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夏日陽平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月四日徒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晴云輕漾,熏風無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休閑避暑爭相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登陽平,賞竹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龍井毛尖前后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清心修道亨半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風,絲絲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竹,入肺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成都市西北56公里,新興鎮陽平村(原光輝村),有一處在史籍上屢書不絕,為海內外道教所敬仰的神蹤圣跡,它就是被道學家譽為中國道教中央教區的陽平治道觀。</p> <p class="ql-block"> 陽平觀位于彭州市新興鎮陽平村(原光輝村),始建于東漢末年,是張天師弘道的第一個治所,屬道教二十四治之首,在道教文化發展、傳播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1994年,由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圓天倡導并主持恢復的陽平治道觀已初具規模,象征道教全真、正一兩個教派將在陽平觀共謀道教文化的發展,促進祖國統一。 </p> <p class="ql-block"> 成都氣候潮濕,多云霧、少日照,是一個春早、夏熱、秋涼、冬暖的城市。成都年平均溫度16oC,夏季最高溫一般不超過35oC,但卻悶熱;冬季平均氣溫約為5oC,極少有冰雪,但卻很陰冷。因此,成都的最佳旅游時間是在3-6月和9-11月。</p> <p class="ql-block">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而得名,道教尊老子為道祖,奉《道德經》為經典,以道教為主要思想淵源。</p> <p class="ql-block">陽平道觀</p> <p class="ql-block"> 由山門向上的石階周邊被各種綠植環繞,特別是春夏之際給人心曠神怡的感受。陽平觀是道教圣地,可前往觀內參觀了解更多關于此觀的歷史文化以及建筑風貌。上山到達陽平觀門口有2條路,其中一條是直接通往陽平觀,另一條是竹林小路。建議步行上山游覽完道觀再出來走一走這條竹林小道。楠竹圍繞著道路的兩邊,春夏之際比較涼爽宜人,竹林深處,一片幽靜,適合拍照,特別是春季春筍出沒遍地都是,大小不一可可愛愛(此景區內禁止采摘竹筍,違者重罰)。周圍的幾片小山都是這樣的竹林,景區目前游者甚少,環境清幽適合家庭朋友間的出游。愿這片小小竹林能俘獲您的芳心!</p> <p class="ql-block">道氣長存</p> <p class="ql-block">陰陽五行 九宮八卦</p><p class="ql-block"> 陽平觀宮觀建筑,以自然山體為依托,結合山勢,對自然景觀有機收納滲透,形成一種結構方正、逶迤交錯、井井有條的整體氣勢。山門、靈祖殿等建筑與主體建筑雖朝向相同,但建筑的中軸線不重合,平行錯開,使得組群空間縱深延展。宮觀的主體建筑被安排在山坳較平整處,方正嚴謹、莊重肅穆,給人以空間布局審美上的獨特意蘊和藝術美感。山腳下一道六柱五門的陽平玄觀石牌坊比肩屹立,造型古樸、雕刻精致。紫虛仙橋和遇仙橋,是世俗人間與道教仙境的分界線,跨過此二橋意味著已進入一個由身入心、從心入神的自由逍遙仙境。拾階而上,山路兩旁石雕神像分段把守,高階凌云。登完188步云梯后,臺階上立一石碑,上橫刻“道法自然”4個大字,蒼勁雄渾。右拐上階梯進入另一軸線,石階的盡頭處是財神殿。穿過殿堂,一片谷地伸展如凹,這是陽平山的開闊腹地,矗立著陽平觀建筑組群。</p> <p class="ql-block">魁星殿</p> <p class="ql-block">洞天福地 仙居圣景</p><p class="ql-block"> “仙風道骨厚陽平”。海拔1500多米的陽平山,四周崗巒起伏環抱,松柏茂密如蓋,環境寂靜幽玄,云霧繚繞,靈氣孕山美。唐代大詩人王勃贊曰“千巒閉景,若居蓬萊之間,雙闕臨空,似在江湖之上……香城寶地,左右林泉,碧丹嶺,往來煙霧。”此地山川形勢既得天獨厚,其風水形勝更氣象不凡。</p> <p class="ql-block">魁星殿</p> <p class="ql-block"> 陽平觀建筑組群以八卦亭為中心,東有財神殿,西有老君殿(5.12地震后改建為斗姆殿),北有天師殿,南有三官殿。東西南北4座殿堂均為規整的長方形歇山式建筑,組合成庭院式的組群空間,顯得宏偉壯麗。這是陽平觀宮觀建筑藝術的精華所在。</p> <p class="ql-block"> 陽平觀建筑坐落于陽平山的山間。整個道觀背靠龍門山脈,面朝湔江,清流環繞,在湔水出處,有山相對如闕。左邊有牛心山,右邊有彭門山,山高都在千米以上,兩座山峰左右對峙,形狀似門闕,左輔右弼。正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有來龍去脈,涌動之勢和靜止之形皆佳。站在八卦祖亭的頂層,遠眺對岸,但見湔水潺潺流動,四周山巒起伏,祥云繚繞,白鹿隱現,讓人心旌搖搖,神思遨游于天地之間,飄飄欲仙。整個陽平觀建筑,順應自然法則,依山體,傍山勢,融山景為一體,其宮觀的建筑選址以求道玄之境,陰陽相合,充分借助自然的生態環境優勢,攏天地于一體、納自然于眼前,宮觀建筑之美與自然環境之美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p> <p class="ql-block"> 八卦亭區建筑組群的空間布局,按照九宮八卦進行建筑方位的排列和構思設計,在整體布局上體現了陰陽五行思想。其主體建筑殿宇形成的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北為水,北殿背山面南,地勢略高,為四殿之尊,因陽平治是張道陵天師創教建立的第一個治所,供奉張天師;東為木,東殿財神殿,高峻軒昂;南為火,南殿供老子,背后為三官神像;西為金,西殿斗姆殿(5.12地震后重建供奉斗姆);中為土,中間八卦亭,供奉三清尊神。東西南北4座主體建筑之間又分別建造了4組建筑小景,正好形成一個序列完整的八卦形制,象征陰陽和諧、萬物有序。</p> <p class="ql-block">威靈願化天尊</p> <p class="ql-block">監兵神君尊位</p> <p class="ql-block">孟章神君尊位</p> <p class="ql-block">財神殿</p> <p class="ql-block">福生無量天尊</p> <p class="ql-block">北路財神</p> <p class="ql-block">西路財神</p> <p class="ql-block">龍虎玄壇武財神</p> <p class="ql-block">南路財神</p> <p class="ql-block">東路財神</p> <p class="ql-block">天師殿</p> <p class="ql-block">斗姆殿</p> <p class="ql-block">斗姆左偏殿</p> <p class="ql-block">斗姆中殿三間</p> <p class="ql-block">左側</p> <p class="ql-block">中</p> <p class="ql-block">右側</p> <p class="ql-block">右偏殿</p> <p class="ql-block">巍峨雄壯?雕梁畫棟</p><p class="ql-block"> 八卦亭作為陽平觀的主體性建筑,在形式上構成了多樣性的完美立體造型。作為主要殿宇,坐西向東,預示紫氣東來、祥云西歸。建筑為木、石、磚結構,八角重檐攢尖頂構造。采用清代建筑風格,宏偉壯觀,梁枋飛檐,雕梁畫棟,裝飾鏤刻精美,彩繪色澤艷麗,壁畫栩栩如生。整座八卦亭高約36米,五重樓重檐構成,八柱八檐,逐漸內收,形成一種向上遞減的層遞之美。檐鋪綠色琉璃瓦,脊為黃色琉璃瓦,端部鰲頭凌空,上面端坐仙人和仙獸。8條垂脊交會于頂部,寶頂(絕脊)置一白玉石雕葫蘆,一顆仙丹懸于葫口,與曲線屋面結合得自然統一,營造出飛動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底部重臺組合體臺基,這是高等級的臺基形制。重疊3層,喻天地人三才,分上中下三元九運。臺基的東南西北四方都有梯階通往廣場,清式勾闌的石望柱雕刻象征仙境的祥云圖案,抱鼓石圓形鼓鏡雕飾巧妙與太極陰陽圖形相結合。亭正面階梯中央有二龍戲珠精美浮雕和黑白鑲嵌的八卦圖,這些雕飾使八卦亭建筑的藝術美感和宗教內涵兼得。</p><p class="ql-block"> 亭分5層,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建筑結構形態上體現了傳統陰陽五行的思想。第一層四方,代表地方,亭正面兩根雕云龍盤柱,其余6根為朱紅圓柱,殿內供奉太上老君;第二層四角有八卦;第三層象征天圓和二十八星宿,中間繪有呂純陽圣像壁畫;第四層彩繪張天師降魔伏妖圖壁畫;第五層供奉三清祖師銅鑄金身。每層都懸掛一匾額,第一層“道祖宗庭”,第二層“正一全真派”,第三層“全真宗門”,第四層“正一宗門”,第五層“三清大殿”。五層外檐檐枋上有《老子八十一化》彩繪,畫面布局素雅靈活,富于變化;天花上畫有金龍和璽,雍容華貴;青綠相間的斗拱、梁枋彩畫,間以朱紅、黃、白色,既冷暖對比又協調豐富,使亭檐遮擋的陰影因濃墨重彩而變得絢麗奪目。</p><p class="ql-block"> 站在亭內,可以看到上下兩層窗欞中間的墻壁上滿布構圖完整的壁畫,形成了強烈悅目的虛實對比。柱頭和梁枋上繪各式對稱飽滿的旋子彩畫,天花上繪和璽彩畫,金碧輝煌,其裝飾紋樣豐富多樣,有鶴、鹿、龜、仙草,以及神仙人物、神話故事等。仰望頂部天花藻井,共分上中下三層,下層方井和中層飾以云龍雕飾,上層圓井一巨型盤龍吐珠雕飾:金色的龍頭,龍目圓睜,龍髯飄灑,龍嘴里吐出一盞六角宮燈,宮燈里流出溫暖柔和的光,映襯得整個亭內猶如瓊樓玉宇。</p><p class="ql-block"> 陽平觀八卦亭構建精妙、巍峨雄偉、氣勢恢宏。其八角造型打破了重復的方形殿宇帶來的單調感,為嚴肅的殿堂建筑增添了情趣,豐富了建筑空間,活躍了建筑序列和建筑環境的氛圍。整個八卦亭也是宗教意識流的審美呈現,蘊含著道教的至上玄理,寓意深遠——一、三、五合九玄之數,暗合天地之數,九九歸一,道德復興。建筑采用不同的藝術形式,以圖或像的視覺傳達語言,用符號隱喻的文化象征系統,使人深刻地領略到道教祈求富貴、長壽和神仙信仰的核心,是傳統建筑技藝與道教文化有機結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三官殿</p> <p class="ql-block">地官、天官、水管</p> <p class="ql-block">竹林漫步</p> <p class="ql-block">毛尖(邊牧)與龍井<span style="font-size:18px;">(黑柴)</span></p> <p class="ql-block">一日游路線→龍興寺>三昧禪院>佛山古寺+鎮國寺塔>陽平觀>蓮池寺</p><p class="ql-block">.龍興寺就在彭州市區,最有特色的就是舍利寶塔了,然后出市區,最近的就是三昧禪院了,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住宿70-80包一日三餐呢,很劃算。離三昧禪院很近的就是佛山古寺和鎮國寺塔,在繼續走,就是陽平觀了,附近還有一大片竹海,很涼快。最遠的就是蓮池寺了,據說里面的師傅都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呢,羨慕了。</p> <p class="ql-block">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創于東漢順帝(公元125一144年)時,其創教者張陵。據史籍載,張陵博通五經,潛心研“道”,聞巴蜀地區巫現風盛行,民風純樸易于教化,便入川布道。初居陽平山(今彭州市地區),并以為據點創“五斗米道”。其教一經建立便迅速發展,“民夷倍向”,“翁然奉之以為師,弟子至萬戶”,為便于管理,又置了3等24治的管理體系。“治”就是各教區中心,而陽平治為二十四治之首,就是“中央教區”,地位顯赫,其都功就是道教領袖,為子孫承傳的世襲制。傳至三代,其孫張魯就建立起一個政教漢合一的政權以至朝廷力不能征……雄據巴漢三十年,這在世界歷史上僅穆罕默德創伊斯蘭教可相比較,只晚四百來年,所以被海外學者譽為“東方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被海內外宗教學者所景仰的神蹤圣跡陽平觀因山而名,即新興鎮的陽平山。陽平治環山防江,松柏茂密如蓋,湔江、岸相山相對如闕;這里又曾是古蜀國第一王都瞿上所在;治南的丹景山又是絕妙的靜修煉丹處。環境清幽靜寂,虛幻縹渺,被王勃譽為蓬萊仙居,香城寶地。就是前蜀徐氏后妃游此地時也發出:“何必羨蓬萊”的贊嘆,竟要:“好把心身清靜處,角冠霞帔事希夷”,而不想回皇宮了。</p><p class="ql-block">張魯降曹北遷后。道教仍繼續發展,陽平治仍存,僅因避唐高宗名諱而改為陽平化,法事仍盛。但宋元以降,道教漸趨衰落,至清乾隆宣布佛教為國教后,“天師”已不能入朝了,道教陽平治的宮觀,也變為佛教的太平寺了。清·李調元詩云:“聞道陽平有遺跡,仙居觀已失金城”,就是講得這一變故。</p><p class="ql-block">民國初年,太平寺經僧人培修,開辟花園種植天彭牡丹等花木,還淘浚了據傳是古蜀國時的池澤做“放生池”。每年春夏游人不絕;香火頗旺。民國28年,中國佛協副會長能海法師。從印度朝覲回國駐錫龍興寺;發愿重修天彭塔,親往太平寺主持修寺(建塔寺),建窯燒磚,并開筵講經,上至民政廳長,下至普通居士聞風而至,也熱鬧了一陣。</p><p class="ql-block">現在,中國道協遵照中央宗教政策精神,決定恢復陽平治并建道教學院一所。1994年,由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圓天道長親主其事。象征道教全真、正一兩個教派將在陽平觀共謀道教文化的發展,促進祖國統一。初具規模的陽平觀,雄偉壯麗,神異玄妙,莊嚴肅穆,他將以無與倫比的“仙風道貌”,吸引海內外人士前來朝拜訪道,究本探源,游覽觀光。</p> <p class="ql-block"> 龍興寺坐落在四川省彭州市城北口,始建于東晉咸康三年(337年)初名“大空寺”,梁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志公禪師擴建寺院,武則天(691年)更名“大云寺”,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年)詔號“龍興寺”。清末緬甸國王贈送玉佛一尊,印度國王送舍利子《貝葉經》、日本國贈送大藏經,古寺以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聞名天下,也是中國僅存的19座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塔之一。其距今1600多年歷史,塔內建筑不同于傳統寺廟建造設計。新塔完全按國家城市規劃,由四川省建筑設計院本著體現佛教建筑風格的特點進行設計,根據當年能海法師仿印度加爾各答的菩提加雅大塔形建造。塔身均呈方錐形,上小下大,塔形雄偉、挺拔、莊重,四隅小塔沖突而出,騰空而起,寓意著佛教文化深刻的內涵。</p> <p class="ql-block">白水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p><p class="ql-block">白水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的彭州市境內;距成都70公里。總面積301.5平方公里。地埋位置為東經103o41′-103o57′,北緯31o10′-31o29′,屬森林及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白水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四川保護區中距省會城市成都最近的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p><p class="ql-block">龍興寺舍利寶塔</p><p class="ql-block">龍興寺舍利寶塔位于成都彭州市。古塔七座,其層次都是奇數,這與我國古代的陰陽學說有關。佛教的許多形象和活動也都采用奇數,以此來表示清靜、上天或吉祥之意,所以習慣上塔的營造為單層,又以7級為標準層數,因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之說。龍興寺塔為17層,堪稱全國級數最多的古塔。</p><p class="ql-block">彭州佛塔</p><p class="ql-block">彭州有一個巨大的佛塔群,多數隱立于深山密林之中。其中云居院塔、正覺寺塔、鎮國寺塔被列為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塔都因寺得名,在歷經千年風霜和人為破壞之后,寺廟已經不在,只剩這些幸存的塔子,長滿荒草的塔身仍然莊嚴屹立,默默地代言著北宋時期輝煌的建筑藝術和彭州那段興盛的歷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报价|
敦煌市|
江安县|
临漳县|
周至县|
秦皇岛市|
柞水县|
老河口市|
广州市|
日喀则市|
平和县|
奎屯市|
巨野县|
邛崃市|
同仁县|
台中县|
南皮县|
新民市|
通河县|
台州市|
泰安市|
庆云县|
玉山县|
周口市|
莱西市|
元氏县|
曲周县|
仁寿县|
监利县|
九江县|
富裕县|
南江县|
漠河县|
彭水|
奇台县|
建宁县|
镶黄旗|
敦煌市|
旬邑县|
新平|
祁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