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8月,我從部隊回鄉探家期間,經人介紹結識了老伴王寶珍,訂婚后我就返回部隊繼續服役,直到1976 年從部隊復員后雙方登記結婚,屈指算來至今已半個世紀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年來,我們努力工作,孝順父母,愛護子女,夫妻相濡以沫。經過幾十年的相處,我們都明白,那個伴,是互相珍惜、懂得理解、信任尊重、寬容忍讓、不離不棄的陪伴。而給我陪伴的人,就是老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伴的一生可用六個詞來定義:勤勞、 顧家、認真、性急、心直和倔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6 年8 月29日結婚紀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伴父親的祖籍是山東,母親的祖籍是河北,都是在民國年代逃難來山西的。祖父落戶在靈石縣梁家墕鄉楊家溝村,外祖父落戶在泉則坪村。由于她是在艱難困苦的家庭長大的,從小就磨煉成自強不息、不卑不亢、爭強好勝的性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部隊服役期間,我父親就委托他時任溝二里學校校長的發小李登高叔叔,在梁家墕后面給我踅摸一個對象。李叔叔覺得他們學校的年輕教師王寶珍比較合適,趁在縣城開會返校的時候,領著寶珍路過我們家,見到了我的父母,介紹了雙方的家庭和個人情況。女方:貧下中農,公辦教師,共產黨員,父親剛去世一年多,家中有勤勞能干的母親和上學的弟弟妹妹。 男方:現役軍人,共產黨員,通信兵修理技工…… 女方的形象就在眼前,男方的模樣就在墻上的照相框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經過短暫的交談,這位穿著樸素、衣服多處補丁,高身大胯的姑娘和身穿軍裝,頭戴帽徽和領章的帥氣軍人很快進入了我父母親和老伴的視野。這次他們沒有多少猶豫,在李叔叔的聯系下,雙方心里都有個譜了,只等我從部隊回來后定話。其實,“父母之命”也就是順理成章的形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因很簡單,男女雙方不管家境如何,世代農耕勤勞治家的傳家之風在鄉里是受人尊敬的,這是一張響亮的名片。而我倆在雙方大人以及介紹人的眼中,其形象、其學識、其品行又完全合乎他們擇媳和擇婿的標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1976 年在我從部隊服役期滿回鄉工作后,我們在全村人的祝福聲中成為了“天作之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1976 年結婚全家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伴作為王家我這一輩第一個進門的媳婦,她為什么能夠五十多年受到全家上上下下的尊崇和信賴,自有她過人之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伴到我們家前后那幾年,我家的生活可謂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先是我母親的肝硬化腹水進入晚期,從省城醫院回到家中自己調養。在母親病重期間,七十六歲的爺爺又因腦萎縮而病逝安葬,這時我和老伴結婚剛兩個月,她便披麻戴孝代我母親執行媳婦的職責,迎來送往磕頭謝友。按照當地的鄉俗,男客來了是男孝子磕頭,陪同敬香燒紙;女客來了是女媳婦磕頭,陪同敬香燒紙。我們家人門子大,人客繁多,男孝子多得是,能扎堆,而女孝媳仍是壯年的嬸子在家中跑里跑外張鬧家具食物,所以在靈前和去墳地盡孝的女孝媳就只是老伴她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葬爺爺時已進入冬季,人們大都穿上棉衣棉褲,而老伴仍是穿著兩條單褲,因我母親病重,老伴根本沒有時間回5 0里地以外的娘家穿她的舊棉褲去。我們結婚時她僅花了112 元買了一身服裝,也沒有給她買下冬裝。因在靈前下跪也沒有個墊子,喪事辦完后她的雙膝全都黑紫,冷得發抖。不能下地的我母親要給她做棉褲,她卻說,家里如有六尺布票的話,你給我,我去壇鎮買條絨褲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此,這個初來乍到剛進門的新媳婦,她的人生角色就不僅是由為人女變成了為人媳、為人妻,而且是由臺后轉到了臺前,由龍套變成了主演,把一個小媳婦的角色擺在“首當其沖”的位置上。尤其是在我母親臨終的前幾個月,老伴從溝二里學校調往距我們村三華里的鎮威學校,她一邊上課一邊回家做飯伺候病人,接待看病先生和客人。當時我剛去縣委辦工作,大姐和二妹都在坐月子,三妹和弟弟在校上學,家里全靠父親和我老伴忙碌了。后來由于實在忙不過來了,父親只好讓高中即將畢業的三妹提前回家忙家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伴知道母親看病買藥沒有錢了,她把剛領到的工資和報銷來的41元醫藥費如數交到父親手中,把在學校積攢的20 斤白面背回家,給病人和看病先生吃。那個年代糧食和食油很缺乏,醫生、客人、病人和自家人分別對待,一天要做五六頓幾樣樣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母親肝昏迷數日后,一日早晨突然蘇醒過來,當時家中好多人,她卻望著身旁的兒媳婦,向她認真地交待了三件事: 一是,我走后盡快給你爹找個老伴,咱家人門差事大,沒有個大氣的家里人不行,你們都有工作,有了孩子總得有個老人幫助照管;二是千萬不能讓你奶奶下來長住,她下來就再也回不到她的大窯大炕上了;三是你弟弟海堂僅13歲,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這就全靠你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親把三件事交待完后就又昏迷了,第二天就停止了呼吸,走完了她46歲的人生之路。在安葬母親的過程中老伴又是臺前的主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是老伴進入王家一年中所做的諸事,奠定了她作為一個新媳婦的話語權,這也是她主動迎接的第一次考驗,全家族和全村人給她打了高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四十周歲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的四十多年中,老伴在我家的付出就更是勞苦功高了。從她嫁到我家后,每遇星期天或節假日,總是回到家里就干活。她和我的家人們寒冬臘月碾糕面,在石磨上推磨、做豆腐,二號鐵鍋一鍋鍋地往起端;修磚窯時她和家人們親自扣磚、燒磚、出磚窯。由于她性急,出手快,干活狠,造成兩次流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村里人都為這個當老師的媳婦兒驚奇,為什么推磨、碾糕面和扣磚她啥也會做?其實她在11歲時就一個人推磨了。上世紀生活在農村的人使用牲畜磨面是司空見慣的,或者是親歷親為常做不休的事,而作為一個11歲的小女孩一人操作卻是少之又少的,然而,推磨在那個年代是我家老伴不得不做的事。那年為了尋求一個穩定的住處,她父親領上一家五口人過繼給汾西縣邢拔村一老婦人家,這年春天母親得了宮外孕病,父親和兩個村民用自制擔架抬上母親去汾西縣醫院做剖腹產手術。父母一走二十多天,丟在家里三個未成年的小孩分別是11歲的我老伴和她5歲的弟弟、3歲的妹妹。他們做飯沒面了,老太婆也不管,人生地不熟的沒有地方借,只好學著父母推磨的方法去操作。而第一道程序是墊磨,即把成百斤重石磨上盤的一邊提起來,墊上一塊木頭,快速把玉米粒鋪在底盤上,然后放下抬起的石磨上盤,盤上堆上玉米粒,然后再套上拉磨的牛拉磨。從一簸箕一簸箕地上料,到一篩子一篩子地篩面,這些都好說;但11 歲的女孩子站在磨崖上往起抬上半塊磨盤真是成年女性也都難以做到的,而她卻艱難地做到了。她母親出院后暫不能自理,更不能干活計,老伴只好在小學三年級休學一年,擔負起喂牛喂豬洗衣做飯伺候母親照顧弟弟妹妹的家庭事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幾十年來,我老父親和我弟弟在村里種地多,五六十畝地分布在溝溝梁梁七八個地方,每到收割夏秋作物時,老伴總要回村幫忙,每塊地種植的什么莊稼她都知道。她不僅熟悉我們家的地,而且對幾家鄰居家的地也都熟悉,因為村里人經?;ブ鷰凸?,比如掐谷子就得多人收割。村里人和她相處很和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父親在世前家中紅白喜事過了十一宗,當家主事的他總要先和我老伴商量,盡管她每次都是表示完全贊同父親的意見。但她心細認真,每宗事都是首當其沖。老父親辛苦勞累了一輩子,在他晚年時我們把他接到縣城讓他享受一下城市的老年生活,我老伴總是讓他吃好穿好,打扮得和老干部一樣,隔兩天利用下午用輪椅推上他在縣城里轉悠,讓他見見往日的舊友,領略一下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人們都說這位“老干部”精神狀態好。問他每月退休金多少錢?我老伴立即回答說:每月3000元。其實老父親是每年才領的3000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父親88歲患腦萎縮病臥床不起時,我的一個姐姐三個妹妹輪換著和我們伺候老人,他已不認識他的四個女兒了,稱呼說,這個白頭發老婆子不如昨天那個低點的老婆子,那個婆姨還給我念報紙哩。但人們指住我老伴問他:她是誰?他馬上回答說:大兒媳,王寶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十周歲留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媽去世后不久奶奶就離開叔叔們,和我們一起生活了23 年,直到94歲高齡去世前,我和老伴回村后一直和奶奶一條炕上睡,奶奶進城后和我們在一個屋里住。無論在村里和城里,老人的內衣內褲以及晚年的屎尿褲和被褥,我老伴都是默默無聞地給清洗,她和奶奶的感情真是非同一般。在奶奶能干活時,只要知道我老伴回村里,早早地就做下她愛吃的煎餅;老伴早上起床進城時,老奶奶天不明就抱上麥桔生火煮熟十幾個雞蛋讓拿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幾十年來,村里人都說我和老伴對父母和我奶奶孝順有加,要不她們能如此高壽?而我老伴卻一再說,那是我們海堂弟弟和雙蘭弟媳的功勞,一年365 天,每頓飯生的做成熟的,縫縫補補,洗洗涮涮,他們是真正的孝順者;而我們僅是時時節節,或在老人不能自理時接到城里盡盡孝,這是完全應該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0 年我嬸嬸因病去世后,我叔叔在村里獨自生活了六年。到他84歲時兒女們因在外工作,照顧不方便,便讓叔叔去養老院安度晚年。老伴親自跑了三個養老院,最后建議去“忠誠療養院”,那里住宿飲食服務條件比較好,其次距縣城最近,晚輩探視方便。叔叔在療養院生活了5年,我老伴拿上食物常去探視,有時過年過節或者在老人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就讓我接來住幾天。她知道叔叔喜歡吃粘米飯、和子飯和二合面窩頭等,也好抿兩盅小酒,就盡量滿足老人家的要求。她每次去療養院,門房看守、服務員、醫生、院長以及常住的老年人,都知道王爺爺的侄兒媳婦又來看她叔叔了。叔叔也愛“神”兩句,背后夸他的侄兒媳婦當過老師、鎮長和體委主任等。就在叔叔病情嚴重、從療養院往村里送之前,老伴又精心地做好他喜歡吃的干紅豆絲和南瓜條和子飯,用湯匙一口一口地往嘴里喂著吃。療養院的領導、醫生和服務員都感動得為這位王爺爺的侄兒媳婦豎起大拇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六十歲時全家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伴對家里上自家族長輩、下至侄兒男女外甥以及同輩人,總是滿腔熱情相待,毫無保留地付出,也換來了眾人的回報。哪些年買手表緊張,沒錢,叔叔從手上脫下自己的手表讓她戴上;多年來,我老伴一回到村里,我那老實巴交的弟弟就會一聲不吭地往桌子上放兩把紅棗、蘋果、梨、紅西紅柿或者煮熟曬干的紅薯干干。兩年前老伴因患萎縮性胃炎,體重從135斤降至 95 斤,我拉上她回村里看望在豬場打工的弟弟和弟媳時,弟弟一看見他嫂嫂變成了這個樣,低下頭哭成個淚人,弟媳更是心疼得難過萬分,從豬場借了500塊錢哭著硬塞進老伴的口袋里。老伴走時又悄悄地把錢壓在電視機的機頂盒下。就連我弟弟九歲的小孫子在我們家玩時,看到人們吃東西,就會說:你們都吃了,讓我大奶奶吃啥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初夏我老伴在縣醫院做白內障手術,姐妹和弟媳聽說后都要進城幫助做飯伺候她。都被她拒絕了。很小的事姊妹們都要結記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八姨小我們兩歲,姨夫去世四年了,每隔兩三天老伴和她都要溝通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讓外甥和孫女表態發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激發學習的動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多年來老伴時刻關注下一代和下兩代人學習文化知識的投資,婆家娘家所有孩子們的上學情況她都隨時掌握,長年不斷地關心過問。先后有十多個侄兒外甥在縣城上學時,在我們家里居住生活,多則三年,少則三個學期。有的雖在住校,但老伴經常去學校開家長會,了解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及時地協調老師和學生以及家長的關系。每遇節假日,她就把這些孩子們叫到家里改善一下伙食,教育他們好好學習,珍惜家長的付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還有幾個十六七歲的孩子從學校畢業后沒有能繼續上學,也找不下合適的活計,我老伴都及時地收留到我們家,該補學的讓補學,可以打工的給聯系打工的地方。有一個外甥女找下一個在加油站加油的工作,我老伴覺得學過幼師專業的中專畢業生去加油站有點屈才了,于是又幫助找到合適的工作。由于外甥各方面比較優秀,得到了所在單位領導和同事的信任和幫助,工作一直調整升級,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機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伴對于自己的孫女和外甥也是從生活上關心,學業上支持。去年孫女和外甥升到初三后,因疫情的影響孩子們不能正常上課,老伴心急如焚,及時召集兒女孫輩們召開家庭會議,提要求,發紅包,增加孩子父母的責任心,增強兩孩子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他們表態發言,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孫女開學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和老伴還有一個50年也說不清的一個小小的不算事的事。今年初,一個跟我和老伴特別要好的鄰居突然問我們:咱們相識三十多年了,從來沒有聽見過王老兄直呼過老嫂子的名字,哪怕一次,為什么?我聽后愣怔了一下,稍一回想,是呀!他們說得對呀!我說:是的,一次也沒有叫過。他們問:那平時怎么稱呼?我老伴回答:前半輩子他叫我王老師,后半輩子就一直叫老伴。鄰居們說:那你叫她一聲“王寶珍”怎么樣?我說:五十年就這樣過來了,叫不出口喲!他們說:真奇怪!世上少有這種事,什么原因?我回答說: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喲!或者,你們曉得。幾個人會心地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一生中要感恩的人太多太多了,最最要感謝的是陪伴我一路艱辛、不離不棄、共同努力創建美好家庭的老伴!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溫暖的承諾,如今我們已進入古稀之年,如果能和這樣的老伴相伴到老,該是一件多么幸福快樂的事情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請關注下篇《老伴兒》(工作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老伴55歲退休后的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作者近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簡介:</b><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貴堂,1952年生,山西省靈石縣人,大專文化。種過地,放過羊,當過兵,從過政,收過稅。退休后閑暇之余喜歡品茗賞景,讀書爬格,自得其樂。2018年開始學習寫作,收集整理對百姓和社會有貢獻、有影響、有正能量的人和事。</span></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达县|
屏东县|
三亚市|
威宁|
新田县|
沅陵县|
正安县|
东乌珠穆沁旗|
平顶山市|
墨玉县|
东至县|
张家界市|
石屏县|
元朗区|
连山|
承德县|
兴安盟|
虎林市|
衢州市|
泰兴市|
盐城市|
太仓市|
阿拉善左旗|
全椒县|
南陵县|
柳河县|
慈溪市|
深州市|
新安县|
农安县|
乌拉特中旗|
长宁区|
游戏|
铜川市|
兴文县|
玉林市|
济南市|
偏关县|
子长县|
孝感市|
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