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5日上午,蒲城縣圖書館暨“詩詞曲聯學會”,在三樓會議室,圓滿舉辦了本年度第五期"開卷有益,堯山講壇”活動。特邀請原中學語文高級講師,現老年大學詩詞曲聯課教師張繼虎老師傾情主講“中國詩歌的起源和發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是最古老的文學體裁,是中國文學的源頭。</p><p class="ql-block"> 一、詩歌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勞動是萬物之源。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文明,創造了藝術。文字產生前,最原始的詩歌就在人們的勞動中產生了。我們的祖先在勞動中呼喊的有節奏的號子中加入一些詞語,就成了最原始的詩歌。它和人們的的勞動、生活、情感息息相關。《毛詩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由此可見,一開始,詩、樂、舞三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故詩又稱作詩歌。這種聯系貫穿于整個詩歌發展史,不過后來不象開始那么聯系緊密罷了。象漢樂府,樂府本來是朝庭的音樂機構,主要職責是搜集民歌或文人創作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庭祭祀或宴會時演奏,后來把其搜集的詩稱作樂府詩。格律詩出現后,一些受歡迎的作品亦被譜曲傳唱。詞本就是入樂歌詞,樂譜失傳后只按詞牌格式填詞了。元曲分雜劇和散曲兩種形式,雜劇即完整的戲劇,散曲即清唱唱段,全是為了演唱。隨著語言文字的發展,詩雖然從歌、舞中獨立出來,但是詩的創作以及格律要求和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仍受著音樂的影響。詩詞曲的節奏平仄都和音樂有關。直至現代詩的出現,這種聯緊依然存在。歌曲就是詩和樂的聯姻,歌伴舞更是把詩、樂、舞三者聯系起來,詩歌朗誦也往往是配樂朗誦。</p><p class="ql-block"> 中國遠古時代的第一首詩《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意思是:把竹子砍斷,做成彈弓,再把泥丸當成子彈,射向要捕獲的獵物。</p><p class="ql-block"> 二、詩歌的發展</p><p class="ql-block"> 1、先秦詩歌</p><p class="ql-block"> 先秦即從人類產生到秦始皇滅六國建秦朝,即中國的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p><p class="ql-block"> ①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一一《詩經》,亦被稱為中國第一部現實主義詩歌總集。也是世界第一部詩歌總集。春秋時期由孔子編定,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五百年的詩歌。共311首,其中6首有目無辭,有目有辭者305首。先秦時稱《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經典》,故稱詩經》。</p><p class="ql-block">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分包括15國風,雅分大雅、小雅,頌分周頌、魯頌、商頌。《詩經》在形式上多為四言一句,兼用雜言,隔句押韻。表現手法上,主要采用賦比興。賦即“賦陳其事而直言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興即“先言他物,再言所詠之詞”。其首篇《關雎》通篇運用興的手法。風雅頌賦比興被稱為《詩經》六義。</p><p class="ql-block"> ②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一一《楚辭》。楚辭即楚國人的歌詞,是戰國后期產生于楚國的一種詩歌體裁。漢以前并無楚辭這一名稱。漢成帝時著名學者劉向整理古文獻,把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人仿效這種體裁所寫的作品匯編成集,稱為《楚辭》。它與《詩》質樸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不同,它是浪漫主義的,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華美。與《詩》古樸的四言體不同,句式靈活,系雜言,多用文言虛詞兮。《詩經》代表了當時的中原文化,《楚辭》則代表了江南文化。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是楚辭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其抒情詩《離騷》為代表作。故后世稱《楚辭》為騷體。所謂各領風騷的風代表《詩》,騷代表《楚辭》。</p><p class="ql-block"> 2、秦漢詩歌</p><p class="ql-block"> 由于秦代嚴酷的專制統治,其文學、教育、幾乎停頓。流傳下來的只有幾首民謠。</p> <p class="ql-block">西漢時樂府詩的出現,表明詩歌有了新的發展。后人把樂府系統搜集保存下來漢代詩歌統稱漢樂府。它是繼詩經以后古代的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p><p class="ql-block"> 漢樂府的代表作是《孔雀東南飛》。它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后人把它與北朝的《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它取材于東漢漢獻帝年間的一樁婚姻悲劇。全詩350余句,1700余字。</p><p class="ql-block"> 到了漢末,由佚名詩人所作的《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志著五言體詩基本走向成熟。</p><p class="ql-block"> 3、魏晉南北朝詩歌</p><p class="ql-block"> 這一階段上承秦漢,下啟唐宋,是中國詩歌史上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期。出現了多個詩歌流派和詩體。其中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影響最大。</p><p class="ql-block"> 建安七子:王粲、孔融、陳琳、徐幹、陳瑀、應玚、劉楨。他們對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有突出貢獻。他們與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一起組成建安詩人的主力軍。建安詩歌吸收了樂府詩的營養,同時也繼承了漢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和風格。雖然詩人各自風格各異,但總體氣勢豪邁,慷慨悲涼,被稱為”建安風骨”。</p><p class="ql-block"> 竹林七賢</p><p class="ql-block"> 嵇康、阮藉、山濤、向秀、劉伶、</p><p class="ql-block">王戎、阮咸。其詩歌體現了對當時的黑暗現實的極度不滿,其中以阮藉的《詠懷》(共82首)和嵇康的《幽憤》最為有名。</p><p class="ql-block"> 魏末晉初出現了兩位很有影響的詩人。</p><p class="ql-block">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其詩恬淡自然,又極簡煉。在質樸醇美的詩句中,蘊含著熾熱的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陶淵明稍后的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一派。其一生縱情山水,其詩多描繪山水名勝。對后世詩人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等都取法于謝靈運。(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是王羲之,謝即一代名將謝安。謝靈運乃其侄女</p><p class="ql-block">“詠絮之才”的典故說的就是她。</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時期除文人的詩大放異彩外,樂府民歌亦有長足發展。南朝的抒情長詩《西洲曲》和北朝的敘事詩《木蘭詩》乃這一時期民歌的最高成就。</p><p class="ql-block"> 這一時期詩人還發現了漢語的四聲,創立了“平上去入”的四聲學說,為格律詩的形成準備了必要的條件。隋代就出現了第一部韻書《切韻》,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岀現了《唐韻》,南宋時劉淵和王文郁在《唐韻》的基礎上編成了《平水韻》,因編者居平水(山西臨汾)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4、隋唐詩歌</p><p class="ql-block"> 經過南朝北階段的萌芽醞釀,隋代的發展,唐初形成了一種新詩體一一格律詩。它有別于以前的一切詩體,故稱近體詩。以前的一切詩體均稱古體詩。狹義的近體詩包括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和排律(長律);廣義的近體詩還可包括詞和散曲。</p><p class="ql-block">唐代是詩歌的黃金時代。后世集結成書的《全唐詩》收詩四、五萬首,詩人2000多位。唐代的文人無一不能寫詩,皇帝也寫詩,唐玄宗的五言詩《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就收在《唐詩三百首》里。唐代包括古體詩與近體詩在內的各類詩體全面成熟。三百年間,詩才輩出,題材多樣,風格各異,萬紫千紅。共可分為四個階段。</p><p class="ql-block"> ①初唐階段一一準備期。(公元618一712年,約96年)</p><p class="ql-block"> 代表人物是初唐四杰一一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杰開拓了一代新詩風。杜甫對四杰推崇備至,其《戲為六絕句·其二》云“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p><p class="ql-block"> 重要詩人還要陳子昂,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轉變唐代詩風的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 沈佺期和宋之問合稱“沈宋”,是律詩的奠基人,他們所創作的五、七言詩標志著五、七、言律詩已趨于定型,沈宋體成了律詩的別稱。</p><p class="ql-block"> ②盛唐階段一一鼎盛期。(公元713一一766年,約53年)</p><p class="ql-block"> 盛唐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詩歌亦發展至頂峰。詩歌的題材、內容得到了開拓,并出現了相應的詩歌流派。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邊塞詩派和田園詩派。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詩歌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們的詩無論是絕句還是律詩,乃至古風,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韓愈詩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其創作的詩歌不僅是唐代詩歌的高峰,而且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座豐碑。</p><p class="ql-block"> 李白被稱為“詩仙”。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最杰出代表。理想主義、反抗精和英雄氣概在的詩中貫穿始終。他極大程度地開拓了詩歌的美學境界。體現出了無與倫比的陽剛之美。其代表作有《將進酒》《蜀道難》《望廬山瀑節》等。《唐詩三百首》錄其詩27首。</p><p class="ql-block"> 杜甫被稱的“詩圣”,是現實主義詩人的最杰出代表。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其創作態度如本人所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尤其擅長七律,冠絕古今,無人超越。其《登高》被譽為天下第一七律。代表作有《登高》《蜀相》、三吏、三別等。《唐詩三百首》收其詩38首,居第一。屈小平的《杜甫與蒲城》記錄了杜甫四次履蒲的經歷,曾寓居的西洼杜家村名即因杜甫寓居而來。</p><p class="ql-block"> 王維,字摩詰。是著名的在家菩薩,人稱詩佛。在詩畫方面均有很高造詣。蘇軾評價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與孟浩然稱“王孟”。《唐詩三百首》收其詩29首,僅次于杜甫。</p><p class="ql-block"> 盛唐時期社會現實生活豐富,詩人的眼界和胸懷大大開闊,詩歌題材廣闊。占比重較大的是以“王孟”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和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p> <p class="ql-block">③中唐階段一一發展繁衍期(公元766一835年,約70年)</p><p class="ql-block"> 這一時期風格流派比盛唐更多,詩歌開始出現字錘句煉的現象,出現了苦吟詩人。孟效、賈島是苦吟詩人之代表。</p><p class="ql-block"> 最卓越的詩人是白居易。他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理論主張。他和元稹共同領導了新樂府運動。“元白”并稱,其詩的共同特點是明白曉暢,通俗易懂。他們在文學理論和創作上掀起了現實主義詩歌的高潮。白居易的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等。</p><p class="ql-block"> 韓愈、柳宗元領導了古文運動,其詩歌創作亦個很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劉禹錫積極創作民歌,律詩、絕句亦很別具一格。</p><p class="ql-block"> 李賀英年早逝,在中唐獨樹一幟,開創了中唐詩歌浪漫主義的新天地。</p><p class="ql-block"> ④晚唐時期一一衰弱期(公元836一一907年,約71年)</p><p class="ql-block"> 晚唐時期社會狀況急轉直下,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又出現了最終令唐王朝轟然坍塌的黃巢起義。這樣的社會背景導致晚唐詩歌出現衰弱之勢。詩歌的總體特點是傷感無奈,細膩柔軟,借古諷今,消極頹廢。</p><p class="ql-block"> 被稱為晚唐一抹亮光的是杜牧和李商隱,曰“小杜李”,為盛唐李杜之后勁。杜牧以七絕見長,《山行》《過華清宮》《江南考》等為其代表作。李商隱以愛情詩見長,《無題》《錦瑟》《夜雨寄北》等為其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5、宋代詩歌</p><p class="ql-block"> 兩宋時期,詩歌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另一種重要形式詞在宋代達到了頂峰。詞萌芽于南朝,興起于隋唐,頂峰于兩宋。它是一種音樂化的詩歌形式,被稱好“曲子詞”“樂府”“詩余”“長短句”等。它起源于民間,盛唐以后文人雅士填詞漸成風氣。五代時中國第一部文人詞集《花間集》問世。</p><p class="ql-block"> 到了宋代詞達到了可以和唐詩分庭抗禮的另一座高峰。形成了婉約、豪放兩大派。</p><p class="ql-block"> 婉約派:即婉轉含蓄,其的點是內容側重于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語言圓潤清麗,具有陰柔之美。代表人物:晏殊、歐陽修、李清照、李煜等。</p><p class="ql-block"> 豪放派:創作視野開闊,氣象恢宏雄放,語亮宏博,涉及面寬。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陸游等。</p><p class="ql-block"> 宋代的著名詩人有蘇軾、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楊萬里、陸游等。</p><p class="ql-block"> 蘇軾是北宋最著名的文學家,集詩、詞、書法、散文于一家,于辛棄疾并列“蘇辛”。人民日報評選的40首優秀古典詩詞中其占了兩首,即《水調歌頭》和《赤壁懷古》。</p><p class="ql-block"> 陸游是一位多產的愛國主義詩人。一生寫了9200多首詩,許多詩都洋溢著愛國主義豪情,激越悲壯,雄渾豪放。在宋代詩壇獨樹一幟。其代表作有《關山月》《書憤》《示兒》等。</p><p class="ql-block"> ⑥元代詩歌</p><p class="ql-block"> 元代興起了元曲,它是繼詩、詞之后興起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元曲的產生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的產物。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由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而游牧民族有能歌善舞的特點,所以戲劇在文學藝術上地位明顯上升。再者,統治階級廢除了科舉制度,那些落魄文人也就加入了元曲創作的行列。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種形式。雜劇的代表作有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等。散曲之所以叫散曲,是相對于雜劇而言的,雜劇有情節、唱詞道白、布景等,而散曲只是一段清唱唱詞,是零散的,故曰散曲。元曲四大家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p><p class="ql-block"> 元曲和傳統詩歌的顯著區別在于它大量吸收民間的方言俚語,元曲具有濃厚的市井通俗文學的特色,并具有以往詩歌中少見的詼諧與幽默。故有“詩莊詞媚曲諧”一說。</p><p class="ql-block"> 在元曲占主導地位的同時,傳統詩歌亦有大量優秀作品出現。元詩四大家是:虞集、楊載、范槨、揭傒斯。元末的王冕亦是很有影響的詩人。</p><p class="ql-block"> 7、明代詩歌</p><p class="ql-block"> 明代無論是詩人還是詩歌的數量都超過了元代,其詩歌創作的流派較多。</p><p class="ql-block"> ①前七子</p><p class="ql-block"> 領袖:李夢陽 何景明 骨干:徐禎卿、康海、王九思、邊貢、王庭相。他們對當時的腐敗朝政不滿,針對虛飾、萎靡的文風,提倡復古,形成了一場影響廣泛的文學復古運動。</p><p class="ql-block"> 康海,武功人,王九戶,戶縣人,都是著名的散曲大家。康海對秦腔的發展有重要貢獻。明散曲雖不再占主導地位,但可與詩、詞三足鼎立。</p><p class="ql-block"> ②后七子</p><p class="ql-block"> 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他們繼承了前七子的文學思想,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把復古運動推向極致。</p><p class="ql-block"> ③公安派</p><p class="ql-block"> 明后期形成的文學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家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弟兄。因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其文學主張與前后七子復古主義針鋒相對。提出“世道即變,文亦因之”的文學發展觀。在晚明的詩歌散文領域,其聲勢最為廣浩大。</p><p class="ql-block"> 李應策,字成可,號蒼門,明代蒲城東街人。著述頗豐,北京大學讀書館藏明刻本《蘇愚山洞續集》三十卷,收錄其488首散曲,其數量居明代季軍地位。作品在題材、風格、技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特別是時事入曲的寫作手法,有補寫古代散曲史的意義。蘇愚山也就是縣東北的臥虎山,曲家就長眠于此。</p><p class="ql-block"> 8、清代詩歌</p><p class="ql-block"> 清代詩壇的主流是“遺民詩”,在當時漢族人民和清朝統治者之間存在尖銳的民族矛盾的情況下,具有反清思想的明“遺民”(改朝換代后仍留戀原朝代的人)詩人寫了不少表現民族大義,閃耀戰斗光芒的詩篇。</p><p class="ql-block"> 以明臣而仕清的詩人最著名的是錢謙蓋、吳偉業、龔鼎孳,人稱江左三大家。</p><p class="ql-block"> 屈復(1668一1745)蒲城縣罕井鎮人,后遷居縣城北關。世稱“關西夫子”。就是很有影響的遺民詩人。19歲童子試第一名。著有《弱水集》22卷,《杜工部詩集》18卷。《唐詩成法》8卷,《楚辭新注》8卷。其以弱水名其堂、名其詩,取意為雖無力載舟反清,但不愿同其他河水東流入海,要反其道而西行。陰晦地表達了反清復明的思想,表現出了崇高的民族氣節。</p><p class="ql-block"> 康熙、雍正時期詩人首推王士楨、王士楨的詩是清詩進入盛世后反映社會矛盾的精神趨干淡漠的標志。</p><p class="ql-block"> 乾隆時期的詩人袁枚、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p><p class="ql-block"> 清后期最偉大的詩人是龔自珍,其詩敢于揭露批評黑暗的社會和腐朽的社會現實。針對性很強,極少有單純的寫景之作,打破了清代中葉以來詩壇吟風弄月的沉寂局面。</p><p class="ql-block"> 從總體來看,清代后期的詩歌創作逐漸走下坡路。而散曲則更是被邊緣化,不能再與詩詞分庭抗禮了。</p> <p class="ql-block">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使新體詩登上歷史舞名。它也叫白話詩、現代詩、自由詩等。中國第一首白話詩是胡適的《兩只蝴蝶》,刊登在1916年的《新青年》上。當代中國詩壇進入了舊體詩和新體詩相輔相成、共存共榮的嶄新時代。讓我們耕耘于詩歌的百花園,擁抱這詩意盎然的春天吧!</p> <p class="ql-block">最后,周菊敏會長代表學會對張繼虎老師的精彩講座表示了衷心的感謝,并提出學會今后將繼續舉辦這種形式多樣的講座,并希望大家積極參與,不斷提高創作水平。</p> <p class="ql-block">主辦:蒲城縣詩詞曲聯學會</p><p class="ql-block">主編:周菊敏</p><p class="ql-block">副主編:趙拴柱 張繼虎</p><p class="ql-block">成員:馮水利 段電學</p><p class="ql-block"> 劉增良 陳巧紅</p><p class="ql-block">制作:劉小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玛县|
介休市|
尼木县|
廉江市|
陈巴尔虎旗|
潜山县|
崇阳县|
郧西县|
南华县|
云浮市|
荔波县|
凉城县|
德江县|
大方县|
双峰县|
伽师县|
甘南县|
孝义市|
抚宁县|
右玉县|
澜沧|
岳西县|
务川|
辽阳市|
丰原市|
托里县|
来凤县|
逊克县|
乃东县|
长沙市|
盐山县|
营山县|
襄汾县|
兴安县|
鄂托克前旗|
武夷山市|
江口县|
丰城市|
民和|
九龙城区|
上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