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一天:</p><p class="ql-block"> 又到了廈門,上一次來,只匆匆在鼓浪嶼和南普陀寺報了個到。此番再來,做了比較充分的時間準備,期望把上次留下的遺憾彌補一下。</p><p class="ql-block"> 昨日午后航班抵達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再到達預訂在曾厝垵的客棧已近黃昏,收拾停當,歇息。</p><p class="ql-block"> 今天天晴,正遇到廈門國際馬拉松賽舉行,比賽在環島路舉行,觀看馬拉松比賽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今天上午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 環島路是廈門有名的景觀大道,沿海邊蜿蜒而行,正好經過曾厝垵。</p> <p class="ql-block"> 順環島路步行,目標是“一國兩制”海灘。邊看比賽邊觀海景,</p> <p class="ql-block"> 到了進明寺,稍作休息。</p><p class="ql-block"> 進明寺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原為外道先天教傳教所,后歸佛教。抗戰時期,寺院幾近戰火毀壞。2001年3月,寺院啟動重建,建成后的進明寺以“古樸雄渾”獨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覺中,居然已經步行了六、七公里,到了黃厝海濱,一國兩制海灘就在這兒。此時天空云層加厚,變得陰沉。但風和日麗的時候,黃厝海濱是鷺島最美的觀日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這片海灘之所以得此名稱,完全是因為環島路旁這塊巨幅標語牌。它面向小金門島,天氣晴好時對面可以看得清清楚楚。</p> <p class="ql-block"> 與上次來時一樣,天空又下起了蒙蒙細雨,順著觀音塑像的目光望去,小金門島已變得朦朧,相信云開霧散的那一刻已經不遠。</p> <p class="ql-block"> 海灘上忽然看見一個碉堡,碉堡在廈門很多地方都能發現,不止山上有,灘涂有,水下也有,成了歷史遺跡。該碉堡奇怪之處是射擊孔朝向島內,據說是修建環島路時工程浩大,改變了沿海地形造成的。雖此說法感覺不好理解,然而我們與它的年代距離并不影響它告誡人們:和平來之不易,一定要倍加珍惜。</p> <p class="ql-block"> 稍遠處的海面上,有一塊巨石,從左右角度看都是一個整體,但從正面看,它卻是兩塊,仿佛硬生生地被利斧一破為二。看著它,自然聯想到鷺島與對面的金門島,被淺淺的海峽所隔斷。不知臺灣統一之時,這兩塊石頭是否也能合并在一起?但愿吧!</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臨,住在曾厝垵,很方便地來看看此地的夜景。</p><p class="ql-block"> 曾厝垵以前是一個小漁村,有八百年歷史。十幾二十年來,慢慢蛻變為如今的模樣。現在曾厝垵,是保留了原生態風貌的廈門最文藝的漁村。</p> <p class="ql-block"> 沿著五街十八巷散步,街上霓虹閃爍,飄蕩著各式美食的香味。大概是疫情緣故,游人并不多,商鋪的生意也較蕭條,老板們都堅持著,維護曾厝垵這處網紅地的聲譽。</p> <p class="ql-block"> 既然號稱最文藝漁村,除了為數眾多的美食、客棧文化之外,肯定要有藝術類的東西存在。</p> <p class="ql-block"> 估計等到疫情過后,曾厝垵的夜晚必定是摩肩接踵,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p><p class="ql-block"> 陰天,還夾著間斷的微雨。按照計劃,上午去胡里山炮臺。查詢百度,曾厝垵離胡里山炮臺不足兩公里,公交車二站路,沿海邊棧道就可以走到,于是,我們走起。</p><p class="ql-block"> 正值退潮,海邊露出大片礁石,垂釣者不知已經蹲守多長時間了,那份執著與安定讓人佩服。</p> <p class="ql-block"> 出露的象形礁石增添了不少野趣。</p> <p class="ql-block"> 廈門書法廣場</p> <p class="ql-block"> 過珍珠灣花園,拐一個大彎,這兒離胡里山炮臺公園大門就不遠了。</p> <p class="ql-block"> 胡里山炮臺實際上是一個公園,面積有7萬多平米。炮臺位于廈門島東南海岬突出部,三面環海。前面說棧道拐了一個大彎,其實拐彎處就是海岬頂端,炮臺就在棧道上方。原來棧道附近有一個公園后門,現關閉。</p> <p class="ql-block"> 炮臺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三月,耗時二年八個月竣工,是中國洋務運動的產物,史稱“八閩門戶、天南鎖鑰”。</p><p class="ql-block"> 炮臺的創建歷經艱難。鴉片戰爭時期,廈門島一度被英軍攻陷,以石壁炮臺為代表的廈港要塞遭摧毀。為加強東南防務問題,清廷內部的洋務派主張購買洋槍洋炮,并擬建立新型近代化的胡里山炮臺,但約需白銀三十萬兩。故此事一波三折,數度艱難,歷經22年才得以建成。</p> <p class="ql-block"> 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用花崗巖石條建造,并以烏樟樹汁和石炭、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異常堅固。整個防御體系糅合了歐洲和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面積1.3萬平方米,分為戰坪區、兵營區和后山區,筑有城門、護墻、彈藥庫、官廳、兵房、瞭望臺、暗道等,布局較為科學合理。</p> <p class="ql-block"> 紅夷大炮,也叫紅衣大炮。原型為歐洲的一種火炮,明朝后期傳入中國,很快被仿制并加以改造,成為“十七世紀全世界最好的火炮之一”。</p> <p class="ql-block"> 鐵模鐵炮,即鐵模鑄造法鑄造的鐵炮,這尊炮特別珍貴,有關專家鑒定為世界僅存,遺世孤品。</p> <p class="ql-block"> 胡里山炮臺最有名的當數1893年購自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生產的28生(280毫米)大炮,至今保存完好。克虜伯大炮是當時最優良的裝備,口徑280毫米,可360度旋轉,炮身長13米多,重量超50噸,最遠射程19700多米,每分鐘可發射炮彈1-2發,威力巨大,花費白銀十萬兩才購得。</p><p class="ql-block"> 那時胡里山炮臺的東西炮臺各有一門克虜伯大炮,1958年大煉鋼鐵中,西炮臺大炮被拆毀,現僅存東炮臺大炮一門。該門大炮列入2000年大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鑒定為“世界現存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p> <p class="ql-block"> 關于胡里山炮臺及購買克虜伯大炮有一段艱難創建史。清光緒十四年,閩浙總督卞寶第啟奏皇帝,建議在閩江口及廈門口岸建造新式炮臺,購置德國克虜伯大炮。光緒依準,但令卞寶弟“本省自行籌款購買”。然而卞寶弟無力完成。光緒十六年,卞寶弟再次上書請求“海軍衙門將胡里山炮臺筑臺購炮一事列入撥款”在案,仍未獲恩準。無奈之下,當年八月,卞寶弟未經朝廷批準,先斬后奏,與德商訂立合同,購克虜伯大炮二門。</p><p class="ql-block"> 光緒十七年,繼任閩浙總督譚鐘麟在二年多時間里,從“停辦”、“展辦”到“延辦”過程,一方面集捐,一方面從德國銀行貸款,終于“籌集成數”,購回大炮。</p> <p class="ql-block"> 克虜伯小炮,作為大炮的護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抗戰時期,在廈門保衛戰中,克虜伯大炮發出怒吼,僅一發炮彈,即將日軍巡洋艦“若竹”號擊沉,首開中國戰區摧毀日艦的戰績。</p><p class="ql-block"> 在清光緒年間,廈門港水道兩側共有8個炮臺,廈門一側就有6個。現在僅存胡里山炮臺,其歷史意義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游覽完胡里山炮臺,已過晌午。回曾厝垵吃飯休息,準備晚上去中山路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 夜晚的中山路步行街。這條街是廈門有名的老牌商業街,兩側建筑大都是騎樓結構,樓層不高,四、五層居多,乳白色為主色調,有濃蔭的南洋風情。</p> <p class="ql-block"> 與很多大城市的步行街一樣,中山路步行街店鋪鱗次櫛比,商品琳瑯滿目。</p> <p class="ql-block"> 正值疫情期間(2022年底),相比滿街奪目的彩燈,游人卻顯稀少,很多商鋪門可羅雀,沒有了應有的繁華熱鬧。</p> <p class="ql-block"> 唯這家名小吃店,卻不蕭條。進去品嘗,確實很有特色,價廉物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p><p class="ql-block"> 今天晴空萬里,難得的好天氣。</p><p class="ql-block"> 百度查詢,廈門有個“怪坡”,在文曾路通往半嶺宮的路上,靠近廈門園林植物園東門。坐公交到植物園東門下車,很快就走到怪坡。</p><p class="ql-block"> 肉眼看起來,感覺這段路是上坡。我們用隨身帶的礦泉水瓶做了一下實驗,水瓶確實往坡上滾,很奇怪。然而,據公路專業人員對70米路段仔細測量后發現,所謂的“坡底”實際上比“坡頂”高1.395米,坡度為2%。專業人士得出結論,“怪坡”實際上就是因周邊參照物的原因而造成的視覺差。</p><p class="ql-block"> 返回途中,順便進園林植物園里看看。沒想到,從東門進去到主要景觀,還有很遠。下午已有安排,時間不允許了,無奈只好調頭回去,遺憾。</p> <p class="ql-block"> 下午,艷陽依舊高照。乘車沿環島東路來到國際游艇俱樂部,坐船出海看金門島。</p> <p class="ql-block"> 候船區邊的小廣場上,塑立一尊高大的觀音像,通體潔白,在湛藍天空映襯下銀光閃爍。觀音面貌慈祥,形態端莊,讓人于仰望中倍感心靈平和寧靜。</p> <p class="ql-block"> 這段海岸是廈門本島離小金門最近的地方,大約5.5公里,有不少帆船、游艇俱樂部開設了海上看金門旅游活動,可以乘小游艇出海,喜歡帆船的人也可坐帆船遨游。</p> <p class="ql-block"> 游艇行駛才幾分鐘,肉眼已經看到小金門島。大金門島在小金門島的側后方,從船上只能朦朦朧朧地看見一個角。</p><p class="ql-block"> 大金門島古稱“梧州”、“仙洲”,小金門島舊稱烈嶼,原均為荒蕪島嶼。唐朝貞元十九年(803年),朝廷在梧州設牧馬場,陳淵任牧馬監,為金門島上第一個行政機構。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島上筑城,因金門島地理形勢“固若金湯、雄鎮海門”,故取名金門。</p> <p class="ql-block">小金門島面積不大,僅14.6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鏡頭拉近,可以較為清晰地看到大小金門之間的跨海大橋。</p> <p class="ql-block"> 海面上的紅色航標,聽介紹,這是廈門與金門之間的海上分界線,雙方均不能越線,在紅色航標附近,留有一條公共通道。</p> <p class="ql-block"> 遠處一個小島,詢問游艇工作人員,方得叫戰俘島。顧名思義,交換戰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幾十分鐘感覺一晃而過,船上看廈門,很漂亮,另有一種韻味。</p> <p class="ql-block"> 回到曾厝垵,已是日落時分,一道殘陽即將隱入山巒,卻又像不愿下山,硬是把最后的光芒撲朔迷離地留給廈門。</p> <p class="ql-block"> 金色余暉與一彎銀月交相輝映,正可謂日月同輝。</p> <p class="ql-block"> 太陽落在了山那邊,然而繼續漫射出紅光,既像熊熊烈焰,又似極光跳躍,此等天象難得一見。</p> <p class="ql-block"> 第四天</p><p class="ql-block"> 一夜風雨,清晨雨雖停風仍吹,烏云蓋頂,云層厚重。</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目的地是集美學村。集美學村坐落在集美半島東南角的集美村,與廈門島隔海相望,用當地人的說法就是在島外,距曾厝垵很遠。由公交轉地鐵,出站后幾經詢問,總算找到了集美學村。</p><p class="ql-block"> 集美學村是集美各類學校及各種文化機構的總稱,占地三千余畝,在校師生十萬多。這里有集美大學、華僑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校、集美中學、集美小學、集美幼兒園等,形成了由學前教育至小學初中高中、從本科到碩士博士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還包括福南大會堂、龍舟池、音樂廳、航海俱樂部、嘉庚公園等設施。</p><p class="ql-block"> 從地鐵出來,跟著導航走,不太遠就見到了龍舟池,說是池,感覺是湖,長800米,寬300米,水波粼粼,是1955年陳嘉庚先生親自選址建成。池畔建有“啟明、南輝、長庚、左、右、逢、源”七個亭子,造型式樣各不相同,集美學村幾乎年年端午節都在此舉行龍舟賽。</p> <p class="ql-block"> 集美學村是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13年開始傾資創辦,其建筑中西特色交融,具有鮮明的閩南僑鄉風格。以中式大屋頂與西洋式屋身組合的建筑形式為基本特征,大到校舍堂館,小至亭臺廊榭,無一不是琉璃蓋頂,龍脊鳳檐,雕梁畫棟,絕無雷同,人們稱其為“嘉庚風格”。</p> <p class="ql-block"> 池水對面的南熏樓、道南樓是嘉庚建筑中的典型代表,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 南熏樓總體造型為西方塔樓式,類似西歐十九世紀的巴洛克建筑。主樓16層,高54米,翼樓5層,平面呈“個”狀,是集美學村最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著名建筑學家陳從周先生評價說,“嘉庚風格建筑,在近代建筑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陳嘉庚創辦的校園建筑是中國近現代校園建筑的典范和奇葩,2006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走集岑路繞到集美中學背后,就到了嘉庚公園。</p><p class="ql-block"> 嘉庚公園位于鰲園北側,要在海邊建一個公園是陳嘉庚先生生前夙愿,為此,1992年,公園在陳嘉庚紀念館與鰲園之間動工建設,1994年竣工,占地3萬平方米。于當年10月陳嘉庚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對外開放。如今的嘉庚公園與陳嘉庚紀念館、鰲園連為一體,形成較為完整的旅游紀念勝地。</p><p class="ql-block"> 一進公園即為嘉庚文化廣場,偌大的廣場北側一座宏偉建筑吸引游人目光。飛檐翹角,琉璃紅瓦,獨具一格的閩南建筑風格,這就是陳嘉庚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陳嘉庚紀念館自2005年開始建設,歷時3年完成,總投資約1.5億元。2008年10月21日,陳嘉庚先生134周年誕辰這天正式開館。</p><p class="ql-block"> 紀念館分三層,共四個展廳。一二三展廳主題為《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陳嘉庚生平陳列》,第四展廳是《在陳嘉庚身邊——嘉庚現象 誠毅同行》。館內有文物藏品500多件,最珍貴的是陳嘉庚的《南僑回憶錄》手稿,堪稱鎮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 陳嘉庚先生雕像,由一塊完整的漢白玉雕塑而成。</p><p class="ql-block"> 陳嘉庚先生是著名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他愛國愛鄉,傾資興學,服務社會,做出卓越貢獻,被譽為“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1990年3月,國際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把一顆編號為2963的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p> <p class="ql-block"> 紀念館出來,沿海邊去鰲園。正值退潮,大片灘涂裸露出來。稍遠處,集美跨海大橋波浪起伏,蔚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 鰲園大門就在嘉庚公園里面。“鰲”在閩南是長壽吉祥的象征。這里原為一座小島,三面環海,西接陸地,形如大鰲,故稱之為鰲園。1950年陳嘉庚先生回國后,修建鰲園成為他為家鄉集美建設而做的第一項工程,至1961年完工,歷時10年。</p><p class="ql-block"> 鰲園由門廊、集美解放紀念碑和陳嘉庚先生陵墓等組成。園中有666幅青石雕,尤以門廊兩側墻上的40幅古今歷史人物的浮雕最為精彩,是閩南石刻文化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園中央高聳矗立的“集美解放紀念碑”,高28.6米,基座二層,下層八級上層三級臺階,象征八年抗戰及三年解放戰爭。紀念碑通體以花崗巖建成,四周繞以青石雕欄。正面是毛澤東手書的“集美解放紀念碑”題詞,背面是陳嘉庚親自撰寫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 紀念碑南側就是陳嘉庚先生陵墓,墓碑由白色水磨花崗巖砌成,碑上鐫刻著鎏金隸書“陳嘉庚墓”。墓體呈壽龜形,墓塘作馬蹄狀,頂蓋由13塊水磨斗石屏拼鑲而成,典雅莊重。</p> <p class="ql-block"> 墓的左、右、后三面有青石屏壁,上面有15幅介紹陳嘉庚先生前半生重要經歷的浮雕。</p><p class="ql-block"> 陳嘉庚先生陵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出鰲園,繼續游覽嘉庚公園。這座閩南風格的亭子叫鰲亭,與鰲園同時建成。鰲亭是一座對稱式長亭,上下二層,是鰲園建筑景觀的延伸。</p> <p class="ql-block"> 命世亭。亭基長24米,寬7米,呈弧形,12根石柱擎著的屋頂,彩色琉璃,飛檐翹角,別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 公園按照傳統園林布局,閩南建筑風格,樓臺亭榭,小橋流水,與鰲園交相輝映。</p> <p class="ql-block"> 離開嘉庚公園,下一個目的地是陳嘉庚先生故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故居主要分二個部分,前面的一座單層建筑是歸來堂,白墻綠瓦,建于1962年。</p> <p class="ql-block"> 廳堂正中安放著陳嘉庚先生的石雕坐像。</p> <p class="ql-block"> 歸來堂后面有一幢白色三層小樓,帶點哥特式建筑風格,典雅莊重,這是陳嘉庚先生歸國后的居住地,現在是陳嘉庚生平和用物陳列館。</p><p class="ql-block"> 二層的會客室、餐室、臥室、工作室等,均按照陳嘉庚生前原樣陳列,里面的家具擺設、用品物件都很簡單老舊,甚至衛生間的水缸上還有裂痕。看到這些,感觸頗深:陳嘉庚先生作為當時東南亞的“橡膠大王”、著名大企業家、百萬富翁,歸來后的居住地如此“寒酸”,與他的身份地位相差甚遠。看看陳嘉庚先生捐資修建的集美學村,再看看他的故居,嘉庚先生崇高的精神境界令后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 第五天</p><p class="ql-block"> 繼續陰天,無雨,今天去鼓浪嶼。上次到鼓浪嶼,時間緊而且一直下雨,做了一回匆匆過客,再上鼓浪嶼,主要游覽項目是日光巖、菽莊花園、鋼琴博物館和鄭成功塑像等。</p><p class="ql-block"> 走過鼓浪嶼的小街小巷,看著接踵而至的“萬國建筑”,未做太多停留,直接奔日光巖而去。</p> <p class="ql-block"> 遠看日光巖,由兩塊巨石一橫一豎相依而立,海拔92.7米,為鼓浪嶼的最高點。</p> <p class="ql-block"> 日光巖別名“晃巖”,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這里,看到景色秀美,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晃巖”被稱為“日光巖”,流傳至今,名聞遐邇。</p> <p class="ql-block"> 日光巖又稱“龍頭山”。明末鄭成功屯兵鼓浪嶼,建寨屯防,名“龍頭山寨”。現存東側一段寨墻及一座寨門。</p> <p class="ql-block"> 日光巖寺,鼓浪嶼島上唯一的中國凈宗寺院,當年弘一法師曾在此住過幾月。</p> <p class="ql-block"> 日光巖石壁上有題刻,東面巨石的這三幅楷書刻,橫題“天風海濤”在上,其下二幅直題,左為“鷺江第一”,右為“鼓浪洞天”,每字高約1.2米,寬約1米,鐫于1573年,是日光巖最早的題刻。</p> <p class="ql-block"> 此外,“龍頭山”、“晃巖”、“九夏生寒”、“與日爭光”、“重懷舊壘”等等題刻遍布于日光巖各處巨石上,可慢慢欣賞。</p> <p class="ql-block"> 站立日光巖頂,放眼望去,近處綠樹黃巖白墻紅瓦,遠處高樓林立幕墻閃光,隔一峽綠水,珠璧交輝,相映成趣,一幅壯麗的全景畫面。</p> <p class="ql-block"> 下日光巖南行,走不多遠即到菽莊花園,原為臺灣富紳林爾嘉的私家花園,五十年代辟為公園。</p> <p class="ql-block"> 菽莊花園有三大特點,其一是“藏海”,游人進了花園,一堵墻像屏風擋住視線,待轉出月洞門,繞過竹林,突然見海,先把海藏起來,效果驚奇。其二是“巧借”,借臨海坡面,海灣礁石,圍地砌階造橋筑亭,成為海上花園。其三是“動靜結合”,海潮漲落,溪水潺潺,假山洞穴,亭橋安臥,動與靜交融和諧,匠心獨運。</p> <p class="ql-block"> 四十四橋,全園主景,“長橋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欄”。橋頭巨礁上刻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筆書的“海闊天空”四個大字。十五圓月時,四十四橋乃絕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 整座花園風格統一,江南園林的秀美與閩南園林的靚麗集于一身,海色、山色、天色渾然一體,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欣賞性。</p> <p class="ql-block"> 鋼琴博物館位于菽莊花園的“聽濤軒”,2000年落成,占地4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里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先生收藏的古鋼琴共約70多臺,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有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只腳踏的古鋼琴以及各種世界名琴等,這些鋼琴歷史悠久,奇特多樣,參觀過鋼琴博物館,等于了解了一次世界鋼琴發展史。</p> <p class="ql-block"> 胡友義先生把這些無價之寶從澳大利亞送回祖國,表達了他對鋼琴藝術的癡情和對故鄉深沉的愛,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 向鼓浪嶼東南端前行,遠遠可見高聳的鄭成功雕像。雕像屹立在鄭成功紀念園內,其腳下是三面臨海、高24米的覆頂巖。雕像自身高15.7米,由625塊白花崗雕琢嵌接而成,重1400多噸,是目前福建最大的歷史人物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 鄭成功雕像身披盔甲,手按寶劍,形象挺拔,氣勢雄偉。紀念館中一幅祠聯這樣贊道:</p><p class="ql-block"> 由秀才封王,為天下讀書人別開生面;</p><p class="ql-block"> 驅異族出境,語國中有志者再鼓雄風。</p> <p class="ql-block"> 站在覆頂巖回望海峽對面,二棟大樓高聳入云,蔚為壯觀。這就是廈門當地人口稱的“二刀”建筑,正式名稱叫廈門世茂海峽大廈,又有叫“雙子塔”、“雙峰塔”的,高約300米,現在是廈門的新地標。</p> <p class="ql-block"> 第六天</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個好天氣,今天準備去的地方有點遠,大、小嶝島。</p><p class="ql-block"> 大嶝島在廈門翔安區東南海面,是廈門最大的衛星島。現在坐車可以走大嶝大橋直接上島。</p><p class="ql-block"> 1958年“8.23”炮戰,大嶝、小嶝、角嶼三島戰績輝煌,被譽為“英雄三島”。</p> <p class="ql-block"> 來大嶝島,主要是參觀戰地觀光園。觀光園正對大金門島,是8.23炮戰的主場。園內陳列著當時的飛機、大炮等武器,以及戰壕、碉堡、碉樓等設施,還有英雄雕像、教育展館、實物展品,是廈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8.23炮戰又稱金門炮戰,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發生于金門及其周邊的戰役,交戰雙方以隔海炮擊為主,故稱炮戰,實質是解放軍對據守金門島的國民黨軍進行的大規模炮擊封鎖行動。之后,解放軍宣布解除封鎖,改成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維持此狀態直到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歷時21年的金門炮擊才劃上了句號。</p> <p class="ql-block"> 觀光園內最吸引參觀者眼球的是這架軍事廣播喇叭。該喇叭最大直徑2.88米,長4.74米,重1588公斤,最大功率達2萬瓦,有效傳播距離12公里,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對金門廣播而設立的。</p><p class="ql-block"> 現在喇叭每日還定時廣播當年的內容,不過音量很小,僅作為景點功效。</p> <p class="ql-block"> 小嶝島離大嶝島很近,外地游客要上島,需當地人帶領。租一摩的,帶著環島游覽一圈。</p><p class="ql-block"> 八閩鐵樹王,有六百年樹齡,每年都要開花,島民把它視為吉祥物。</p> <p class="ql-block"> 媽祖廟,稍遠處的那棵大榕樹即為當地人稱的“獨木成林”。緊挨著媽祖廟的還有唐朝美人井,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可惜井已失去原來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 小嶝島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然而村莊里有些仿古建筑,如這座邱氏宗祠、隱藏院等,多少還能看出當年漁村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小嶝島與大金門島距離僅1600米左右,隔海相望,雞犬相聞。遠處的一個更小的島嶼即是角嶼,面積僅約0.2平方公里。島上沒有居民,只有解放軍官兵長年駐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幾天廈門自由行到此結束,僅是對廈門有個基本了解。感覺挺好,喜歡這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垣县|
天门市|
太湖县|
伊金霍洛旗|
彭州市|
开化县|
永仁县|
衡阳县|
邛崃市|
盈江县|
吉林省|
库伦旗|
嘉荫县|
铁力市|
黄陵县|
贡嘎县|
开阳县|
河池市|
孝昌县|
大悟县|
庐江县|
根河市|
宝兴县|
方城县|
左权县|
通道|
呼伦贝尔市|
井陉县|
和硕县|
洪雅县|
梁山县|
肇州县|
莎车县|
黄梅县|
清苑县|
永寿县|
信宜市|
大连市|
丹寨县|
区。|
成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