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雀園城郭素描</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白雀園城郭素描</i></p><p class="ql-block"> * 萬新成</p><p class="ql-block"> 近幾年去過幾處名城古鎮,在瀏覽其古樸陳舊的庭房樓閣,體會各具特色的市井風情,傾聽膾炙人口的典故傳說時,總能勾起我對故鄉白雀園的懷念。</p><p class="ql-block"> 白雀園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應該是一座當然的歷史文化名鎮。它不但有繁榮的集市貿易、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優良的生態環境,還是重要的戰略要地。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經發生過駭人聽聞的“白雀園大肅反”事件,流傳有許多悲壯的故事。古鎮由于受自然的摧毀和人為的改造,目前南半部已被拆遷殆盡,現存的建筑僅剩不足原面積的三分之一,游人在古街巷中倘佯,在深宅大院里瀏覽,可窺一斑而見全豹,仍能想像出它當年的興盛與繁華。</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的白雀園古鎮究竟是個什么模樣,恐怕知者甚少,再想恢復它的歷史原貌,已沒那個可能,只有把它的概況用文字記述下來,使后人了解它的一些真實情況,對于史學研究和旅游開發將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雖然記事時古鎮已經遭到損壞,但基本輪廓還有印象,現將我從老輩人口中聽到的和親眼看到的古鎮城郭風貌簡介如下。</p><p class="ql-block"> 白雀園古鎮的名稱來源據說是因東門外有一條白露河,河邊有一片竹園,大量的鷺鷥鳥在此棲息,故得此雅稱。也有說是白嫻鳥,我覺得這不可信,因為據資料介紹,白嫻鳥一般棲住在海拔1400一一1800米的密林中,而鷺鷥鳥喜依水而棲,所以前者更為可信。</p><p class="ql-block"> 古鎮城內面積大約一平方公里左右,一條大街貫通南北,街道用碎石鋪就,兩邊是房屋挨著房屋,三至五間為一個單元,中間有馬頭墻(當地稱為山墻)隔離,房子由七梁八柱骨架支撐,結構嚴謹,墻倒屋不塌,高大寬敞,采光和透氣性都很好。每個單元的房子一般是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從前街到后街三進三出,中間有天井院相連,第一層為經營場所,二、三層是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門面房上部有木閣樓,可住人也可存放雜物,房檐向外挑出近一米,門坎外有高出街道寬80X高20厘米左右的臺級,邊沿是清一色的條石,下雨時雨水不至于淋到門板上,站在臺級之上還可以避雨。門面房的門板是可拆卸的,裝上可以當門墻,卸下鋪在板凳上可以擺貨物,非常適用。</p><p class="ql-block"> 白雀園城墻是用赫紅色的、不規則石塊砌成,有四五米高,整個城墻因地勢而建,有段依山,有段傍水并不方正,形狀是一個不規則的圓形城堡。在城墻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建有一座城樓,城樓下是用大條石和青磚建成的拱形城門與外界相通,為了方便居民有急事外出,在城墻的東南角和西北角還建有小門,有人值守而無城門,稱為小南門和小北門。每當天黑結實厚重的城門會關閉,小鎮自成一統非常安全。 </p><p class="ql-block"> 城內南門到北門之間的街道叫“正大街”;東門和西門內因沒有成型街道,稱為“東后街”和“西后街”。后來隨著社會發展和經貿活動的擴大,城內土地已容納不下更多的人住居,大量從外地遷徙來的生意人和手藝人,以及閑散勞動人員為了生計,便在南門外和北門外建起住宅和門面房,天長日久便又衍生出兩條街道,南門外的叫“南小街”,北門外的叫“北小街”。</p><p class="ql-block"> 南門是古鎮的正門,聽說此門高大雄偉,與建在南山崗上的文昌閣遙遙相望。可惜我見到的南門已是殘垣斷壁,但兩邊城墻仍高大堅實,清清的河水在城墻邊流淌。在城門口和南小街之間,隔著護城河,河上架有一座兩孔石撟,石橋橋面鋪著大約40厘米見方、三四米長的大條石,上面布滿車輪碾壓和行人腳踏磨損的痕跡,見證了石橋的滄桑歷史。過了橋就進入南城門,城門直通古鎮正大街,街道兩邊店鋪林立,是集市最為繁華的地段。</p><p class="ql-block"> 北門可遠眺鳳凰山,山上有一座廟宇,我記事時已毀,現在的東岳廟是八十年代民間募捐重建的。我所見到的北門也只是一個拱形門洞,門洞的北墻有一間神殿,里面供奉著觀世音菩薩,香火很旺盛。可笑的是能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連自身也救不了,該尊佛像因是用生鐵鑄造,在1958年大辦鋼鐵運動中被拉去煉了“鋼”,化為鐵水,神殿也在后來的街道整修中,連同北門樓一起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西門我只知道它的具體位置,但沒留下任何遺痕,完整的白雀園城墻就這一段缺失。聽說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國道106公路從白雀園古鎮西邊通過,城門和城墻是在施工過程中遭到拆除的。該公路在西門位置的南側,建了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梁,兩側的護欄用的是無縫鋼管,那時我國的鑄造能力很差,聽說此鋼管還是從蘇聯進口的,敲擊它能發出清脆的聲音。該橋后來成為古鎮的一道風景線,夏天大人們在橋上乘涼,小孩們追逐螢火蟲;冬季橋下河水結了厚實的冰,孩子在冰面上玩耍,遛冰的,打陀螺的……呈現一幕幕歡樂場景。</p><p class="ql-block"> 我見過最完整的是東門,城樓是木質的,因經受風吹雨浸已是斑駁陸離,樓頂上灰色瓦當殘破不堪,瓦片間長滿了瓦松和雜草,燕雀在樓宇中筑窩建巢,像一個進入垂暮之年的老人,歲月的滄桑在它偉岸的身軀上袒露。雖然城樓略顯破舊,但是它伸展的飛檐翹角和梁柱間精致的斗拱仍能顯示出它往日的風采。斗拱下梁柱間的額坊上鑲嵌著木雕圖案,內容是歷史人物典故和花鳥禽獸圖案,站在藻井之下向上呼喊,會產生渾厚的回音。</p><p class="ql-block"> 城樓下方是一個拱形的門洞,兩扇大門已經沒了去向,但距門口左右墻上一米多高的位置上,各有一個直徑15厘米見方、安插閂門杠的洞依然存在,可見古鎮當年對安全防衛是何等的重視。</p><p class="ql-block"> 我目睹了東門樓由高高屹立到瞬間垮塌的全過程。1966年5月,一場席卷全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迅速波擊到白雀園,鎮上唯一一所初中(光山五中)的學生們,首先舉起“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旗幟,戴著“紅衛兵”袖章,掀起了“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高潮。疾風驟雨般的學生運動弄得古鎮居民驚慌失措,家家戶戶紛紛把古書籍,字畫以及有封建圖案的器皿拿出來,任憑紅衛兵消毀。狂熱的學生們覺得還不過癮,又把眼光投向了東門城樓。是年7月,烈日當空,狂熱的學生們和身強力壯的鎮搬運站工人涌上東門,用多條粗麻繩挷住城樓梁柱,近百人在樓門口西面像拔河一樣手握繩索,在“一、二、三”的號子聲中奮力扯拉,城樓在晃晃悠悠中轟然倒塌,圍觀的人們有的歡呼,有的驚叱,但無人敢出面制止,眼睜睜的看著它化為烏有。</p><p class="ql-block"> 就這么一座能能見證白雀園古鎮上百年歷史的建筑,它經受了大自然風侵雨蝕的考驗,經歷了戰火硝煙的洗禮,卻沒能逃過“文化大革命”的厄運。</p><p class="ql-block"> 古鎮城內有三條巷子與東、西后街聯通,南巷道(也叫大巷道)在正大街中部偏南,有三米多寬,直通西門,兩邊有零星攤販,在三條巷道中它最為寬敞。西巷道在正大街中部偏北,寬度大約一米五左右,長度不足百米,巷道內兩側有幾處民居的門廊,巷道盡頭是一口池塘,居民可在塘邊洗洗涮涮。東巷道也稱為小巷道,在正大街偏北方向,巷寬約一米,兩邊是高大的青磚山墻,太陽光基本上照射不進來,所以巷內陰暗潮濕,石板地面中間因走的人多,條石被磨的光滑明亮,路邊則長有苔蘚。出了巷口左右各有一口池塘,塘邊楊柳依依,兩塘之間是一條通道,直達東門口。塘埂周圍建有許多民宅,有大戶人家的高大門樓,也有貧民百姓的低矮陋屋,居民依水而居,是古鎮環境最為優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白雀園古鎮,在四座城門外各修建了一眼水井,寬大井臺全都是青石鋪就,井口是用條石砌成六邊形,井水清澈冬暖夏涼,在炎熱的夏天,喝一瓢從井中剛取出的“井巴涼”會使人神清氣爽;冬季井口水氣氤氳,白霧縹緲,用井水洗衣洗菜不會凍手。這些井的泉水不知來自何方,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始終保持一定的容量,滲出的泉水到井壁一定位置就不再上漲,即使大旱之年井水也不會干涸。古鎮居民世世代代享受著這一眼眼甘甜井水,滋養著健康的體魄,特別是白雀園的姑娘們,個個肌膚白哲,容貌如花,可能與飲此井水有關系。可惜的是這些古井如今南井和西井已蕩然無存,幸存的北井和東井也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 由于閱歷所限,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知之甚少,我離開家鄉五十多年了,上面只是少年時期的印象,認識的很膚淺,描述的也很粗糙,如有差誤請知情者不吝賜教。</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草就于太行山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山县|
玉屏|
金平|
天祝|
虹口区|
奎屯市|
巨野县|
平山县|
田阳县|
东阳市|
平阴县|
杂多县|
吉安市|
泾阳县|
广丰县|
清水县|
丰镇市|
通城县|
长武县|
汉中市|
额济纳旗|
大邑县|
兴安盟|
乌兰浩特市|
清河县|
枞阳县|
沅江市|
犍为县|
察隅县|
苗栗市|
唐山市|
金塔县|
顺昌县|
西峡县|
名山县|
冕宁县|
华宁县|
古浪县|
扶绥县|
祁东县|
平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