獨立。但是短短的兩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阿爾巴尼亞先后被奧匈帝國、意、法等國軍隊占領。一戰后的1920年阿又獨立了??墒堑?939年4月,倒霉的阿爾巴尼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5個月就被意大利人占領了。1943年,德國人接替戰敗的意大利人控制了阿爾巴尼亞。1944年11月,在盟軍反攻的大背景下,阿爾巴尼亞共產黨領導的反法西斯民族武裝解放了阿爾巴尼亞。1945年,共產黨領袖恩維爾·霍查成為政府首腦,并在1946年1月11日宣告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p><p class="ql-block"> 由于受奧斯曼土耳其的影響,現在阿爾巴尼亞人大約67%信仰伊斯蘭教,其他人信仰東正教和天主教。這在基督教,天主教為主要信仰的歐洲無疑是一個另類。</p> <p class="ql-block">(斯庫臺羅扎發古城堡城墻,遠處飄揚的是阿爾巴尼亞雙頭鷹國旗。)</p> <p class="ql-block"> 夾在東西方之間, “趴著時間長,站著時間短”的歷史,讓阿爾巴尼亞養成了左顧右盼、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習慣。他們國旗上的雙頭鷹圖案就是這種心態的標志。抱著這種心態,成為共產黨國家的阿爾巴尼亞積極加入了社會主義陣營。</p><p class="ql-block"> 一開始,阿爾巴尼亞想投靠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組成"巴爾干聯邦"。但由于在歷史上與南斯拉夫有“過節兒”,"巴爾干聯邦"自然只能是紙上談兵。此時恰好南斯拉夫與蘇聯交惡,阿爾巴尼亞趁機認蘇聯做了自己的大哥。阿爾巴尼亞人的主動投誠,換取了蘇聯人源源不斷的資金、設備和人才援助。阿爾巴尼亞當然照單全收,一時間成了蘇聯最忠實的小兄弟,恩維爾·霍查也成了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的鐵桿粉絲。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魯曉夫開始清算斯大林?;舨橹肛熖K聯走的是修正主義道路,于是蘇聯停止了對阿的援助??俊拜斞被钪陌柊湍醽喠⒓幢淮蚧卦停殖闪藲W洲最窮的國家。正在阿爾巴尼亞急需再找一位“大哥”輸血的時候,同樣與蘇聯分道揚鑣的中國就成了“大哥”的最佳人選。盡管中阿兩國遠隔千山萬水,但并不富裕的中國人民還是慷慨解囊,“勒緊褲腰帶”對這個“小弟”全力相助。從1954年到1978年之間,中國向阿爾巴尼亞“援助”總額高達近200億元人民幣,以完成共同的“反修防修”事業。而在歐洲四面楚歌的環境下,阿爾巴尼亞用中國的部分援助,在國土上修建了近70萬座鋼筋混凝土碉堡。這個數量達到了恐怖的每三名阿爾巴尼亞人就有一座碉堡的地步。因為碉堡修建的過于堅固,拆除難度太大。這些碉堡至今還健在,成了全世界獨一無二、最有特色的“人文景觀”,也是冷戰時期東西方關系的最好佐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前南斯拉夫的邊境線上的碉堡,射擊孔朝向“敵人”可能進攻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公路邊的地堡群</p> <p class="ql-block"> 1972年美國總統訪問中國,阿爾巴尼亞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并指責中國沒有事先與其商量。從此,阿爾巴尼亞開始批判中國也走上了“修正主義道路”,兩國關系出現裂痕并漸行漸遠。1976年9月,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逝世,中阿兩國關系急劇惡化。1978年,恩維爾·霍查在其著作《帝國主義與革命》中說:“毛澤東思想絕不是馬克思主義。阿爾巴尼亞堅持擁護斯大林及其路線”。兩國關系徹底“崩盤”,中國這才停止了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p> <p class="ql-block">(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總書記恩維爾·霍查在地拉那的住所,這建筑的樣式怎么看怎么眼熟。)</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地拉那斯坎德培廣場老車展上展出的中國車??梢钥隙?,這些車不是他們買來的)。</p><p class="ql-block"> 圖一:大紅旗,當年是我國副國級以上的領導配車;圖二、三:長春一汽解放牌卡車;圖四、五:北京212吉普車,當年“縣團級”的坐騎;圖六、七:南京汽車制造廠的“躍進”牌(好像是這個品牌)卡車。</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中國也就是這幾個工廠能“造”汽車,這都湊齊了。</p> <p class="ql-block"> 1991年蘇聯解體,東歐聚變。同年4月,阿爾巴尼亞通過憲法修正案,將國名去掉了“人民”兩字,改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2009年4月,阿爾巴尼亞正式加入北約。2009年底,歐盟批準接受阿爾巴尼亞為歐盟成員國。至此,沒有大哥就活不下去的阿爾巴尼亞徹底“投入”了西方的懷抱。只不過,這次它并沒有撈到多少“好處”。因為迄今為止,阿爾巴尼亞仍然是歐洲最窮的國家,沒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首都地拉那的現代化建筑,無論從建筑的構造還是色彩都給人怪怪的感覺。也許,這正是阿爾巴尼亞人多變性格的體現。)</p> <p class="ql-block"> “趕快上山吧勇士們,我們在春天里參加游擊隊。敵人的末日即將來臨,我們的祖國要獲得自由解放”。盡管了解了阿爾巴尼亞不甚光彩的歷史,但在踏上阿爾巴尼亞國土的時候,我的腦海里回蕩的依然是這永遠也不可能忘記的歌詞和旋律。雖然只有一天時間來完成“走馬看花”式的游覽,但阿爾巴尼亞美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歷史遺跡和諸多與中國有關的人文景觀,看后都讓我“著迷”和感想頗多。做為和平主義者,真心祝愿這個至今遍布堡壘的國家永遠和平,讓那些堡壘成為“擺設”。</p><p class="ql-block"> (鮮花簇擁下的斯坎德培廣場)</p> <p class="ql-block"> 斯庫臺阿爾巴尼亞第二大城市,位于阿爾巴尼亞西北部斯庫臺湖畔,人口只有11萬,也就相當于我們一個小縣城的人口。不過,袖珍“大城”斯庫臺卻是阿爾巴尼亞最古老的城市。它的雛形在公元前4世紀由古伊里利亞人所建,其實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羅扎發城堡。</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公元前四世紀的羅扎發古城堡,建在巴爾干最大的淡水湖斯庫臺湖邊130米的高山上。站在城堡上環顧四周,不僅可以欣賞斯庫臺湖美麗的湖光山色,還可以俯瞰斯庫臺全貌,也就是說城堡占據了這里的“制高點”。因此,城堡從“誕生”那天起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p><p class="ql-block"> 經歷了 兩千多年的戰火硝煙的古堡如今只剩下傷痕累累的殘垣斷壁。但它蜿蜒曲折橫亙在山頂上的敵樓和城墻,仍然讓人可以感覺到它當時“舍我其誰”的恢弘氣勢。</p><p class="ql-block">(站在城堡廢墟上欣賞景色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堡上遠眺斯庫臺湖。腦補一下當年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站在這里指著遠處的高山,萬丈豪情的對手下說:你們看,目力所及的地方都是我的領地。</p> <p class="ql-block"> 羅扎發城堡占地有9英畝(1英畝大約相當于中國的6畝),依山勢分成三個院落,高低錯落有致。受到攻擊時可以層層防御、進退自如?,F在保存相對完好的是城墻和第二層的清真寺。城墻上的三個塔樓和最高層的堡壘只剩下了地基,不過,通過地基可以想見它們當年的規模。</p><p class="ql-block">(雖然荒草萋萋,但仍能看出當年城堡的規模)</p> <p class="ql-block"> 城堡上迎風招展著紅色雙頭鷹國旗。這個國旗圖案與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有關。出身貴族家庭的斯坎德培早年被父親送往奧斯曼宮廷作人質,在1443年逃回阿爾巴尼亞,舉行武裝起義重建阿爾巴尼亞公國。黑色雙頭鷹被斯坎德培用作自己的標志,后來演變成現在的阿爾巴尼亞的雙頭鷹國旗。</p><p class="ql-block"> 古堡城墻上的國旗和展覽館里斯坎德培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城堡大門里深深的拱形甬道是進入城堡的唯一通道。在冷兵器時代要攻入城堡的難度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城堡的第一層院落</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層院落是城堡面積最大的部分,盡管舉目望去一片荒蕪,但通過殘留的地基可以感受到它鼎盛時期的恢宏與威嚴。</p><p class="ql-block"> 當然,最吸引眼球的還是院落中央至今屹立不倒的石頭建筑清真寺。初建時它是教堂,十三世紀被奧斯曼攻占后改成了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進入第二層院落的大門構成了極有沖擊力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兩千年屹立不倒不能不說是個奇跡</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內景</p> <p class="ql-block">發現我正在拍攝,于是有了這張我最滿意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你一定會“好奇”他們在看什么?那是一口有5000年“壽命”的水井。俗話說:“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能屯兵的城堡沒有水源是萬萬不行的。</p> <p class="ql-block">面積最小位置最高的第三層院落,也是最后的堡壘。</p> <p class="ql-block">城堡風光</p> <p class="ql-block"> 地拉那,阿爾巴尼亞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地拉那位于阿爾巴尼亞中部,克魯亞山西側盆地的伊塞姆河畔,東、南、北三面環山,西距亞得里亞海岸線27公里,正處在肥沃的阿爾巴尼亞中部平原的末端。15世紀成為居民點,1614年形成城鎮,1920年被定為首都,居民大部分是穆斯林。</p> <p class="ql-block"> 斯堪德培廣場 是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市中心的重要地標之一。廣場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于1968年以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命名。廣場中央矗立著斯堪德培騎馬持刀的銅像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 斯坎德培廣場周邊有建于1819年的埃塞姆貝清真寺和建于1830年的鐘樓,國家歷史博物館,歌劇院,地拉那大學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埃塞姆貝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鐘樓</p> <p class="ql-block">國家歌劇院</p> <p class="ql-block">附近還有政府辦公大樓,是意大利墨索里尼時代建造的,非常的漂亮。</p> <p class="ql-block">斯坎德培廣場夜景</p> <p class="ql-block">地拉那街頭即景</p> <p class="ql-block">地拉那的紅綠燈很獨特,連燈桿都是亮的。</p> <p class="ql-block"> 地堡博物館,是地拉那最有上世紀冷戰時期特征的旅游景點。</p><p class="ql-block"> 前面已經說過: 或許是因為地緣政治的原因,在東西方冷戰的大環境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彈丸小國”阿爾巴尼亞是</span>既反蘇修又反美帝,既抗北約又抗華約??梢哉f是: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懟天、下懟地、中間懟空氣。唯獨與遠在萬里之外的中國交好,其實就是為了獲得援助。當時的</span>國家領導人霍查擔心自己成了“卡扎菲”,在全國大量修建地堡的同時,也沒忘了在首都地拉那給自己修一個可以抵抗蘇聯的鋼鐵洪流和核武器打擊的地下堡壘工事。為了驗證地下堡壘的堅固程度,“霍查”同志竟然讓設計師呆在地堡里,用坦克直接向設計師頭頂開炮轟擊,可憐的設計師只能充當自己“領袖”的小白鼠。</p> <p class="ql-block">地堡博物館入口處</p> <p class="ql-block">地堡射擊孔</p> <p class="ql-block">地堡內景,怎么看都像烏龜殼。</p> <p class="ql-block">地下工事的通道和隔離門</p> <p class="ql-block"> 左圖是時任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總書記的恩維爾·霍查。右圖是他的“親密戰友”,時任阿爾巴尼亞政府總理的穆罕默德·伊斯梅爾·謝胡。謝胡在1981年12月18日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官方宣布自殺,但對他的</span>“神秘死亡”外界一直眾說紛紜,至今仍然是個迷。</p> <p class="ql-block"> 霍查的臥室、書房、理發室和他的獵犬模型。</p> <p class="ql-block"> 特蕾莎修女(1910年-1997年),阿爾巴尼亞人,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一生致力于消除貧困,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于1979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2003年10月被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單,特蕾莎修女的名稱也因此變為被祝福的特雷莎修女。阿爾巴尼亞在首都地拉那市中心,專門修建了一座簡潔美麗的特蕾莎修女紀念教堂。</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修女去世后不久,就有人對她的慈善產生了疑問。主要是因為特蕾莎一直未對外公開其募集了多少善款和將善款用在了哪里,完全是一本“糊涂賬”。另外,她雖然在印度的貧民窟修建了學校和收容所,但她常年住繁華的梵蒂岡,并且過著奢華的生活。每年去印度的次數曲指可數,而且每次只是待上幾天就匆忙離開,意大利還有人出書專門揭露她的“偽善”。也許真相永遠無法還原,但愿她悲天憫人的圣潔形象永存。</p><p class="ql-block">特蕾莎修女教堂外特蕾莎修女塑像</p> <p class="ql-block">1.特蕾莎雕像特寫,2.特蕾莎教堂屋頂上的雕塑,3.教堂大門,4.教堂內景。</p> <p class="ql-block"> 從地拉那往北20公里的克魯亞城,是阿爾巴尼亞中部地區克魯亞區的首府,人口1.1萬。小城依山而建,不僅風景如畫、秀色可餐。而且,這里是了解阿爾巴尼亞歷史和文化繞不開的地方。因為,這里有一座克魯亞城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克魯亞城堡大約于公元5—6世紀建在海拔 680 米的崎山頂上。背靠托莫里山,地勢險要、山路崎嶇、易守難攻。而且,城堡用石塊砌成了幾丈厚的城墻,在以冷兵器為主的的中世紀,真可謂“固若金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通往城堡的陡峭山路</p> <p class="ql-block">進入城堡的甬道</p> <p class="ql-block"> 城堡內古建筑遺存不多,這個有點像寶塔狀的建筑應該是地下工事的通氣孔。不知道我的判斷對不對。</p> <p class="ql-block"> 城堡中的堡壘還倔強的站著。從圖片中可以看到,為了防止垮塌,人們已經像“箍水桶”一樣把它箍了起來。</p> <p class="ql-block">大炮還在原來的崗位上</p> <p class="ql-block"> 古堡里的建筑大部分已經是新建的了,與古建同框多少有點“跳戲”。</p> <p class="ql-block"> 15世紀的1450年5月,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二世率10萬大軍進犯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率部守衛克魯亞城堡,與侵略者進行殊死搏斗。由于交戰雙方兵力懸殊,歷史學家用“一場螞蟻與巨象的搏斗”來形容這場戰役。但斯坎德培利用有利地形和堅固工事頑強的堅守了半年之久。穆拉德二世付出了傷亡3萬人的代價而寸土未得,被迫在冬季來臨前鎩羽而歸。斯坎德培因此一戰成名,成為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英雄。阿爾巴尼亞也在幾十年后獲得獨立,克魯亞城堡成為阿爾巴尼亞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圖騰。</p><p class="ql-block"> 古堡里建有斯坎德培博物館,介紹他一生的英雄事跡。(博物館內景)</p> <p class="ql-block">表現十五世紀克魯亞保衛戰戰爭場面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斯坎德培和他的勇士們</p> <p class="ql-block">斯坎德培的山羊頭盔</p> <p class="ql-block">描寫戰爭場面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中世紀的兵器和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里宗教內容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從博物館屋頂觀景臺看克魯亞城市風光</p> <p class="ql-block"> 在克魯亞城堡外面的山腳下,有一條古老的集市街。雖然現在集市上店面的布局與其它地方的旅游商品街基本雷同,但當你把腳踩在被時光消磨的锃光瓦亮帶“包漿”的鵝卵石上的時候,你一定會深吸一口氣,貪婪的想“嗅出”沉淀在這條老街歷史里的醇香。</p> <p class="ql-block">當你漫步集市街上時一定會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屋頂也能演奏出動聽的音階,你聽:1、2、3!</p> <p class="ql-block">街上的商品還是有些特色</p> <p class="ql-block">大圓號</p> <p class="ql-block">竹制品</p> <p class="ql-block">傳統的木工工具</p> <p class="ql-block">玲瑯滿目</p> <p class="ql-block">東張西望</p> <p class="ql-block">玩手機的小女孩</p> <p class="ql-block">漂亮姑娘</p> <p class="ql-block">大胡子叔叔</p> <p class="ql-block">集市百態</p> <p class="ql-block">自拍也嗨皮</p> <p class="ql-block"> 與城堡里的克魯亞地理坐標合個影,我們來過了。</p><p class="ql-block"> 即將告別克魯亞,我們在阿爾巴尼亞游覽也要結束了。短暫的一天時間不可能真正“讀懂”一個國家,我根據自己的所聞所見而得到的感悟一定是膚淺的,甚至可能是“錯覺”。我不得不說我喜歡阿爾巴尼亞的秀美山河,敬佩它跌宕起伏的歷史和不朽的民族英雄。也理解了一個夾在東西方之間的弱小民族,在強大的壓力下擠“擰巴”了的民族性格。也許因為他們身上流淌著斯坎德培的血,才敢于在世界上逮誰懟誰;可又因為自己實在過于弱小,又不得不在全世界四處找“場子、”拜“大哥”。盡管我開始體諒他們幾千年來生存的艱辛和不易。但看著用中國人民從牙縫里省出來的錢修建的嚼不爛、啃不動的碉堡,我還是無法釋懷。因為在這些鋼筋混凝土的“怪物”身上,也有用該給我的糧食換成的一?!吧匙印薄S涀v史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復仇,而是為了不能再有“下一次”,不管是誰。</p><p class="ql-block"> 阿爾巴尼亞,想說愛你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祝|
玛纳斯县|
北辰区|
武山县|
宿州市|
山东|
平舆县|
普宁市|
金秀|
吐鲁番市|
甘孜县|
丹棱县|
寿光市|
盖州市|
郑州市|
白城市|
临清市|
榆社县|
思茅市|
肇州县|
简阳市|
曲水县|
齐齐哈尔市|
溧水县|
类乌齐县|
宣城市|
宁强县|
天台县|
大悟县|
晋中市|
元阳县|
昌黎县|
南宁市|
阳东县|
云林县|
江阴市|
平阳县|
连平县|
西宁市|
拜泉县|
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