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號</b>:77670912</p> <p class="ql-block"><b>背景畫面</b>: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近側為協和大道,通往意大利羅馬市的圣天使城堡和圣天使橋(資料圖片)。</p> <p class="ql-block"><b>背景音樂:</b>Temple of Dawn </p><p class="ql-block"> (黎明的神殿)</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城地圖</p> <p class="ql-block"><b>梵蒂岡城國</b>(The Vatican City State)簡稱梵蒂岡(Vatican),首都梵蒂岡城,是全世界的天主教中心,位于意大利羅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其北,西,南三面有高墻與羅馬市隔開,圣彼得廣場的東面有一條灰石鋪成的國界線,線外就是意大利羅馬市了,為典型的國中國。國土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900人,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卻是全世界13.5億天主教教徒的領導中心,還集中了一批舉世無雙的藝術品和建筑杰作,其建筑充滿著濃厚的宗教色彩。</p><p class="ql-block">梵蒂岡有軍隊240人,其中瑞士近衛軍(雇傭軍)110人,憲兵總隊130人。</p><p class="ql-block">公元756年在意大利中部建立了教皇國。1929年,墨索里尼與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教皇正式承認教皇國解體,另建梵蒂岡城國,意大利承認梵蒂岡城國為主權國家,主權屬于教皇,奉行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梵蒂岡城國并非聯合國成員國,但在聯合國設常駐觀察員。</p><p class="ql-block">二戰中,教皇庇護十二世表達了對德國驅逐和迫害猶太人的關注,并把一些猶太人安置在隱修院中引發了德,意的不滿,而英國則對庇護十二世未公開并譴責納粹的暴行同樣不滿,并主張盟軍在轟炸羅馬時不必顧及梵蒂岡的安全,但被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否決。</p> <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14日,方濟各當選第266任教皇,在圣彼得廣場接受各國群眾的祝賀(資料圖片)。</p> <p class="ql-block">現任教皇方濟各一世,來自阿根廷,是第一位耶穌會教皇,也是第一位來自美洲的教皇。</p><p class="ql-block">梵蒂岡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旅游業,發行郵票和紀念幣,不動產出租,宗教銀行盈利和教徒捐款等。至于梵蒂岡的財富究竟有多少,始終是個謎。</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城國之國旗</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城國之國歌《教皇進行曲》</p><p class="ql-block">Inno e Marcia Pontificale</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城國之官方語言:拉丁語,意大利語</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城國之國徽</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城國于1982年10月7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目前,梵蒂岡擁有兩項世界文化遺產,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1 羅馬歷史中心(1980),梵蒂岡城與羅馬市共享;</p><p class="ql-block">2 梵蒂岡城(1984)。</p><p class="ql-block">整個城都是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世界遺產標志</p><p class="ql-block">寓意:雙手合攏托起世界</p><p class="ql-block">如是中國的世界遺產,則頂上的西班牙文換成中文“世界遺產”。</p> <p class="ql-block"><b>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梵蒂岡城的評價:</b></p><p class="ql-block">梵蒂岡城是基督教世界最神圣的地方之一,證明了以前輝煌的歷史以及基督教神圣精神的發展過程。這個小國境內云集了大量藝術和建筑杰作。城中心座落著圣彼得基督教堂,教堂正面是兩條柱廊和圓形廣場,有宮殿和花園環繞。這座矗立在使徒圣彼得陵墓上的長方形基督教堂,容取了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貝爾尼尼和馬德爾納等大師的天才智慧,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500里拉銀幣,1978年發行</p> <p class="ql-block">此為梵蒂岡2013年鑄造的2歐元紀念幣</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沒有自己的貨幣,以前用意大利里拉,后來用歐元。</p> <p class="ql-block">這是來自梵蒂岡的50歐元紀念幣,上面是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的側面。</p><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13日,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在圣彼得廣場被一土耳其刺客連開四槍擊中,但未擊中要害,經搶救后脫險。意大利將刺客判處終生監禁。教皇寬恕了行刺者,2000年被驅逐囬了土耳其。</p> <p class="ql-block">教皇本篤十六世榮譽退休紀念幣(面值50歐元)</p><p class="ql-block">左為本篤十六世,右為他的繼位者,即現任教皇方濟各一世,2013年登基,來自阿根廷。</p><p class="ql-block">本篤十六世是600年來第一位因健康原因提出辭職的教皇。</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面值50里拉的紀念郵票</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面值90里拉的紀念郵票</p> <p class="ql-block"><b>圣彼得廣場</b>(St. Peter’s Square)</p> <p class="ql-block">廣場形狀如鑰匙孔,中央的方尖碑來自埃及尼羅河畔的盧克索,前方(東)是通向羅馬市圣天使城堡的協和大道。</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上有耶穌和十二使徒雕像,面向圣彼得廣場(資料圖片)。</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廣場由文藝復興后期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畫家,建筑師,人稱巴洛克藝術之父的貝爾尼尼(Bernini)設計,建于1667年。</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廣場長340米,寬240米,可容納50萬人,位于梵蒂岡的最東面,因廣場正面的圣彼得大教堂而出名,是羅馬教廷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廣場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來自埃及盧克索的方尖碑,高25.5米,重320噸,但法老的方尖碑頂早已裝上了基督教的十字架,意義已大不同了。</p> <p class="ql-block">貝爾尼尼柱廊上的圣人像</p> <p class="ql-block">廣場周圍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圓柱組成的弧形柱廊,即貝爾尼尼長廊,上面是140個圣人像,這些圣人像由貝爾尼尼和他的弟子們完成。</p> <p class="ql-block">廣場周圍的雙層弧形柱廊</p> <p class="ql-block">除了方尖碑外,廣場上的一對噴泉也吸引著游客們,右側的是瑪德爾諾17世紀時建造的,左側的是貝爾尼尼的弟子們設計修建的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瑪德爾諾噴泉</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的廣場多的是,有的可能比圣彼得廣場還大,但匯集了頂級的藝術家和建筑師,有如此深厚底蘊的卻很少,所以,它已不僅是散步,休閑和穿行的廣場,而是一件巨大的稀世藝術珍品了。</p> <p class="ql-block"><b>圣彼得大教堂</b>(St. Peter's Church)與協和大道</p><p class="ql-block">最初由君士坦丁大帝于326~333年在耶穌的大門徒圣彼得的墓地上修建,因而得名。1503年教皇尤利烏斯二世決定重建,1506年破土重建,1626年完工。該教堂是一座意大利文藝復興與巴洛克藝術的殿堂,由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米開朗基羅擔任主要設計,是與貝爾尼尼等藝術家和建筑師的共同杰作。教堂東西長186米,南北寬137米,呈長方形,穹隆圓頂高138米,可容納六萬人同時祈禱。</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是全球天主教徒的朝圣地和梵蒂岡教宗的教廷,列世界五大教堂之首,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也是歷代教皇舉行古老葬禮的地方和他們最后的歸宿。</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有很多文藝復興時期保留下來的藝術珍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雕刻藝術大作有三件:米開朗基羅的《圣殤》,又名《圣母哀痛》;貝爾尼尼的《青銅華蓋》;貝爾尼尼的《圣彼得寶座》。</p> <p class="ql-block">排隊通過安檢,進入圣彼得大教堂。隊伍很長,我們一家三口有足夠的耐心,花了將近1小時才進入,尤其是保安對華人表現出的“特殊關注”。其實,當今國人的文明程度與發達國家并無差別,盡管我們仍屬發展中國家。</p> <p class="ql-block">耶穌十二使徒之首,天主教首任教皇圣彼得之雕像在圣彼得大教堂門前左邊。他神情自若,面帶微笑,右手握著兩把耶穌在囬天國前送給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鑰匙,左手拿著一卷耶穌送他的圣旨。</p> <p class="ql-block">耶穌十二使徒之一圣保羅之雕像在圣彼得大教堂門前右邊。</p><p class="ql-block">從一個迫害基督徒的人經耶穌點化后轉變為基督教最重要的使徒,保羅是基督教除耶穌基督之外最重要的傳道者。</p> <p class="ql-block">以賽亞書</p><p class="ql-block">在《圣經》第23卷,上帝默示由以賽亞執筆,記載關于猶太國和耶路撒冷的資料,以及當時猶太國的人民在耶和華前所犯的罪,并透露耶和華將要采取判決與拯救行動。</p> <p class="ql-block">這是圣彼得大教堂最北邊的圣門,1950年重修,銅質。</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有五扇門,參觀者走中門。</p><p class="ql-block">圣門是梵蒂岡的珍寶之一,上面刻的都是圣經中有關慈悲和寬恕的內容,以前只有在千禧年才會打開,現已改為每隔25年或有特殊需要時才開啟一次。上一次是2000年時開啟過,按常規該是2025年才開,但教皇方濟各一世于2013年登基,此后宣布2015年為“慈悲圣年”,開啟。下一次將是2025年。</p><p class="ql-block">每次開啟的時間是在圣誕之夜,由教皇帶領進入。</p> <p class="ql-block">古羅馬之風神</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內</p><p class="ql-block">進入后的第一感覺是大氣磅礴和強烈的震撼,繼而心生敬畏,因為從未見過如此宏偉的教堂,真正領教了什么是“天下第一”。</p><p class="ql-block">這就是教堂的大殿堂,長186米,23000平米,可容納6萬人,簡直就是一座宏大的藝術寶庫和宮殿,彩色大理石鋪成的地面光亮照人,教堂內部裝飾華麗,美得讓人窒息。教堂中央的著名的大拱形屋頂是米開朗基羅的杰作。天頂和四壁都飾有以《圣經》為題材的繪畫,很多是名家之作。</p><p class="ql-block">整個殿堂呈十字架的形狀,十字架交叉點是教堂的中心,中心點的地下是圣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壇,祭壇上方是金碧輝煌的華蓋,華蓋上方是教堂頂部的圓穹,直徑42米,離地120米,那圓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門。</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入口內上方的圖案</p> <p class="ql-block">拱形屋頂是米開朗基羅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小天使》</p><p class="ql-block">一進大殿堂不遠處就是兩位可愛小天使手捧圣水盆的雕塑。水是上帝賜于人的圣潔之物,生命之源,讓小天使與水在一起,自然更為純潔,世界更加干凈。</p> <p class="ql-block">米開朗基羅<b>《圣殤》</b>(The Pieta)(1499)</p><p class="ql-block">這是米開朗基羅24歲時的成名之作,圣彼得大教堂有三件鎮殿之寶,這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這座雕塑位于正廳的最右邊,像是小禮拜堂,有防彈玻璃遠隔,因為1972年時“圣母”曾遭槍擊。</p><p class="ql-block">我停住了,注視著,仿佛沒有別人,又感到有一種無形的穿透力,懾住了心魄。</p><p class="ql-block">雕塑中的人物,耶穌已死,全身松弛無力,圣母瑪利亞平靜,無淚。由于是受神的旨意無性而孕,所以米開朗基羅把她雕刻得像少女一般純潔,青春永駐是得到了上帝的眷顧。對于三十三歲的耶穌而言,她顯得相當年輕,年輕得與她的平靜不相稱,大概是對上帝意旨的順從。而表面的平靜并不等于沒有被壓抑的情感,沒有失去骨肉的痛徹心腑,但想到是為救贖而死,故悲慟有節。她似乎看透了一切,所以也能忍受一切。米開朗基羅正是用她那莊嚴,永恆的美,表現了含蓄,動人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同時也體現了青年米開朗基羅的虔誠和真誠。</p><p class="ql-block">椐說,作品展出后引起轟動,但很多人不相信這是出自一位24歲的年輕人之手,米開朗基羅賭氣了,于是在圣母像胸前的衣帶上刻上了“來自佛羅倫薩的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這是他的唯一一件簽名作品。</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銅制雕像(1300)</p><p class="ql-block">此雕像離《青銅華蓋》不遠,再過去就是《圣彼得寶座》了。</p> <p class="ql-block">他右手戟指向天,左手緊握兩把天國大門鑰匙,似在默禱謹守耶穌傳承。</p><p class="ql-block">圣彼得為耶穌十二門徒之首,晚于耶穌三天被處死,他請求倒釘在十字架上頭朝下,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和耶穌以同樣方式死去。羅馬天主教會追認他為首任教皇。</p><p class="ql-block">1940年,在教堂的圣壇下發現了他的遺骨。</p> <p class="ql-block"><b>《青銅華蓋》</b>由貝爾尼尼用了十年時間設計建造,位于大教堂穹頂之下,教堂祭壇之上,由貝爾尼尼親手完成。青銅華蓋工藝異常精美,它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撐,足有五層樓高,但因為獨特的設計方式,使其在140多米的穹頂之下也依然顯得輝煌而莊嚴。而這祭壇,只有教皇才可登上,面對東升的旭日,與朝圣者舉行彌撒。</p> <p class="ql-block">青銅華蓋頂部的圓穹,像通向天堂的門戶。</p> <p class="ql-block"><b>《圣彼得寶座》</b>是貝爾尼尼花費九年時間設計打造的一件鍍金的靑銅寶座,寶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置身于這世界藝術精華的殿堂中,讓人不禁感嘆宗教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與懾人魄力。</p> <p class="ql-block">榮耀龕放大后見到的圣靈鴿子</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一隅</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一隅</p> <p class="ql-block">在支撐教堂穹頂的四大立柱之下的旁邊各有一個神龕,分別安置圣安德魯,圣維羅妮卡,圣海倫娜和圣朗吉努斯等四座10米高雕像。</p> <p class="ql-block">圣安德魯(St Andrew)(1635)</p><p class="ql-block">圣安德魯背負X形十字架</p><p class="ql-block">他是蘇格蘭和希臘的守護神,是天主教首任教皇圣彼得的兄弟和耶穌最初的使徒之一,判死刑后要求與耶穌不同,被釘死在“X”形十字架上,這也是蘇格蘭國旗的圖案,蘭底白X(也稱為圣安德魯X)。</p> <p class="ql-block">《圣維羅妮卡的面紗》(1639)</p><p class="ql-block">在耶路撒冷,耶穌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艱難地走向骷髏山的死刑犯刑場,這段路叫苦路,苦路共有十四站。在苦路第六站,一名叫維羅妮卡的猶太婦女很受感動,替耶穌擦去臉上的血污和唾沫,并將自己的面紗獻于他,因此,面紗上印有了基督的面容。</p> <p class="ql-block">圣海倫娜(St Helena)(1635)</p><p class="ql-block">海倫娜皇太后是君士坦丁大帝之母,先于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她為教會捐建多所教堂,并在赴耶路撒冷朝圣時找囬了耶穌受難的十字架,還下令建造了紀念耶穌的圣墓大教堂,被基督教奉為圣人。</p> <p class="ql-block">圣朗吉努斯(St Longinus)(貝爾尼尼,1635)</p><p class="ql-block">圣朗吉努斯手中拿著長矛</p><p class="ql-block">根椐《圣經》記載,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后,一名叫朗吉努斯的百夫長用槍刺傷了他的側腹。當耶穌的血滴入朗吉努斯半盲的眼睛時,他瞬間復明,使他感受到了神的力量,此后放棄了原先的身份,成了一名修士,并擁有了行使神跡的能力。后來他被追認為圣徒,稱為“圣朗吉努斯”。</p> <p class="ql-block">教皇利奧七世(Pope Leo VII)</p><p class="ql-block">936年~939年在位。</p><p class="ql-block">利奧七世實施仇視猶太人的政策,禁止美因茨大主教在猶太人中發展基督教徒,還允許他們將不信教的猶太人驅逐出境。如此看來,歐洲的反猶排猶是有一定歷史淵源的。</p> <p class="ql-block">教皇亞歷山大七世(Pope Alexander VII),1655年~1667年在位。</p><p class="ql-block">是羅馬天主教史上最開明的教皇之一,宗教信仰方式的改革家和天主教本土化的先驅。</p><p class="ql-block">此雕像由貝爾尼尼在1678年設計制作。教皇呈跪姿禱告。座下的四個</p><p class="ql-block">雕像分別為:左側懷抱嬰兒的“慈愛”,右側腳踩在地球上英國之上的“現實”(代表與英國新教徒的矛盾),然后是“謹慎”和“公正”。</p> <p class="ql-block">教皇庇護七世(Pope Pius VII )(1831)</p><p class="ql-block">他面帶倦容,正為包括朋友和敵人在內的所有人祈禱,其左右的天使分別代表歷史和時間,其下的兩位女性分別代表堅毅和智慧。</p><p class="ql-block">教皇庇護七世于1800~1823在位,曾被拿破侖監禁和放逐。局勢逆轉后,他以德報怨,善待被放逐的拿破侖,并幫助其母親。</p> <p class="ql-block">教皇庇護八世。1829年3月31日~1830年12月1日在位,不到2年就去世了,很蹊蹺。</p><p class="ql-block">后排是圣保羅,耶穌和圣彼得。</p><p class="ql-block">在1800年擔任地區主教時,因拒絕宣誓忠于拿破侖,被押往法國。隨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滅亡,他返回意大利,晉升為樞機主教,1829年被選為教皇。隨后他進行了教會改革,但在英,法,愛爾蘭,波蘭等國遭遇阻力。</p><p class="ql-block">由于當選教皇不到兩年就去世了,有傳言是被毒殺。以后進行了秘密驗尸,但尸檢結果在他死后一個世紀才公開,肝組織的損害顯示他的確死于中毒,證實毒殺并非謠言。</p> <p class="ql-block">教皇利奧十三世(Pope Leo XIII)</p><p class="ql-block">利奧十三世,1878~1903年在位,是第一位資產階級教皇,也是梵蒂岡喪失教皇國以后當選的第一位教皇。與意大利的斗爭,以及在保守和開明之間搖擺不定的矛盾的做法,貫穿于他的整個任期之內,也體現在他的許多政策之中。</p><p class="ql-block">利奧十三世倡導教會與社會對話,梵蒂岡請科學家研究天文學和其他自然科學,向所有學者開放梵蒂岡檔案館都是積極的措施。</p> <p class="ql-block">圣朱麗亞娜(1270~1341)</p><p class="ql-block">童貞女修道會長圣朱麗亞娜強忍病痛,全身心祈禱。她終身潛修,在35年的修道會長任期內,制定會規并以身作則。她是病人的中保,于去世400年后(1737年)列圣。</p> <p class="ql-block">基督的圣女特蕾莎(1515~1582),圣像作于1754年。</p><p class="ql-block">16世紀西班牙靈修大師,基督教神秘主義作家特蕾莎手持鵝毛筆凝神構思,小天使為她捧著墨水瓶。</p><p class="ql-block">她于去世40年后(1622年)列圣。</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一隅</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一隅</p> <p class="ql-block">《摩西像》</p><p class="ql-block">這是米開朗基羅為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完成的裝飾部分的群雕之一(1513~1516),下部正中為摩西。有人認為這是現代雕塑界很難超越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首先介釋:這件作品不在圣彼得大教堂內,而在圣彼得鐐銬教堂內,該教堂因保存有首任教皇圣彼得曾在耶路撒冷牢中戴過的鐐銬而出名。現搭便車寫入本文內,就不單獨另外撰文了。米開朗基羅完成此作品是在完成西斯廷禮拜堂的天頂畫《創世紀》后。圣彼得鐐銬教堂位于羅馬競技場附近,外表普通,在一小丘上,不難找。</p><p class="ql-block">摩西是先知中最偉大的一位,是希伯來人的最高領袖。《圣經》上的記載和種種傳說都把摩西當作人類中最受神恩寵的先知。要表達這樣一位人物,也只有米開朗基羅才能做到,因為他是他那個時代的頂峰,所以尤利烏斯二世邀他完成。更何況他對人體解剖學有所了解,雕刻出的人物活龍活現,比例協調得當,例如摩西和大衛,這得益于當年他在半夜里偷偷溜到佛羅倫薩某教堂的地下室去找出尸體來,一邊動刀子,一邊動畫筆,積累知識有關。</p> <p class="ql-block">摩西雙眼憤怒,蔑視,失望,無奈,在隱忍什么,復雜而又十分傳神,嘴角顯示不甘,雙臂青筋暴露,右臂緊夾著《十誡》,頭上的角是力的象征,象征權力,威嚴與剛毅。有的評論家還認為這座摩西像既代表藝術家,也代表教皇,因為兩者的共同點是“懾人的威力”。這尊雕像也深深打動了米開朗基羅自己,椐說他曾拿著棒槌敲打“摩西”的膝蓋,希望他開口說話。</p><p class="ql-block">不過,摩西的憤怒和恨鐵不成鋼卻是針對同胞的,那些他帶著逃出埃及的以色列奴隸們,他們長期為奴缺乏勇氣,習慣于逆來順受,碰到困難就怨天憂人,甚至還怨摩西帶領他們出逃,新的家園還未建起,卻很快就墮落,膜拜金牛,忘了對上帝的信念。從雕塑看摩西的怒值正在升級,幾乎快要站起來,把《十誡》摔得粉碎了。康德對這件作品的評論很精辟“摩西塑像藝術效果的巨大秘密就在于人物內心的烈火和外在姿態的冷靜之間的藝術反差”。</p><p class="ql-block">幾百年后,當米開朗基羅的一位法國同行羅丹大師看到這座雕像時感慨道:“這無論如何不像雕刻出來的,而更像是一位被鎖進石頭里的老人,是米開朗基羅把他解放了出來”,而這,就是米開朗基羅的功力,以及他的雕塑的魅力所在了。</p> <p class="ql-block">神職人員與信徒和游客們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這是祭壇兩邊十分巨大的管風琴。</p><p class="ql-block">每當舉行彌撒時,從管風琴中發出低沉,舒緩,優美的旋律,迴蕩于整個教堂內。</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一隅</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一隅</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一隅</p> <p class="ql-block">皇家衛兵</p> <p class="ql-block">衛兵站崗</p><p class="ql-block">高大威猛的中世紀武士,不用步槍用長矛,與梵蒂岡這一宗教古城還挺搭調,別樣的風景。</p><p class="ql-block">瑞士近衛隊共110人,條件是男性,天主教徒,單身,所以干不了幾年就輪換了。</p> <p class="ql-block">衛兵換崗</p><p class="ql-block">衛兵的這身三色條紋騎士服是五百年前由米開朗基諾設計的,來頭還不小。</p><p class="ql-block">瑞士輸出雇傭兵起源于16 世紀,當時的189名瑞士兵在一次保護教皇的戰斗中沒投降的,非死即殘,因此深得教廷信任。</p><p class="ql-block">此外,梵蒂岡還有130名憲兵總隊,負責社會治安,邊境管制等任務</p> <p class="ql-block">白與黑。服色不同,但志同道合。</p> <p class="ql-block">結束語</p><p class="ql-block">參觀完了圣彼得大教堂和圣彼得廣場,似乎應該有個感覺和基本認識,但總覺得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已經夠精辟的了,其中雖然提到了“梵蒂岡城云集了大量藝術和建筑杰作”,但評價中的大部分篇幅卻給了圣彼得大教堂,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容取了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貝爾尼尼和馬德爾納等大師的天才智慧”,即:宗教圣地+藝術殿堂,不過,等我們參觀完了梵蒂岡博物館和西斯廷教堂后,評論就會更全面,更客觀,更公正了。</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水長路遠 出品</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沙|
永登县|
特克斯县|
从江县|
甘南县|
刚察县|
乳山市|
重庆市|
海兴县|
政和县|
西峡县|
宜州市|
禄劝|
交城县|
滁州市|
冷水江市|
都兰县|
马公市|
突泉县|
洪洞县|
临清市|
罗山县|
夏津县|
鄄城县|
上饶县|
淄博市|
南通市|
平舆县|
莲花县|
泰和县|
莆田市|
青浦区|
辉南县|
镇宁|
吴旗县|
申扎县|
元谋县|
合山市|
瑞金市|
芮城县|
中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