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孫過庭書譜,既是優秀的書法理論,又是草書藝術不可多得的瑰寶。唯一可惜的是,現存的法帖,有部分缺失。喜愛書法的,可以買回家,練習,大贊</p><p class="ql-block">抄書難得其精髓,打卡學習,日日精進。</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來的書法家,在漢朝至三國時期,鐘繇和張芝的書法最為超絕,時稱“鐘張之絕”。到了東晉末年,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的書法絕妙,時稱“二王之妙”。王羲之說:“近來我搜集并研究了眾多的名家書法作品,深信只有鐘、張的書法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其余的就不值得一看了”。可以說,鐘、張死了以后,能夠繼承他們地位的只有王羲之父子。王羲之又說:“我的書法和鐘張相比,比鐘的不分上下,或者說超過了他。比張的草書就要差一點兒了,排在他的后邊。然而,張芝的筆法精熟,下過功夫,為練書法曾把池塘的水都弄黑了,假如我也像他那樣執著,未必就不如他”。這是推崇張芝超越鐘繇的意思。考察王氏的專長,雖然有些已經脫離了前人的書法規范,但他們能夠博采眾長,融會貫通,獨創出自己的書法風格。所以說,他們無愧于“二王之妙”的盛名。</p><p class="ql-block">評論者說:“鐘張、二王那四位了不起的大書家,分別在古今書法界特別超絕。但今(二王)不及古(鐘張)。古的特點是質樸,而今的特點卻是妍美”。我認為,質樸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妍美卻隨著習俗的不同而變遷。雖然人們書寫文字,是為了適應記錄語言的需要;然而,正如酒有濃有淡一樣,質樸和文采也是多樣的,時代不斷進步,前人的東西沿襲中有改革、繼承中有發展,這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關鍵是他們做到了質樸不違時宜,妍美不同時弊。所謂:“文采和樸實配合適宜,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何必舍棄雕梁畫棟的宮殿不住而去住穴居,從用美玉裝飾的車上下來去乘連車輻都沒有的古車呢?</p><p class="ql-block">評論者又說:“王獻之同王羲之的差距,就象王羲之同鐘繇、張芝的差距一樣。”持這種意見的人自以為評價得很準確,卻不是真正的了解這兩種差距之間的始末原由。況且,元常(鐘繇)擅長隸書,伯英(張芝)精通草體,這是兩人最拿手的本領,而逸少(王羲之)集于一身。比草書他又能寫真書,比真書他又多一樣草書,雖然從專業和精通方面看有一點小不足,而在他涉足的許多方面都很出色。總的來講,他們之間各有長短。謝安平時就善于寫尺牘書,而瞧不起王獻之的書法。王獻之曾經寫了一幅最好的書法作品送給謝安,并要謝安務必保存起來,謝安卻題完字以后還給了他,令王獻之深為不滿。謝安曾經問王獻之:“你的書法比你父親的如何?”王獻之回答說“當然勝過他”。謝安說:“眾人的說法卻不是這樣”。王獻之又回答說:“那些人懂得什么”。王獻之這么說雖然是為了反駁謝安的說法,但自稱勝過父親,這不是太過分了嗎?而且,要立身揚名首先得尊敬父母,這件事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的尊貴和顯達。當年曾參路過一個名為勝母的地方,因為這個名字有悖孝道而不肯進去。王獻之的字,繼承了王羲之的筆法,雖然基本上掌握了書法規則,實際上并沒有什么大的突破。何況他還假托神仙,說自己的書法是神仙所授,不愿推崇家傳的典范。像他說的那樣就能學有所成,誰還愿意付出多年的辛苦去學習呢?后來,王羲之去往京城,臨走的時候在墻上寫了字。王獻之偷偷地把字擦掉,再照著原來的樣子寫上,自以為寫得很像。王羲之從京城回來,見了這些字嘆道:“我走的時候真是大醉了,怎么寫成這個樣子”。這時,王獻之才感到很慚愧。通過以上這些可以知道,王羲之與鐘張的差距,是指專精與多能的差別;而王獻之與王羲之的差距,很明顯是檔次上的,這是毋庸置疑的。</p><p class="ql-block">我【孫過庭】從十五歲開始,就注重書法的學習,體味鐘張遺留下來的書法法度,汲取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所形成的書法規則,并在專精上狠下功夫,已經二十余年了。雖然我沒能達到入木三分的程度,但我以張芝臨池盡墨為榜樣的志向從未間斷過。你看,他們的墨跡中有懸針垂露的差異,有奔雷墜石的雄奇,有鴻飛獸駭的英姿,有鸞舞蛇驚的神態,有絕岸頹峰的氣勢,有臨危據槁的情形;或濃重得象崩云,或輕細得象蟬翼;引導開來,仿佛泉水在流注;抑頓下去,又象山一樣安穩;纖纖細細的,恰似新月出現在天涯;疏疏落落的,有如群星分布在銀河;簡直是天地造化之工,哪里是運用功力所能寫成!相信,這就是所謂的智慧和技巧的完美結合,心和手的暢快淋漓,動筆之前已有成竹在胸,一筆下去必有它的理由。一畫之間,隱藏著筆鋒起伏的變化。一點之內,體現出筆鋒衄挫的不同。何況只有大量積累形態各異的點畫,才能寫出各式各樣形神兼俱的字來。如果從來就不認真研習尺牘,俯下身來練習,哪怕時間很短;以班超投筆從戎的事跡為借口,拿項羽不愿學書的故事作理由;胡亂一抹,象字就得;心不明白臨摹的方法,手不知道用筆的道理,就想把字寫好,豈不是大錯特錯了嗎?</p><p class="ql-block">然而,道德高尚的人,為人處世,最要緊的是抓住根本,逐步地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質。</p><p class="ql-block">楊雄之前說過:詩賦是很一般的技能,大丈夫不愿把它當作自己的事業。何況是整天把心思沉溺在如何用筆,把精力淪陷在如何書寫這件事情上呢!</p><p class="ql-block">其實我不認同,就如專心下棋,可獲得坐隱的美名;愛好釣魚,又能體會到行藏的樂趣。如若演奏樂曲,既要有樂工的技巧還要有樂譜的高雅,美妙的程度才能出神入化如臨仙境;又象制造陶器,要想不斷地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就必須在制作工藝和爐窯燒制上加以改進。</p><p class="ql-block">在書法方面:喜好怪異偏愛奇特的人,玩味著形體氣勢的多種方法;窮究細微窺測精</p><p class="ql-block">妙的人,發現了發展變化的奧妙;著書立說的人,要弄清什么是沒用的東西;品評鑒別的人,要找出哪些是珍貴的精華。肯定地講,這些意義和道理必然會歸結到一起,我堅信只有賢能通達的人才能做到:不僅事業上成就輝煌,書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在平時要保持一種執著的精神,把學習和研究寓于欣賞之中,難道這是徒勞的嗎!</p><p class="ql-block">而東晉時期的士大夫們,翰墨之風盛行,</p><p class="ql-block">他們互相熏陶互相影響。假如你能和王羲之、謝安等人,郗鑒、庾亮之輩朝夕相處的話,那么你的書法不說是完全達到他們的神奇,也可以具有他們的風味。</p><p class="ql-block">然而,那個時代離現在很遠了,那種學習書法的風氣和環境是越來越微妙了。再加上一些人聽到不可靠的書法理論也不加以甄別,繼續傳播,得到只根末節的書法技巧,也不加完善,繼續流行,古今阻隔,沒辦法向他</p><p class="ql-block">們當面請教。還有一些人雖然有了體會,卻深深地藏在心里。這樣一來使得許多有志學習他們的人,茫茫然不得其要領,白白地看到那些大書法家成功作品的美妙,卻不知道達到美妙的根由。有的人在分布上下功夫已經多年,但離規則法度還是很遠,學楷書沒有感悟,練草書也很迷惑。有的人即便是初步能草書,粗略地懂一些隸書法則,卻又好鉆牛角尖,固執己見,自然脫離了通用規則。</p><p class="ql-block">豈不知,心和手的關系,就像水的源頭和支流;轉和用的技術,猶如樹干與枝條一樣。為了簡便快捷,行書為要;題寫匾額或方幅用于比較莊嚴的場合,真書為先。</p><p class="ql-block">草書中不兼有真書在里面,大概還能顯得專謹;真書中不帶有草書的筆畫,實在不能算作書信一類。</p><p class="ql-block">真書以點畫作為字的形狀特征,而使轉則體現著書者的情趣和秉性;草書中點畫的有無、多寡反映了書者的情趣和秉性不同,使轉才是草書的形狀特征。</p><p class="ql-block">草書如果離開使轉,不能成字,真書在點</p><p class="ql-block">畫上有些缺陷,也不會影響到它的使用。</p><p class="ql-block">各種字體回環交錯的形式不同,大體上還是互相關連的。所以就要兼顧通曉大篆、小篆,俯察貫通八分書體,包羅概括謀篇與章法,涵容并蓄飛白,如果對它們絲毫不加</p><p class="ql-block">了解,那就象北胡和南越的風俗迥然不同了呀。</p><p class="ql-block">至于鐘繇之所以能夠成為“隸書奇人”,張芝之所以能夠成為“草書圣人”,這都是專精一體的結果。張芝的字不是真書,而點畫卻在書中經常出現。鐘繇的字不是草書,而使轉卻在書中到處可見。</p><p class="ql-block">自他們以后,不能兼善的人達不到他們的水平,則是不能專精的緣故。</p><p class="ql-block">【總結:就官場和日常實用來說,行書最主要;題榜刻石,以楷書為先。草書不兼具楷法,難免單調拘謹;楷書不參入草意,不免失去“尺牘書”流動的風味。楷書的形體由點畫構成,神采由使轉表出;草書的神采寄托在點畫之中,它的形體由轉折來體現。草書的使轉寫不好,不叫草書;楷書欠缺點畫功夫,還可勉強算個字。筆法字形雖然差異甚大,但還是有相關聯之處。</p><p class="ql-block">所以還要傍通大篆、小篆、融會隸書,參酌章草,浸淫飛白。如果不能體會筆端要有這么多筆勢,想談書法,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由于篆書、隸書、今草和章草,工巧作用各自多有變化,所以表現出的美妙也就各有特點:</p><p class="ql-block">篆書崇尚委婉圓通,隸書須要精巧嚴密,今草貴在暢達奔放,章草務求簡約便捷。然后以嚴謹的風神使其凜峻,以妍媚的姿致使其溫潤,以枯澀的筆調使其勁健,以安閑的態勢使其和雅。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達書者的情性,抒發著喜怒哀樂。察驗用筆濃淡輕重的不同風格,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p><p class="ql-block">從少壯到老年不斷變化的書法意境,一生中隨時可以表露出來。是啊!不入書法門徑,怎能深解其中的奧妙呢?</p><p class="ql-block">書家在同一個時期作書,有合與不合,(也就是得勢不得勢、順手不順手的區別,這與本人當時的心情思緒、氣候環境頗有關系。)合則流暢雋秀,不合則凋零流落,簡略說其緣由,各有五種情況:精神愉悅、事務閑靜為一合;感人恩惠、酬答知己為二合;時令溫和、氣候宜人為三合;紙墨俱佳、相互映發為四合;偶然興烈、靈動欲書為五合。(與此相反,)神不守舍、雜務纏身為一不合;違反己愿、迫于情勢為二不合;烈日燥風、炎熱氣悶為三不合;紙墨不協、器不稱手為四不合;神情疲憊、臂腕乏力為五不合。合與不合,書法表現優劣差別很大。天時適宜不如工具應手,得到好的工具不如舒暢的心情。如果五種不合同時聚攏,就會思路閉塞,運筆懵懂;如果五合一齊俱備,則能神情交融,筆調暢達。流暢時無所不適,滯留時茫然無從。有書法功底的人,常常是得其意而忘言,不愿對人講授要領;企求學書者又每每慕名前來詢其奧妙,雖能悟到一些,但多疏陋。空費精力,難中要旨。因此,我不居守個人平庸昧見,將所知的全盤貢獻出來,望能光大既往的風范規則,開導后學者的知識才能,除去繁冗雜濫,使人見到論述即可心領神會。</p><p class="ql-block">時下流傳的《筆陣圖》七行,其間畫有執筆的三種手勢,圖象拙劣而有差錯,筆法的點劃多見謬誤。近來,南北各地都見有流傳。懷疑是王羲之所作,雖說未能詳知真偽,但卻可用之來啟發初學的兒童。此本既然已為一般人所收存,這里也就不再收錄。至于以往諸家的筆勢評說,因為大多都是華而不實,似是而非的泛泛之談。加之總是只從表面上,去評述字的形態,卻說不出內在的道理。故而我如今所撰之文,亦不取其說。</p><p class="ql-block">再如東漢那位師誼官,雖然名望極高,但卻只在史冊上留有虛名;同為東漢人的邯鄲淳,也是一代書家典范,也僅在書卷之上,空留大名。漢朝的崔瑗、杜度之后,蕭子云、羊欣之前,期間漫長歲月,書法名家很多。其中有些人,當時并不怎么樣,死后卻聲名鵲起;亦有些人,生前攀附權貴而被人捧抬身價,死了之后,其人書作以及名氣,也隨之而日漸消減。另外,也有一些書法作品,因為糜爛或蟲蛀,毀壞而致失傳。世間存留的秘本,已被搜購殆盡。偶然獲得者,也是自己躲起來欣賞,時人難得一見。加之優劣摻雜,魚目混珠,故而難于詳盡鑒別。偶爾有原已揚名當時,遺跡至今仍然存世的作品,則又無須時人,再來作甚褒貶評論,因為此等作品,早就已經分出了優劣。</p><p class="ql-block">關于“六書”之作,源自軒轅黃帝年代;“八體”之興起,始于秦皇嬴政那時;都由來久遠,并且已在使用的過程中,得以發揚光大。但是,古今都不相同,好看和質樸的審美觀點,也天懸地隔,相差甚遠。由于我所學的原非是它,故就略去不談這些。</p><p class="ql-block">還有根據龍、蛇、云、露之勢態,以及龜、鶴、花草等物類形狀,而創出來的字體,只是原始簡單的、率真象形文字,或是因當時要記述“祥瑞”而創。那種字體盡管筆劃靈巧,仿佛圖畫,但卻缺乏書寫的技法規范。這是屬于另外的一種楷式,不是我所熟悉的東西。</p><p class="ql-block">世上流傳王羲之的《與子敬筆勢論》十章,文辭粗鄙,理論疏漏;立意舛錯,語言拙劣。詳觀其中旨趣,盡可斷定,這絕非王羲之所作。因為,王羲之不但官做得大,而且學富才高。其人文章,格調清新,文辭優雅;加之聲譽高尚,有別塵俗。羲之手扎墨跡,至今亦仍有存留世間。看他寫一封信,敘說一件事,縱使倉促之際,仍能遵循古訓,不失斯文。如此之人,又怎會在教授兒子之時,所講道理居然都是假貨(道葉義方),而且章則法規,一時之間竟爾頓然消失。總而言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差到這種地步。又說與張芝是同學,這就更加顯得荒誕和虛假。若其所指,是東漢末期的那位張芝,則時代完全不同;那就是說,東晉必定還有同名同姓的另外一個張芝,但史書上,為何竟又毫無記載。此書既非典訓法則,又非經義規范,誠宜摒棄。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中县|
崇仁县|
丹阳市|
张家界市|
景宁|
元谋县|
上饶市|
监利县|
华蓥市|
兴海县|
温泉县|
门源|
阳泉市|
专栏|
崇礼县|
溧水县|
揭阳市|
惠州市|
古交市|
财经|
万宁市|
东明县|
巢湖市|
通榆县|
惠安县|
怀来县|
常宁市|
庄河市|
定边县|
沁水县|
墨竹工卡县|
东乌珠穆沁旗|
长海县|
普宁市|
邢台市|
盐亭县|
松阳县|
南投市|
肇庆市|
景宁|
平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