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永泰、莆田之爭</b></p> <p class="ql-block"> 興化有山,名瑞云峰,瑞云峰盤據于永泰、莆田、福清三邑之間。南宋初期,曾先后出過三位狀元。永福縣令曾賦詩贊曰:“翀峰、龜嶺與龍嶼,三處家山亦壯哉!相去之間不百里,七年三度狀元來。”這三狀元,蕭國梁居翀峰、鄭僑居龜嶺、黃定居龍嶼。現最有爭議的鄭僑,永泰稱之永泰人,莆田稱之興化人;最無爭議的事是鄭僑是龜嶺人。現永泰赤錫雙桂村龜嶺打造規模宏偉的狀元文化園,新蓋的七間廂三進的鄭僑故居也是特別豪華闊氣。永泰縣城東關外跨大樟溪南面有塔山公園,山上有聯奎塔及三元祠,創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邑人張定遠有《三元祠精舍讀書記》云:“古人讀書,務求心得,不慕榮利,而又有佳山水供其憑眺,養其性靈,故所造日益邃。……”永泰縣城始于嘉靖三年(1524年),城內建有兩座狀元坊:一在治東,為宋蕭國梁建;一在治西,為宋鄭僑建,后毀,不知所終!</p> <p class="ql-block"> 莆田稱之興化龜嶺人,亦有稱游洋潯陽人。考其系,唐貞元十六年(800年)鄭莊從莆田遷徏興化縣潯陽里考垅村(今石蒼鄉五湖村考垅自然村)定居,為潯陽鄭氏始祖。其后裔播遷今菜溪、五湖園口、莆田等地,今菜溪有其宗祠、狀元祠及祖墓等等。而今石蒼鄉高陽村洧潭自然村后的云頂巖,至今留有狀元讀書亭、“鄭僑狀元游街圖”石雕及鄭僑的《四季讀書歌》。為此,特地以游歷身份走景觀光了洧潭云頂巖寺及雙桂村龜嶺,感受時代脈搏,尋找故居真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史籍故居尋蹤</b></p> <p class="ql-block"> 然,現實總不盡如人意!為此,盡力查閱各種志書相關信息羅列如下:</p><p class="ql-block"> 目前最早,與當時鄭僑(1133~1203年)生活同時代、同脈搏的史料,為成書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的泉州狀元宰相梁克家修纂的《淳熙三山志》。今有抱本、刻本兩種,原本四十卷,今本四十二卷,為后人所增補。南宋乾道五年已丑鄭僑榜下有注:“底本、庫本于鄭僑榜下皆無鄭僑條。僑為鄭樵從子,興化軍籍,不在本志范圍。崇抄卻有‘鄭僑字惠叔永福人觀文殿大學士’疑是明人添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遲成書于嘉定七年(1214年),南宋李俊甫的《莆陽比事》。大小十三條相關鄭僑事跡,其中以“少府衙前鄭,樞相僑自龜嶺移居;興化龜嶺鄭;鮪潭鄭,知院僑之后;乾道五年,鄭僑以興化人擢進士第一”,四條尤為重要,為目前所識最早提到“龜嶺”之史書的。也就是鄭僑過世后最多十一年,《莆陽比事》誕生,也是最接近當時鄭僑生活狀況了。然,“興化龜嶺鄭”與“鮪潭鄭”出現在上下相連兩條,不知有否相關,或者內在關系?</p> <p class="ql-block"> 最有權威的元代《宋史》,遺憾沒有為鄭僑作傳,從其中的“宰相表”僅知其任職狀況:①寧宗七月(1194年)甲子即位,鄭僑自吏部尚書除同知樞密院事;②慶元元年(1195年)四月巳未,鄭僑自宣奉大夫同知樞密院事,除參知政事;③二年丙辰(1196年)正月庚寅,鄭僑自參知政事除知樞密院事;④三年丁巳(1197年)正月壬寅,鄭僑罷知樞密院事,以資政殿大學士知福州。</p> <p class="ql-block"> 明初邑人周華,曾四處尋找資料,精心撰寫《游洋志》,著于興化縣撤銷之后(明正統十三年,亦1448年裁撤),為后世了解古興化縣提供珍貴史料。正如前人蔡金耀先生點校重印《游洋志》說明道:“其書最大優點,在于某些記敘詳于弘治《興化府志》、乾隆《莆田縣志》和《仙游縣志》,更有不少敘述為上述各志所未見,足補上述各志之所缺。”顯然,比起后志,更能提供資料之珍貴、可靠。志中相關鄭僑事跡許多條,以鄭僑之子鄭寅人物傳中記:“鄭寅,僑之子。本游洋尋陽人(潯陽人),后徒郡城東,自是遂為莆人。”其中村志·漈坑條曰:“漈坑,在興泰里,舊有讖云:‘漈坑卿監無人識,云頂峰前出狀元。’宋乾道五年,鄭僑應讖而興,今林氏聚族于此,更名濟川。”則鄭僑故居鎖定于“云頂峰前”,那云頂峰前有“龜嶺”?現云頂峰前有洧潭自然村。查“洧”與“鮪”同音同意,疑古今異化,避兇就吉之意,則《莆陽比事》之“鮪潭鄭,知院僑之后。”更加印證了鄭僑的故居所在。“洧”含溪水,“鮪”指兇魚,溪水含蓋肉食魚、龜,不知“洧潭”是否含蓋“鮪潭”、“龜嶺”?</p> <p class="ql-block"> 刊行于明弘治庚戊年(1490年)的《八閩通志》,內中目前所識為止,最早提到永福縣“龜嶺”,載曰:“在縣西南二十八都,舊有宋大夫黃裳廟,故址尚存。”但無關乎任何鄭僑信息;在鄭僑榜中,福州府無記錄,興化府有;人物志中,稱其為南宋史學家鄭樵從子也,亦興化縣人。</p> <p class="ql-block"> 明弘治興化府志中,宋進士科,乾道五年已丑鄭僑榜:“鄭僑第一人,有傳。”名臣人物列傳中,有鄭僑專門立傳。</p> <p class="ql-block"> 《福州府志》正德版記錄永福縣城有東、西兩狀元坊,西狀元坊為鄭僑立焉;亦有龜嶺之地,與《八閩通志》記錄相同;選舉志中沒有記錄鄭僑;在鄭狀元僑墓中,寫道:“僑,莆田人,官至參知政事,贈太師,墓在二十八都,翁仲、石獸猶存。”萬歷癸丑(1613年)府志開始,鄭僑則改為永福人,不知因何緣故?萬歷六年(1578年)~九年(1581年)編纂的《閩大記》選舉中尚是興化人!</p> <p class="ql-block"> 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永泰第一部志書《永福縣志》,比萬歷府志早一年,把鄭僑化為永福人,當為始作俑者。龜嶺,如正德府志,無相關鄭僑信息!民國十一年出的《永泰縣志》,在大樟溪條中寫道:“源自仙游游洋溪達龜嶺而來,歷陽岐入江。”引自《通志》。再引《通志》于宋觀文殿大學士鄭公僑宅,在“龜嶺”處按道:“公宅舊志不載,而龜嶺今不可考。惟二十五都雙髻鄉鄭姓系公裔。“公”、“髻”同音,未知是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史籍河流尋跡</b></p> <p class="ql-block"> 從地圖上看,今石蒼境內有源自菜溪鄉之粗溪經現金鐘水庫達于今高陽村,其間與石陽洋、白鳧溪、石滿溪、霞湖溪聚于金鐘水庫。另有發源于今上院山繞游洋鎮之游洋溪,與元定溪會為后溪,亦進入金鐘水庫。粗溪至洧潭與來自濟川的濟水及云頂峰之溪水會為洧潭溪,與來自西苑鄉之九溪至老山為青龍溪會于永泰梧桐鎮潼關,達于大樟溪。洧潭溪臨出境時,與來自游洋鎮沽山村之古溪相會于五星村后,這里將是探索龜嶺的關鍵所在。今從《游洋志》匯出六條溪水,備錄如下:</p> <p class="ql-block"> 游洋溪,在興泰里。發源于上院山,與郭洋、銀巖二溪合流至洙溪(今粗溪),與尋陽會為虺潭(今金鐘水庫內),又會于小姑,達于龜嶺,逾永福大樟入于江,會于海。</p><p class="ql-block"> 尋陽溪,在福興里。發源蕨洋嶺(今象溪鄉古嶺山),經鳧峰,與眾流匯而為鳳洋溪,沿山而為洙溪、湯泉、為虺潭,逾于永福大樟入于江。</p> <p class="ql-block"> 石馬溪,在福興里。發源于銀巖山下,接小姑,縈繞龜嶺,沿于江入于海。</p><p class="ql-block"> 興角溪,在縣西興泰里。發源于東山之下,接郭洋溪,逾尋陽,達于永福大樟,合流于海。</p> <p class="ql-block"> 郭洋溪,在興泰里。發源于云頂峰,接游洋溪,同逾大樟入于江,會于海。</p><p class="ql-block"> 小沽水,在縣西北興泰里。發源于永福山,沿姑溪而北,縈繞上姑,會于龜嶺。</p> <p class="ql-block"> 從中可以看到,六大小溪流匯流后經過龜嶺奔達永泰大樟溪。而小姑水更指名“會于龜嶺”,龜嶺與小姑水交匯處,溪成大“s”狀,流入潼關地域。潼關地域古時定非興化地域,以鄭僑墓為證也!這時的龜嶺如前志記載,屬興化地域,就只能在洧潭自然村或者西種自然村附近尋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史籍相關尋跡</b></p> <p class="ql-block"> 南宋狀元蕭國良《贈鄭僑廷試第一》詩云:“主司不是大冬烘,一榜何功壓圣功。云頂峰前分玉帶,禮闈名上探金籠。龍頭奮去星晨曉,象鼻吹成印缽風。礪砥于今濡極利,起居濡筆紀真忠。”這是當時最早、最貼近鄭僑的“云頂峰前分玉帶,禮闈名上探金籠。”也就是明指鄭僑生活在云頂峰前!</p> <p class="ql-block"> 宋時興化縣含有武化、永貴、長樂三鄉一十四里,永貴鄉有興泰里、福興里、來蘇里三里。興泰里地域含今濟川、霞湖、高陽;福興里地域含今田坑村以南村和象溪鄉以及鐘山梅峰村,兩里含蓋今石蒼鄉大部分面積。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興泰里、福興里、來蘇里合稱興泰里。《游洋志》云鼎峰(亦云頂峰)載:“在縣西興泰里。其山端麗秀峙,嵐堆峻拔,摩拂云霄,古志以為云頂巖。蓋自仙臺直北而出為紅袍,為云頂也。鄭氏書院、萍菰(疑為今莊邊萍湖)溪二祖均皆面挹其秀。古讖云‘漈坑卿監無人識,云頂峰前出狀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云頂峰狀元亭內今有鄭僑《四季讀書歌》石碑云:</p><p class="ql-block">春日晴,春日晴,桃花艷冶照書棚。和風吹詩思,小鳥弄文情;書,吾為汝竭力心耕,吾為汝斬棘披荊。何時遂吾志,還給我萬里前程?</p><p class="ql-block">夏日長,夏日長,荷盤貼水吐清香。游魚浮碧沼,好雨洗玉觴;書,吾為汝費盡心腸,吾為汝受盡凄涼。何時遂吾志,早教我瞻拜君王?</p><p class="ql-block">秋日融,秋日融,嬌艷嫦娥在月中。吳剛揮玉斧,玉兔躍長空;書,吾為汝下盡苦功,吾為汝刺股勤攻。何時遂吾志,好教我立業建功?</p><p class="ql-block">冬日寒,冬日寒,蒼松不改舊時顏。黃卷伴夜闌,草廬居之安;書,吾為汝廢寢忘食,吾為汝歷盡酸寒。何時遂吾志,定教我衛國靖邊!</p><p class="ql-block">(據《濟川風光》注云:鄭僑,字惠叔,號回溪,故居在今石蒼洧潭,少年時在云頂結廬讀書。宋乾道五年,亦公元1169年殿試第一。曾入閣吏部尚書,后長期任福州太守。)</p> <p class="ql-block"> 云頂寺里巖石石碑兩通:一是康熙壬辰年(1712年)刻制的《云頂巖記》;一是乾隆十年(1745年)刻制的重勒《云頂記》。兩碑前后相去33年,為清初的兩大翻建、抄建。中記“昔(唐)正覺師由閩入莆常憩于此”;“鄭氏祺山嘗于此峰旁構書堂焉。宋乾道中部使者過此,謂當出異人。己而,鄭公擢高第登樞相驗,果不爽”;“淳熙辛丑(1181年),鄉貴鄭瑜,鄭千里捐財倨功,大構殿宇……續有文材郎鄭公同力修蓋”;“咸淳庚午(1270年),巖僧惠福同鄭巖、鄭又新重架上殿,厥又成規”;“越十余年,惠福欲撤而新之,鄭君者公與浚君友龍實董其事”。其鄭僑中舉不幾年,云頂寺修繕,實出鄭氏鼎力而為。鄭家,“鄉貴”,洧潭鄭氏,《莆陽比事》稱“鮪潭鄭,知院僑之后”</p> <p class="ql-block"> 粗溪,亦稱徐溪、碧溪,有碧溪十八曲之稱。首曲在粗溪大橋下,末曲在游洋五星村龍田宮下,總長十余公里。據《濟川風光》稱:“十二曲有鐘潭,岸上有村名洧潭,仙游的宋代狀元鄭僑就出在這里,故居在今學校處。學校的后山上即是云頂,系鄭僑少年讀書處。”</p> <p class="ql-block"> 鄭僑狀元亭在云頂巖寺之側,系鄭僑少年讀書處,后人為紀念鄭僑狀元而建。其下臨幽谷,上接高峰,氣候濕潤時,云遮霧繞,故有“眠云”之稱。現存有完好無損的石雕作品“鄭僑狀元游街圖”,不知是否為狀元坊遺存?狀元亭系處大巖石之上,恰又印證了“游洋民,乾道四年(1168年)鑿井二丈余得石,有文曰‘石上狀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游洋志》載:狀元坊,在興泰里龜嶺,乾道五年,署都郡張公濤為鄭僑立焉;宋狀元樞相鄭僑宅,在福興里(誤,因是興泰里)云頂峰下。</p><p class="ql-block"> 《游洋志》復載:“宋狀元樞相鄭僑墓,在永泰縣教忠寺后,有碑。”其墓亦位于今梧桐鎮潼關村教忠寺北側,按地域,其墓地與宅地相處不遠,可謂落葉歸根。但不知其墓地,屬古宋代興化縣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淺論釋議</b></p> <p class="ql-block"> 綜上所述,鄭僑故居當在云頂峰下無疑。云頂峰下,今有洧潭自然村,洧水之大,當有魚、龜之存。洧潭地處古高陽、濟川路向永泰必經之路,為歷朝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遭元亂、倭難、數大宗農民起義、生活遷徏之劫。若無高官貴人、古物舊碑,很難取證明、清之前!作于興化縣廢治之后的《游洋志》,距古邑游洋舊縣也有一百多年歷史,游洋舊縣的一些事物,也不一定那么準確、廣泛記錄。故鄭僑升官后遷離龜嶺,若濟川之前,不知漈坑是何物!尚可從史志之中,尋得真跡大略所在,已是幸甚,不敢貽誤后學!</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乃东县|
灯塔市|
高雄县|
大余县|
伊通|
大兴区|
新化县|
玉树县|
上饶县|
大荔县|
安图县|
南召县|
会理县|
北京市|
长宁区|
梁山县|
砚山县|
阿图什市|
惠安县|
禄丰县|
汉沽区|
凉城县|
肇州县|
高邑县|
定兴县|
宁城县|
伊金霍洛旗|
清水河县|
阿拉善右旗|
台北县|
浦县|
赤水市|
拉孜县|
施秉县|
仁寿县|
犍为县|
广水市|
九江市|
尚志市|
白水县|
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