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中國人民大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人百村”學生社會實踐鄉村調研手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傅煜翔</span></p> <p class="ql-block"> 星光荏苒,居諸不息。轉眼間,年關將至,銀白色的雷克薩斯又一次行駛在這條返鄉的道路上。我看著不斷倒退的樹木和房屋,漸行漸遠遠的高樓大廈,不斷放大的沙灘、古厝、平房,思緒不禁扯遠。</p> <p class="ql-block"> 想起小時候和鄰居小伙伴的嬉鬧,想起過年時長輩的祝福,想起佛生日時廟口的布袋戲,想起紅磚古厝飄蕩而來的南音古韻《三千兩金》,想起鄉親們一天天鼓起來的錢袋子和老人們一年年增多的白發……這些都是我的家鄉。但是,它們也許都只停留在某一個時間里,只存在于我的某一段記憶中。</p> <p class="ql-block"> 望著越來越近的村子,我慚愧地思忖著我竟然認不得這條回家的路。也許是兒時的記憶已然模糊,也許是成長的腳步絆住了游子的歸途,也許是鄉村的變化已經天翻地覆,也許……</p> <p class="ql-block"> 不過,所幸的是,我還能借“千人百村”社會實踐的機會,回到家鄉,走進家鄉,去感受海邊小村莊的鄉土人情,跨過歲月去問候這位熟悉的陌生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大海的哺育</b></p><p class="ql-block"> 看,腥咸的海風吹散了云霧……</p><p class="ql-block">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p> <p class="ql-block"> 也許在湖尾村沒有詩人想象中“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幽深景致,但是它有著一艘艘漁船迎著朝陽向遠方行駛,也許沒有畫家筆下麥浪滾滾的黃金農田,但它有著一波波海浪肆意卷起的波瀾壯闊,也許沒有世人印象里鄉村自在閑適的田園生活,但是一座坐落在海邊的小村落仍然散發著其獨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曾經,大海是湖尾村的依靠。奶奶在寒冷的冬夜摘紫菜只為養活一大家子,年幼的爸爸已然挑起背牡蠣回家的重擔,無奈輟學的大伯偷渡大灣區跨海討生活,以海為生的鄰居們冒著風雨趕海出帆,成群的孩子在淺水海域抓蝦摸魚捕蟹……</p> <p class="ql-block"> 大海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也是他們盡情嬉戲的樂園,盡管風浪代表了危險,但冰涼的海水同樣帶來了生存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而如今,大海仍是湖尾村的依靠。在海邊,一家家大排檔招攬著過路的游客,一張張成規模種植的紫菜、海蠣的訂單早已從省外涌來,一群群年輕的姑娘們在“泳裝嘉年華”上盡情展現魅力與風采,一對對小情侶在晚霞親吻的海灘上互訴衷腸……</p> <p class="ql-block"> 湖尾村有名的“趕小海”的漁耕文化體驗項目已經進行了五年了,在2022年還引進了專業的團隊,正式成立為“晉江趕海一號”的旅游項目。由于廣泛種植海蠣、海帶、紫菜等帶來豐富養料,海洋生物大量聚居,可以在海水退潮時,通過在近海水域布置攔網的方式,讓游客下海拾貝、撿螺、捉魚、捕蟹,體驗趕海的樂趣。近距離接觸各種海洋生物,觀察各種貝類、螺類、魚類等的生活習性,體驗捕獲海鮮之道,更是讓游客上岸后就能直接品嘗親手捕獲的鮮美魚蝦,令人倍感興奮。</p> <p class="ql-block"> 趕海之余,還可以欣賞旖旎的濱海風光,水天相接,還有最浪漫“海誓”礁石,讓戀人面向大海,許下最赤誠的諾言。</p> <p class="ql-block"> 然而,盡管“趕小海”的項目本身的確十分吸引人,村委也投入大量心血,但由于疫情的來襲、季節的限制、村莊本身力量不足等多重原因,項目幾年下來的收益并不盡如人意。海邊項目到冬天就會束手束腳,夏季積攢的人流量到冬天瞬間消失殆盡,單純依靠微信公眾號、報紙媒體的宣傳與曝光難以長期維持較高的流量和收益。因此,現在有將海邊餐飲移至海邊古厝內以維持冬天經營的想法,但目前只是設想,仍未落地,“趕小海”的長期穩定經營之路仍需付出更大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 同時,湖尾村遠近聞名的還有它的海鮮。這里的海鮮,鮮得出名,同時也貴得出名。因此,生意火爆的蘇林、八塞、破厝仔等海鮮樓也是湖尾村經濟發展的一大收入來源。許多明星、知名政客都慕名來一嘗湖尾奇貴的海鮮,最轟動四鄰的是時任香港特首曾蔭權在老家著名僑領洪祖杭的力薦下光臨破厝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前女排教練陳忠和曾帶著中國女排整隊來到湖尾到海鮮樓里體驗那舌尖上的美味——海蠣煎、小青龍、白灼明蝦、清蒸石斑魚、螃蟹蝦姑加上一碗鮮美的魚片粥,簡直令人回味無窮!當村里阿姨提起這些美食與往事,眉間的褶皺似乎都舒展了不少,驕傲的笑意浮上臉頰,似乎那久違的記憶也正刺激著我的味蕾,忍不住一遍遍贊嘆回味家鄉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 從過去到現在,甚至是在未來,大海依舊是湖尾村最忠實的伙伴,最堅強的依靠。遼闊的大海見證了湖尾村的發展,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湖尾村人,生生不息,不斷成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美麗的鄉村</b></p><p class="ql-block"> 看,紅磚白石燕尾脊在冬日的暖陽下閃耀……</p> <p class="ql-block"> 為了鄉村的經濟發展并響應美麗鄉村建設,村中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古厝修復與鄉村景致的打造。</p> <p class="ql-block"> 憑借湖尾村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僑鄉優勢,村里人均收入在改革開放后迅速攀升。村里興建歐式洋房成為一種風潮,傳統紅磚古厝一度無人維護破舊不堪;鄉村內許多農田和自然景觀被工業用地侵占。而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相繼提出后,晉江各級政府逐漸從經濟產業的盲目擴張中走出來,希望通過合理的政校合作,以“節點式”的景觀改造為切入點,將美麗鄉村從宏觀層面帶入具體策略中。其中,“一村一景”創建活動,主要是由鎮政府牽頭,以景觀“微更新”為途徑,以局部物質空間的改善和村民參與意識的培育為基礎,組織高校的師生參與其中,從而帶動整體的美麗鄉村建設。</p> <p class="ql-block"> 而湖尾村與福建農林大學合作,對部分破損老舊、廢棄多年的古厝進行修復和改造,在庭院中整理出相襯的景致,挖掘有價值的鄉土文化信息,將其美學、人文價值融為一體,使鄉土景觀發揮最大積極作用。并且,借鑒了晉江市著名景點“五店市”的發展經營模式,在征得戶主同意的前提下對內部進行規劃建設——引進餐飲或打造研學機構等,為打造文旅結合的產業打好基礎。</p> <p class="ql-block">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已經在打造的村史館。當見到只剩布館的村史館時,我不禁感到驚訝同時又感到無比自豪,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即將要擁有屬于它的歷史記錄館,在這里外鄉人可以看見我們村世世代代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來,在這里我們的后輩可以看見自己祖先們的摸爬滾打、激情燃燒的光輝歲月。</p> <p class="ql-block"> 不僅如此,自2019年以來,湖尾村更是以“綠盈鄉村”建設為契機,全面優化鄉村環境,加強垃圾分類宣傳引導,在村內設置了15處垃圾分類站,培養村民垃圾分類的好習慣,打造美麗家園,擦亮鄉村振興“最美底色”。</p> <p class="ql-block"> 同時,村莊四處可見磚墻上有許許多多的3D彩繪壁畫——有宣傳鄉風文明、黨建愛國的,有描繪鄉村生活、喚醒鄉愁記憶的,有鼓舞鄉村振興、振奮農民發展信心的……一幅幅線條流暢、色彩鮮明、生動樸實的壁畫出自學生們的手,取代了雜亂無章的小廣告,將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與墻面整治工作相結合,因地制宜、見縫插綠、變“臟亂差”為鄉村微景觀,把美帶進了鄉村,把奮斗與希望送進了家家戶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鄉村的治理</b></p><p class="ql-block"> 聽,是村委的聲音,是讓我們過得更好的聲音……</p> <p class="ql-block"> 湖尾村并不是一個大的村莊,人口也不到兩千人,農民們也大都樸實善良,治理起來似乎并非難事。互聯網時代,村里幾乎人人(包括老人)都有手機,村里管理和聯絡主要依靠微信群網格群進行通知,同時也方便村民有事進行及時聯系。在社會保障方面,村委也提供通俗易懂的解釋,便于村民們理解和辦理。疫情期間,村里消毒工作做得十分到位,每日兩次道路消毒,還制作“便民卡”,詳細記錄了各個商店超市的聯系方式,并且可以送貨到門,實現讓村民足不出戶購買生活所需,并且減少了人與人的接觸,降低感染風險。同時,村委還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打通村民參與議事的多個渠道,主動回應村民訴求,公開村財務,接受村民監督。</p> <p class="ql-block"> 但是,缺乏人才以及根深蒂固的習俗觀念,似乎是這個閩南小鄉村治理的痛點。</p> <p class="ql-block"> 村委的人才招攬機制似乎相對傳統,仍是只有在村民中選舉及鎮里分配,門檻也只有基本的年齡及學歷(至少高中),在資源利用方面還有待提升。在閩南這樣重宗族重親緣的人情世俗社會背景下,應該發揮資源優勢,讓能人參事。針對群眾訴求的戰略引導問題,充分抓住血緣、姻緣、地緣、情緣紐帶,激活華僑、企業、公職人員等等多元力量,廣泛參與到鄉風引領、基層治理、公益事業等方面。</p> <p class="ql-block"> 而在重宗族勢力的環境下,閩南小鄉村又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難以消除的陋習。比如紅白喜事上的講究排場,一年一次的“普渡”的鋪張浪費,對不會閩南語的外地人的排外心理……當然,在村委的強有力的執行力與多年的堅持努力下,湖尾村已成為英林鎮唯一一個“禁燃煙花”成功的村莊,并且在村規民約頒布后,排場和浪費現象也在逐漸減少,村里人對外鄉人的接納度也越來越高——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村民們的思想觀念也在逐漸進步,漸漸不再拘泥于陳規陋習,意識到浪費的危害,逐步走出傳統的陰影,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隊伍添磚加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鄉村的發展</b></p><p class="ql-block"> 聽,是村民們的呼聲,是向往幸福生活的呼聲……</p> <p class="ql-block"> 一個鄉村最基本的基礎設施便是:教育、醫療、養老條件,在當今時代,還包括物流與科技條件。但很遺憾的是,除了全晉江都暢通的物流之外,其余的基礎條件并不算好。</p> <p class="ql-block"> 本村的孩子大多到鄰村的實驗小學就讀,中學更是要到鎮里才有;村里沒有醫院,只有可以滿足簡單治療普通病癥的鄉村診所;養老院倒是近兩年有在興辦,但是因為疫情原因具體開辦的時間不算太長;村里的耕田種植業不是主業只有零星散戶,缺乏規模經營,大多農戶采用的還是相對簡單原始的農具,在喂養雞鴨和種植蔬菜谷物上的產量也基本只能滿足自給自足。</p> <p class="ql-block"> 醫療和教育上的欠缺,歸根到底還是人才和資金上的不足。相比于大城市里優質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教學環境,高材生不愿問津、志愿服務鄉村的人寥寥無幾的小村莊的教育條件可想而知。由于資金的欠缺,無法打造更為良好的教學環境,師資力量自然相對不足,也競爭不過相鄰村落的學校,同時也陷入多米諾骨牌式的惡性循環,教育條件只能是一日不如一日。因此,只有從源頭上——資金投入以及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著手解決,才可能有更好的成效。</p> <p class="ql-block"> 更何況,從我訪談的結果可以明顯得知,鄉村的大多孩子學歷普遍不如城市里的孩子,很多都是止步大專就步入工作崗位,但是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十分期待自家孩子能考上本科——談論及此時,一位母親看向我這個人民大學的大學生的神情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是歡喜,是羨慕,是向往,他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相信教育能創造更好的未來,但是貧瘠的教育資源似乎就是天生的限制,不均等的資源分配更是雪上加霜。</p> <p class="ql-block"> 也許當前教育制度是相對公平的,它有照顧弱者,任何人都沒有特權,但是,在當今社會教育方面城鄉差異依舊顯著現狀下,這樣的教育制度在現實面前也不禁黯然失色。而醫療條件的差異的原因與改善方式也是類似。</p> <p class="ql-block"> 或許,我們應該反思,應該反思農村教育醫療條件匱乏的問題的原因,這背后是長期積累的標簽式觀念,資金不足,競爭之下的惡性循環,還是其他的因素……總之,我們需要思考,也需要行動,加大對農村教育的重視與投入,給農村的孩子們有謀求美好未來的更大機會,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人情的溫暖</b></p><p class="ql-block"> 聽,是鄉親們親切的問候與祝福……</p> <p class="ql-block"> 年關將至,回到家鄉,又能夠再一次重溫團圓的溫馨。沸騰的火鍋冒著香氣四溢的蒸汽,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不絕于耳,喜氣洋洋的紅包被塞到我的手里,映入眼簾的是滿桌的美食和家人的談笑,耳邊回蕩的是鄰里的呼聲和誠摯的祝福。這是農村才有的熱烈,這是家鄉才有的感動。</p> <p class="ql-block"> 不同于城市里鄰里之間只有點頭之交,有時甚至連鄰居換了都不知道,農村的人情味濃得多。走在路上,鄉親們會和過路的人打招呼,無論雙方是否相熟;每每傍晚,海邊總有三五老人在談天說地,開開玩笑,聊聊生活;當遇上紅白喜事,村里的親朋都十分自覺地相互幫助,甚至無需多加言語,就主動地出錢出力,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心照不宣的默契;過年回家,拜訪親朋,茶煙繚繞的桌邊是大人們在聊天,談的都是身體最近是否康健,疫情防護要注意什么,或是催著誰誰家的小伙子趕緊娶媳婦,或是恭喜誰誰家的乖孫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都是生活里很平淡的小事,卻是那樣令人感到放松與溫暖。</p> <p class="ql-block"> 猶記我到一戶農戶家里調查時,家里的奶奶不動聲色地打開一小盒餅干,特意擺在了離我最近的位置,談話間幾次喊我的名字,似乎是會忘記,又似乎是怕忘記。臨走前,老奶奶又從里屋拿出兩盒零食塞到我手里,中間還夾了一包紅彤彤的紅包。那只是一個與我素不相識的老人啊,看著老人有些迷離卻滿是慈愛的眼神,我悄悄紅了眼圈。</p> <p class="ql-block"> 湖尾村就是一個集體,一個守望相助、互相溫暖的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歸根的游子</b></p><p class="ql-block"> 聽,是久違的鄉音“哇系哦美郎”(閩南語:我是湖尾人)……</p> <p class="ql-block"> 湖尾村,是中國一座東南沿海的小村落,亦是著名的僑鄉,其中前往菲律賓的華僑尤為知名,并且都有成立相應商會。這次調查的時候,也有遇上在菲律賓做生意的湖尾村人,他們慷慨熱情,興奮地講述著在外生活的趣事,但是也無比懷念家鄉——他們笑著看著面前金燦燦的炸魚“菲律賓可沒有這樣香的沙鮻魚”,他們每年過年幾乎都會回來,會會許久不見的老友,嘗嘗思念已久的茶香,他們甚至翻新了老家原來的房子,從嶄新的現代式房屋的大廳望去,碧波蕩漾的大海一覽無遺。</p> <p class="ql-block"> 同時,湖尾村作為位于晉江市南部內海港灣圍頭灣的半弧形中心地帶,西南遙對大金門島,最近距離僅15公里的村落,天氣晴朗時,隔海遙望,金門島就在面前,近得一步就可跨過去。但這一步的距離,又是需要無數坎坷艱辛才能真正到達。祖國和平統一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身為湖尾人的我們更是期盼兩岸關系融洽,臺灣真正回歸祖國的懷抱。</p> <p class="ql-block"> 有許多湖尾村人也曾移居至臺灣,大部分都還有回來認祖,甚至有許多老人,年輕時出門打拼,在外地過了小半輩子,到了年老之時卻愿意回到鄉村來安享晚年,選擇在故土逝世,葬在自己出生的地方,也許這就是中國人落葉歸根的情懷吧,游子遠游,可游得再遠,終究是要回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福礁誓石舟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里煙波隨潮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藍藍的海藍藍的穹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晴時凌波亭里抒鄉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雨里鳧美灘頭賞美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這里,是勝境,也似仙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片片漁舟歸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落霞與孤鶩共天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閩南與金臺隔海遙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晨船兒出海去撒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暮歸來魚蝦滿船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這里,是僑鄉,也是漁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厝番樓牌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雕梁畫棟極傳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晨起老厝天井聽細雨紛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傍晚的海邊一起看落日西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埕內小伙伴把酒慰風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這里,有親人,也有故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叔伯爺孫兄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海為家各東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不五時齊家來團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廟口聽叔公講天捉皇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祠堂里拜公敬祖談鄉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這里,是搖籃血地,也是歸根祖地</p> <p class="ql-block"> 似箭的光陰,海風侵染的土地又一次送走了一個陌生而熟悉的故人。從車窗向后看,只見低矮的平房慢慢消失在視線,最終只剩匆匆一瞥。</p> <p class="ql-block"> 在這個臨海的小村莊里,孕育著最美的鄉土,最暖的人情,最赤誠的希望,最虔誠的祝福,如海水般浩渺,如波光般閃耀。相信,終將,凜冬散盡,星河長明。</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傅煜翔,</b>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2022級大一學生,福建省晉江市英林鎮湖尾村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后 記</b></p><p class="ql-block"> 湖尾村,是我從小長大的老家——一個在東海邊上的小村莊,古時虺湖向西南方向延伸的窄長的尾部,稱為“湖尾”。我對它更多的記憶停留在兒時,但現在的湖尾村早已煥然一新,記憶里落魄的小村莊的模樣早已無影無蹤,新的印象在奮斗的歲月里被一次次刷新。</p> <p class="ql-block"> 隨著社會發展,響應時代號召,湖尾村的環境整治與美麗鄉村的建設已取得了不小成就——道路基本全部實現硬化,汽車可以在路上平穩行駛;村里花費30多萬重金將村里衛生承包給專業環衛隊,為村民們搭建一個干凈整潔的居住環境;學生們手繪的壁畫代替了雜亂無章的小廣告,通過多彩的線條大力宣傳鄉風文明和農村特色;整治后的古厝庭院呈現“微景觀”“小型園林”的特點,變“臟亂差”為美麗風景線……</p> <p class="ql-block"> 村民們的錢袋子一天天鼓起來,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有名的“泳裝嘉年華”在海灘舉辦,大家在七夕夜里穿著泳裝一展風采,在大海的注目下深情表白;農業局提出的“趣味跑”項目將在明年降落在湖尾村,將打通滬厝埯、湖尾、嘉排、三歐四村,連成以湖尾村為中心的一條線路。</p> <p class="ql-block"> 近年來,湖尾村獲評“福建省鄉村旅游村”、成功推薦申報“福建省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其中,趕小海是當地的特色旅游活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重山·趕小海》</p><p class="ql-block"> 乘風追日趕小海。誰家兒共女,攜眷來。白叟黃童玩得嗨。落日下,余暉映魚排。</p><p class="ql-block"> 圍網半弧開。魚蝦蟹貝鱟,灘上捭。一灣之隔望金臺。黃昏后,八賽勝蓬萊。</p> <p class="ql-block"> 趕小海的過程,是物質與精神的雙豐收。親自下海動手捉魚蝦,豐衣足食;親身體驗閩南漁耕文化,開闊視野;在與海水的嬉戲中感受勞動的成就感,快樂而有意義。</p> <p class="ql-block"> 泉州左手國際旅行社負責人顏向榮在采訪中曾說:“在我們整個閩南,趕小海基本上算是比較具有獨一性的一個目的地、景區。我們晉江的這個濱海城市,其實是非常缺少這種元素的景區,所以我們作為旅行社行業來講,我們也很重視這個景區的推廣。”</p> <p class="ql-block"> 落霞逐日送歸航,孤鶩齊飛景未央。千里煙波隨暮淡,一曲漁歌共天長。湖尾,是漁鄉,是僑鄉,更是我們的故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荆州市|
桦南县|
吉安市|
郓城县|
辽中县|
青浦区|
三河市|
乃东县|
德昌县|
南康市|
平度市|
德格县|
抚顺县|
伊宁县|
北京市|
枣庄市|
泸定县|
科技|
吉安县|
循化|
定州市|
湄潭县|
台山市|
清涧县|
金昌市|
永仁县|
毕节市|
杭州市|
枣阳市|
革吉县|
赣榆县|
四平市|
渭源县|
延安市|
洛扎县|
荣昌县|
涟源市|
龙里县|
华宁县|
民勤县|
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