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武安地名故事</b></p><p class="ql-block"> —西寺莊鄉集樂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安市西寺莊鄉集樂村,是一個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的傳統古村落。地處太行山東麓,北洺河南岸,屬丘陵地區。位于武安市區西20公里,距西寺莊鄉政府駐地西南7公里處。東與西高壁村接壤,南與北梁莊村毗鄰,西與西梁莊村相連,北依雙尖腦。處在西部崇山峻嶺和東部廣闊田園之間重要位置節點上,具有很好的地理區位優勢。村落四面山嶺環繞,環境優美,空氣新鮮,風光旖旎。東西南北有五條鄉村公路通往四方,緊鄰太行山高速從村東、村南穿境而過,北距太行山高速頓井出入口5公里、312省道(邯沙線)3公里、武安旅游大道5公里,南距105縣道(礦宋線)1.5公里,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 環村多山,有雙尖腦、栲栳寨、西孤山、南山、昂頭山等綿延起伏,屬太行山余脈,自小摩天嶺山脈系繼城來。山域廣闊,植被茂盛,樹木林立,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自古以來養殖業比較興旺發達。柿樹、核桃樹、花椒樹、黑棗樹、杏樹等樹木眾多,遍布山澗溝壑、田根地頭,綠蔭起伏,碩果累累。農作物品種多樣,主要有谷子、小麥、玉米、棉花等。土地肥沃長勢快,土特產柿子個大皮薄又很甜,小麥皮薄出粉量大口感好,市場交易略高一籌。古井地下水源豐富旺盛,水質清冽甘甜。物華天寶,人杰地靈。</p><p class="ql-block"> 古村落依山而建,面河而立,東西走向玉龍河穿村而過。建村于明洪武初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先人們在這塊熱土上創造遺存了豐厚而獨特的文化資源,集中體現在古村選址文化、農耕文明文化、古建文化、宗族祠堂文化、金石碑刻文化、民俗民風文化等,以及許多民間故事。“二郎神擔山”傳說、“和合二圣”文化精神等故事膾炙人口,流傳至今。2007年武安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列入不可移動文物11處。其中古遺址1處,觀音堂遺址;古建筑5處,明清建筑古戲樓、清代龍王廟、雍正二年磚橋和合橋、雍正十三年石橋義和橋、民國四年王姓祠堂;古民居5處。古民居、古石街、古戲樓、古廟宇、古祠堂、古碑、古橋、古井、古石碾、古槐等古遺跡,集聚了先人們的文化智慧,展現了先輩們的文化修養,是一座實物村史博物館,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p><p class="ql-block"> 集仁集智,樂山樂水,文化集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栲栳寨的傳說</b></p><p class="ql-block"> 地處武安市西部山區太行山東麓的西寺莊鄉集樂村。環村皆山,綿延起伏,群峰聳翠,風光旖旎。村依栲栳寨,小時候就聽老人們講栲栳寨由來的傳說起源于“二郎神擔山”的神話故事,“天上的二郎神,三只眼力量大,用草把兒擔山,草把兒折了,把一座山掉在了集樂村叫栲栳寨,另一座山掉到了別處,有的說掉到了土嶺叫大寨腦……”。還有南山、西孤山、昂頭山、二郎磣,都有“二郎神擔山”留下的足跡。</p><p class="ql-block"> 相傳,遠古時代,二郎神見太陽早上從東方升起,大地一片光明,中午又赤日炎炎,炙烤得人汗流浹背,傍晚夕陽西下,晚上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便懷疑女媧補天時留下了漏洞,他想把漏洞補好,來到蓬萊仙島選中兩座孤島,找了一根草把兒當作扁擔,便肩挑兩座孤島,千里迢迢追趕太陽,到涉縣女媧補天處找洞補漏,以便讓太陽永掛天上,永遠給人間光明。</p><p class="ql-block"> 二郎神擔山,一路跋山涉水、勞累至極,途徑武安歇了歇腳。在集樂村坐下便脫下鞋倒了倒鞋里的土,這些土就成了現在村南的南山,南山土質豐厚,植被茂盛。二郎神的壯舉感動了天宮王母娘娘,隨后派神兵天將到此給二郎神送來了蟠桃,以解乏止渴。俗話說:“天上蟠桃,人間壽桃”。后人為紀念王母娘娘此善舉,把村西形似壽桃的西孤山叫壽桃山。二郎神千里迢迢到此,晚上站在村東的山上,仰望天宮,思念親人,為了紀念二郎神此情此景,后人稱此山叫昂頭山(仰頭山)。在栲栳寨后山溝中有一塊“飛來”巨石。據說,二郎神在此吃飯時,吃到一磣,隨口吐到了這里,后人稱此石為二郎磣。當他歇好腳后,拿起扁擔往肩上一擔,用力過猛,“嗄叭”一聲,扁擔驟折,兩座孤島落地生根,形成了兩座大山,那就是集樂村的栲栳寨和土嶺村的大寨腦。二郎神補天漏洞未能如愿,從而在人間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起居勞作的生活規律。</p><p class="ql-block"> 愿“二郎神擔山”在此留下的美麗傳說永傳民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以和合文化命名的山名及古建名稱</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華和合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至清代雍正年,和合二仙從此名揚天下,和合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大文化,源遠流長。</p><p class="ql-block"> 集樂村自古九溝一河,村落依山而建,面河而立,村中小河把村落分為北頭和南頭。南頭和北頭隔河相望,世代友好,和諧相處,親如兄弟。自大清雍正年,和合文化傳至山村,為紀念和合二仙,傳承和合文化精神。雍正二年(1724)在村東建一磚拱橋,起名叫和合橋。到雍正十三年(1735)在村西建一石拱橋,起名叫義和橋。兩橋的建立,把南北頭村民的心連在了一起,更加團結緊密。《武安文物志》載,集樂村和合橋和義和橋已為武安市不可移動文物。位居村北的雙尖腦,兩座山峰像駝峰,高聳入云,在當地屬最高峰。先人為紀念和合二仙,引用為山名,古時稱雙仙腦。雙峰又像兩個聯體的腦袋,挺拔秀麗,現稱雙尖腦。</p><p class="ql-block"> 為紀念和合二仙,集樂村以和合文化命名的山名及古建名稱,是傳承和合文化的真實寫照,弘揚傳承和合文化精神已有三百年歷史。集和合文化,樂弘揚傳承。</p><p class="ql-block"><b> 文字/王占學</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防城港市|
红安县|
仙游县|
长顺县|
衡东县|
灌南县|
全州县|
寻乌县|
渭源县|
九江县|
夏邑县|
个旧市|
青龙|
土默特左旗|
桐城市|
万州区|
冕宁县|
科技|
读书|
新宾|
古浪县|
达尔|
灌阳县|
齐河县|
孝昌县|
聊城市|
通化县|
唐海县|
隆德县|
鄂温|
台山市|
福鼎市|
伊川县|
西丰县|
彩票|
柳州市|
怀集县|
交口县|
河北省|
望谟县|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