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頂,亦名錦繡峰,又名仙花山。位于臺懷鎮南12.5公里,臺頂海拔2485米。《清涼山志》載:“南臺高三十七里,頂若復盂,周一里。亦名錦繡峰,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普濟寺坐落于南臺頂上,坐南向北,內供智慧文殊,系隋文帝詔令始建,宋、明各朝均又重建。原有山門、正殿(南極道場)、過殿、東殿(三義廟)、西殿(火神廟)、南殿(南極玄宮)、普賢塔等建筑,現存皆為石建窯洞。 五個臺中,東、北、中、西4臺連襟而立,唯南臺孤立聳峙,絕然挺拔。其山勢,如一巨大駿馬靜臥于山巔。《清涼山志》云:“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矣。” 南臺頂上現存寺廟一處,名普濟寺。據《清涼山志》載;普濟寺建于宋,明成化年間予以重修。性善詩中對普濟寺有這樣的贊頌:“策杖尋幽上翠巔,清涼春盡景芳妍。千崖花綴千崖錦,五頂峰連五頂天。梵召繞陵日月,經堂寂寞鎖云煙。真容欲睹知何在,極目蒼蒼意惘然。” 四天王坐寶殿威振四方護圣教 <br>十地圣遍塵剎調伏三有轉法輪<br>【說明】此副楹聯是陰刻于普濟寺山門天王殿,山門掛匾“普濟禪寺”。<br>【注釋】四天王:護世四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俗稱“四大金剛”。四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持劍)、西方廣目天王(持蛇或赤龍)、北方多聞天王(持傘)。他們的神像通常分列在凈土宗禪宗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威振四方:威振同威震,四方就是四大天王各護的一方,東南西北四方。圣教:這里指佛教。十地圣:十地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即指十種地位,十個菩薩行的重要階位。又作十住。在佛典中,不同的經論,往往對十地的內容有不同的描述。塵剎:讀chén shā,剎為梵語國土之意,塵剎謂微塵數的無量世界。調伏三有:佛教中指調和身、口、意三業,以制伏諸惡。法輪:法輪呈圓輪形,原是古印度的一種武器。在佛教中代表佛法,意指佛法如轉輪王的輪,旋轉不停,永無休止。 五峰化宇,包羅天地萬象<br>十景奇勝,群集世界千佛<br>【注釋】五峰:即五臺山的五座山峰。化宇:佛法教化所及之境域。《清涼山志》卷一:“東震旦國清涼山者,乃曼殊菩薩之化宇也,亦名五臺山”。震旦是古印度人對中國的稱呼,曼殊菩薩即文殊菩薩。十景:相傳五臺山舊時有十景,即大社銅牛、玉花羅漢、碧山字塔、臺麓字崖、古佛牌樓、羅睺觀佛、菩薩銅鍋、顯通銅殿、山西土地、五郎鐵棍。近年公認的新十景是:花徑云寮(明月池)、松濤傾翠(鎮海寺松林)、云崖精廬(觀音洞)、翠微星龕(梵仙山)、嵐浮青螺(黛螺頂)、古塔落照(大白塔)、重樓夜鐘(顯通寺幽冥鐘聲)、靈峰天闕(菩薩頂牌樓)、日涌東溟(東臺日出)、石浪排空(中臺龍翻石)。 錦繡峰云中望月<br>碧龍池水底觀天<br>【說明】據老僧回憶,該聯原書于南臺頂普濟寺,今已不存。<br>【注釋】錦繡峰:即南臺錦繡峰。碧龍池:即指白龍池,在南臺頂東南麓。五臺山臺頂的水池一般都叫龍池,有白龍池,黑龍池等,敦煌61窟壁畫五臺山圖中各臺頂就都繪有龍池。 金地有靈惺夢草<br>花天無垢縱浮云<br>【說明】據老僧回憶,該聯原書于南臺頂普濟寺,今已不存。<br>【注釋】金地:教謂菩薩所居以黃金鋪地,借指佛寺。惺:領會的意思。夢草:神話中的草名,據說懷之可以入夢,故也稱懷夢草。花天:指花非常多,南臺錦繡峰又以山花錦繡而著稱。無垢:佛教語,指清凈無垢染,多指心地潔凈。佛教中有六種垢染,分別是傲慢、不起信心、沒有希求心、外散、內收、厭倦。縱:縱容,放縱的意思。 古南臺<br>三佛臺中居左席<br>五峰頂上放毫光<br>【說明】古南臺:南臺錦繡峰南一公里處有一座山峰,上有古寺云集寺遺址,云集寺遺址后面有塔林。《清涼山志》載:“古南臺,臺南二里。嘉靖間,香林大士卓庵其上”。<br>【注釋】三佛:指華嚴三圣,即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居左,為“左脅侍”,普賢居右,為“右脅侍”。“三佛臺中居左席”即指文殊菩薩。毫光:指佛光,光線四射如毫毛。<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城市|
上饶县|
黑水县|
汝城县|
永清县|
榆林市|
娄烦县|
兴安县|
大名县|
通化县|
垫江县|
微山县|
桦川县|
田东县|
马尔康县|
鲁甸县|
乳山市|
东港市|
高青县|
济阳县|
循化|
化隆|
视频|
手机|
海门市|
呼伦贝尔市|
利辛县|
通州区|
沐川县|
砀山县|
肃南|
松滋市|
洱源县|
谷城县|
页游|
思茅市|
汾阳市|
雷波县|
辽源市|
新津县|
湟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