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又農歷五月初五,適逢端午佳節,此時此刻的華夏大地,粽香飄逸,龍舟競棹,懷古追念,撫今抒情,眼前之景,身旁之事,腦中之影,讓人浮想翩翩,憶往款款,隨即觸景生情,著墨瑣記一二。</p> <p class="ql-block">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它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是農歷節假日的“四胞胎”,有著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特殊印記和存續感。</p><p class="ql-block"> 端午節還是國家欽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據說早在十幾年前,端午節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p><p class="ql-block"> 在農歷節假日排行“小老四”的端午節,貌似平凡,不勝三位老大哥,假日期間的高速公路,車輛行駛也不予免費通行,而實則歷史悠久,意義非凡。</p> <p class="ql-block"> 今日端午節,粽夏之時,光影之間,念故人,惜過往。這濃濃的粽香美味,穿越歷史,經久不衰;這濃濃的粽香美味,又跨越山河,同心接續。 </p><p class="ql-block"> 端午食粽的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休,業已形成中華民族影響面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它與賽龍舟、采草藥等民間特色活動,鑄就了端午節標志性的節日標配和風采形象。</p> <p class="ql-block">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相傳屈原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盡),這恐怕也已經是此民俗緣由的普遍認同和共識。</p><p class="ql-block"> 屈原何其偉岸,梁啟超說他是“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天問》等,而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被稱之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源頭,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眾所周知的那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至理名言,就是屈原的文學名句,它集中體現了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情操。</p> <p class="ql-block"> 端午節吃粽子更是我們這些曾經過慣了苦日子的山里娃兒們,打小就塑形起來的深深的記憶和美美的樂事。</p><p class="ql-block"> 在鄉下生活時,每年端午節才能吃到一次粽子,還不能盡肚兒往飽里吃,那時的粽子非常金貴,近乎不可多得的珍饈美味。</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煙,也猶如眼前。待到端午節的前夕,媽媽就趕早采粽葉,撅馬蓮,浸黃米,泡紅棗,搬個草墩子坐在院子里,棗樹下的蔭涼處忙碌著,包裹著生活的艱辛,也包裹著愛意的甜美。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鍋里,煮上半天再燜上一個晚上,直至第二天的清早軟糯香甜的粽子,才熱氣騰騰的起鍋上桌,吃到媽媽親手制作的粽子的時候,常常是舒心愜意、手舞足蹈的樣子,小鍋土灶,清水黃米,是最原生態的鄉村生活景致,也永遠都是我心靈深處,終生難忘的甜甜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端午節的前幾天,有一條微信內容大致為:中國人食粽的啟始年代遠早于屈原,疑惑端午節吃粽子并非懷憶屈公,闖入我的眼簾,從心底里升騰出幾許疑慮,忽悠著我這個喜歡刨根究底的呆傻之人,又拜倒在“百度”“頭條”尊師的面前叩問。不查不知曉,一查驚一跳,端午節吃粽子紀念屈原之說雖然居多居宗,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的說法,其實端午節的啟源、傳承、發展,蕰含著深邃豐厚的星象、民俗、人文內涵,各民族、各地域又存在著內容和細節上的差異,從而呈現出精彩紛呈、千姿萬態的氣象和風情。</p><p class="ql-block"> 百度先生還告知:端午節吃粽子不僅僅只是華夏民族的專屬風俗,中華文化影響力及至周邊的日本、韓國、朝鮮、越南、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漢字文化圈地區也遵從此俗,可見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p> <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又將“民以食為天”的生存信念和生活需求,完美的揉合和塑造成為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和地域特色。吃餃子是為了紀念張仲景(東漢),吃饅頭是為了紀念諸葛亮(三國),吃油條是為了紀念岳飛(南宋),吃年糕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楚國),吃湯圓是為了紀念東方朔(漢代),涮羊肉是為了紀念忽必烈(元代),而吃臘八粥是為了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這些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民間小故事,約或只是一種傳說,一種民俗,卻依然凝煉成了中華民族文明、飲食和節慶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 如今社會進步了,經濟發展了,味美鮮香的粽子都成了尋常百姓餐桌上的家常便飯,隨時隨地都可以大快朵頤,不必像先前那樣,非要等到端午節才能品食粽子了。</p><p class="ql-block"> 假若誰人家里面有個貪嘴的小頑童,酒宴上有一伙舉杯盡興的老酒鬼,醫院里有個沒胃口的患病朋友,想要解解嘴饞,換換味兒,飽飽口福,不管刮風下雨,白天夜晚,只要給外賣小哥打一個電話,便可把鮮美的粽子,及時準確的快遞配送到你的身旁,幫你所需,解你所急。</p><p class="ql-block"> 加之現在粽子的制作工藝的創新,倉儲設備的優良,運送條件的便捷,加工原料的精美,生產出廠的粽子的品質、品味、品象及品牌,都是優美上乘之作,頗受各類顧客的格外青睞和交口贊許。</p> <p class="ql-block"> 我家東側坐兩站地公交車,坐落著一處熱熱鬧鬧的農貿市場,是附近居民采買日常生活用品之地,東二排有個操持粽子生意的女攤主,約莫40來歲,人樣精明,辦事利落,我去買菜購物時,常是攤前過路的看客,有時也閑聊三言兩語。</p><p class="ql-block"> 三片粽葉,兩撮粽米,幾顆蜜棗,一根粽條,眨巴眼睛的工夫,在她一雙巧手的操弄下,如同變戲法似的,一個個棱角分明香噴噴的粽子就大功告成,我欣賞之余伸個大拇哥點贊,她嘴角一翹“手熟而已”算是回應。</p><p class="ql-block"> 一年四季無論炎熱酷暑,還是寒風凜冽,女攤主始終堅守著她的攤位,經營著粽業,經營著生活。據她說除新冠疫情防控期間以外,幾年來生意滿滿,顧客盈盈,每天兩大盆子的江米(2元/個)、黃米粽子(2.5元/個),銷售八九不離十,遇到節日放假,或大戶買主,還需提前預約訂貨。</p><p class="ql-block"> 這不又逢端午佳節品粽香,她一人難待眾客,早市上讓人陪她照料迎來送往,家里面雇人手幫忙包粽子充實貨源。</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恭喜她端午節發財添富,她只是微微淺笑沒有作聲。而身旁的幫手插話說:攤主也不容易,家里面包粽子的雇工,早上4點起床干活,夜晚12點才收工,包千余個粽子,每個6毛錢的工錢。聽話聽音,包粽子打工者日收入就是五六百元,那粽老板端午節辛勞的背影后面,該是銀錢滿貫了吧。</p><p class="ql-block"> 一枚小小的甜(咸)粽子,牽掛著一個民族的情感,也維系著一邦國人的生活。細細思來想去,人生本無太多的華麗,有的只是尋常。我們都是再普通不過的肉眼凡胎,沒有幾人可以成就驚天動地的宏圖大業,有一技之長,憑一業之興,就能夠安身立命,生存于世,享福人間了。</p> <p class="ql-block"> 掛艾草,佩香囊,系五色絲線,又是端午節喜慶吉祥的一道風景,其背后蕰藏著消災辟邪、吉慶欣愉之意。</p><p class="ql-block"> 退休之后過著城市版的陶淵明式田園生活,雖無“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的鄉野韻味,可我也常常在晨曦薄霧間,到市郊的田間小梗上,練練腿腳伸伸老腰……</p><p class="ql-block"> 端午節當天的晨光之中,在晨練的老地兒,迎面走來一位手執艾草的親友,他贈予我足有一米五六的兩根艾香鮮枝,囑我回家置于門楣,我道謝之后,返家遵辦。</p><p class="ql-block"> 往年的端午節也難免這些經年累月依然流傳至今的民間習俗。</p><p class="ql-block"> 每逢仲夏的端午節,早晨熙來攘往的農貿市場上,總有褲管沾著泥巴的近郊農家老鄉,趕個大早進城湊個熱鬧,身前堆放著自帶露香的艾草,叫賣聲張,賺個零錢;慷慨大方者一元一大把,盡挑盡揀;吝嗇小氣鬼一塊一兩支,愿打愿挨。無論長短薄厚都是五線小城,端午時節觸目可見的市井煙火之風情!</p> <p class="ql-block"> 話說端午節的艾草,讓我在腦海中重溫了一段與艾草相關的話題,只是一字之差“艾草”搖身一變成了“艾灸”了。</p><p class="ql-block"> 那是幾年前,赴省城幫忙照看小孫女,孩子入幼兒園后,我和老伴便有空閑逛街。</p><p class="ql-block"> 某日被講得天花亂墜的幾位推銷員,邀約至附近裝飾一新的樓宇室內,進行所謂的“洗腦”訓練,即推銷一種新型適用的醫療器械--“艾灸”座椅,其實人家組織活動的年輕人,彬彬有禮,侃侃而談,把個消痛袪病、強身健體的“艾灸”講解的深入淺出,入耳入心,從始至終都洋溢著對老年患者,一片厚重的關愛之情。</p> <p class="ql-block"> 一場獨特的“艾灸”座椅的奇遇邂逅,加深了對“九尖蘄艾”和“藥圣”李時珍的認識和鐘愛。</p><p class="ql-block"> 據工作人員介紹,湖北蘄春是明代神醫李時珍的故里,他歷經27個春秋,三易其稿,完成了近200萬字的巨著 --《本草綱目》,被后世尊為“藥圣”。</p><p class="ql-block"> 風光秀麗、景色宜人的大美蘄春,又盛產“九尖”艾草,顧名思義艾葉上有九個尖而得名,制作艾條的效果為最佳,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p> <p class="ql-block"> 說來話長,我有一位打內心深處敬重已久的老首長,他就是蘄春人氏。風雪高原分別多年以后,幾年前才重逢于戰友聚會時,后來互加微信聯系甚密,他有個響響亮亮的微信昵稱--“本草鄉鄰”,第一次見識這四個字時,我便發出一聲輕輕地贊嘆:“ 噢,原來如此。”</p><p class="ql-block"> 我還有一位中原籍老戰友,堪稱摯友,其筆墨文字那是相當了得,我們常有懇談和交流。一次語音通話閑聊中,無意間說到前面那位老首長的時候,老戰友突然發問,他是湖北哪里人?我笑而未答,讓他自己查看老首長的微信昵稱,他略微回想一番,唉,是蘄春人!是的,本草者,本草綱目;鄉鄰者,東璧鄉黨。乃蘄春人也!</p><p class="ql-block"> 此乃一段與正題無關緊要的閑言碎語,可一目代過。</p> <p class="ql-block"> 端午節風俗的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又注入了新的內涵。</p><p class="ql-block"> 端午來臨,各地各行有關端午的“熱潮”撲面而來。有媒體報道稱:為紀念屈原逝世2300周年,音樂劇《九歌》在湖南汨羅首演。湖南湘西鳳凰古城再掀端午熱,眾人跳水抓鴨,場景異常激烈。甘肅慶陽端午期間,傳承千年的指尖非遺精美香包“云暢銷”。</p><p class="ql-block"> 經久不息的傳統節日和民間文化,歷久彌新,賦意豐滿,剎是壯觀濃烈啊!</p> <p class="ql-block"> 端午節流傳、盛行于民間兩千余年,深入人心,有關端午節的諺語、民謠、詩賦的創作和傳播也甚為廣泛,“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p> <p class="ql-block"> 端午清晨的友人微信異樣火爆,來自天南地北的各種圖片、視頻、祝語,一波緊接著一波,令人眼花繚亂,也更讓人心曠神怡。</p><p class="ql-block"> 我也趁熱追風,趕緊寫下幾句話--【“艾”意濃郁,“粽”情甜美。端午安康!】以略表心意,祝福眾友!</p> <p class="ql-block">圖片源于網群 </p><p class="ql-block"> 2023.6.22端午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台东县|
永州市|
尼玛县|
得荣县|
林州市|
米林县|
青冈县|
阳山县|
濮阳县|
巫山县|
来宾市|
聂荣县|
郁南县|
通道|
江阴市|
金堂县|
乐亭县|
襄城县|
南木林县|
宝应县|
上栗县|
成都市|
图木舒克市|
凌源市|
喜德县|
邳州市|
丹阳市|
葵青区|
修水县|
三明市|
建平县|
葵青区|
灵宝市|
沙雅县|
宁国市|
富裕县|
阿荣旗|
平乡县|
德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