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半年,高中同學黃曉琴專程給我送了一本《白斗坪——撩起沉睡的記憶》(以下簡稱“撩”),開始不當回事,心想不就是你們臘爾山知青自己寫的回憶錄嗎,更有同學說:“編什么書呀,現在誰看書?”但我還是將此書放在客廳茶桌上顯眼的位置。記得那天下雨在家無事坐在沙發上翻開了《撩》,大氣的紅色封面、臘爾山知青紀念碑、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上寫著毛主席語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還有從知青隊就地轉干的帶隊干部向秀珍所寫的的“編輯說明”,帶隊干部楊正斌所寫“序言”,知青田小平寫的“后記”,特別是封二一整版的《鳳凰縣臘爾山知青隊建隊五十周年》132名知青上山聚會的照片,深深地吸引了我,感到這是一本不尋常的知青回憶錄,使我對《撩》這本書來了興趣,越看越想看,一有時間就“撩”起來。</p><p class="ql-block"> 《撩》由26名鳳凰臘爾山知青所寫的50多篇文章及《臘爾山知青文史資料》400多幅圖片掃描件組成,共322頁,10多萬字,應為鳳凰縣知青出的第一部知青歲月“專著”,可稱知青文學,值得推薦,值得一讀,特別是我們當過知青的人讀起來會身臨其境,倍感親切。在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2周年之際,當我讀完《撩》最后一篇文章,關上最后一頁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內容真實,倍感親切。</b>書中每一篇文章就是一個故事,是一個知青或幾個知靑的經歷。語言樸實,文筆清新,感情豐富,讓人讀起來感到特別親切,就象坐在潔白的月光下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如:黃小琴知青回憶下鄉出發那天的情景寫道:“外面的鑼鼓聲早把我的魂勾到了知青岀發的集合地……我們剛排好隊,紅小兵就擁上來把大紅花戴在胸前,歡送儀式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知青們個個跟著高音喇叭喊口號。”,黃前德知青寫的“相識在冰天雪地的夜晚”,講述帶隊干部、“全國勞動模范”楊秀巖隊長,這個曾經見過毛主席的工農干部,在大年初七第一天去知青上任報到的路上,在冰天雪地的夜晚,以不斷的咳嗽聲音來到知青們中間,可親、可敬、可愛,從此他象父母一樣帶領知青們在臘爾山戰斗、生活近十年。文章沒有華麗詞語,普通、真實、真誠地撩開知青們十七八歲的青蔥歲月,還原了那段轟轟烈烈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撩》中寫到 鳳凰縣臘爾山知青隊原是縣“五.七”干校,一九七二年三月首批知青下去時均與到干校勞動鍛煉的一些老干部編排到一起,年底才慢慢獨立出來,先后分期分批下來241名知青。這支以連、排、班劃分的軍式化管理的知青隊伍,在鳳凰海拔800多米、常年云霧繚繞的臘爾山臺地,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融融,一切農民必干的農活他們學會了,一切連農民都沒有干過的農活他們也經歷了,試想一個個城里生、城里長的十幾歲學生牙崽、妹崽,離開父母在白斗坪這個高寒苗寨白手起家,自謀生活,所經歷的艱難困苦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可他們就是憑著一腔青春熱血,聽黨話,聽毛主席的話“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當然不可否認這也是當年90%以上高、初中畢業生的必然選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芳華歲月,刻骨記憶</b>。書中文章回憶了當年臘爾山知青隊知青們下鄉時的激情、熾熱、夢想、艱難、困苦、拼搏、抱團取暖的精神風貌。在短短幾年他們開田、拓荒、造林、建房,實現了糧、菜、肉、油“四自給”,一月殺一頭豬,不僅自己能養活自己,每年還向公社交公糧,成為湖南省唯一一個自主經營、自給自足的知青農場。其個中滋味,苦、樂、淚、累我想只有知青們自己知道。《撩》中沒有叫苦,而是突岀它最仆實的感情。裴志雄知青寫到:“激情燃燒的知青歲月,成為我們這代人生命最寶貴的財富,下鄉鍛煉使我們認識了社會,熟悉了農村,飽嘗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和苦樂年華。”;朱彩知青寫道“我感謝這段艱苦而充滿活力的青知生活,塑造了我言行合一,健康向上的良好品德”。“縫補媽媽”楊五珍知青“回憶四年多的知青生活,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但鍛煉了身體,養成了艱苦樸素的好習慣;……對上山下鄉無怨無悔”。滿滿的正能量,令人崇敬,令人回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平凡故事,知青精神</b>。一本書一個故事,可《撩》這本書卻是幾十個故事組成,這些看起平凡、普通、簡單的小故事中崇尚著一種精神,即:“聽黨話,跟黨走,黨指向哪里,我們就奔向哪里”,“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史文彪知青在臘爾山知青隊簡史中總結的“太陽落了有月亮,月亮落了有星星,星星落了天大亮,我們這里永遠是白天”知青們的豪言壯語,可稱可贊的“知青精神”!放現在一些人是無法理解的,更有人說你們當年就象打了雞血、洗過腦;是的,我們知青從小接受的就是紅色教育,在學校上的第一課就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唱的歌是《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岀了個毛澤東》、《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等,《劉胡蘭》、《董存瑞》、《張思德》、《雷鋒》、《誰是最可愛的人》很多英雄人物的故事都編進了當年的語文教材,所以,忠誠、奉獻是一代知青舞動紅旗的勁風及永不退色的風采!撩開那段沉睡的記憶,苦不苦?肯定回答苦!累不累?累!養豬班韓小懷知青寫道:“我們和豬生活在一起,每天的嚎叫聲此起彼伏,特有的味道彌漫在整個空氣中,郎豬的攻擊,母豬生崽的挑戰性,哪一樣都是對我們嚴峻考驗,我們在糾結中適應,在蹉跎中成長。”黃前德知青講述的知青大年初七歸隊的故事,冰天雪地班車開到半路打滑上不去只好返回,可坐在車上的十幾個知青偏不信這個“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下車踏冰雪歸隊!他寫道:雪地里除了知青再無行人……仿佛就是柳宗元筆下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就是臘爾山知青,也是《撩》中最可愛之處:每一篇文章都是講述自己所見、所遇、所想、所干的知靑經歷,看似平凡,讀起簡單,字字句句里沒有叫苦,有的是刻骨芳華、不悔青春,無形中歌頌了一代知青人的偉大精神,使知青價值得到升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獨特文體,別具一格</b>。《撩》是一群大部分無文學功底,作者身份、年齡、閱歷差異較大的人憑借自己拙笨的筆,將自己經歷的知青生活原汁原味地還原社會,寫岀了眾人無法去想的“百科全書”,在編輯上別具一格,隊史、照片、回憶文章、日記、獎狀、歷屆下鄉知青名冊、聚會活動,甚至建《知青紀念碑》捐款人數等都入編其中,真是獨具匠心,自成一體,字字珠璣,句句深情。知青裴志雄、黃小琴兩人就各寫了5篇回憶文章,試想五十年過去了,如此記憶猶新,也許一些專業作家都做不到。龍建華知青寫的《初下農田怕螞蝗》,看此標題我就立馬想到自己當知青時被螞蝗叮咬的情景。黃曉琴知青寫的那篇《魔咒下的情竇初開》,再現了知青那代人的戀愛觀,是的,當年阿拉金砂“知青七姐妹”中,有人突然收到一封部隊軍人來信,緊張的臨如大敵,公開分析、討論后將信上交了公社。就象《撩》中寫道:“你們下鄉鍛煉不準談戀愛,談戀愛就是短命,就是痛苦”。特別讓我感動和奔淚的是田長壽那篇《其實我真的不想走》,文章講述了當年他下鄉時胸戴“知青光榮”大紅花,在敲鑼打鼓的歡送中來到了臘爾山臺地,他寫道“這是我人生中最光榮的一天”。可進入八十年代初,當全體知青都陸續回城招工、招干、參軍、上大學后,知青隊均已撤隊,連他所放的牛群都已解散另有其主,可那年他在家過完春節后大年初七又回到了臘爾山知青隊,因他沒有接到任何安排通知,他的戶口還在臘爾山,望著人去樓空的知青屋,如不走將就地轉為農民,他只好一個人依依不舍地搭下山的拖拉機離開了白斗坪。此情此景,本已回縣知青辦工作但在山上處理善后的楊秀巖隊長和向秀珍干部,望著這個知青隊嫁不岀去的兒子,含著淚花說:“回到城里后沒有組織管你了,要聽父母的話,好好生活。”,如此感人的情節,讀者都會流淚,可田長壽在回憶文章中看不到任何報怨,而是以《其實我真的不想走》正面地訴說當時復雜的心情與無賴。還有當年知青們最累、最苦、最怕的到烏巢河懸崖下去撿柴一事,在劉斌知青的筆下卻輕松寫道“一路觀景去撿柴”,風景是美,可懸崖峭壁,挑著柴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還一路觀景嗎?這種笑傲生活的精彩之筆,賦予了《撩》必是一部傳遞善良、正義、真相、才智、情感,弘揚正能量的知青回憶錄和精神載體,讓人耳目一新,讓人在閱讀中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提煉、去升華,是人類精神寶庫的坐標。</p> <p class="ql-block">《撩》是知靑們用青春換來的記憶,用熱血與命運的抗爭,用奮斗鑄造的戰歌,它折射出一代知青人的真實、善良、忠誠,它肯定了知靑在當年建設一窮二白的農村面貌所作的貢獻是永恒不朽的。讀后使人更加懂得什么叫“知青”?更好地理解了知青為什么能挑大梁,為什么能走出下海、下崗、買斷工齡、自謀職業等一切生活的逆境,為什么能為國分憂、不忘初心、懷揣夢想、奮力拼搏?這都是經過了知青歲月這座特殊的大熔爐錘煉而成。作為曾經的知青我自豪、我驕傲!</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過去了,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已漸行漸遠,擁有共同名字的“知青”們均已走進夕陽,他們相約回到小村莊的日子會越來越少,知青成為歷史,但知青故事歷歷在目,正能量的“知青精神”不僅能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且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值得發揚光大,代代相傳!我想這就是《白斗坪·撩開沉睡的記憶》的初衷和價值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韶華立志意飛揚,苗嶺扎根離故鄉,已托紅心經日月,但憑熱血化冰霜,春耕萬畝山川綠,秋納千重稻花香,五秩情懷吟頭白,豐碑沃野憶滄桑。”這是鳳凰老知青、原州政協常務副主席熊福對《白斗坪·擦起沉睡的記憶》一書高度的評價和肯定。總之,《撩》是一部時代感強烈的知青回憶錄,更是鳳凰臘爾山知青的寶貴文獻、文史資料,是我們這代知青的真實寫照。它撩開的不僅僅是鳳凰臘爾山知青生活,而是那個年代知青歲月的真實寫照,它沉淀著特殊年代全體知青的奮斗歷程和精神風貌,《撩》更是建黨102周年向黨獻上的特殊禮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溪县|
济源市|
临猗县|
建湖县|
凤冈县|
神农架林区|
永嘉县|
乐业县|
永仁县|
沙湾县|
来凤县|
边坝县|
迭部县|
涿州市|
崇明县|
光山县|
凤庆县|
黑龙江省|
台州市|
太康县|
勃利县|
托克逊县|
江达县|
台南市|
岳普湖县|
时尚|
铜川市|
布拖县|
扎兰屯市|
石景山区|
惠东县|
莱州市|
宝清县|
津南区|
阳东县|
南通市|
右玉县|
洛扎县|
界首市|
板桥市|
新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