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實華是我的好友,今年7月10曰是他父親何寅昌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曰。何老也是我50年前工作過的國營965廠的老領導。僅寫此文,嘗試去追尋何老的人生軌跡,以表達對何老的深深懷念和崇高敬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出身農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老原名何友春,1923年出生于山東臨沂(古稱瑯琊)。臨沂曾因一曲山歌《沂蒙山小調》,被稱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二首民歌之一而被國人熟知。也因《紅嫂》用乳汁喂給重傷昏迷的八路軍戰士而救活生命,使他重返戰場的真實故事,讓我們記住了老區人民的善良純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老出生的那個年代卻是黑暗的。正是帝國主義列強扶植不同派系的北洋軍閥混戰的動亂時期,(直奉戰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生活在最底層的民眾謀生艱難,痛苦乃至絕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老家在他12歲前,家境尚可維持,因而在村小讀了四年書。后來家境曰漸衰落后只能綴學在家務農。到18歲時,日冦鐵蹄踐踏山東,生活已難以為繼,迫不得已舉家背井離鄉加入了闖關東的行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投身革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填四川,走西口,下南洋,闖關東,是中國近代史上為謀生而進行的四次人口大遷徒。闖關東主要是山東河北百姓,因災害或戰亂迫于生計而自發的不可遏止的悲壯之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家隨著這個大潮漂泊到大連。自1941年到1945年,何老先后在滿鐵的火車上當過燒火工,在車站搬過道叉子,在大連秋月町玻璃廠做過窯工,在瓦房店川崎窯業做過苦力,在西中島鹽灘曬鹽,抬鹽。闖關東并未改變何老的窮苦命運,史料記載當時大連地區中國工人平均工錢是同等曰本人的四分之一到七分之一。飽嘗受剝削受壓迫的痛苦,求生存求解放的欲望正是何老義無反顧地走上革命道路的內在動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9月蘇軍進駐沈大鐵路各站,10月東北人民軍四支隊進駐復縣,瓦房店解放。何老就在崗子店街參加了農民協會并成為積極分子還擔任了副會長。不久又被派到瓦房店特別區做了工作隊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日偽時期,我黨在大連地區的活動基本中斷,直到光復后從中共膠東地區黨委派到遼寧工作的楊力行等幾名黨員來復縣工作,加上11月安東工委派來的同志,于12月25日建立中共復縣縣委。縣委成立后的重點工作是深入工礦,鐵路,區,村,培養積極分子發展黨員。何老就是1946年2月由瓦房店區公所張自正區長介紹入黨,成為光復后復縣本土的第一批的十多名秘密黨員之一。我黨在復縣播下的第一批火種為復縣的解放和建設起了重要作用,他們活躍在群眾之中,帶領貧苦百姓把清算地主惡霸,減租減息,分青苗等活動開展的如火加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當國共和談破裂后,國民黨新六軍一部于1946年冬占領瓦房店。我黨被迫轉入武裝斗爭階段,各區成立區中隊開展游擊戰。何老時任復縣太陽區副區長,在反清剿,反反攻倒算的斗爭中經受住了戰火考驗。斗爭是殘酷的,敵人占領復縣時間不長,在這場斗爭中二任復州區區長,石佛區農會會長以及百余名村干部,農會積極分子被敵人殺害,足見當時斗爭何等慘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茁壯成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6月我軍進駐瓦房店,復縣二次解放。何老先后在復縣的太陽區(26個村),南極區(24個村),西海區(18個村)擔任過區長,區委書記。帶領黨員(1949年黨員活動公開)和村民開始轟轟烈烈約土地改革運動,從根本上清除了幾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重新恢復區,村民主政權,保衛勝利果實,恢復發展生產,組織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到解放戰爭結束,復縣有近二萬名青年參軍,出戰勤工八千多人,擔架一千多副…。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黨為了更好地培養使用好這批在"九三"后參加革命的黨的骨干,決定選拔部分干部到中共中央東北局黨校培訓。何老有幸參加了第三期一年制的干部培訓班。(1950年曾在遼東省委黨校學習三個月)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黨的歷史和黨的建設,時事政策的學習,進行黨的最高綱領和黨員標準教育。使干部們從為自身謀翻身解放到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這樣人生觀飛躍。這成為參加革命的初心,由此確立起人生座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畢業后何老出任中共復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這期間黨的主要宣傳工作是:開展"三反"。"五反"運動,支援抗美援朝以及在全縣范圍的"一化三改"運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主政復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5年4月復縣人民政府改稱復縣人民委員會,在復縣首屆五次人民代表大會上,何老被補選為復縣縣長,時年32歲。1956年省委批準復縣設書記處,縣委書記為第一書記,副書記為書記處書記。同年9月何老改任中共復縣縣委書記處書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何老任復縣主要領導其間,正是落實毛主席關于農業合作化指示,提出并落實復縣農業合作化全面規劃時期,全縣實行按勞分配的高級合作社己占農戶的97、7%,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生產發展,抗美援朝結束,一五計劃完成,人民的情緒空前高漲,感覺已邁入社會主義大門。人們高唱著《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反動派被打倒,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是當時人們的真情實感,那時翻身做主人的工人,農民是何等揚眉吐氣,人民對未來充滿希望和自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創辦大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個新的社會制度在中國破土而出,舉國上下歡欣鼓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由于形勢發展太快,全黨上下對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認識不足,大躍進開始了。不僅大煉鋼鐵,而且大辦大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同年8月何老奉調到新創辦的"遼陽工業專科學校"任副校長,和師生白手起家建校園。用大躍進的速度,當年學校就升格為"遼陽工學院",何老改任黨委副書記。那一年全國高校象井噴一樣增長遍地開花。一年就增加了562所是1957年高校的三倍。1960年隨著國民經濟的調整,遼陽工學院撤銷,農機系改為遼寧農業機械學院,何老任黨委副書記。1962年農機學院撤銷,組建遼寧農機工業學校,何老任黨委書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從上馬到下馬,國家適時制定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經過了曲折坎坷,使國民經濟布局回歸合理。反思"大躍進"中的教訓,整合資源重組,全國高校降回到適度規模。今天看似天真的折騰,那些院校師生、建設者們當時條件下,篳路藍縷戰天斗地,以樸素的熱情努力摸索探路調整辦學方向和規模,瞄準未來農業發展方向,培養緊缺的農業機械化人才。</b></p> <p class="ql-block">省委書記任仲夷來廠視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獻身軍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紀六十年代,國際形勢異常嚴峻,中央根據戰備要求制定了大小三線建設的國家戰略。1965年遼寧省成立了"戰備工作領導小組",決定在我省東西部山區建立七個小三線軍工廠,戰時能生產支援前線又能獨立作戰的后方根據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老就是奉調到桓仁創辦國營965廠的創建領導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三線軍工廠的性質決定,那里沒有詩和遠方,它的建設者們必須面臨遠離家鄉告別親人,面對十里冰溝的孤寂與蒼涼。注定在艱苦環境下創業生存,走進大山那是一種絕然的選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5年開始建廠,2萬多平米廠房,宿舍,1萬多延長米的管道…85天完成;當年建廠當年出產品,1966年批量生產56式半自動步槍;1979年建成大慶式企業。這就是何老和一批批領命創業的拓荒者們在極艱苦條件下創造的奇跡,是"三線精神"的豐碩成果,那種精氣神在曾在這企業工作過的職工建立的"965","301“微信群依然薪火相傳,廠名和信箱已成了記憶中的光榮符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老舉家在這個山溝中同職工們工作生活在一起。"什么也不說,祖國需要我",這就是大義擔當,"文革"時期盡管在山溝里何老也曾不可避免被那場政治風暴殃襲,精神身體受到過創傷,但始終堅守陣地,駐守山溝十八年,為三線建設鞠躬盡瘁。關于三線建設的重要地位和歷史價值國家己有公正的結論,三線精神己納入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普系中得以傳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火種傳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幾天反復閱讀何老檔案,觀看《新風廠史》,查閱《瓦房店市志》,對照《二十世紀中國史綱》,同時整理著自已的思緒,聯系時代的大背景我讀懂了何老,敬意由然而生。深深地感到何老是對黨始終忠誠的一名優秀黨員,是努力踐行"干凈,干事"的模范干部,可親,可敬,可學。無論黨組織把他安排在哪個行業、崗位,他都能上能下競競業業干好本職工作,脈博始終和黨同頻跳動,眼光始終瞄著黨指示的路標前行,守得住共產黨員的初心。無論在戰火硝煙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從不褪色。1982年國家做出三線軍工企業軍轉民的戰略調整,何老審時度勢,風塵仆仆地奔走沈陽,本溪,營口等地考察,為企業搬遷發展尋找新機遇、確定新的廠址,為職工謀新生活盡心竭力,口碑載道。縱觀何老一生幾十年風風雨雨,有過驚心動魄的拼博,有過憂國憂民的探索,有過成功的自豪喜悅,也曾有過迷茫和彷徨。是信仰的力量支撐,詮釋了什么是共產黨員的風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復縣留下了何老的足跡,在那里創造了青春輝煌;遼陽留下了何老的足跡,在那里探索著希望;桓仁留下了何老的足跡,在那里結出了創業的碩果,一路走來步履鏗鏘。無愧是我們心中英雄群譜中的一員,無悔于曾經在黨旗下宣誓時的誓言錚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一代人完成了那代人的使命和擔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褔避趨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濾過歲月的塵埃,何老生動鮮活樸實的形象樹立在我們面前,不忘初心在,何懼路迢迢。緬懷先輩,致敬何老!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何老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足以勵后人。</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口县|
钟山县|
白银市|
榕江县|
瑞安市|
昂仁县|
沙湾县|
莲花县|
三亚市|
红原县|
深泽县|
桓台县|
乐昌市|
湖南省|
吉水县|
体育|
浑源县|
库伦旗|
太和县|
庐江县|
太仆寺旗|
鄂托克旗|
永昌县|
慈利县|
温州市|
唐山市|
洪雅县|
新乡市|
昆山市|
澜沧|
册亨县|
汝城县|
扎赉特旗|
庆城县|
清丰县|
中阳县|
申扎县|
十堰市|
辽源市|
奎屯市|
汕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