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易老的畫。</p><p class="ql-block"> 易老直到百歲高齡依然在追求繪畫風格上的創新,堅持絕不與人同面目。用老人的原話來說,就是:“不炒現飯呷!”九十歲后,因中瘋右手不便,堅持改用左手作畫,而且畫的主要是老人家早已丟了多年的山水,朦朧而幽深,豐滿且渾厚,既明艷又抽象。其數量與質量,令人嘆為觀止!老人家在他最后的歲月里,還說,最好的作品,靠的是“神覺”。這個論點,引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易老的主要的成就當然是花鳥畫。對于易老的花鳥,很多前輩專家們都作了極其精準的評價,且朋友們大都十分的熟悉與認可,這些耳熟能詳的觀點,在此,恕不重復。</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想對易老畫面的干架,或者說是骨架(骨法),談一點個人的淺見。</p><p class="ql-block"> 易老曾對我說過,“面多,要有線,沒有線,面就無力,畫面就撐不起來。”曾見有人評價潘天壽的荷花說“有鋼筋水泥一般的感覺”。鋼筋就是那些荷桿,水泥就是那些荷葉。我以為易老對此是深有體會的,并且在此基礎上更加發揮到了極至。無論荷桿,還是梅花的枝條,哪怕是幾根水草,這些有生命,有力度的線條,撐起了整個畫面,換句話說它們就是那撐住畫面的骨架。</p><p class="ql-block"> 以易老的荷花為例,如果我們將畫面的物象當作組裝的零件來看,那么,花是具象的,荷桿是具象的,蓮蓬是具象的,卷起來的新葉同樣也是具象的。但它們這幾個體現出具體形象的畫面上的零件,在整張紙面上所占據的空間面積卻僅僅只是個少數派,因它們畢竟只是一根根的線,而不是一塊塊的面。我們可以視之為畫之骨架。而荷葉則恰恰相反,它們全部都是抽象的。呈現出來的形象極不具體,或整體或破碎,或焦墨或淡墨,或紅色或藍色,或黃色或赭色…再加那些制造氛圍的環境色塊,連同不具體的各種墨點點,色點點。整體就是一渾渾沌沌的世界。我們可以視之為畫之血肉。</p><p class="ql-block"> 渾沌不要緊,什么都不是亦不要緊,當畫面有了花,有了桿,有了蓮蓬,有了水草…骨架便立了起來,如是乎,便什么都有了,一切都生動了起來,骨肉相連,渾沌初開了!還有就是整個畫面被這些縱橫交錯的線條,切割成各種形狀大小不一的空間了!現代感有了,構成意識也有了!在此基礎上,易老再添上它那些可愛的小生靈,青蛙鴨子們…具象、抽象、印象、意象,全都有了!令人嘆為觀止!</p><p class="ql-block"> 中國人喜歡“骨”字!也喜歡用“骨”字夸人,“魏晉風骨”、“俠骨丹心”。人有“風骨”,文有“文骨”,字有“骨力”,畫用“骨法”。“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骨”是書寫點畫中蘊蓄的力量之美。到了謝赫這里,“骨法用筆”又有了對繪畫筆法的線條與力量之美的進一步追求。</p><p class="ql-block"> 易老在強調線條骨力的同時,亦極其注重構成畫面整體骨架的力量感及空間分割感。易老以面為血肉,以線為骨架,是用筆,同時也不單純的僅僅只是用筆。易老在與古人暗合的基礎更進一步推動了花鳥畫走進了新時代。即豐富性、張力性及具有構成意識的現代性。</p><p class="ql-block"> 易老的書法。</p><p class="ql-block"> 關于書法的問題,易老本人有過這樣一段說明:“我初中前后,寫趙帖,很嚴謹,也寫得多。以后忽視了,專門畫畫,錯誤的以為畫好了,字就好了,說來這是一段彎路。1982年以后,才曉得不對,開始補課,這回重視了。后來學顏帖、米字。米字寫得多些。現在學習了一段隸書了。”</p><p class="ql-block"> 我所見過的易老書法,有四種不同的書體。</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行書。</p><p class="ql-block"> 易老在武昌藝專讀書時曾贈給他住在湘潭飛機屋場一老同學“梅蘭竹菊”四條屏,2008年湘潭一藏友拿來給易老鑒定。我當時正好陪坐在易老身邊,故而記憶猶新。現在本人書桌上放著的由王集先生編寫的《彩荷飄香》一書中印有這四條屏的圖片。從題款可以看出,時間為民國三十七年冬,地點為漢口趙家條武昌藝專第二部。由此可知,易老此四條屏是1948年冬天畫于漢口。易老時年26周歲。觀題款為行書,寫得飄逸而灑脫。四張豎條,除一張未錄詩外,其余張張都有,基本上都是長款與水墨淋漓清新淡雅的畫風很是相得益彰。從字體上看,似乎與趙孟頫關系不大,倒與米芾及顏真卿掛上了勾。如今來看,遠比目前絕大多數三十左右的畫家的要好得多!</p><p class="ql-block"> 從我所接觸的易老早期作品可以看出,老人在黔陽師專及后來工作的懷化學院這一時期,書法仍然是青年時期所習慣了的書體的延續,不過,卻由飄逸走向了沉著,比以前渾厚多了,這與老人變法前的畫風很是匹配,頗有幾分文人之風骨。</p><p class="ql-block"> 中期的隸書。</p><p class="ql-block"> 易老在畫上以隸書的形式題款,正是在易老花鳥畫思變的那個時間段,巧合的是連書法也在跟著變。總的來說應與老人家不愿意“炒現飯”的求變化的思路有關。這種隸書,從現在看來,很有現代感。既隸又行,亦顏亦碑且線條結體皆有畫味。字體樸素而又不乏靈動之感。這種字體大約是老人家退休后題款用的。老人七十歲左右來長沙后就慢慢的不再以此體來題款了。故而熟悉易老隸體字的人大約是不太多的。</p><p class="ql-block"> 中晚期的書法。</p><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們最熟悉的、見得最多易老畫上的題款及其獨立成章的書法作品。這種行楷,既樸厚又稚拙,中側鋒并用,且是顏字為底,既參碑又溶入其他帖法。用筆方圓結合,圓筆為主。書法越老字越工整,老人常以禿鋒小筆寫大字,飽蘸濃墨,有時還一壓到底,筆狠墨重,時干時濕,極有節奏感。易老這段時間的款字還有一類為行楷書,行筆快捷,如同畫蘭。通篇觀之,有楷有行還有草,雖沉厚,卻也不乏靈動,甚至還帶有幾分稚拙的風貌,很耐人尋味(這個時間段在七十到九十五歲之間)。</p><p class="ql-block"> 晚年書法。易老九十五歲后,因中風作畫寫字都改用左手為主。雖日漸靈活,但終究不如右手那般習慣。這樣情況之下,老人家還逼著自己每晚臨一張大字《勤禮碑》,用的是右手。因此左右寫的字,皆很難如本意!卻不料,手雖不便,其字,無意中卻已人書俱老,每每真率。這些字往往結體浪漫,行筆遲澀,大大小小,毫無編排,純天然無雕飾。易老九十歲后,特別是百歲左右,求字的多了,除題匾額齋名題簽,占主要部分的書法作品是單幅的大字,福字和壽字最多。易老此時寫大字用右手,落款用左手。大字為顏楷,款字似楷又似隸(似乎又回到中期,不過,這完全是兩回事了。這種款字行筆遲澀,極富童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南|
疏附县|
保康县|
宁阳县|
常德市|
邢台市|
宣恩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中江县|
锦州市|
泌阳县|
织金县|
钟祥市|
罗源县|
四会市|
弥渡县|
永昌县|
台南县|
焉耆|
灵寿县|
湖州市|
安阳市|
临邑县|
竹山县|
巩义市|
盘山县|
米林县|
泸水县|
惠水县|
宁南县|
黔江区|
鹤峰县|
涿州市|
广河县|
临沧市|
怀化市|
莱阳市|
如东县|
灵寿县|
长葛市|
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