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明霞散綺 龍潭噴雨</p><p class="ql-block"> 明霞洞道觀位于嶗山南部昆侖山下方,海拔650米,為花崗石疊架石洞。洞高3米,寬7米,深10米。金大定二年(1162年)在洞外建成廟宇,洞額“明霞洞”三字系清代書法家王序所書。洞后有山路可去昆侖山頂。</p> <p class="ql-block">明霞洞及旁邊兩棵800歲銀杏樹。</p> <p class="ql-block">明霞洞的外部和內部。</p><p class="ql-block"> 明霞洞始建于元代,名“斗姆宮”,自元代至明代,有眾多道教名家在此修道,如丘處機、張三豐、郝太古、孫不二等,其中張三豐這此時間最長。</p><p class="ql-block"> 明嘉慶年間,孫玄清主持對洞旁道院進行擴建,占地2000余平方米,房舍32間,建“三清殿”一座,將斗姆宮更名“明霞洞”。清代又建“玉皇殿”,后來垮塌。</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間明霞洞遭到嚴重破壞,1991年和2009年先后重建“玉皇殿”和“斗姆宮”,明霞洞才有了現在的規模。</p> <p class="ql-block">明霞洞道院現在的規模。</p> <p class="ql-block"> 洞東面的兩棵800余歲的銀杏樹枝繁葉茂,到了秋天滿樹金黃,落葉隨風飄灑,滿院盡披黃金甲。</p> <p class="ql-block">秋天明霞洞里的銀杏樹。</p> <p class="ql-block"> 道院里還有一棵120歲的紫玉蘭樹,和五棵700歲的黃楊樹。國民黨元老邵元沖清晨到此游覽,看到明霞洞被朝霞普照時,有感而發,寫下草書“天半朱霞”。</p> <p class="ql-block"> 明霞洞前的石筑平臺,平整寬敞,面對大海,是觀景佳處。每當朝夕霞光照射到明霞洞,其色彩變幻無窮。明霞洞這獨特的景色。在1936年評選嶗山十二景時,被譽為“明霞散綺”景觀,“綺”者“花紋美麗的絲綢”也。該道觀于1983年成為國家級文物單位。</p> <p class="ql-block">明霞散綺。</p> <p class="ql-block"> 去明霞洞須到嶗山大河東客服中心購票乘車,到“太清索道”站下車,乘索道一定要買單程票,因為下山時還要去上清宮和龍潭瀑,看眾多景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太清索道,票價雙程80元 單程45元。</p> <p class="ql-block"> 如果體力好,可從索道站向東走百余米,有去明霞洞的石階路,一路上會看到多處石刻。在起始處有青島書法家修德書寫的《梯子石記》。“梯子石”指的是古時候,佃戶到太清宮交租子時走的一條險峻山路。現在由市區去太清宮的公路,是解放后才開通的,之前去太清宮都要走“梯子石”。</p><p class="ql-block"> 《梯子石記》是清代山東掖縣舉人林鐘柱走完“梯子石”后,寫得一篇散記,稱“梯子石者,亦稱天梯,以險惡著。上至無可登,下則怪石齒齒,倒垂大海中……”。</p> <p class="ql-block">梯子石記石刻。</p> <p class="ql-block"> 這段石階路是“梯子石”的一部分,也是去明霞洞的必經之路。</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路右石壁上刻著青島書法家高小巖書寫的李白“贈王屋山人”詩,“我昔東海上,嶗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p> <p class="ql-block">李白“贈王屋山人”詩刻。</p> <p class="ql-block"> 拾級上行數十米,路左大石頂部刻“太白石”三字,由青島書法家王蘊華書, 傳說是太白金星的一塊小石頭從天上落到此處的。</p> <p class="ql-block"> 繼續上行,路右山崖上刻著“瑤池”兩個巨大的字,系青島書法杜宗甫所書。上石時投影放字,字高7米,寬6米,用工770個,1981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 瑤池的頂部有兩個石臼,里面的水亢旱不涸,故稱“瑤池”。</p> <p class="ql-block"> 瑤池的下方是“蟠桃峰”,二者緊挨著。</p> <p class="ql-block">“蟠桃峰”由青島書法家高小巖書。</p> <p class="ql-block"> 過了“瑤池”就是石階路的頂部了,索道的吊籃從頭頂掠過。 前行可去“上清宮”,走右面的岔道可去“明霞洞”。去明霞洞的路先下坡再上坡,坡頂就是索道上站,索道站距明霞洞僅百米。經過“明霞古道”,明霞洞的正門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 關于明霞洞,本文開頭時已作過詳細介紹不再贅述。由此開始下山去游覽“上清宮”和“龍潭噴雨”等景觀。</p> <p class="ql-block">明霞洞下山的路。</p> <p class="ql-block">路旁大石上刻著丘處機的詩詞“青玉案”。</p><p class="ql-block"> 大安己巳年(1209年),丘處機由膠州去嶗山途中登上嶗山流清河村北山山頂做法事 后,寫了這首《青玉案》,同時在山頂的天門峰下刻“南天門”三字。該詞是丘去世后由上清宮道士補序鐫刻于此。詞曰“乘舟東約煙侶,策杖尋高步,直上孤峰尖險處。長吟法事,浩歌幽韻,響遏行云住。憑高目斷四周顧,萬壑千巖下無數。匝地洪波吞島嶼,三山不見,九霄凝望,似入鈞天去”。</p> <p class="ql-block"> 前行不遠,在上清宮前有丘處機的衣冠冢。公元1227年農歷7月初9日,丘處機在北京“長春宮”(白云觀)去世,享年80歲。上清宮將其生前所留遺物在宮前建衣冠冢。文革破四舊時被扒毀,至今沒有修復。</p> <p class="ql-block">文革中被扒毀的丘處機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嶗山區政協主席在嶗山調研修復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 “上清宮”始建于宋代,系宋太祖趙匡胤在此為華蓋真人劉若拙賜建的道場。經歷了三毀三建,現存建筑為明清時期遺存。為兩進式院落,占地1500平方米,前殿祀三清,后殿祀玉皇,有道舍28間,建筑面積500余平方米。1991年再次對上清宮大修。</p> <p class="ql-block">上清宮正門面西而立。</p> <p class="ql-block"> 上清宮門前有棵一千余歲的銀杏樹,高26米,胸徑1.52米,系劉若拙建上清宮時手植,是嶗山銀杏樹中最粗壯的一株。最奇特的是它的根部圍繞主干,長出一圈小銀杏樹,最粗的一棵胸徑達40公分,就像一群兒孫依偎在老人身邊。</p> <p class="ql-block">上清宮門前的子母銀杏樹。</p> <p class="ql-block"> 子母銀杏樹的旁邊有條河,該河起源于明霞洞附近的多條澗溪,流經上清宮之南,最終匯入八水河水庫。因流域較小,水量不是很大,加之景區在河道邊栽植了大量竹子,使這一帶更加生機勃勃,沿河邊景觀道可去“龍潭瀑”。</p> <p class="ql-block">上清宮與龍潭瀑之間的河與竹。</p> <p class="ql-block"> 上清宮與龍潭瀑之間相距約1.5公里,一路高山流水,翠竹修木,景色秀麗。將近龍潭瀑時,遠遠地聽到瀑布潮水般的響聲。當走上“龍吟橋”時,龍潭瀑的正面就完全展現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龍吟橋。</p> <p class="ql-block"> “龍潭瀑”又稱“玉龍瀑”,龍潭瀑的水源來自海拔900余米的“天茶頂” ,沿路匯集了數十條澗溪,聚成激流,奔騰而下,匯成“八水河”,在一個30余米高約平臺上,沖出數尺之外,飛落而下,形成了一道寬約10米,高30余米的龍潭瀑,凌空飛瀉,跌入崖下的“玉龍潭”,周圍生成霧狀細雨 ,在1936年嶗山十二評選中被譽為“龍潭噴雨”景觀。</p> <p class="ql-block">龍潭噴雨景觀。</p> <p class="ql-block"> “八水河”末端的河道坡度較緩,河床上布滿大小不一的平潭。其中靠近瀑布的部位有三個較大的平潭,分別為“大平潭”、“二平潭”和“三平潭”。是驢友們夏天洗澡納涼的好去處,我曾多次來此游泳。瀑布的東面不遠,有條山路可去八水河河床。也可到瀑布旁邊的石崮上,俯瞰龍潭瀑和玉龍潭。</p> <p class="ql-block">大平潭。</p> <p class="ql-block">二平潭。</p> <p class="ql-block">三平潭。</p> <p class="ql-block"> 在龍潭瀑的石壁上有三處石刻,一處是瀑布東側的“龍吟”,系著名書法家黃苗子1981年游覽嶗山時題寫。</p> <p class="ql-block"> 另一處在瀑布的左下方,由中國文聯副主席沈鵬書寫的“潛龍飛瀑”。</p> <p class="ql-block"> 最大的一組石刻在龍吟橋下,是為紀念1985年搶救游客而犧牲的海軍戰士石建而刻的,上面還刻有石建烈士的頭像。</p> <p class="ql-block"> 1985年5月4日,某航空學校的青年團到嶗山過團日,由于突降大雨,八水河暴漲,龍潭瀑水量急劇增大,已沒過漫水橋。此時有78名學生和一百多位游客被困在東岸,并跌跌撞撞強行過橋。航空學校的師生全力參與搶救,戰士石建在救起多人后,被洪水沖走。石建犧牲后被授予烈士稱號,追記一等功。青島市委授予石建“愛民模范”稱號,并在此立碑紀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石建烈士(1965-1985)。</p> <p class="ql-block"> 1994年同樣的悲劇再次這條漫水橋上發生,17位游客被洪水沖入大海。</p> <p class="ql-block">漫水橋。</p> <p class="ql-block"> 為了游客的安全,1995年景區投入50余萬元建了龍吟橋,并對龍潭瀑周圍實行封閉管理。之后又建了八水河水庫。</p> <p class="ql-block">八水河水庫。</p> <p class="ql-block">水庫里放養了許多錦鯉。</p> <p class="ql-block"> 八水河水庫的建立,不僅為搶救落水游客創造了條件,也為附近居民提供了優質的嶗山水,既然有這么多好處,為啥不能早點建呢?非得死了那么多人后才作為。</p><p class="ql-block"> 過了八水河水庫就是八水河廣場,這里有景區大巴車車站,由此乘車到嶗山大河東客服中心僅需15分鐘。</p> <p class="ql-block"> 千巖萬壑披朝霞,漫天彩光織錦華。</p><p class="ql-block"> 悠悠古洞仙人筑,修木茂竹氣清佳。</p><p class="ql-block"> 高山流水八水河,左右青山百尺崖。</p><p class="ql-block"> 玉龍側噴西山雨,一練瀑布天上掛。</p> <p class="ql-block">點擊我的頭像可觀看更多作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安县|
行唐县|
温泉县|
桐梓县|
龙山县|
天水市|
太仆寺旗|
舟山市|
南汇区|
轮台县|
长岭县|
东港市|
佛坪县|
治多县|
墨脱县|
原平市|
车险|
双桥区|
白朗县|
河北区|
华坪县|
远安县|
金阳县|
德格县|
湟源县|
临泽县|
民乐县|
屏东县|
瑞安市|
葫芦岛市|
曲沃县|
修水县|
灵武市|
卓尼县|
樟树市|
醴陵市|
临桂县|
化州市|
尼勒克县|
谢通门县|
连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