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生命在付出愛心中欣欣向榮。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這是父親在《醫者仁心》一書中《九秩述懷》一文里寫的一段話。離休30余年,責任與奉獻構成了父親生命中的主旋律。原來我更多的是在個人的生命體驗中感受父親的慈愛,而他走了以后,我卻在他的書柜中,他裝書信的箱子中,感受著他靈魂的波瀾和他悲天憫人的大愛情懷。</p><p class="ql-block"> 說來慚愧,在90年代我雖然也是一個媒體記者、主持人,但對于父親這種無私情懷知之甚少,直到了2002年之后才漸漸了解。早年逃難和上學的經歷使他懂得:“幫助應該幫助的人是生命的快樂和意義所在。”他在自己的筆記本扉頁前這樣寫。</p> <p class="ql-block"> 仁 心</p><p class="ql-block"> 1991年初,一個偶然機會,父親從報紙上看到沈陽康平縣農村一名患病失學兒童尋找社會求助的消息,當即便在繼母的攙扶下來到報社捐助了400元。他通過記者了解到社會上的失學兒童的境況,自那以后父親的離休生活又多了一項內容,就是資助失學兒童。從貴州銅仁到浙江湖州到遼寧康平,父親通過當地的青少年基金會和希望工程辦公室陸續不斷地了解情況并轉交捐款。</p><p class="ql-block"> 一個個鮮活求知的少年,一個個貧窮苦難的家庭,一樁樁相似又不同的遭遇,一封封發自肺腑的來信,深深觸動著父親的心房。</p><p class="ql-block"> 2002年貴州省銅仁縣和麻江縣的兩名失學兒童手中收到了從銅仁縣希望工程辦公室轉來的500元錢。11歲的羅書烈是麻江縣碧波中學小學四年級一班的班長,學習成績優異,他父親1997年病逝,一家四口人生活重擔全都落在了母親身上,他和哥哥每學期都拖欠著學費,再加上年近八旬的老奶奶患病在床,哥倆面臨著輟學的危機,羅書烈第一次收到學校轉來一位陌生老人的第一筆資助后感動得一夜未眠。</p><p class="ql-block">他在回信中寫道:“尊敬的姬爺爺,我和我們全家不知道應該用什么語言來感謝您!我是麻江縣碧波中心小學四年班的班長。我愛校如家,熱愛學習如熱愛自己的生命,可每學期我都欠下一半的學費,往往是學校老師們和班主任幫我補交。我家住在碧波鄉虎場村,家住兩間破破爛爛的木房子,父親去世之后便失去經濟來源。我還有一個哥哥在學校六年級學習,家中還有一位78歲的患病奶奶。我媽媽40多歲,在家務農,看上去就像50多歲的人,身體不好,一頭白發。她常常鼓勵我和哥哥努力學習,可是現在我們又要面臨輟學的危險。沒想到此時我們得到了您的資助。您給了我學習的光明前程,您對我和我們家真是恩重如山,我一定要用優異的成績報答您的恩情。” 父親隨后也立即給孩子回信,并跟兩個孩子建立了長期聯系。</p> <p class="ql-block"> 2003年11月3日,羅書烈再次給父親寫信:“姬爺爺您好!來信在10月31日收到,您老人家在2月5日發信后算起來8個月了,這段時間我好想念您,看到您關心我的學習生活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您說要繼續奮發進取,也要注意有好的心理素質,不怕挫折,團結友人,尊重老師,關心父母,也要注意衛生,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這一段時我覺得您是我最親近的人。這段話真是我學習生活道路上的指南針……</p> <p class="ql-block"> 這年年底,羅叔烈把獲得的學校三好學生獎狀寄給姬爺爺,并在獎狀背后寫上:敬愛的姬爺爺:在您多年的資助下,我沐浴著溫暖春風,經歷了似火烈日,穿梭過無數的雨露星光,在老師們的諄諄教誨里,從考場里走出來,離開了我的母校,我的內心真是感激、留戀交織在一起,昨天我已領取到了碧波中學錄取通知書,此時更想念我的恩人姬爺爺……”</p> <p class="ql-block"> 銅仁縣一中高二貧困女生龍菊,在2002年8月21日給姬爺爺的信中說:“我家里還有一位比我大兩歲的哥哥今年高中畢業,父母都是沒有文化的農民,體弱多病,光靠守著那份田地,只能維持生活而已,自從我和哥哥都考入了縣重點中學就給本來寒酸的家庭造成更大的負擔了。</p> <p class="ql-block"> 后來我才知道自我入初一時,父母就瞞著我們兄妹去桃松血站。我們吃的就是父母肉體上的血啊,父母一個月要去一兩次,每次只能得幾十塊錢。我得知此情后,每次見到面色憔悴的父母就心如刀絞一樣。可我們兄妹倆阻止不了他們。我們是那樣的無奈,我年少的心靈就背上了沉甸甸的包袱。當我們兄妹考入銅仁高中,難以想象的經濟負擔又落到幾乎不能挪步的父母肩上。當我懷著滿腔的希望和愁苦踏進學校大門時,我知道這段辛苦的路程再艱難我也要走下去。可進了銅中之后,我就是個交不起學費的學生,自卑的心靈,讓我在學習,同時還要承受著貧寒家庭帶給我的壓力。父母如今已經成了血站的老顧客,他們的身體也越來越差。母親還多次在醫院暈倒出事。連血站的人都怕她,勸她不要再去了。可是之后母親仍強打精神直起腰,掩飾她虛弱的病體。父母都是在為我們倆拚命呀!所以每次開學我覺得都是我最黑暗的日子,因為這兩年1000元的學費對我來說是個天文數字。在我寸步難行的之時,是您資助了我,那時我欠學校兩個學期的學費。姬爺爺,您的資助………讓我們擺脫了無法描述的痛苦,也使我的心扉沐浴到了社會上燦爛的陽光。我內心的感激之情是無法用言語來訴說的。”后來龍菊經過刻苦學習,終于考上了大學。她無限感激姬爺爺給予她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另外一位貴州的初二女學生顏文鳳在給“姬爺爺”的信中說:“現在已經是2006年初夏了,與我和姬爺爺在信中相會已相隔了一年了。我一直都很想念您,但苦于沒有您的地址,曾給您寫的兩封信都沒有寄出,現在又有機會與姬爺爺在信中見面,我有說不出的激動,但愿這封信能送去,我對您真誠的祝福,我現在已經上初二了,感覺學習十分緊張和困難,但是我沒有放棄,仍然在不懈努力,因為我頭頂有一輪太陽,它照耀著我,鼓勵著我,給我的人生以希望,他對我的愛和激勵,使我不敢,也不能放棄,而我頭頂上方的這輪太陽就是您。是您的關愛,鼓勵著我,我堅定了信念,我想我一定會勇敢地走向成功的彼岸!現在相對于去年來說,最大的安慰就是我父親的病情好多了,他可以幫助我媽媽放牛割草……”</p> <p class="ql-block"> 父親經常給外地的學生寄錢,由于視力不佳,經常需要繼母陪同去郵局。繼母曾問父親:“怎么又給貴州孩子寄錢了?”父親答:“貴州是我念高中和大學的地方,那兒的孩子們苦啊!” </p><p class="ql-block"> 2002年4月,父親接到了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教育局的一封信函,除了感謝父親資助兩位小學生之外,還向父親介紹:我縣是一個貧困縣,全縣范圍內像這樣的貧困學生還很多。據不完全統計,本學期中小學還尚有200多人。在此,我們想姬老,您若能在您的室友或熟悉的社會團體中,能讓他們向我們伸出更多的援助之手,我們更是不勝感激!針對您的捐助資金,我們將會認真落實……</p> <p class="ql-block"> 接受教育本是一個孩子最基本的權利,在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度里,卻仍有那么多貧困地區的或城市中的貧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學,已經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了,為什么還是這樣?父親心痛。于是父親又提起了筆,給“親愛的老同志們”。“每人每天節省一元錢,資助一名貧困學生”的倡議被父親在干休所提了出來。他覺得:在部隊我們這些老干部、老專家待遇都夠好的了,漲工資每一次漲得很多了,該對社會有所貢獻。他還寫紙條勸繼母:“把錢都自己存著能長肉嗎?能有愛嗎?要懂得拿出一點來奉獻。”繼母不情愿地說:“你自己獻愛心捐款可以,干嘛要強迫別人。你在第八干休所這樣提議,是在顯擺你自己覺悟高,人家嘴上不說,但心里不樂意,這不是強人所難干涉別人自由嘛!”“怎么是干涉別人呢?”父親反駁,“這個東西是自愿的,愿意做就做,不做也沒有人強迫!我也不是領導下命令,我就是一個倡議!” </p><p class="ql-block">沒想到父親的倡議得到了十幾位離退休老干部的響應,他們開展的1+1助學活動在不長的時間內便捐出了7000多元。</p> <p class="ql-block"> 浙江省湖州市第五中學的學生黃斌在給姬爺爺的信中介紹:“我的父親黃根江1976年入伍,1979年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榮立一等功,但1986年被醫院確診為乙型肝炎,之后多次病重住院,他在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便因肝癌病世了。我的心靈和我的家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家里也陷入經濟危機……然而爺爺,您的無私援助把我從絕望中拯救出來……”</p> <p class="ql-block"> 一位從小學時就被父親資助過的學生羅蘇聯,后來終于考入了全國重點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他常年與父親保持通信。他在2011年3月給父親的一封信中說道:“敬愛的姬爺爺:非常感謝您對我的資助!我對您的感激之情已經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回首往事歷歷在目。忘不了小的時候,您對我伸出的援助之手,忘不了那份無私的奉獻,它對我家意味著什么。小學時家境貧困,就在我瀕臨輟學之時,是您的資助讓我重拾上學的夢想,并讓我和我們全家擁有了憧憬的明天。是您的愛心才讓我的學業得以走到了今天!您對我恩重如山,雖然我和您遠隔七省,但無論多遠的距離都阻隔不了我對您的感激之情!姬爺爺,我現在就讀于武漢理工大學,在機械工程專業讀大一。學校是一所理工科類的重點大學。再次收到您的資助那一天,我無比的感動,多年來您對一個陌生學子的無私援助,讓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大愛無疆,您資助的不僅僅是金錢,更是我們年輕一代人的關懷和鼓勵。在當今社會這樣一個大家庭中,您就好比一位家長,一位很慈愛的父親,每當回想起小時候您對我的幫助,我都無限感慨。金錢有價,但愛卻無價。古人說,滴水之恩當以泉相報,您對我的恩情滴水又怎能相比呢?沒有當初您對我的資助,我又如何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您給予我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助,更有精神上的莫大鼓舞。在您的關懷下,我幼時的大學夢終于成真,是您讓我克服了人生的困境,走到了今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姬爺爺,您對我的恩情我無以為報,只有在以后的生活中以學習為第一,要任汲取知識,樹立積極的人生觀。畢業后投身祖國社會。那也許會給您些許心理慰藉!姬爺爺,沈陽是東北天氣該很冷吧?您應多保重身體……”</p> <p class="ql-block">父親給部分失學兒童的匯款單,1995年至2005年部分部分匯款記錄,及少數學生的成績單反饋。</p> <p class="ql-block"> 沈陽市蘇家屯村一名貧困小學生2005年中考考上了本區第二名,但家中卻交不起學費,父親在報紙上得知之后立即又給孩子寄去了500元,并告訴這名貧困學生要供她考上大學為止。這名姑娘考上大學了之后,也把喜訊告訴了父親。還到家里來看望了父親,當她看見這位拄著拐杖的爺爺只能用一只有微弱視力的眼睛打量自己,感動地不禁熱淚盈眶,握住了父親的手,鞠躬,還跟父親合了影。</p> <p class="ql-block"> 從90年代初到2012年20年的時光里,貴州,浙江,黑龍江、遼寧等地的許多貧困地區學校的學生,他們的親筆信件、家長感謝信和當地教育部門希望工程辦公室的信件、照片、證明,陸陸續續落葉般紛紛揚揚飛入家來。今天我目測父親書架柜中一個大口袋里保存的寫著“希望工程孩子們的來信”足有上百封。那是父親播灑的一顆顆愛之種,綻放的一張張動人的青春之花,那是青春最動人的樂章。如今這些孩子們心中的姬爺爺已經不在了,但他無私的給予使孩子們綻放的笑臉還在。孩子們的思念和感恩也一定還在。</p> <p class="ql-block"> 在20余載的春秋里,父親一人資助了遼寧,貴州,浙江等地的約30多名貧困學生捐款。其中捐助貴州,甘肅等中小學辦學4200元。(98年長江暴發洪水抗洪搶險他捐了3000元。汶川地震捐5000元,玉樹地震又捐2000元)父親多年累計捐款我沒有進行詳細的統計,他自己也沒有詳細統計過。然而在家庭生活中他與繼母卻簡樸又節儉,家里陳設也十分簡單,父親和繼母如果不是我們給他們買一些衣物,他們自己幾乎從來不買。甚至父親常常因繼母多年不給家里繳水電費而給她寫紙條,讓她給家里適當獻點“愛心”。</p> <p class="ql-block"> 煙民克星</p><p class="ql-block"> 在軍區總醫院的一些人眼中,父親還被視為“煙民克星”。之所以有這樣一個綽號,是因為他常年堅持宣傳戒煙。無論何時何地,無論面對的是領導還是戰士,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只要看見有人吸煙便會主動上前勸阻,甚至對有的人說“你生命中的五分鐘又沒了。”他苦口婆心地跟人家講吸煙的危害,甚至還對屏幕上毛偉人的吸煙鏡頭也要“管”,為此還引起了我與他的爭吵。</p> <p class="ql-block"> 父親離休后、工作清閑了些,但寫文章和宣傳戒煙的熱情卻高漲起來。他查閱資料又結合臨床心腦血管病的誘因,總結了自己多年的臨床積累編寫了吸煙與健康,與心腦血管疾病的常識,然后找總院宣傳科的干事打印出來,復印后發給周圍的煙民,向他們介紹長久吸煙直接誘發和導致的多種疾病。他參閱了國內外資料,1985年寫了《吸煙仍然是中風的主要的危險因素》一文,在全國第三次腦血管病會議上得到好評,并在兩家雜志上發表。到90年代中后期,每年世界無煙日,他便揣著自己撰寫又讓院里人打印的戒煙方面科普常識,在院區、機關、科室散發傳單,逢煙民就給;有時他主動找到院領導,要求給連隊士兵、醫護人員、機關干部上戒煙課,還給院領導提建議要求全院行動起來在院內公共區域禁煙,建無煙醫院。他在昆明軍區總醫院,在210醫院230醫院講解中風的危險因素,包括在給院里的戰士們和附近學校學生講衛生課時,都不忘講煙酒對疾病的危害。下部隊為官兵就診時,一邊給官兵看病,一邊宣傳戒煙。對年輕的士兵講吸煙的危害,對部隊領導講吸煙損傷部隊戰斗力的有害因素。</p> <p class="ql-block"> 一次去外地開學術會在列車臥鋪車廂上,父看到一位中年男子在車廂內吸煙,就沖著人家說“同志,列車內有禁止吸煙的牌子,你沒看到嗎?”“你是干什么的啊?管這閑事!”那人吐著煙反問。“我是沈陽軍區總醫院的一位老大夫,我是為你負責啊!”父親說:“你吸這根煙就減少了五分多鐘的壽命,你知道嗎?”那人覺得有點怪,“這我還頭一回聽說。”“美國學者常年跟蹤得出結論,一天吸一包香煙大約減少壽命一個半小時至兩個小時。平均每吸一根香煙就減少了5分多鐘壽命。而且也增加了將來得肺病和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另外你在公共場所里吸煙,一是不文明,第二也會讓他人被動吸煙,也在影響別人的健康啊!”那人聽后掐滅了煙頭。父親于是從一包里取出自己撰寫他人打印的煙酒與健康常識資料遞給那人。看見乘務員來,又給乘務員遞了幾份。他還提醒乘務員:既然車廂里禁止吸煙,那看到吸煙者,就應該及時制止!</p> <p class="ql-block"> “一邊開會,一邊吞云吐霧”是現在社會上很多會議普遍存在的現象。有一次醫院開大會,會場沒有要求不準吸煙,一時間煙霧繚繞,甚至主席臺上領導也吸起煙來。當時正參加會議的姬老走到主持會議者旁邊直陳其意,指出會場上應該禁止吸煙、當場受到會議主持者的贊同,即刻宣布不準吸煙的規定。從那以后,醫院開會時大家都自覺禁煙。</p> <p class="ql-block"> 院里的一些煙民一看見他馬上就把煙掐了。院里的一位老大夫是位“資深”老煙民,有一次又遇到父親的勸誡,“你如果戒煙一年,心腦血管疾病患病率降低50%,那人跟父親辯論:“吸煙的人也不見得就都短壽,不吸煙的人不見得就長壽沒病。毛澤東吸煙活到83歲,鄧小平吸煙活了91歲。”父親立刻說,“疾病的形成當然有多種因素,吸煙只是其中之一,如果不吸煙的話毛澤東可能活到90歲,鄧小平可能活到100歲。”</p> <p class="ql-block"> 2001年2月我兒子生后百天,父親到我所住的地方看孫子,當時我住的房子沒有電梯,快八十歲的父親要走上六層樓,走的時候我送他下樓,下到三樓有個露天平臺上碰見一位吸煙者,結果他竟然又跟人家說吸煙的害處。弄得我有些尷尬,又有些不耐煩。我下樓后來悄悄跟他說:“又多管閑事,別把你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勸吸煙得有個度,就如同真理和謬誤之間就差一步。你這是干涉別人。在開放的露天的空間里人家有這個權利和自由。”而父親卻說:“這怎么是強加給別人呢?這是做醫生的責任。”</p> <p class="ql-block"> 對于影視劇作品中的毛偉人等形象時常點燃香煙吞云吐霧,父親也是頗有微詞。他曾不止一次地提筆“請導演們莫鏡中留煙”。我和繼母不禁覺得他管得太多了,便少不了勸他:“你管科里、管院里現在還管到熒屏上的毛主席抽煙上了。這是不是管得太過了,也越級了!”“作為一個醫生啊,人民健康匹夫有責 ,養成一個良好的健康習慣,就要從生活的各個方面注意。”“可你自己也有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你不吸煙身體也不好,有十幾種疾病,而且也有高血壓、冠心病。”“我是有些不好的習慣,不過我的病跟吸煙都沒有關系,跟飲食油膩和愛吃甜咸有關系,我都80多歲了!”父親仍很認真地回應,“你知道不?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1/3的癌癥歸吸煙跟吸煙有密切關系。”</p><p class="ql-block"> 我跟他辯論:“你說的是健康常識,是預防疾病的建議,跟電視里領袖人物的抽煙是兩碼事,人家是根據史實改編的藝術作品,又不是瞎編的,毛澤東和鄧小平都吸煙,人家編導既是根據史實,也是根據劇情的需要進行的設計。你這是對藝術創作的干涉!”“你現在做節目做記者,做主持人,應該懂得社會責任感。”父親仍振振有詞,“我沒有資格要求編導不要這樣的鏡頭,但是讓領袖人物拍過多這樣的吸煙鏡頭,這對年輕人是一個不好的引導,領袖人物影響是很大的。”</p> <p class="ql-block">我跟父親完全說不通,他也不理會我的話,我便又和姐姐說,兩個姐姐也常勸他不要管得太寬,繼母說,“你少寫這些科普文章吧,晉級看學術專著也不看這個。你看某某主任比你年齡小,把精力都放在全國性大期刊上,發論文和學術著作上,人家就能夠晉業務二還是三級,你也完全可以啊!”</p><p class="ql-block"> 可父親毫不理會,依然故我,還執拗地要寫他的文章,繼母不給他代筆,他便自己拿著放大鏡用一只眼僅存的弱視力又修改了給導演寫的建議,寄給《光明日報》。當然他還是接受了我的一些意見沒有對領袖吸煙直抒胸臆,而針對影視劇中普遍吸煙鏡頭過多的現象寫了一篇題為《請導演鏡中留情少留煙》的文章寄給了報社,結果不久該文被刊登在《光明日報》顯著位置。</p> <p class="ql-block"> 幾天以后我回家時,他拿著報紙頗有一番得意地給我看,之后又遞我著名醫學專家吳階平給他的回信,我接過一看是一封印有醒目宋體紅字“中國醫學科學院”的抬頭信紙。下面是吳階平給父親的信。此前兩年,衛生部長陳敏章也曾經給父親回信,對他進行疾病預防和宣傳普及方面的工作建議給予了好評。父親進一步說:“吳階平院士我61年在北京協和進修時候就認識他,他現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p> <p class="ql-block"> 我低頭看信,吳階平對父親提出的戒煙方面的宣傳建議給予肯定,而且希望他多做這方面的呼吁。父親似乎在跟我證明著什么,我跟他用玩笑的口吻說:“爸,你這也是官本位啊,知道走上層路線。”父親表情似乎有一點囧,憋了一會兒,說出一句“我這是為了老百姓的健康,廣泛呼吁,讓領導重視啊!”</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父親從來沒有因為個人的職務升遷去留或職稱評定走什么上層路線。他幾乎是一個不諳世故的老古董。但作為一個醫生來說他很有責任感,也很執拗認真,甚至用他從事的精神病學一句術語來形容有點偏執。后來我才看到父親寫的回憶文章才知道早在60年代初,人們對煙草的危害還不是特別敏感,父親在醫病救人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到吸煙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一位帶兵有方很有能力的營長因患呼吸系統疾病而被迫離開了他熱愛的部隊,最后病情加重,醫治無效,含淚去世。當時是經治醫生的父親知道,長期吸煙是導致他發病的主要原因。而且部隊吸煙人很多,這件事給了他極大觸動,他后來對所接觸過的病人進行了統計,發現許多病因都跟吸煙有關系。從那以后一個宣傳戒煙的念頭就在他心中產生了。讓煙霧遠離人群。</p> <p class="ql-block"> 2004年,父親獲得了“全軍優秀離休干部”稱號。報社記者采訪他,談到為何在如此高齡還積極宣傳戒煙時他介紹:我從事腦血管疾病治療和研究已有近40多年,無論在門診部還是在臨床看到許多因大量吸煙導致腦血管、心血管、肺腫瘤等疾病患者備受折磨,經搶救無效死亡,給家人帶來的痛苦。大量吸煙飲酒加速了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特別是造成心肌梗死、腦中風、腦梗塞和蛛網膜下腔出血而死亡的,占搶救危重病人死亡率的50%。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1/3的癌癥歸因于吸煙,85%的肺癌是由于吸煙引起的。我國人群肺癌死亡率正以每年4.5%的速度遞增,其中農村年上升速度達10%。長期吸煙的危害比PM2.5人造成的危害大得多。三十年來,通過父親不懈地宣傳勸說,院里許多原本吸煙成癮的老煙民在他的監督下戒了煙,父親所在的第八干休所的幾十位老干部大都不吸煙,他宣傳戒煙的行為受到廣泛的尊敬和理解。沈陽軍區總醫院從最初部分科室和機關辦公室掛起“無煙單位”牌子到全院成為無煙醫院。</p> <p class="ql-block"> 2015年他重病住院,期間有過2次神志不清的譫語間歇性癲癇發作。在病榻上精神迷離恍惚的他睜著一只混沌的眼睛望著天棚陷于一種譫妄之中,口中東一言西一語。一會兒說“你姑媽死了,你快去。”一會兒又跟姐說“小林死了。”時而閉著眼時而又發出夢一般的斷斷續續的譫語“現在,一個是抽煙,一個是喝酒,都是不好的習慣。……有一個情況要考慮,國家的現情,你們不是臨床醫生可能不知道,……“60年代我們(軍內)第一個癡呆病人的尸檢報告,(文章)就是我做的,……要做遺體解剖……”</p><p class="ql-block">當時參加過搶救的綜合二科的副主任看了這個情景十分感動。從精神分析學說來看,一些譫語、囈語恰恰是人內心或潛意識一種真實的折射。</p> <p class="ql-block"> 2019年夏季我兒子再從加拿大回國看望病榻上的爺爺,告他已經上大學了,父親握著孫子的手,竟然還吃力地發出聲音來:“不要抽煙,不要談戀愛。”兒子馬上貼著爺爺的耳朵大聲說“爺爺,我一定煙酒不沾,更不會談女朋友。”</p> <p class="ql-block"> 在我和兒子推他坐著輪椅到院里人工湖去看看的路上,見有陌生人在外吸煙,他敏感地指著那人卻說不出話來,我明白他是想讓我勸阻人家吸煙,我大聲在他的耳邊說:“你都98歲的人了,話都說不明白了,還管這事兒!”爸憋了一會兒含糊地說“死了就不管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远县|
霍山县|
凉城县|
秀山|
乃东县|
文成县|
武冈市|
阜新市|
疏附县|
宁海县|
黔江区|
邢台市|
上杭县|
昭通市|
沽源县|
津市市|
科技|
响水县|
昌宁县|
澎湖县|
繁峙县|
讷河市|
富宁县|
武清区|
泽州县|
南平市|
百色市|
凤阳县|
肃北|
建湖县|
浦江县|
三门县|
德钦县|
固原市|
都江堰市|
绵竹市|
七台河市|
临朐县|
遵化市|
郎溪县|
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