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孫過庭書譜,既是優秀的書法理論,又是草書藝術不可多得的瑰寶。唯一可惜的是,現存的法帖,有部分缺失。喜愛書法的,可以買回家,練習,大贊</p><p class="ql-block">抄書難得其精髓,打卡學習,日日精進。</p> <p class="ql-block">一個人內心所意會和領悟的東西,往往都難于用語言,完全表達出來;而語言敘說得明白之物事,仍不容易用筆墨將它記錄下來。只能大致上,粗略地陳述梗概;希冀閣下斟酌其中微妙,領悟佳境。未詳未盡之處,惟請有待將來補充。</p><p class="ql-block">現在解釋,“執”、“使”、“用”、“轉”的名詞原理,以幫助尚未明白的人。“執”,是指用墨深淺,以及筆劃線條的長短。“使”,指筆劃的橫直牽制之類,“轉”的鉤鐶盤紆,亦即是曲折回環一類的筆勢。“用”,指點和劃的向背,上述各種技法,必須都予掌握,才能歸于實用一途。</p><p class="ql-block">參詳眾家之所長,綜合各派之精妙,點出前賢不到之處,開啟正確書寫法規,方便后學之人。探究技法之根源,分析衍生出來的各類流派。</p><p class="ql-block">我以為撰文貴在簡約,而又已將事理交代明白,而且條理清晰,淺顯易懂,入目會意,明了于心。讀者閱后,都能理解。于是下筆之際,再無掛礙,筆意便能暢順而無所澀滯。至于一些奇談怪論,詭詞異說之類,不是我所熟悉,亦非本文所要敘說。目下所言,務期盡可能做到,有裨益于學習書法的人。</p><p class="ql-block">王右軍的書法,向來為歷代很多人所稱頌贊譽,并且不乏臨習之人。王羲之實在是很好的宗匠良師,技法高明,眾望所歸。他的書跡不但通會古今,而且格調極高,趣志優雅;所書無不情感灌注,每見筆意和諧。致令摹拓其書跡之人,越來越多,研習王右軍書法之人,可謂每年都在增加。在右軍之前或之后的許多著名書家的作品,大多已經失落隕散。歷代以來,惟右軍的書跡一直流傳下來,這不是也證明了他的作品很好,因而很有生命力嗎?</p><p class="ql-block">試談其中原因,簡略敘述幾點看法。且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太師箴》、《蘭亭集序》、《告誓文》等帖,均為俗世之人所流傳,都是楷書及行書的最佳范本,堪稱極品也。羲之寫《樂毅論》的時候,心情很不舒暢,抑郁非常。寫《東方朔畫贊》當時,意涉瑰麗奇境。寫《黃庭經》之際,精神怡悅,充滿歡喜;仿佛超然出世,心中坦然,再無顧慮。而寫《太師箴》之時,卻感念世情曲折,意緒激蕩,難得心安。蘭亭雅集,乘興作序,羲之其時胸懷開闊,情致超然;另一方面,他由于已經私下立誓,不再復出做官,難免因為情志困屈而有些悲傷。俗話說,人須是快樂,才會歡笑;講到哀傷之事,往往都會未語即便嘆氣。他此時的心中,又怎會單只是在想那曲水流觴,以及和緩的鳴琴奏樂。神思馳騁之際,才會靈感沖動,才能寫出如詩如畫的好文章。雖說眼見已將悟出某種道理,但心中仍然誠恐或有差池,故而未勉強為文章設予題目名稱,亦不將之歸屬于任何體裁形式。豈知情動而形諸于言,已經暗合《詩經》、《離騷》那層深遠的意境。陽則舒張,陰則慘淡,這原是天地萬物的造化規律。一個人既然失意傷情,則其時他所秉持的道理,事實上就難免有錯;原來就是因情緒而造成的結果,這時候他所寫出來的東西,又哪有什么體裁可言!</p><p class="ql-block">運筆的方法,雖然在于自己掌握,但整個章法的布局,確屬眼前必須把握的關鍵。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p><p class="ql-block">如果明白其中訣竅,便可兼諸法而相通。寫字自是越用心越好,筆法也是越嫻熟越佳。倘若技法運用,都達到了精熟程度,則規矩就象已經藏在自己心胸之中,揮筆寫字,便能自然從容,再不會存在徘徊猶豫的情況。</p><p class="ql-block">寫字能夠意在筆先,筆意才能瀟灑流落,筆勢才能神采飛揚,而寫出來的字,也才顯得俊逸大方。就好像桑弘羊理財之心思慎密,能夠預算到任何的方面;又似乎庖丁解牛,眼里并沒有整只牛,所見只是一塊塊附著骨頭的牛肉。</p><p class="ql-block">曾經有書法愛好者,求教于我。我先是粗略地講些要領,隨后再教他實用技法。他不但心領神會,運筆也大有心得。有些細節,我忘記講,他亦因為會意而大有所獲。縱算一時間,還不可能完全領略各家之所長,但也已經完全學到了,他所想要學習的東西。</p><p class="ql-block">如果希望通曉楷書的法則,少年人不如老年人;但從頭學習規矩,老年人卻不如少年人。因為研究探索之類的思考,是老而逾能,而學習一樣新的知識,則是少年人占有優勢。臨習苦學,年輕人須要勉勵,才能進步。而且,必須經歷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會產生明顯的變化。最后能否使書藝,達到極高的境界,那就要看他的天份如何了。</p><p class="ql-block">至于初學章法者,但求字體平穩方正;到已經能夠平正,就要追求險絕之筆勢;得了險絕之筆勢,又將追求回復平正。</p><p class="ql-block">初期是未能平正,中期因為追求險絕而超過了平正,后期則已經融會貫通。融會貫通之際,必將是人已老年,書亦老成。</p><p class="ql-block">孔子說:人到五十歲,便知天命,七十歲時率性隨心。所以,經過筆勢險絕的過程,就已經能夠體會權宜通變的道理。這又好比兵法所云:謀而后動。等達到動也合宜的那重境界,那時再來說話,則所言就肯定都有道理。</p><p class="ql-block">所以,王羲之精妙的書法作品,大多出自晚年。緣故就在于,晚年之際,人的思慮審慎通達,志氣和平,不偏激也不凌厲,因而風范自就影響深遠。</p><p class="ql-block">王獻之以后,書家常因功力不足而鼓勁作勢,標新立異,另作新體。不但功力比不上前人,就是作品的神采情趣,也差異很大,相去甚遠。</p><p class="ql-block">或許有人輕視自己的墨跡,或許有人夸耀自己的書作。自夸之人將因此而再難進步,因為他已經缺乏前進的動力;自己認為不行的人,因為目的尚未達到,就難免于心不甘,故而仍有進步的機會。唉,世間只有學而不成的人,卻沒有不學就會的人啊!體察學書之事,應該亦可以明白這個道理。</p><p class="ql-block">然而,書體的變化很多,人的性情也不一樣。有些人作書,一筆硬,一筆軟地結體成字,猶如忽勤忽懶,好象是兩個人那樣。有些人的字,字形恬淡,無人相同(榷容),字里蘊涵筋骨;有些人的筆劃,猶如斬下之樹根,曲折交錯,鋒芒畢露。</p><p class="ql-block">觀者崇尚精到,書家重視形似。有時,書家寫得并不相似,觀者也不懂鑒賞。有些人的書作,分布松散,結字也不合規范。</p><p class="ql-block">魚躍出水的形態,未必見得就一定好看;井蛙之見,先自貽丑。就算想貶損羲之、獻之,誣蔑鐘繇、張芝,又怎能掩住古人之眼目,或杜塞后人之口!仰慕而學習書法之輩,尤宜在批評之上,謹之愼之。</p><p class="ql-block">至于那些,不懂得運筆淹留者,惟片面地追求勁疾,應該要知道,運筆不能迅速,反而有遲重的效果;勁速的筆勢,是超脫飄逸的關鍵。遲留的筆勢,有會意賞心的情調雅致。將筆法的遲速倒過來運用,是臻達薈萃眾美的方法。若只會遲徐行筆,終究就少了流暢超絕、筆意爽快的美妙感覺。能速不速,才是所謂的淹留。本身就遲,而不得不遲,又怎可說是會意賞心!如果不是心境安閑,手法嫻熟,實在難以做得到兩者兼通,盡皆合宜。</p><p class="ql-block">假如能令眾妙所歸,則務必要保存字的骨氣;有了骨氣,仍須配合遒勁圓潤的筆意。這猶如一棵茂盛的大樹,必得是枝葉蔢娑,方能凌霜雪而彌見堅勁,才會葉茂花鮮,與雲日而相映生暉。若是其字骨力偏多,就好比大樹的枝葉稀疏(遒麗蓋少);則似枯枝架在高險之處,亦如巨石擋在路中。盡管不好看,但實體猶在。若是遒麗居優,即字體追求媚秀,骨氣就會顯得不足,好比是花叢落下之蕊,雖見華美卻無依附。沼澤之蘭,水中之萍,都空有青翠卻缺乏根底,少了寄托。由此可知,學習書法,專工一種相對不難,欲想技法全面,就很不容易。</p><p class="ql-block">雖然宗學同一家的書法,仍會演變成多種書體,那是隨個性以及各人的喜好,致令寫出各種不同風格的字來。</p><p class="ql-block">性情耿直的人,筆意多勁挺平直,而缺婉遒;性格剛猛的人,筆勢峻拔又缺乏圓潤;矜持內斂者,弊在用筆過于拘束;浮滑的人,不講規矩;性情溫柔之人,通病在于筆劃軟弱和筆意遲徐;脾氣急躁者,則下筆粗迫;生性多疑之人,運筆難免遲滯生澀;遲緩拙重之人,其筆意最終不免如同跛足之人那么遲鈍;輕佻瑣碎的人,將會學成俗吏那等書風。以上這些,都是性格獨特的人,皆因偏于一種,而致背離規范。</p><p class="ql-block">《易經》說:“仰觀天文,以察四時變化;了解人類的文化,用之教化天下。”</p><p class="ql-block">何況書法的妙處,取法于人的本身,實在貼近,不難了解。假使筆法運用未曾得當,鉆研奧秘,亦尚用功不足,則再經過反復練習,自能觸動心志靈機。亦必能旁通點劃之變化規律,全面掌握所有法理規則。</p><p class="ql-block">將蟲篆、陶、均、草、隸書體,五種共鍛于一爐,去蕪存菁,化為己用。于是書法的儀態或形象,就能變化無窮,恰似八音之為樂曲,讓人感應而神會,殊覺曼妙無方。</p><p class="ql-block">若能同時寫出數種筆劃,而且形態各異;好幾個點筆排在一起,已無雷同。一點便是一字的范樣;一字即為整篇之風標。不依例規卻未悖法則,協調又不類似和相重。留勢而不遲滯;迅筆不顯出滑速。干燥之中仍見溫潤,墨肥而枯,由濃至淡。方圓之中,不受規矩所約束,免卻鉤繩器具,曲直依然合度。翰鋒忽隱忽現,筆勢若行若藏;毫端形態變化無窮,書家情感灌注紙間。心手相應,揮灑自如;胸中再無法則,信手而為,亦中規矩。</p><p class="ql-block">到得此時,自可不按二王規矩,亦已萬無一失;不似鍾、張那樣苦練,也收尚工成效。仿佛紅樹與青琴,顏色不同卻都明艷;猶如隨珠、和氏璧,質地雖異各值連城。何必著意刻鶴畫龍,因為仍然難免失真;撈到了魚、獵得了兔,隨后還須吝惜器具?</p><p class="ql-block">我聽說,惟家有南威之美貌,方可議論女子姿色;擁有龍泉寶劍者,才夠資格評說刀劍是否鋒利。此話說得過分,誠會影響世人心理,導致遇事之際,輕易不敢置喙。</p><p class="ql-block">我曾用全部心思來寫字,也自以為寫的很不錯。時人都稱我為會家,動不動就將我拿來說話。對自己寫得精巧秀麗之作,我并不怎么留意;擔心或許有所失誤的作品,誰想反被嗟嘆贊賞。他們面對所見的作品,井不能分辨其中優劣,特別相信傳聞。有的人自恃年齡大,職位高,因而輕率地非議譏諷。于是,我便故弄玄虛,有意作假,把作品用綾絹裝裱后,再題上古人名目。結果那些所謂有見識的人,看到后就改變了看法。不懂書法的俗人,自是隨聲附和,都競相贊賞筆端之奇妙,很少有人指出里面書寫的失誤。就像惠侯喜好贗品,猶似葉公懼怕真龍。于是,我才真正知道伯牙斷弦不再彈琴,確實有其道理。</p><p class="ql-block">昔時,蔡邕不會錯鑒琴材,伯樂不會枉顧凡馬,那是他們都精于鑒賞和識別的緣故,瞞不過他們的耳目呀。假如好的琴材被焚燒,平庸的人也都懂得,其所發出乃是妙音,并因之而驚嘆;千里馬伏臥廄中,愚昧之人也能看出,它是與眾馬不同的千里馬,則那蔡邕就無須稱贊,伯樂也不值得推崇。</p><p class="ql-block">至于那位賣扇老婦人,遇到王羲之為她題字的故事,起初老婦埋怨不已,后來卻自己又再請求;一個門生幸獲王羲之于其幾上題字,后來他父親竟將幾上書跡刮掉,致使兒子十分懊惱。這是懂書法與不懂書法的區別,父子之間,大不相同。再如一個士人,會因不了解自己的人,而蒙受委屈;會因了解自己的人,而得到申張。對方不知道呀,又怎么怪得他呢!所以,莊子說:“清晨出生,日升即死的菌類,怎么會知道原來還有夜間;夏生而秋死的蟪蛄,哪曉得一年竟然分為四季。”老子說:“無知的人聽到講道,大聲而笑;倘若不笑,好像也就不值得對他講了一樣。”怎可以拿著冰雪,去怪責夏季的蟲子不知寒冷呢!</p><p class="ql-block">自漢、魏以來,論述書法之人很多,好丑混雜,條目紛擾。彼輩或是拾人牙慧、重復觀點,和以往舊論竟然毫無不同之處。或是輕率地妄興新解,當然亦無裨益于將來。惟徒然致令多者更多,缺者仍無。今我所撰六篇,分作兩卷,依次論述各種功用,題名:《書譜》。有幸忝為一家后進之說,謹此奉獻規制。冀望四海知音,或作收藏,或聊予參閱。皆因既有所知,卻又緘口無言,秘而私珍之所為,在下誠不敢取也。</p><p class="ql-block"> 垂拱三年(公元六八七年)寫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舆县|
东丰县|
万全县|
天等县|
天津市|
垦利县|
田阳县|
泾阳县|
七台河市|
鹤山市|
南江县|
雷山县|
竹北市|
枣庄市|
合肥市|
和龙市|
广水市|
耒阳市|
肥城市|
缙云县|
兴和县|
武清区|
万州区|
孝昌县|
灌云县|
宁河县|
丹江口市|
牡丹江市|
银川市|
华蓥市|
永丰县|
山西省|
林周县|
铜鼓县|
永昌县|
诏安县|
宿迁市|
兴仁县|
云霄县|
泸州市|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