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嵩陽名賢林耀秋

阿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樂善堂正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嵩陽名賢林耀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公耀秋,名星煌,字興榮,號耀秋,清邑庠生,是清末民初嵩口(別稱嵩陽)古鎮著名的鄉賢。他不僅飽讀詩書,才高八斗,而且思想開明,熱心公益,為地方公共事業傾盡心力,深受人所景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耀秋公的生平事跡及其所展現出來的豐厚人文是歷史文化古鎮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挖掘和整理,使之得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筆者故而不揣冒昧,根據林氏族譜及相關志書的點滴記載對耀秋公的生平事跡進行的勾勒和記述,以期拋磚引玉,就教于方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耀秋公生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系嵩陽林氏前亭房第三十九世孫,其先祖乃明代著名鄉賢仕映公(即二十九世祖林帶溪)。仕映公急公好義,建造前亭祖厝,倡建德星樓,并沿溪種植榕樹,保持水土,蔭護后人。耀秋公秉承家風,頗具先祖帶溪公的風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樂善堂后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勤學奮進 效力宗族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b>耀秋公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在功名上積極進取,光緒十三年(1887年),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永福縣學,成為邑庠生(即秀才);宣統三年(1911年),又考取永福縣自治科第一班優等第七名畢業員,并籌選鄉官。可見耀秋公在科舉年代曾考取過才;更為難得的是,在新式教育中(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亦與時俱進,積極進取,有志不在年高(宣統三年已年屆花甲),積極參與地方管理事務。另據《嵩口鄉志》(1959年編)記載:“1913年漈門巡檢司裁撤后,設立南鎮自治會,又地方選出吳夢麟、陳炳濤、林星煌(即耀秋公)等二十多人為議員。”由此可知,耀秋公考選自治科優等生后,在民國成立初年,曾被推選為地方議員,因此有過地方從政的經歷。另《嵩陽林氏族譜》還載:“宣統庚戊(公元1910年)春,自卜溪湖平崙下大圳上,穴名‘飛鳳朝陽'。”可見耀秋公博學多才,不僅深諳孔孟之道,猶擅堪輿之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耀秋公宗親意識濃厚,十分重視家族歷史的傳承,修族譜,建祠堂,勇于擔當,在所不辭。《嵩陽林氏族譜》載其:“贊修族譜,督修省祠,光緒丁未年(1907年)旋又督修族譜。”結合其手記可知,同治八年(1869年),耀秋公年僅十九歲,即協助其父鵬祥公倡修族譜。光緒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間(1907-1908年),遵循朱子先賢 “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的明訓,又倡修族譜。耀秋公不辭勞苦率領族親編撰成的《嵩陽林氏族譜》,可謂煌煌然巨著,對嵩陽林氏家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起到重要作用,也為后世留下珍貴的歷史資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樂善堂巷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熱心公益 造福鄉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b>耀秋公一生秉承家風,熱心公益,所行善事,不勝枚舉。光緒二年(1876年),耀秋公繼承先父鵬祥公的遺志,統籌“永陽會館”;光緒八年(1882年),倡議重修壽春寺,并恢復七晝夜普度的習俗;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建道南書院;光緒二十年(1894年),繼承先祖帶溪公“總理挺建之緒”,重建集賢元社;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修德星樓;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辦理去毒社;民國五年(1916年),贊修縣誌。其中以倡建道南書院(今嵩口中心小學前身)和辦理去毒社最具積極意義和深遠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耀秋公乃嵩口當時開明鄉紳,其高瞻遠矚,高度重視地方教育事業。據《嵩口鄉志》(1959年編)載:“清末光緒十八年(1892年),林星煌、林爾杰、劉觀潮、張培勛、楊士屏、林秀培等倡建道南書院。”又據民國七年《永泰縣志》(循吏傳)載:“李慕荊……鳩資購地,建立“道南書院”,捐廉為紳富倡。甫成講堂數楹。”綜合可知,當時以耀秋公為代表的地方開明豪紳,富有遠見卓識,為地方教育事業殫精竭慮,在當地政府的號召下,踴躍捐資,出謀劃策,鼎建設施完備的道南書院,由此奠定嵩口近代教育的堅實基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樂善堂廳堂)</span></p> <p class="ql-block">  清末時期,嵩口地方吸食鴉片者甚眾,妻離子散、傾家蕩產者時有之,危害甚巨。因此禁毒斗爭,異常緊迫和重要。有鑒于此,耀秋公乃積極投身到禁毒公益事業中。《嵩口鄉志》(1959年編)有載:“1908年本鎮組織去毒分社,進行禁止鴉片。社長林吉璋,社員林星煌、林吉愛、張心煦、鄭為儀、鄭友鑾、林克俊等廿余人。社址設林氏宗祠。辦理登記煙民,勸誡鴉片,禁設煙館。”據查,清末福建的去毒社系民間自發的公益組織,社員們多是由當地各界有名望的人士組成,他們出于對毒品危害的深惡痛絕和對社會和諧的高度責任感,自愿組織,義務工作,負責對群眾進行禁毒宣傳教育,協助官府偵緝販運、銷售、吸食煙毒者,并送官查辦,同時參與官府的審案工作。據嵩口文化名人陳永照先生遺稿記錄:“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嵩口設去毒支社,原由劉觀潮、鄭君弼、林天駒赴縣領辦,旋因劉等訛詐鄉民遭撤。縣治社長周蝶園力勸林星煌(耀秋)、林達夫、林特卿等出面接辦,林等乃集地方公正人士多人,出為辦理,遂乃憑公選舉定社。”從以上資料顯示可知,耀秋公乃當時嵩口去毒社的骨干力量,去毒社進行的大量工作對于杜絕毒品危害,改善社會風氣,維護社會和諧,起到積極和重要的作用,實乃造福鄉梓,澤惠黎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耀秋公的德行和才干,使其在嵩口民間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民間的婚喪嫁娶、訴訟糾紛、訂立契約等常請他作為中間人或見證人。比如,晚清時嵩口有一戶來自莆田涵江的鄭姓人家,心地善良,助人為樂,在直街開設糕餅店,因搭救嵩口龍盤厝許家女子的性命,并慷慨解囊,幫助許家贖回被抵押的田園和房產,還無償將制作糕餅的技藝傳授給許家謀生。許家對此感恩戴德,自愿分出一半房產贈予鄭家,從此兩家義結金蘭,死后同穴而葬。當時鄭許兩家的分房鬮書就是耀秋公起草和書寫的,此鬮書至今尚存。鬮書的訂立,成就了“鄭許結義”的百年佳話,而正是德高望重的耀秋公作為中間人和見證者,促成了這段百年佳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耀秋公手書《注月樓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恢宏祖業 獨步風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b>耀秋公一生出悌入孝,敦親睦鄰,以傳揚祖德、恢宏祖業為己任,其生前最輝煌的事跡是親手肇建了樂善堂(即耀秋厝)。據耀秋厝后人介紹,耀秋公一生勤儉持家,善于經營,掙下豐厚家業。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年僅39歲的耀秋公向前亭房叔侄們協商購地,在明代十世祖錦巖公故居的基礎上重新修建宅第,經過數年建設,落成一座美輪美奐的八扇大厝,取名為樂善堂(俗稱“耀秋厝”)。耀秋厝總占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由正厝、百花園和注月樓三部分組成。正厝用料考究,精致工整,內中裝飾,富麗堂皇,最精彩的部分當屬木雕構件。據說當年耀秋公請來莆仙一帶的能工巧匠,不計工本,精雕細琢,鏤得窗扉百扇,其中花鳥蟲魚、琴棋書畫的造型層次鮮明,精巧繁復,惟妙惟肖,而且富含深刻寓意,展現出高超的木雕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可謂嵩口木雕之佼佼者。耀秋公還擅長詩詞和書法,是當時嵩口首屈一指的風雅人士,至今耀秋厝廳堂的墻壁上還留有不少耀秋公及其子孫后代留下的墨寶,筆力蒼勁,功底雄厚,個中詩句如:“碧松影里地長潤,白藕花中水亦香。黃河九曲天邊落,華岳三峰馬上來。”以及“為詠崇蘭欣靜契,每臨修竹愛清風。流泉激石常飛雨,靈草經寒不斷香。”等,或自創,或旁引,或磅礴大氣,或清新雋雅,展現出耀秋厝家族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的優良文化傳統。耀秋公的風雅還體現為其在正厝前方開辟有一座當時嵩口絕無僅有的百花園,面積約占耀秋厝的三分之一,園中遍植當時嵩口罕見的楊桃、棕竹以及白玉蘭等各種奇花異草,并輔以假山流泉,徜徉其間,花木扶疏,曲徑通幽,清新雅致,儼然有世外桃源之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耀秋厝最富文化韻味之處還在于佇立在正厝左前方的“注月樓”,這座碉樓式的二層土木建筑,是在當年嵩口匪患猖獗歷史背景下修建的,它既是家族成員的避難之所,更是耀秋公的精神家園。注月樓上藏書千余冊,并懸掛有七十余幅家規及古圣先賢格言匾額,同時珍藏眾多名貴字畫,是名副其實的藏書樓,只可惜大部分在文革破四舊時遭受毀佚。當年耀秋公自號“半園半讀軒主人”,時常在此樓中讀書品茗,修身養性,追求精神的崇高境界。注月樓二樓廳堂上懸掛著一副耀秋公親筆手書的對聯:“圍村十里高低樹,映戶千重遠近山。”正是當時注月樓情景的真實寫照。遙想當年,憑窗遠眺,遠處溪湖村和玉湖村方向,山環水繞,野樹荒煙,一副詩情畫意的美妙景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月樓最具特色的是樓中鑿有一對精巧別致天井,每當天清氣爽之夜,月光便會順著天井傾瀉而下,月影倒映水中,或明或晦,若隱若現,此情此景,真是美妙致極。當年,耀秋公獨愛這明月澄清之景,親筆書寫了《注月樓敘》,并將其制作成匾額,懸掛在二樓廳堂上。敘中詳細闡明了“注月樓”名字的由來,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澄澈高潔的心志,通篇辭藻優美,情真意切,讀之如身臨其境,令人浮想聯翩,而敬佩之情亦油然而生。(《注月樓敘》原文及譯文見附錄)</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樂善堂窗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革故鼎新 移風易俗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注月樓二樓廳堂的背后還懸掛著另一副對聯,上聯曰:“我或永別人寰,囑兒曹,莫尚虛文,枉設道場空拜佛。”落款為:“親喪之日修,尚延道建功,謂之報孝。究之毫無益于親身之上,何孝之有?且恐虛縻太道而實事轉虧。世有七七,胡為停柩數十年且未得歸土?”下聯曰:“爾克靖共子職,遵吾命,恪敦實踐,只扶親柩早登山。”落款為:“皆真子孫當日之好尚虛文,聽由致也!吾乃革新功而及葬事規垂久耳!丙申褉月七十六叟耀秋氏書。”上聯意思是:“我或許將要永久地離開這個世界,叮囑兒輩們,不要崇尚虛假的迷信儀式,白白地設置道場,去祭拜那些虛無的鬼神。”上聯注解道:“親人已經去世了很久,還要延請道士做法事,稱之為彰顯孝道。細細考究,實際上對逝去的親人毫無益處,哪里來的孝道呢?并且恐怕白白地浪費錢財,使得原本殷實的家道瞬間轉為虧空。世上本來已有燒七的習俗,為什么還要把棺柩停放在家中幾十年后才入土為安呢?”下聯意思是:“你們能夠恭謹地奉守做兒輩的職責,遵照我的遺愿,嚴格督促(你我)以身踐行,只要早日扶送我的靈柩上山安葬即可。”下聯注解道:“都是那些天真的子孫后代當時崇尚那些空洞繁瑣的迷信儀式,那就由他們去做吧!我今天就要帶頭改革這種做法事和停棺的喪葬陋習,一直到新的健康喪葬習俗流傳到永久的時候。丙寅年(1926年)農歷三月七十六歲老人林耀秋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聯寫于民國丙寅年(1926年)農歷三月,系耀秋公的遺囑對聯,叮囑兒孫不要崇尚迷信,喪事從簡,且要革除停棺陋習,體現了耀秋公開明開放、求真務實的進步思想。封建時代,嵩口地方迷信盛行,尤其人死之后,大操特辦,設道場,做法事,超度亡靈,以彰顯所謂孝道,實則既愚昧又浪費,許多家庭還因此背負沉重債務。當地甚至還流行停棺陋習,人死不及時安葬,要停棺厝后,待迷信儀式操辦結束,還要挑揀黃道吉日和合適風水后才可下葬,往往一停就是數年,甚至數十年。這種不切實際的虛文縟節和迷信風氣,危害極大,實不可取。耀秋公博覽群書,眼界寬廣,思想開明務實,對停棺陋習深惡痛絕,嚴詞批判,并且身體力行,力主革新。其高瞻遠矚、革舊鼎新的遺囑對聯就懸掛在注月樓上,永久警示子孫后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耀秋公的積極倡導下,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停棺的危害。1928年,林成瑚(長慶大埔人,時任南區民團團總)主政嵩口,勵精圖治,下令徹底革除停棺陋習,風氣為之一新。這副遺囑對聯體現的進步思想在當時迷信盛行的年代,對嵩口地方喪葬制度的改革,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和積極影響。雖然迄今已有近百年之久,至今讀來,猶振聾發聵,發人深省。即使到現在,依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月樓天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激勵后昆 世澤綿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居家必正廉,敬恭為祖國”,這是百年前耀秋公為耀秋厝家族定下的家訓,也是耀秋厝家族的輩份排序,體現出耀秋公清廉正直,克己奉公的崇高精神,同時也寄寓對子孫后代奮發圖強和國家繁榮昌盛的殷切期盼。如今,耀秋公的子孫后代人丁興旺,英才輩出,他們以耀秋公的事跡為榮,更以耀秋公的精神為榜樣,在各行各業中開創驕人的業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耀秋厝是古鎮不可多得的寶貴物質財富,那么耀秋公和耀秋厝所體現出來的家族歷史文化和精神傳統,則是古鎮最珍貴的精神財富之一。正是這一幕幕鮮活的家族歷史文化組成了古鎮的靈魂,讓古鎮有了獨具韻味的魅力。古鎮也正是在這種家族歷史文化的不斷傳承與發揚中,得以煥發出永恒的魅力和勃勃的生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附錄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注月樓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耀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明月澄清之景,予將心寄者久矣!憶昔庾公乘月登樓,此景誠未可多得者。其時,則月滿十分,耀爭列宿,雖百星不如一月。今即時移代易,而明月卻自依然。初不必其圓如鏡也,時或如鉤、如弓,亦且自明之矣!吾因有感于懷,爰摘古詩集成一截,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作主人梅作客,橫斜枝寫月精神。”噫!予未克修到。梅花評為清友,惟是證諸明月。悟得前身渺渺,予懷未免徒殷心契,乃于樓庭中開雙清池注水,以邀皓月,饒有前溪后溪之趣,亦仿若江樓之“月光如水水如天”,其敢曰:“得月之先者翳?”惟水與天爭一輪月耳!故顏其樓曰:“注月”。半園半讀軒主人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附錄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耀秋公手記:“同治八年(1869年)己已年先君倡修族譜,予從而贊修。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十一月初七日,先君(鵬祥)謝世,繼承永陽會館。光緒八年(1882年)壬午,予乃重建七晝夜普度暨修壽春寺。光緒十三年(1887年)丁亥肆月,取進永福縣學第二名入泮。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十月廾三日,翌造本厝三進,因先君在日,邑侯劉君敦曰樂善可嘉,今故以樂善名堂也。光緒十九年(1893年)癸己,予旋重建道南書院。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總理重建集賢元社,以繼十一世祖帶溪公有明萬歷間總理挺建之緒也。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重修德星樓。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戊申,予旋督倡重修族譜,遵紫陽先賢明訓,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之論焉。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考取永福縣自治科第一班優等第七名畢業員候宦官。民國五年(1916年)丙辰,贊修縣誌。民國七年(1918年),翌造注月樓,民國八年臘完峻。予歷數七十年中所行之事,不過為子為父之道,兼及公家公益之為,皆吾人應為應盡之端,亦吾祖上所曾行之者,吾亦思遠繩祖武然也,后之子孫其各勉之,吾所厚望焉。民國九年(1920年)歲次庚申孟夏上浣七十叟耀秋氏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夜幕下的樂善堂)</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白县| 鄂托克旗| 合肥市| 陆河县| 江都市| 凤山县| 公安县| 普兰店市| 吐鲁番市| 武汉市| 石阡县| 武隆县| 甘德县| 汶上县| 武陟县| 延川县| 永寿县| 黄骅市| 高清| 抚顺县| 龙游县| 余干县| 西华县| 郓城县| 上蔡县| 泊头市| 易门县| 石棉县| 海丰县| 九台市| 白玉县| 洛阳市| 车致| 柘城县| 通州市| 晋中市| 久治县| 武义县| 教育| 井研县| 夏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