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1</i></b></p><p class="ql-block">有個流傳甚廣,也幾乎被認為毫無疑義的說法是:</p><p class="ql-block">在南下北上之爭的關鍵時刻,徐向前沒有選擇跟偉人走,這成為他一生的遺憾,并因此影響到其以后的發展。</p><p class="ql-block">對此徐向前本人也說,“犯了終生抱愧的錯誤!”</p><p class="ql-block">這么說不能說沒有道理,但他是站在之后的立場上來看的。假如設想其時其地,這個說法或許就很難說得通了。</p><p class="ql-block">這個說法的一個很重要的邏輯起點就是:偉人很偉大,偉人很有威望,偉人代表正確、代表未來。</p><p class="ql-block">這個當然沒問題。但一個偉大的人并非一出現就頭頂光環,光芒四射,恰恰相反,越是偉大,在起初往往就越難被人理解。</p><p class="ql-block">陽春白雪,和者蓋寡。一個人遠超同儕,遙遙領先于時代,大概率的處境就是不被理解,甚至不被接受。偉人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其實直到遵義會議,大部分高層還不覺得這個山溝里的游擊天才有什么了不起,更有人直就接瞧不起他。比如凱豐,直到遵義會議討論時,仍然對偉人冷嘲熱諷,“你懂什么馬列主義,你不過靠著《三國演義》、《孫子兵法》兩本書來打仗”。其實即便遵義會議以后,有很長一段時間,偉人仍然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這就是為什么需要張聞天繼續掛名一把手,以實現平穩過渡。</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情形下,偉人并沒有后來的深入人心的權威,在一般人眼中,也就是一個頗有辦法的高層領導而已。</p><p class="ql-block">所以在當時他怎么可能以絕對正確、無比偉大的形象讓人無條件服從?</p><p class="ql-block">更何況,當時正是一、四兩方矛盾重重之時。</p><p class="ql-block">是,只是部分教條主義者對紅四方面軍進行了攻訐,但當時ZY情況復雜,外人或許很難把這些人從ZY剝離出來看。</p><p class="ql-block">這些東西,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對方的判斷。</p><p class="ql-block">更何況徐向前直到兩軍會師,從來就沒見過偉人,而且會師后的一段時間,因為忙于指揮作戰,也沒見到偉人等ZY領導,直到會師后一個多月才在蘆花第一次見到。因為根據地之間的隔絕,也沒怎么接觸過偉人的文章,這個時候,可以說,徐向前對偉人的尊重主要還是因為您是領導。</p><p class="ql-block">正如徐向前自己所說:“我對毛ZX的遠大戰略眼光和非凡氣魄,是經過南下的曲折,才真正認識到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2</i></b></p><p class="ql-block">有人就說了,那是ZY啊,你怎么能不聽中央的?</p><p class="ql-block">其實這事也應該掰開了揉碎了說。</p><p class="ql-block">第一,最直觀的情形是,當時ZY紅軍確實落魄。提這個并不是說徐向前也以強弱來判定對錯,只是說,你現在這樣,難道就沒有一點主觀因素?你們落到這種地步,憑什么一句話就讓我相信你一定是正確的?</p><p class="ql-block">而當時偉人跟“ZY”是一個整體,而在會師之后出于某種策略又采取盡量少談或不談過往歷史的方式,所以一般人并不能從遵義會議前后的情況來清晰地認識到當時的ZY和偉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好和壞都是一體的。</p><p class="ql-block">那為什么不挑明了說呢,把事理清,說明是非,不好嗎?</p><p class="ql-block">不好。當時一、四之間的實力對比和張國燾的張揚跋扈,讓ZY想盡可能地避免示弱于人,而且,也想盡可能團結左傾路線的一批人,而且,這種事一股腦地展現出來,會不會讓張某人挑出更多事?特別是遵義會議的詳細過程,會不會給張某人某種思路上的啟發和鼓勵(這種啟發事實上已經有了)?會不會讓張某人理所應當地人認為,彼亦可取而代也?</p><p class="ql-block">整個事情陰差陽錯,恰好都擠一塊了。</p><p class="ql-block">第二,一、四的爭端,特別是相互之間毫無原則的攻擊,不可避免地讓徐向前等四方面軍指戰員“憋了一肚子氣”。雖然可以以理智銜勒,雖然可以靠黨性和原則保持正常的態度,但在某些微妙之處,你能確定你不會受到某種情緒的影響?</p><p class="ql-block">第三,從指揮系統上,徐向前所在前敵總指揮部應該直接受紅軍總部的指揮。蘆花會議決定:</p><p class="ql-block">中革軍委設總司令,由朱德兼任;張國燾任紅軍總政委,是軍委的總負責者。</p><p class="ql-block">而且根據會議決議,當天向各部隊發出通知:</p><p class="ql-block">各兵團首長:奉蘇維埃中央政府命令:一、四方面軍會合后,一切軍隊均由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總政委直接統率指揮。仍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同志兼總司令,并任張國燾同志任總政治委員,特電全體知照。</p><p class="ql-block">所以從組織原則上說,中央直接指揮部隊,特別是其命令跟紅軍總部背道而馳時,這讓徐向前等指揮員確實很為難。</p> <p class="ql-block">ZY連夜出走后,曾給徐陳發過一道指令,專門指出:“朱、張電令你們南下,顯系違背中央累次之決定及電文,中央已另電朱張,取消該電。”并專門解釋:“本指令因張總政治委員不能實行政治委員之責任,違背中央戰略方針,中央為貫徹自己之決定,特直接指令前委指揮員(黨員)及其政委,并責成實現之。”就是因為按照組織原則,ZY不能直接指揮部隊。你可以給紅軍總部發指示,但具體指揮,原則上是應該出自紅軍總部。</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蘆花會議舊址</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3</i></b></p><p class="ql-block">以上其實都可以看成這一具體事件的外圍的、非根本性的原因,而最主要的是,徐向前并不知道偉人問話的真正用意!!</p><p class="ql-block">后來偉人提到這段歷史時,說到的“武力解決”,“徹底開展黨內斗爭”等字樣,其實到現在為止也沒有發現白紙黑字的電報原件。</p><p class="ql-block">而長征期間“所有”的往來電報都完好地保存在ZY檔案館里,特別是1935年9月間的電報,每天都有明確的記錄。但是唯獨沒有找到這封9月9日張國燾致陳昌浩的“密電”。</p><p class="ql-block">葉帥回憶錄中對這份電報的內容也只是說,“語氣很強硬”,“覺得是大事情,應該馬上報告毛ZX”,而毛ZX看完后,葉劍英的觀感是,“很緊張”。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如果真有“武力解決”等字樣,就不會只是“覺得”是大事情了,那是天大的事情,還用“覺得”!</p><p class="ql-block">徐帥晚年接受采訪時曾談到,關于“武力解決ZY”的電報,我可以負責地對你們說,我是沒有看到過的。</p><p class="ql-block">而據時任四方面軍電臺總臺長的宋侃夫回憶:“有人說張國燾給陳昌浩發過一個電報,說對ZY要‘武力解決’。當時我主管機要電報,收發報都要經過我,我不記得發過有此內容的電報。”</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宋侃夫(左一)</i></p> <p class="ql-block">種種證據都傾向于這份電報的子虛烏有。</p><p class="ql-block">之后張國燾聽說ZY出走后氣急敗壞的反應也從側面反襯出這封電報的真實性問題。因為可以想象,你憋著壞心思要謀害他人,人家反應快跑掉了,你會是什么反應?會暴跳如雷?會氣急敗壞?會“流著眼淚痛哭起來”?這個只可意會,那種心情可以自己體會。</p> <p class="ql-block">那偉人為什么這么說?</p><p class="ql-block">我覺得一方面是政治需要,有合乎歷史邏輯的刻意夸大的成分在。</p><p class="ql-block">再就是,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中,張國燾果斷堅決地命令徐陳南返,等于是徹底跟ZY攤了牌,就是對著干,就是違反ZY決議;如果說之前ZY還能以各種方式攏住張國燾,那這時這根脆弱的繩索就等于徹底崩斷了。既然徹底撕破臉了,那“手黑”的張某人會不會一不做二不休?</p><p class="ql-block">這種情形下,敏感而謹慎的偉人或許第一判斷就是,危險,張國燾圖窮匕見,可能要動手了。</p><p class="ql-block">而當時身邊靠得住的只有三軍團的幾千兵力,等于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結局如何,只能寄希望于對方還沒壞透,假如對方毫無底線,那我們根本就沒有抵抗的能力。</p><p class="ql-block">而把自己放在這種環境中,當然有危險。而且是決不能大意的危險。所以當時偉人據說“極其憂慮”。</p><p class="ql-block">這種情形下,偉人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來讀強勢一方的一封意味著撕破臉皮、徹底決裂的電報,或許真就能讀出“文字背后的意義”,讀出“徹底開展黨內斗爭”,讀出“武力解決”等意思。</p><p class="ql-block">這個并不玄虛,特別是主觀感情強烈、想象力豐富的人往往都有過這種體會,記憶中的某件事,其實是經過自己解讀以后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這種解讀,使偉人幾乎立即就有了脫離危險處境的想法。</p><p class="ql-block">那天夜里,偉人在一種莫可名狀的心理狀態中,來到徐向前的住地,連屋都沒進,就站在院子里,當頭一句:</p><p class="ql-block">“向前同志,你的意見怎么樣?”</p><p class="ql-block">我認為偉人大概能猜到徐向前的回答,起碼也能猜到,在當時的情形下,徐向前一定不會給出自己期待中的回答,一定不會斬釘截鐵、態度鮮明、不顧一切地說,我無論如何堅決跟您走!因為他不是一個人。</p><p class="ql-block">這種大事,為什么偉人連屋都沒進?為什么看似很隨意的這么一問?為什么問完后沒再多說一句扭頭就走了?偉人知道答案,只是在極度焦慮之中莫可名狀的試一下“萬一”的可能性而已。</p><p class="ql-block">徐向前的回答果然中規中矩:</p><p class="ql-block">“兩軍既然已經會合,就不宜再分開,四方面軍如分成兩半恐怕不好。”</p><p class="ql-block">這一問一答就是人們常說的徐向前“一生的遺憾”,“關鍵性的一步”,甚至“人生分水嶺”。</p><p class="ql-block">事后看,這確實是個至關重要的時刻;但是否是“終生抱愧的錯誤”,我覺得還很難說。</p><p class="ql-block">因為當時情形在偉人看來是生死攸關千鈞一發,但在徐向前一面卻并非如此。他只是覺得,“夾在中間很為難”,而且,我猜想,他當時大概會覺得,ZY或許會迫于無奈,也跟著南下。這就是為什么第二天一早在聽說中央趁夜出走之后他直接發懵的原因。因為根本沒想到。一向沉著冷靜的徐總指揮“愣了神,坐在床板上,半個鐘頭說不出話來”,“毫無思想準備,感到心情沉重,很受刺激,腦袋麻木得很。”</p><p class="ql-block">由此,我們可以說,在前一夜跟偉人的對話中,倆人說的似乎是一回事,但又不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偉人看來,是生死存亡時刻的抉擇;而在徐向前看來,不過是往南或往北的一個進軍方向的選擇而已。</p> <p class="ql-block">而且說不定,我表明態度,說不想兩軍再分開,也不想四方面軍分成兩半,偉人等領導也會加以體諒,也會從這個角度考慮,暫時跟著南下。</p><p class="ql-block">應該是這樣。因為正如徐向前后來所說,即便他真要跟ZY走,也帶不走部隊;既然如此,那所謂“不想四方面軍分成兩半”云云,也就沒什么意義了。因為不是你想分就能分成兩半的。我說明白了嗎?</p><p class="ql-block">所以,當時的情形,可謂陰差陽錯,而徐向前的這一步,看似“犯了錯誤”,但這更多是出自后來的政治氣候和歷史邏輯上的“錯誤”,至于這件事本身,大概就是合乎事實邏輯,水到渠成的反應而已。</p><p class="ql-block">他只能這么做,沒有別的選擇。</p><p class="ql-block">而且從事實的一面來看,他似乎也“應該”這么做。</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徐向前與葉劍英</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4</i></b></p><p class="ql-block">歷史機緣巧合,造成這么一個兩難的處境,這個是徐向前的命運,但在并不了解全部事實,也并無前后眼的情況下,徐向前憑借忠厚本能和堅強的原則性,做出了可能是兩難處境中最恰當,也是最經濟的選擇。</p><p class="ql-block">可以做謹慎的想象,假如當時徐向前就能看到以后,能看到偉人的偉大,能看到北上路線的正確,那他會不會選擇跟偉人走呢?</p><p class="ql-block">我想大概也不會。</p><p class="ql-block">為什么?</p><p class="ql-block">第一,很簡單,如果你當時孤身一人跟偉人走了,會有什么后果?</p><p class="ql-block">好,你說你追隨正確道路,那你怎么自己去追隨,怎么扔下我們呢?怎么扔下部隊呢?</p><p class="ql-block">以后一、四重新會合——正如偉人等預見的——早晚會回來,到時候,徐向前將如何面對整個紅四方面軍?</p><p class="ql-block">而且,假如這樣,南下的紅四方面軍失去徐總指揮,會不會受到更大的損失?如果會,這個損失無論如何你徐向前也是脫不了干系的!甚至可以全推到你身上!</p><p class="ql-block">另外,徐向前一走,紅四方面軍必然會受到更大的刺激;當時徐向前在,ZY一走,前敵指揮部直接就炸了鍋了,從陳昌浩以下,都非常激動;消息傳到張某人那里,張氏同樣很激動;那可以想象的是,作為紅四方面軍軍事上的靈魂的徐向前如果也跟著走了,那會發生什么事情,真的很難預料!</p><p class="ql-block">最簡單的,陳昌浩在“打不打”的問題上就無人可問了,年輕氣盛、關鍵時刻又拿不起、兜不住的陳政委會做出什么事,天知道!</p><p class="ql-block">從后來的情形看,紅四追上去,也一定不會放徐向前走,又會有巨大麻煩;徐向前回去,處境可想而知;而如果ZY不同意他回去,沖突又在所難免。</p><p class="ql-block">從另一方面看,假如徐向前跟著走,也真走得了,那ZY給他個什么位置呢?</p><p class="ql-block">一軍團有林彪,三軍團有彭德懷,這肯定不會讓你干;要讓你在一、三軍團掛個副職,當時情況下肯定也說不過去;讓你做軍事總負責,門也沒有!又無深交,彼此還沒真正了解,我一招呼你就扔下生生死死一起這么多年的部隊,跟著我來了,在生死存亡的時刻我會將寶劍放在你手里?你“棄暗投明”值得表揚,但你這個人很值得商榷!就是這樣。這在咱們充滿人情和道義的政治生態中是很容易理解的事!為什么偉人后來那信任許世友?如果沒有那個戲劇化的過程,如果他直接“棄暗投明”,偉人大概率不會將其倚為心腹。</p> <p class="ql-block">所以假如徐向前走,大概率就是跟著走,給個總參謀長之類的高大虛的名頭,然后事實上你也起不了什么實際作用。偉人及以下紅軍官兵,大概也不會真正認可你。到那時候,就真是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了。</p><p class="ql-block">所以在歷史滿懷惡意的“兩頭堵”的死局中,我覺得徐向前給出了恰如其分的解答。當然,這樣的題目,非明智可解,非計算可解,能解答它的,只有忠誠厚道,只有公正無私,只有堅強的信仰和原則。</p><p class="ql-block">具體來說,就是晦暗的亂局中的“一動不如一靜”。</p><p class="ql-block">保持原樣,在自己的位置上,然后,堅持大原則,堅持在可能的范圍內盡最大的努力,堅持做好本職工作,比如紅軍不打紅軍,比如明確表示不支持張國燾的“ZY”,比如竭盡所能打好仗,就像朱總司令,不支持南下,但你一定南下,我也一樣盡最大努力幫助部隊打好仗,盡可能地減少損失,這才是唯一正確的做法。</p><p class="ql-block">這才能真正起到作用。</p><p class="ql-block">而事實也是,徐向前除了關鍵時刻一句“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為革命立下大功,在許多時刻,他也以自己的方式起到了自己該起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在偉人出走的第二天,即寫了一封密信給徐向前,大意就是說如果暫時不能北上,也可先南下,以后有機會再北上會合,都行,但同時叮囑加告誡:決不能做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事實證明,徐向前值得信賴。</p><p class="ql-block">在之后歷次提到這個“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時,偉人對徐向前始終另眼看待,并沒有把他打入張國燾一流。這不是沒有根據的。</p><p class="ql-block">而偉人晚年發自肺腑的“好人”的評價,顯然不是就事論事,當是對徐向前一生為人的評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更多內容請點擊右下“徐帥評傳”四字看合集!</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保县|
三明市|
亳州市|
泊头市|
富源县|
嘉祥县|
长治县|
玉溪市|
灵台县|
涪陵区|
沙湾县|
虎林市|
葵青区|
克东县|
青川县|
铜川市|
丰原市|
富裕县|
锡林郭勒盟|
潼南县|
大关县|
泸西县|
琼结县|
新民市|
象山县|
固始县|
定边县|
革吉县|
团风县|
浦县|
兴安县|
大渡口区|
理塘县|
内江市|
浮梁县|
虹口区|
靖宇县|
肃宁县|
沾益县|
蓬莱市|
清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