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一6一25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 五月的京城柳絮飄飛,暖陽散發著初夏的味道。馬路旁,小區內,橘黃色的薔薇,粉紅色的月季隨處可見。</p> <p class="ql-block"> 我倘佯在這綠蔭路上,滿眼的鮮花綻放。姹紫嫣紅,爭芳斗艷,煞是好看!各色花朵圍成一道道花墻,涌起陣陣花浪。我似在夢幻的仙境里行走,這老邁的心,似是似非地又回到了童年。</p> <p class="ql-block"> 恰逢六一兒童節到來,給我們這些經歷了無數個兒童節的老年人,無疑又增加了幾分童趣。雖然大都已兩鬢如霜,當了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本已沒什么值得令人感慨的事了,但這浪漫的景色,滿目搖曳的花朵輕輕地喚醒我那久遠的童心。隨著花香四溢,幼時的情景,花季年齡的點點滴滴又在腦里縈繞,徘徊于夢境里,定格于一個個心靈閃動的瞬間??鞓返膶W生時代在《少年先鋒隊隊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歌聲里微笑而來……,我陶醉于這幸福的時光里。</p> <p class="ql-block"> 一、《我的小學校》</p> <p class="ql-block"> 長春八一小學校門</p> <p class="ql-block"> 長春八一小學,是我人生的起點,成長的搖籃。我的童年時光,除寒暑假外,都是在這座校園里度過的。有過歡笑,也有淚水,讓我終生難忘。今年四月,是長春八一小學建校六十九周年。回憶六十年代初,曾經四年多的小學校園生活,我不僅學到了文化知識,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還錘煉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讓我從小養成了團結友愛,誠實勇敢的品格。這里的生活學習環境,讓我茁壯成長,進步向上,度過了一個永遠難忘的幸福童年。</p> <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學校,坐落于長春市南嶺大街(今亞泰大街)。前身是東北軍區第二子弟小學,1953年為解決岀國作戰的干部子女和撫養在老百姓家的烈士子女而建立。1954年4月正式開學,1955年9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長春八一小學》。學校聚集了東北三省8個野戰軍和省軍區的孩子來這里讀書,屬于全日制寄宿學校,實行半軍事化管理。成立八一小學的主要原因是,當時還在戰爭時期,部隊南北調動頻繁,干部子女不能安居,也無法保證都能上學讀書。部隊干部大都是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斗爭,為新中國的成立創立了不朽戰功的功臣,他們的子女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為了保證部隊隨軍子女有個穩定的學習環境,中央軍委決定在各大軍區都建立子弟小學即八一小學。</p> <p class="ql-block"> 建國初期國家安全尚未穩定,部隊隨時準備調動作戰和執行其他任務。將部隊子女寄宿,可以解決部隊應急岀征的后顧之憂等問題,也照顧了部隊干部家屬,特別是對父母均是軍人的家庭減輕了一定的負擔,讓軍人都能安心在前線戰斗執勤。而隨著國家安全形勢的逐漸穩定好轉,部隊的戰時環境也轉變為和平建設時期。長春八一小學于1964年更名為長春七一小學,并交地方教育部門管理。又于1968年8月撤銷,學生們轉入家庭所在地的普通學校就讀。</p> <p class="ql-block"> ↑ 長春八一小學學校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 ↑黃樓 一樓左側為教室,右側為閱覽室,二樓為宿舍。</p> <p class="ql-block"> 從這一張張泛黃的照片里,看到了我們經歷過的那個時代。這座校園,給我留下了童年的青澀記憶,它經常縈繞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 長春八一小學校慶五十五周年大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9年8月,昔日的同學們從五湖四?;氐介焺e多年的春城,擁抱著這魂牽夢繞的校園,共同慶祝建校五十五周年的盛世華誕。</p><p class="ql-block"> 這張55周年校慶大合影,我雖然因故沒能參加,但我看到了我們班長(六排左起第十二)李白鴿(后改名李向東)等同班的八名同學,還有發小黃延娜,黃錦平等,我好似也身在其中,倍感親切。</p> <p class="ql-block"> 二,《 我們的校長》</p> <p class="ql-block"> ↑ 江彥校長</p> <p class="ql-block"> 長春八一小學首任校長江彥,是部隊一名中校現役軍官,也是學校的創辦人。1953年夏季,江彥校長奉命和總務科主任馮眏離等一起開始籌建長春八一小學,建校過程歷盡艱辛,學校是在一片荒地上創建起來的。1962年我入學時,長春八一小學已具有一定的規模,江校長也轉業到地方工作。正是為了紀念那段光榮而艱辛的歷程,建校五十周年之際,學校專門為江校長在校內立了一座銅像。</p> <p class="ql-block"> 接任江校長的是齊玉田校長,是部隊轉業干部,身材高高胖胖的。我對齊校長印象較深,每次學校的開學典禮、運動會等重大活動,都是齊校長上臺講話。還寫得一手好字,親自給學生們上過大字課。元旦晚會上會傳出他那悠揚婉轉,如泣如訴的笛聲,讓我們如聞天籟。他為學校的創辦和發展貢獻了寶貴的智慧和心血。</p><p class="ql-block"> 學校的老校長們一身戎裝為革命,又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了教育戰線,他們的名字,雖然簡單而平凡,但他們所做的貢獻,教書育人的指導方針,獨特創意的教學方法和非凡的領導能力,永遠定格在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心中,久久不能忘懷。</p> <p class="ql-block"> 三,《我的老師我的同學》</p> <p class="ql-block"> 八一小學時期部分教師</p> <p class="ql-block"> 我上學時,學校已設有初中部。我們小學部共有6個年級,每年級有4個班,每班50人,共有1200名學生。記得我們在大合唱《花兒朵朵》中唱過:“春風吹,春雨下,把自己鍛煉得鐵一樣。魚兒離不開海洋,花兒離不開士壤,少年兒童千千萬萬,離不開親愛的領袖,離不開親愛的黨?!?,在這甜美如歌的校園里,我和哥哥就在這一千二百名同學之中,是何等的榮幸!有黨的陽光雨露滋潤,有老師的辛勤教育,我們就象一顆顆小樹苗,長出綠樹葉,冒出新枝芽。是母校,用母親一樣的溫暖和關愛引領著同學們走過多彩的學生生活。是尊敬的老師們,用智慧啟蒙,用汗水澆灌我們這株株幼苗茁壯成長。</p> <p class="ql-block"> 根據學生寄宿制的特點,學校老師既是教師又擔任共同家長責任,這一獨特管理方式和學校集體生活的特點,對教師提岀了更加嚴格的要求,要求教師“不當教書匠,要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學校要求把教材里的政治因素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的教學方法是啟發式,多樣化,而不是填鴨式。老師在課堂上還用自做的教具,進行一些小實驗,講授與練習相結合。我們每節課新學到的知識,都能在當節課上消化理解,課外作業不多,負擔也不重。學校德智體全面發展,教書育人的指導方針,老師們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因勢利導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們德智體都得到全面發展,對我們之后的人生道路產生重要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學校每天設有三十分鐘讀報講報時間,讓我們從小就養成關心和了解國家大事的習慣。每天上午下午課間時間都做廣播體操和眼保健操,校園里呈現著一片積極向上,生動活潑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每到春天,學校便組織我們到南嶺體育場開運動會,我們穿上統一的白上衣藍褲子,列隊整齊興高采烈地行進在大街上。春天的風沙很大,有時還會迷了眼睛,但我們象一群放飛的小鳥,開心極了!</p> <p class="ql-block"> 鄭偉東老師</p> <p class="ql-block"> 我是62-4班的學生,班主任是鄭偉東(原名鄭淑云)老師,也是數學兼生活老師。鄭老師留兩條長長的辮子,人很漂亮。雖然她看著和藹可親,可對我們學生的管教卻十分嚴格,不茍言笑,班里同學都十分懼怕鄭老師。課堂上她表情嚴肅認真,哪個同學要是溜號一點,沒專注聽講,鄭老師馬上點名這個同學,嚴厲批評,豪不留情!有的同學竟然被批評哭了。但是我有一次的親身經歷,讓我從此改變了看法,覺得鄭老師不僅外觀漂亮,內心也是個溫暖可親可敬的老師!</p> <p class="ql-block"> 那回,我突然生病了。在宿舍里睡到半夜突然全身冷,頭暈惡心,發高燒,后來就昏睡不醒什么都不知道了。等我醒來的時候,已經躺在學校門診部的病床上,后來才知道是我們班管理生活的康老師,夜里巡視時發現的,給我測了體溫,立即送我去住院診治。我的意識模糊,也不知道咋去的醫院。</p> <p class="ql-block"> 所說的醫院其實就是二0八醫院在學校設立的門診部,設有幾張病床。醫生護士都是軍人。那個女所長是上尉軍銜,態度特別親切和藹。在病房里給我打了針,喂水吃藥。經過一周的治療我的病全好了,但岀院后數學課卻跟不上了。</p><p class="ql-block"> 課堂上鄭老師正講到小數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我聽不懂也不會做題,鄭老師看到后非常著急。課后,鄭老師親切地找到我,把我叫到教研室。單獨給我補課,耐心輔導,教我運算規則,指導如何演算,經過幾次補課,使我很快與班級里的同學能同步學習了。鄭老師工作態度十分認真,對教學更是嚴格要求,一絲不茍,不讓每一名同學落后。當年鄭老師為我補課的情形,兩根長長辮子的模樣,是那么親切溫柔。她那熟悉面孔,象磁石般鑲嵌在我的童年記憶里。這濃濃的師生情,仿佛就在昨天……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學校的嚴格管理,老師們的認真負責和教學有方成就了我們。二年級時,我把得到的第一張五好學生獎狀帶回了家。我在學校里學到的漢語拼音、作文等基礎知識都是彌足珍貴的,為我日后走向工作崗位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受益一生!</p> <p class="ql-block"> ↑2009年參加55周年校慶的62-4班同學與鄭老師合影。</p><p class="ql-block"> 一排左起肖婷婷,鄭老師,聶麗娟,龍麗。二排左起趙欣欣,李白鴿,胡世平,裴志忠。</p> <p class="ql-block"> 尊敬的鄭老師,歲月的流逝,您已是年過80的耄耋老人了。覺得您矮了許多,小時候我們仰頭看您,現在我們低頭扶您,是我們長大了,您變老了。您的顏面滄桑了許多,但還是那么優雅美麗,精神矍鑠!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還在注視著每一名學生,是那么可敬可親!</p><p class="ql-block"> 衷心的祝愿我的老師身體健康,福壽綿長!祝福我的同學們家庭幸福,萬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 ↑2015年紀念建校61周年,62-4班同學60歲聚會,照片背景是八一小學的大禮堂。</p><p class="ql-block"> 一排左起王婷、肖婷婷、宋麗敏、張碧林,二排左起趙欣欣、裴志忠、龔立先、張凱林、崔智、劉利群,三排左起孫衛東、李白鴿,胡世平。</p><p class="ql-block"> 同學們擁簇著站在長春八一小學舊址前合影,紀念53年前開始的朝夕相處,紀念今天重返校園的歷史時刻,紀念歲月給我們留下的滄桑印記。當年的少年現已花甲,現在的花甲還似少年嗎?</p> <p class="ql-block"> ↑2015年62-4班部分同學在長春聚會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龔立先,肖婷婷,龍麗,李白鴿(男班長),宋麗敏,王婷,張碧林(女班長)。后排左起:趙欣欣,孫衛東,劉利群,胡世平,裴志忠,崔智,張凱林。</p><p class="ql-block"> 嘿!咱班的男女班長都到齊啦!五十年再聚首,大家一起同敘友情,笑憶童年,好親切哦!我們班的同學,老了也還是很帥滴!</p> <p class="ql-block"> ↑2015年62-4班部分同學在長春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崔智,裴志忠,趙欣欣,胡世平,李白鴿,劉利群,常義,倪宏憲,孫衛東。后排左起:張碧林,龔立先,肖婷婷,張凱林,宋麗敏,龍麗,王婷。</p><p class="ql-block">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蔽迨噍d悄然過去,同學們告別了幼時的童真,少年的夢想。昔日的少男少女在此歡聚一堂,訴說著曾經的過去,回想著昨天,議論著今天,期許著明天。歲月也只是增加了年輪,卻永遠帶不走往日清晰的記憶。逝去的是昔日的時光,而新的晨曦依然會不約而至,照耀著一個全新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校園生活往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記得62年,我父親從南京炮兵學院畢業回到原部隊38軍,在112師任職。我家就住在通化廟溝營區內,家屬院房子是圍著一個大沙果園子蓋的。那年秋天,我剛過六周歲,父母就送我和哥哥一起去長春八一小學就讀。那天,我們112師的孩子由二個警衛連戰士護送從廟溝岀發,和軍部的孩子一起在通化火車站(老站),乘坐綠鐵皮火車,到梅河口車站換車,與113師,114師的孩子們匯合,共200多名包了二節車廂,一同前往長春市八一小學。 </p><p class="ql-block"> 我們開學啦!來自遼河兩岸,白山黑水之間的孩子們走進了這座美麗的校園。我們個個特別地興奮,嘰嘰喳喳,嬉笑打鬧個不?!=酉聛砭褪亲⌒5募w生活,緊張有序的學習日子。</p><p class="ql-block"> 入學后,我們每人有一張四周有護欄的鐵床,以防止睡覺掉下來。清晨,聽到起床號,我們立即起床疊被子,要求被子疊得方方正正的,也有生活老師幫助整理。洗漱后,洗臉架上的毛巾必須整整齊齊搭一排,臉盆有固定位置,木架子上有個大圓洞圈專放臉盆,牙缸牙刷按要求放在臉盆右側。然后岀早操走隊列,吃飯上課。晚上,上廁所和洗漱都按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只要熄燈號一響,不管洗沒洗完,必須馬上回到寢室就寢,不許說話和交頭接耳。生活老師和我們同住一個寢室,對我們既關心倍至又非常嚴格,注重培養大家集體主義精神。</p><p class="ql-block"> 剛入學,我一臉的稚氣,覺得集體生活即新奇又懵懂。離開了家人的照顧,年令又比同班同學小了一歲,在獨立生活和起居能力上總是跟不上別人的節奏,日常生活細節總比同學慢半拍。早晨有時沒洗完臉,老師就讓集合岀早操,晚上還在上廁所沒洗漱呢,熄燈號就響了,弄得我還尿濕過褲子很狼狽,覺得時間緊張窘迫。入冬了,我們低年級同學發放了藍色的學生套裝,還有一雙大頭鞋。我穿上大頭鞋感覺好沉呀,有時一著急,兩只就穿反了,跑起來自己都覺得好笑。小時穿的那大頭鞋雖然挺笨重的,但到了操場走步可是即暖和又防滑?;叵肫饋恚悄晟瞽h境的改變,我是用了很長時間才適應過來的。</p><p class="ql-block"> 我們平時在學校住宿,集體生活由老師和阿姨照顧。開學時要求家長把被褥和換洗衣服都縫上自己的名字和班級符號(我們班女生是田字,男生是下字)。衣服每周統一換洗一次,換洗衣服時,由生活老師組織學生們去洗衣房領取,再拿回宿舍分發。生活老師還教會我們剪指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本市的同學每周可回一次家,外地部隊的孩子,每半年放寒暑假時才能回一次家。</p> <p class="ql-block"> 校園內環境優美安靜,教室外的操埸旁有一片片小松樹林,還有許多丁香樹。到了春天,花香四溢,綠樹蔥蔥,生機勃勃,將校園裝點的分外清新美麗。 </p><p class="ql-block"> 還記得自己當年那些窘事:入學第一年,我總想家愛哭。白天上課就忘了,但到了晚飯后的自由活動時間,就特別想家。從學校食堂岀來,去往操埸的小路兩旁有密密的榆樹墻,我時常站在那扶著小樹低頭哭泣……。每到周六下午,我們在教室里自習,本市的家長都來接孩子回家。學校的大喇叭一遍又一遍的廣播著:“ⅩX單位的班車到了,請ⅩX單位的同學到學校正門集合,準備上車”。這時,我們外地孩子們的心被攪得撲通撲通跳,羨慕的直流眼淚。</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鄭老師看見我在哭,輕輕走來問我:"你想爸爸媽媽了嗎?”,我說:“我不想!”鄭老師感到奇怪又問:“那你想誰呀?”我一邊抽泣一邊說:“我想奶奶啦!”。</p> <p class="ql-block"> 我的奶奶是一位在舊社會飽經風霜,勤勞善良的農村婦女。爺爺去世的早,父親母親在抗美援朝勝利歸國后,父親在南京炮兵學院學習,母親在南京史料館工作,父母親把奶奶從江蘇漣水老家接到南京。之后我家隨著父親工作調動輾轉南北,平時爸爸媽媽工作忙,都是奶奶在照料打理家里的生活。我們兄妹也是奶奶一手帶大的。 小時候,我不是家里的乖乖女,兄妹三人中我的性格內向還倔犟,經常為一點小事就撅嘴生氣,能哭哭唧唧好幾個小時。還把毛巾被中的棉線一根一根地抽岀來,媽媽管我叫小擰巴頭。每當我惹禍了不敢回家時,都是奶奶出來找我,護著我,耐心給我洗臉梳頭講道理點撥我。所以離家住校后,心里就特別想念疼我愛我,撫育我成長的奶奶。這種想家愛哭的情愫一直延續到二年級。在班級里我愛哭是岀了名的,班里男生都笑話我。幾十年過去后,同學們再聚會時還提到我這點尷尬事。</p><p class="ql-block"> 康清風老師是我們班低年級時的生活老師,她看見我總愛哭,就找到高我二年級的哥哥,讓他晚飯后帶著我活動。</p> <p class="ql-block"> 食堂開飯的時候,也是學校最熱鬧的時候。一干多名學生從各個教室岀來,走進校舍最西邊的食堂。食堂是按年級分每個飯廳,每個年級飯廳里再按四個方向擺放各班級的桌子,每個同學有自己固定的坐位。</p><p class="ql-block"> 飯堂走廊鋪有一條長長的有軌路。開飯時,炊事員叔叔和阿姨推著有軌飯車,車轱轆碾著鐵軌發出咯咯隆隆的響聲,把飯盆和菜盆送到各個飯廳每班的桌子上。此時,七八間能容納百余學生的飯廳里煙霧繚繞,鍋碗瓢盆響成一片。同學們都很講禮貌,每次擺好飯菜后,同學們都站好,生活老師說:“同學們請吃飯”,我們大聲回答:“謝謝叔叔阿姨!”,然后才坐下開始吃飯。六十年代初期我們伙食是每天一頓細糧,早上多是稀飯和黑面饅頭。吃飯時不許浪費,掉在桌子上和剩在碗里的飯粒必須吃掉,樹立勤儉節約的覌念。</p><p class="ql-block"> 學校食堂的有軌車,是長春八一小學的特殊風景線。它承載了那個時期校園生活的印憶。</p> <p class="ql-block"> 現在回想起來,當年我很滑稽。不管我哥愿不愿意,我反正是每天晚飯后就在他們年級飯廳門口等著,他們班同學都認識我,經常跟我打招呼。我就象個小粘蟲似的跟著哥哥身后頭,不管是上操場踢足球或去少年宮打乒乓球,我都這樣跟著。我哥哥是班級的體育委員,這兩項運動也是他強項。在操埸上激烈的足球比賽時,學生們個個大汗淋漓卻毫不在乎,看到高興時我站起來拍手叫好!我的心情逐漸舒展起來,愛哭的習慣才逐漸磨洗掉了。</p> <p class="ql-block"> 二年級時,我入隊啦!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胸前。帶上紅領巾證明我已經長大一歲了,已是真正的小學生了。在莊嚴的入隊儀式上,我發誓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合格的少先隊員,并擔當了少先隊的小隊長。</p><p class="ql-block"> 1963年,毛主席為雷鋒題詞發表,一埸學習英雄事跡,走英雄之路的運動在學校蓬勃開展。學校建立了好人好事光榮榜,特別醒目。還樹立了典型,號召全校師生以他們為榜樣,向他們學習。有我們年級三班為全校的四好班,有優秀教師,還有品學兼優的董小英同學(后來是學校少先隊的大隊長),我的好友張淑琴同學平時幫助同學刷鞋,為教室修理桌椅,擦黑板,打掃衛生等默默做好事,是我們班級樹立的學習雷鋒助人為樂的標兵。</p> <p class="ql-block"> 生動活潑的文體教學和美育活動是我們學校的特色教育內容。每到冬天,學校利用北方的天時地利就會潑冰場。學校的體育課備有冰鞋,有花樣刀,速滑刀,跑刀。上體育課時,老師教我們滑冰,這在當時小學中是很少有的,也是超前的。盡管我膽小穿上冰鞋不敢下冰場,怕摔跟頭,但在老師要求和鼓勵下硬是學會了滑冰。</p> <p class="ql-block"> 學校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高年級有航模小組,參加全國青少年航模賽還獲得了冠軍。還有壘球隊,參加全國少年壘球比賽,也拿過冠軍。學挍少年宮,有合唱隊,樂器表演隊,他們演奏的節目從校內到校外,在當地社會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小提琴隊中一名同學,后來加入部隊文工團,幾年后我們相遇成婚,成了我的丈夫。</p><p class="ql-block"> 我受母親喜歡音樂的遺傳基因影響,自幼就喜歡聽音樂,上學后也就特別愛上音樂課。印象最深的是上音樂課,必須去音樂教室,進去后有種神秘靜謐的感覺。課桌和椅子是連體的,桌子有長型凹處可放歌本,有園型凹陷處可放杯子。坐著的時候必須按老師要求,左手放在桌子上方,右手桌子下面,身體挺直稍向左前傾。估計教室墻有隔音板,音樂課老師姓矯,小時候我叫不準,總叫她幺老師。教室前方是小舞臺,矯老師在前面邊彈奏鋼琴邊教我們唱歌,視唱簡譜。</p> <p class="ql-block"> 我喜歡的運動項目是爬桿和單雙杠。開始我不會,只看別人做動作。后來,同學張淑琴現場指導,我按她說的要領做,終于能上下自如。我在兩手上輕輕吐口唾沫,為的是防止手滑。然后兩手把住桿往桿上一跳,雙腳夾緊一吸,手和腿換位隨著上攀,速度嗖嗖快,我高興地喊起來:“我也會爬桿了!”,然后再去練雙杠,在雙杠上練臂屈伸容易,做空翻比較難……,總之,操埸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在那里留下了我和同學們銀鈴般的笑聲。</p> <p class="ql-block"> 學校大禮堂為獨立樓</p> <p class="ql-block"> 為緩解外地學生想家,學校禮堂每周六晚上放電影。不但有國產的電影還有國外影片,內容豐富。</p><p class="ql-block"> 學校里的花窖,我和同學喜歡看那玻璃陽光房子,里面一年四季都有鮮花,花工叔叔把它們擺在教室,走廊和飯堂里,美化了學校的環境,陶治了學生們的情操。 </p><p class="ql-block"> 衛生所的護士阿姨定期給我們打預防針,在通往食堂的過道上,讓我們一個個排好隊,用裝滿大蒜汁的注射器往我們鼻子里噴,以預防感冒和流行性疾病。</p><p class="ql-block"> 教室的黑板是毛玻璃的,那時普遍用的都是木制黑板,毛玻璃黑板是比較先進的了。我感覺新奇,趁下課教室沒人時,拿起粉筆也模仿老師的樣子,在黑板上劃拉幾筆,列點算術式子,寫字時粉筆和玻璃黑板磨擦發岀吱吱的聲音,很愜意!</p><p class="ql-block"> 學校樓宇之間都有防寒走廊。校辦小五金廠矗立的廠房,每天都發出叮咚的聲響。象是音樂奏鳴音,又似有章有節的海濤聲,這些場景都一幕幕映入我的腦海里,至今難忘。 </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我們的學校,歡樂的校園生活。</p> <p class="ql-block"> 長春八一小學這幾年的生活轉眼間就過去了?;叵胨哪甓嘈@生活的點點滴滴,雖然巳時過境遷,可我心中依然帶有深深眷戀。學校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熟悉,一磚一瓦是那么親切如昨。</p> <p class="ql-block"> 1966年夏,文革開始,我們停課了。學生組織紅衛兵開始造反,老師們靠邊站,老校長也被批斗,并強迫在地里勞動改造。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可以大串連,我正是四年級是不允許去外地串連的。哥哥隨同學串連去了,我則被家長接回了家,在部隊駐地學校上學,還能繼續學習文化課。</p> <p class="ql-block"> 1967年,我們又開始返校了,為維護學校秩序,長春駐軍部隊在每個班級派兩名戰士進行軍管和軍訓。沒怎么上文化課,課堂上學習毛主席語錄,讀《歐陽海之歌》等一些小說刊物。直到1968年學校正式解散,徹底結束了長春八一小學長達14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這座充滿著童真的校園,是人生之夢的發源地。6一10歲,正是童年向少年發展的過渡時期,是個性養成的關健階段,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珍藏的歲月。太多的往事,太多的趣事軼聞,也有不盡的思念,構成了我們這些學子心中永不褪色的畫卷和難以抹去的少年記憶。</p> <p class="ql-block"> 長春八一小學,這帶有時代色彩的獨特的小學,在社會發展變革的潮流中幾經變迀。 前些年,我工作在長春期間,與昔日同學幾次相約去看老校址。我們走進校園,放眼望去,這曾經熟悉的校舍,如今卻是十分的陌生。印象中的校園已不復存在,殘留的老建筑大禮堂孤苦伶仃地杵落在那里,周邊的黃色校舍取而代之的是座座高樓。這里的一校早已分成了兩校,一是長春市81中學,今天的希望高中。二是長春75中學,后改為第一中專和服裝學校。還有當年學校大門旁的鐵欄桿依然倔強地佇立在原地,記錄著世事的滄桑,似乎在向我們訴說半個多世紀的變革與落寂。我依依不舍地站在欄桿旁,撫摸著這些舊跡斑駁的欄桿。扶欄追昔,思緒如大海波濤一樣翻滾,感慨萬千。這個我曾魂牽夢繞的校園,夢想起航的地方,如今只能在懷舊的記憶中不斷地回想。望著這今非昔比的校園,我的心情似乎有點沉重。這校園也似人生,滄海桑田,變幻莫測。地址猶在,但當年的輝煌早已成昨日黃花。站在還有點往日余溫的欄桿前,我的心緒難以平復。手扶欄桿,眼望周圍的變遷,久久不愿離開我這人生起航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雖時代變遷,今非昔比,但長春八一小學在我心中的烙印永遠不會變! 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許我會忘記了同學的名字,也許會記不起同桌是誰?但童年的校園一長春八一小學,是我心中永駐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作者:白衣天使</p><p class="ql-block">文字修改:古韻今聲</p><p class="ql-block">文圖編輯:白衣天使,部分圖片由李白鴿 同學提供,致謝!</p><p class="ql-block">注:本文中如有記憶或表述不確切之處, 敬請見諒!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丰县|
宿迁市|
龙里县|
垣曲县|
白银市|
泰安市|
衡水市|
柘荣县|
仪征市|
武冈市|
惠水县|
梁平县|
清水河县|
周宁县|
西林县|
迁西县|
乌拉特后旗|
芜湖市|
巧家县|
平湖市|
瑞安市|
武功县|
原阳县|
南澳县|
华阴市|
驻马店市|
益阳市|
绥江县|
华蓥市|
苍溪县|
鲁山县|
宜昌市|
海南省|
绥阳县|
芷江|
汶上县|
体育|
乐亭县|
博罗县|
崇明县|
七台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