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泰和縣營商辦 歐陽效遠</p> <p class="ql-block"> 在我國旺盛的窯火中,有一座瓷窯,它熊熊燃燒了六百年,又默默地等待了六百年。晚唐點燃窯火,五代初具規模,北宋蓬勃發展,南宋鼎盛興旺,元代衰落熄火。它就是吉州窯。</p><p class="ql-block"> 吉州窯,曾是中國外貿的重要節點。伴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風帆,吉州窯產品遠銷世界各地。它創燒了木葉紋盞等精美器物,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所珍藏。</p><p class="ql-block"> 吉州窯,又稱“永和窯”、“東昌窯”,是宋時八大民窯之一。窯址分布在贛江兩岸數十公里范圍內,主窯場有永和窯、臨江窯、吳家窯等,其中:永和窯規模最大,品質最佳。</p><p class="ql-block"> 吉州窯,有博大的胸懷,具開闊的視野,繼承前人制瓷傳統,吸收宋代民窯精髓,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形成了獨特的工藝技術,建立了完善的瓷業體系,在窯場林立、競爭激烈的宋代瓷業中異軍突起,成為一座名揚天下的綜合性大型民間窯場。</p> <p class="ql-block"> 一、吉安戶外齊聚千年古鎮</p><p class="ql-block"> 一千二百多年前,江西吉安贛江邊的一個叫永和的小鎮,因為水運的發達,而日漸興盛了起來。</p><p class="ql-block"> 這里云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陶瓷工匠。他們在這里點燃了永和的第一爐窯火。從此,吉州窯成為永和的別名,陶瓷成為永和的臉譜。</p><p class="ql-block"> 永和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我先后去過四次永和鎮。最近的一次是上周參加吉安戶外聯盟發起的2023年“激情一夏”吉州窯首季帳篷節。</p><p class="ql-block"> 帳篷節落幕已是晚上10點。我沒有睡意,沿江邊散步。江風習習,燈火闌珊。夜幕籠罩下的永和鎮有一種靜謐之美。</p><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天色尚早,四周寧靜。一頂頂帳篷,散落于草坪,好似草原上一朵朵五彩斑斕的蘑菇。狂歡了一夜的驢友,仍還沉浸在夏夢中。</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鎮,華能電廠,隔江相望。兩大兩小,四根煙囪,傾吐白煙。天光微亮,日出東方。晨曦初起,霞彩噴薄。極目遠眺,水天一色。我拍下了此行最美的江景圖。</p> <p class="ql-block"> 熱愛追溯歷史的我,喜歡深入歷史現場,探尋歷史本來面目。</p><p class="ql-block"> 文獻中的永和鎮,和眼前的永和鎮,是兩個樣子。眼前的永和鎮,安靜、恬淡、平和。文獻中的永和鎮,熱烈、精致、喧鬧。</p><p class="ql-block"> 遙想當年,贛江之上,舟楫如林,帆影交錯。岸邊裝貨卸貨,岸上酒肆林立,瓷店游人如織,交易熱鬧非凡。該是一幅怎樣的繁華圖景??!</p><p class="ql-block"> 迅速腦補畫面,上貨下貨之間,瓷器不慎落水。不妨大膽推測,如果上下攔壩,阻斷江水流動,可以江中淘寶,重現盛世瓷顏。</p><p class="ql-block"> 古代永和鎮沿江有三個主要的渡口,從東到西依次為古大集渡碼頭、米巷口碼頭、丹沙渡碼頭。南來北往的客商乘渡船經碼頭上下岸。</p><p class="ql-block"> 大江之畔,沖積平原,土地肥沃,萬物崢嶸。散落渡口堤內的一棵棵古樟,生長了百年乃至千年,依然郁郁蔥蔥隨處可見,它們見證了古鎮的繁華歲月,也見證了古鎮的滄桑變化。</p> <p class="ql-block"> 在吉州窯博物館里,陳列著復原的宋代永和鎮街巷模型。這是一座擁有“六街三市”的繁庶市鎮。</p><p class="ql-block"> 宋代永和鎮的主要街道由與贛江平行的兩橫街與垂直的三縱街交錯組成。北橫街為鴛鴦街,南橫街為蓮池街,東縱街為瓷器街,中縱街由北段米行街(迎仙街)與南段錫器街連接組成,西縱街為柴草街(茅草街),以三條縱街為中心形成三市,即上市、中市、下市。</p><p class="ql-block"> 我告別渡口,來到鴛鴦街。來到老街訪古探今,深入了解老街的前世今生。在這些茶館、酒肆、客棧、錢莊、祠堂里,曾有多少先民來來往往。</p><p class="ql-block"> 鴛鴦街在渡口南邊,走勢基本與江面平行,主要是明清民國建筑。鴛鴦街被保護得最好,大體保留了原來模樣。商鋪民居,沿路鋪陳,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有的是一層樓,更多是兩層樓,有些是三層樓。老街依然保留著當年格局。樓下是店面,樓上是住宅,為磚木結構。</p><p class="ql-block"> 一磚一瓦皆有故事,一草一木都是文章。漫步老街就像穿越。一座座斑駁建筑,跨越歷史的長河,見證歲月的痕跡。</p><p class="ql-block"> 墻面上有不少的建筑名稱,都是建國之初社會主義建設期間留下的。一個個建筑名稱,“永和鐵業社”、“永和木業社”、“永和飯店”、“生資、南貨門市部”、“永和供銷社”“永和藥店”......這些有時代感的建筑名稱,屬于特殊年代的特有符號,見證激情燃燒的光輝歲月。</p><p class="ql-block"> 木板上有許多的革命標語,都是土地革命和文革期間留下的。一條條紅色標語,“打到吉安去”、“牢記主席話,永做革命人”、“赤膽忠心為人民,永遠跟著共產黨”、“毛主席的話句句聽,毛主席的書時時讀”、“大學毛澤東著作,大立毛澤東思想”......這些永不褪色的革命標語,代表永不動搖的革命信仰,成為永不磨滅的紅色印記。</p><p class="ql-block"> 老街由青石板和廢棄匣缽鋪就,歷經千年風雨侵蝕,經過無數腳印踩踏,變得異常光澤潤滑,散發獨特韻致魅力,顯得尤為古老滄桑。老街悠長、恬靜、安逸,承載著多少人的記憶。這里有青磚黛瓦、飛檐翹角,這里有斑駁墻壁、老舊木門,這里有結實的石門楣、高聳的馬頭墻,讓人穿越回到建國初期乃至千百年前的歷史場景。</p> <p class="ql-block"> 五、博物館收藏吉州瓷精華</p><p class="ql-block"> 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吉州窯博物館里,數千件形制豐富、技藝精湛的歷代藏品,無聲地訴說著這里昔日的輝煌。</p><p class="ql-block"> 宋代吉州窯的瓷器種類非常齊全,宋代吉州以吉州窯瓷器品質最好。有原始古樸的青瓷器,有帶有窯變斑彩色裝飾的黑釉素面瓷器,有師從定窯、乳色雅致的白釉瓷器,有青白交融、晶瑩如玉的青白釉瓷器,有引領潮流、褐色瓷畫的釉下褐彩瓷器,有別出心裁、紋如繪畫、富有紙墨情趣的釉上彩繪瓷器,有釉變多色、碧水青山、刻劃刀法犀利流暢、紋樣飄動清逸的綠釉瓷器,有胎上貼花、工藝新穎、鄉土氣息濃郁、實為瓷飾奇葩的剪紙貼花瓷器,有紋樣獨特、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千古一絕的木葉紋盞,有獨領風騷、無需筆繪、釉色斑斕、出神入化、意象萬千的灑釉瓷器,有巧奪天工、手法多樣、形象傳神、小者樸拙、大者精巧的雕塑瓷器等。</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木葉紋盞。作為古代吉州窯一項獨有的陶瓷燒造工藝,木葉紋盞獨特而神秘。木葉紋盞是吉州窯傳統技藝的最具特色的陶瓷產品。</p><p class="ql-block"> 盞中的木葉紋,是吉州窯最具標志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紋樣。木葉紋是取一片天然的樹葉,貼在已施黑釉的盞面,然后入窯經高溫燒制而成。燒完之后,葉灰脫落,留下清晰的葉脈。</p><p class="ql-block"> 若往盞中注滿水,我們很快會發現,仿佛有一片真實的樹葉漂浮在水面上,有一種“一葉飄空天似水”的飄逸靈動。</p><p class="ql-block"> 而盞中樹葉一般采用桑葉。桑葉又稱蠶葉,“蠶”“禪”相同。因此,古人特別喜歡用木葉紋盞來喝茶參禪,他們認為這樣有助于悟禪明理,達到禪茶一味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一葉一盞一世界,薪火相傳吉州窯。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所以也不會有兩只完全相同的木葉紋盞。</p><p class="ql-block"> 吉州窯瓷器功能實用,彩釉斑斕,紋圖美觀,內涵豐富,意趣盎然,士庶樂用,廣泛使用于社會生活,潛移默化地傳遞文化、教化民眾。廬陵的歷史、文化、宗教、民俗等寓含于吉州窯瓷器當中。她是一座文化寶庫,廬陵文化蘊藏其中。</p><p class="ql-block"> 宋代文人士大夫社會地位極高,文人意趣對工藝美術影響巨大。宋代吉州文士群體龐大,地方文人意趣在吉州窯瓷器上表現的淋漓盡致。以蓮、梅、菊、蘭等陶冶情操,寄桃花、鸞鳳、鴛鴦、蝴蝶等寓意愛情,借芭蕉、鷓鴣、卷草等送達思念,托萱草、海棠、波濤、蘆葦等傳遞情意。</p><p class="ql-block"> 吉州窯瓷器包含了大量的市民風俗。她們繼承傳統、貼近生活,直接表達了人們的希望與追求。舞獅紋祈盼社會安寧;牡丹紋、龜紋、魚紋、銀錠寓意生活富貴;鹿鶴紋希望生命長壽;龍紋、坤牛紋預兆吉利祥瑞;如意紋、吉言表達萬事如意、一切順利。</p><p class="ql-block"> 宋元吉州,佛雨浸潤,道風吹拂。佛教影響廣泛,禪宗、凈土宗為主流,“家家有觀音,處處彌陀佛?!钡澜桃囝H流行,歷史久、信眾多。吉州寺廟宮觀遍布,僧侶教徒眾多,宗教用瓷量大。吉州窯燒造了不少帶有佛道功用與色彩的瓷器。</p><p class="ql-block"> 江西適宜茶樹生長,宋代產量最大,商品化程度很高。王安石言:“夫茶之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也?!彼未柚嫹ǘ喽腥?。雖飲者身份不同、品味不同,但都嘗到了清香,感覺了快樂,體悟了人生。在飲茶中,吉州窯茶具實現了使用功能,體現了文化價值。</p><p class="ql-block"> 宋代釀酒普遍,吉州冬酒最負盛名。每年寒冬臘月,精選糯米蒸熟,趁熱淋水其上,拌入酒曲,貯于大盆。在酒漿滲出后,注水兌成水酒。水酒長期封于壇內,開壇千家香,舉杯萬人醉。至今吉安冬酒釀造,仍沿用千年前方式,飲用冬酒遍及城鄉。吉州窯燒造了大量的盛酒、飲酒器。用吉州窯酒器喝冬酒,別有一番韻味。</p><p class="ql-block"> 吉州窯,經營手段有效,管理模式獨到,市場定位準確,產品迎合大眾。拾遺補缺,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新品輩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如魚得水。商賈云集,器走天下。通過便利的水路交通網絡,銷往大江南北與海外各國。</p><p class="ql-block"> 吉州窯獨具特色的裝飾工藝,豐富別致的文化符號,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名窯。至今吉州窯瓷器仍光彩熠熠,魅力不減,成為中國古代陶瓷的經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永和鎮,一座歷經輝煌的千年古鎮。吉州窯,一座富有創造精神的窯場。吉州窯瓷器,豐富多彩,特色鮮明。一件件瓷器,既含文人意趣,又納地方風情,可謂雅俗共賞。吉州窯,宛如一部鴻篇巨作,展現了陶瓷的美妙,譜寫了歷史的輝煌,凝聚了廬陵人的聰明才智,詮釋了吉安市的人文內涵。</p> <p class="ql-block"> 六、吉州窯遺址公園隨想錄</p><p class="ql-block"> 吉州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于景區核心區,占地面積205畝。2017年被列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p><p class="ql-block"> 公園分為陶藝展示、旅游觀光和考古研究三個區,由吉州陶苑、清都觀、舒翁軒、本覺寺塔、本覺寺龍窯遺址、茅庵嶺龍窯遺址、周必大紀念館等景點組成。</p><p class="ql-block"> 園內亭臺軒榭、小橋流水、綠樹成蔭,各色建筑小品與古陶瓷文化相映成趣,既可領略旖旎自然風光,又可學到陶瓷知識,探尋千年古窯奧秘,體驗親自制陶樂趣。</p><p class="ql-block"> 宋朝是一個群星燦爛的朝代,江南望郡廬陵出了文天祥、周必大、胡銓、鄧光薦、劉辰翁、歐陽修、歐陽珣、歐陽守道等名人。</p><p class="ql-block"> 假如每一位逝去的先賢,都可以幻化作一顆星斗,紛然照亮各自的傳說,那么廬陵的夜空一定是群星璀璨,如銀河般絢爛壯闊。</p><p class="ql-block">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币磺Ф嗄昵?,一個個閃亮的身影紛至沓來。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或飲酒吟詩或講經論道或讀書辯論或游山玩水,為廬陵郡為永和鎮為吉州窯這部大書撰寫下屬于自己的那個章回。</p> <p class="ql-block"> 環秀軒,為智度寺僧侶所建,原名“環秀亭”。一云取自歐陽修《醉翁亭記》而得名,又云因其旁有秀水溪環繞而得名。經多次擴建,改稱“環秀軒”,為宋時“東昌古景”之一。傳說,蘇東坡自海南北返,在此與時令太和縣令的黃庭堅相會。</p> <p class="ql-block"> 講經臺,位于永和鎮東南,又名“蘇黃講經臺”,傳蘇東坡、黃庭堅兩位詩友在此講經論道,故得名。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南宋中期享有盛名的丞相周必大,常在此臺讀書,故又名“讀書臺”。</p> <p class="ql-block"> 清都觀,系江南地區著名道觀,始建于南唐年間(公元937-975年),明清曾三次整修,存有碑刻六道。今觀為磚木結構,占地面積412平方米,中有殿堂,旁為側屋。1985年3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元1083年10月15日,黃庭堅曾在此觀用早餐。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春,64歲的蘇東坡自海南北返,特到永和一游,為這座道觀題寫了“清都臺”三字,還寫了一首詩贈給觀中道士謝子和。觀內祭祀真武大帝,另供奉“康王”及吉州窯窯神歐陽太保。舊時窯工們每逢重要節日和特殊日子都會到觀中祭拜,祈求窯火昌盛、國泰民安。今每年7月7日、7月21日村民會在清都觀舉行祭祀活動。</p><p class="ql-block"> 當年永和鎮,因土而生窯,因窯而成鎮。最令人矚目的,當屬一座座在民居中間如山崗一般隆起的長長龍窯。永和鎮的核心,正是這些龍窯?!靶忝翊蠹?,陶埏者半之。無高城深池,窯焰竟日夜?!?lt;/p><p class="ql-block"> 可以想象,1000年前,贛江之濱的這座小鎮,車流穿梭,舟楫不絕。精壯漢子燒窯的興奮面龐,被火光照得通紅;長髯老者專注畫坯的神情,和膏泥一道凝固。入夜,四周山巒都陷入沉靜。密布在永和鎮西側的窯嶺,窯火不息,映紅夜空。而吉州窯整個窯系有1200余年的燒造歷史。</p><p class="ql-block"> 1980年,江西省考古隊首次大規模發掘吉州窯遺址??脊盘矫?,在長約2公里、寬約1.5公里的地面上,散布著24座窯包(嶺),占地面積8萬余立方米,體積超過72萬立方米,是目前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窯遺址群之一。</p><p class="ql-block"> 吉州窯遺址被考古發掘后,當時的人們沒有想到,外表平靜的永和鎮,竟隱藏著如此巨大的秘密。當時的人們更沒有意識到,這樣一處深埋在地下的瓷器寶庫,能在將來的某一天,成為一扇現代人向歷史張望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 本覺寺嶺龍窯遺址,屬于吉州窯24座遺址之一。此遺址于1981年由江西省文物工作隊發掘,證明其始建于晚唐五代時期。窯床屬斜坡式“龍窯”,平面呈船形。窯頭火膛保存較完好,窯之兩壁系紅磚橫平鋪砌,壁面滿布灰色燒結釉面,具有體長且闊、火膛狹小、坡度傾斜等特點,裝燒量大,使用時間長。此窯址曾出土匣缽、墊圈、墊塊、支座等窯具,及醬褐釉青瓷碗、乳白色厚唇碗、折唇碗、直唇碗、盞、碟等瓷器。</p> <p class="ql-block"> 龍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吉州窯陶瓷廠根據吉州窯本覺寺遺址復制出此窯,作為復燒生產之用,2012年維修續燒至今。龍窯系我國南方燒造瓷器最古老的一種窯形。因窯身呈長船形,由下而上,坡形砌筑,燒造時似一條火龍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馬蹄窯遺址,于2006年發掘,系明朝為南京城墻燒磚的窯址,占地80平方米。出土器物有明朝時期古磚、陶瓷片、匣缽等。此窯址保護棚采用鋼架結構,頂面和四周墻體均為玻璃幕墻,多角度可視,便于人們對遺址的觀察和認識。</p> <p class="ql-block"> 本覺寺遺址,古時地面建筑蕩然無存,在遺址上有《本覺寺碑記》石刻及碑林,有南京左丞相益國公周必大石像。《廬陵縣志》記載:“本覺寺,在東昌上市,南有塔,唐開元時建?!碧扑螘r期,永和鎮禪宗之風興盛,至南宋紹興年間,本覺寺作為當地重要的禪寺之一,香火興盛一時。</p> <p class="ql-block"> 本覺寺塔,此塔北側曾有本覺寺,故名“本覺寺塔”;相傳從太和(泰和)縣飛來,又名“飛來塔”。塔高26米,8面9級,塔身表面抹灰,樸實無華無裝飾。塔體自下而上逐層遞收,一至五層中空,有螺旋臺階可拾階而上;塔檐以磚疊挑起,塔剎為一大黑釉瓷葫蘆。歷經兵殘風霜,巋然獨存。1984年修繕時,在塔頂發現了一枚“開元通寶”銅錢,佐證建塔時間始建于唐開元年間,距今約1300年。塔內第八層佛龕原有一尊北宋素胎蓮花觀音座像,現藏吉州窯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陶冶坊,建筑面積約800平方米,由原陶瓷生產車間改建而成。坊內完整展示古代吉州窯從取土、淘泥、拉坯、描繪、上釉、燒造等整個制瓷工藝流程,展現了吉州窯陶瓷產品多樣性和裝飾豐富性,可供游客互動和學生研學。</p> <p class="ql-block"> 吉州窯考古研究中心,位于公園入口處,建筑面積約1200平方米,仿宋風格,院落式布局,現為陶瓷文化交流的平臺和窗口。院內分為陶瓷作坊區、互動區、展示區、研究區,主要功能有陶瓷研究、教學培訓、實習體驗。在陶瓷作坊區和游客互動區,游客可自己動手,制作專屬自己的陶瓷作品留作紀念,體驗陶瓷制作的樂趣。在展示區和研究區,可體會吉州古窯的歷史和現在,與大師研討陶瓷理論。</p> <p class="ql-block"> 七、吉州窯火熄滅原因探尋</p><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開始,吉州窯陷入長久沉寂。吉州窯的衰敗原因是綜合因素釀成的。其一,戰亂時期,政局動蕩,文天祥抗元帶走了一批年輕技高的窯工,稅重和官商勾結盤剝,商人無利可圖,不太愿意經銷;其二,陶土是不可再生資源,就近的瓷土(尤其是高品質瓷土)和燃料不足;其三,是生產技術陳舊,適應不了市場需求,難以和其他名窯競爭。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場需求和生產技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吉州窯的大量窯工,轉移至江西景德鎮,傳承了吉州窯的窯火,成就了一座世界瓷都。</p><p class="ql-block"> 八、吉州千年窯火薪火相傳</p><p class="ql-block"> 千里贛江,千年古鎮,鋪陳燃燒千年的熊熊窯火。船槳聲聲,商旅賡續,走向和合與共的輝煌樂章。</p><p class="ql-block"> 吉州窯的精美瓷器,順千里贛江而下傳遍了華夏,沿海上“絲綢之路”驚艷了世界。</p><p class="ql-block"> 大江奔流,為瓷器涂上生命的色彩,為靈魂注入熾熱的激情,為瑰麗多彩的古窯文明輸送著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p><p class="ql-block"> 熄滅戰火,點燃窯火,孕育文火。它是自然偉力,更是心中熱火。</p><p class="ql-block"> 它用蜿蜒的身軀與生命的力量,千年一嘆,穿越時光,奔赴遠方。</p><p class="ql-block"> 歲月變遷,瓷魂不變。悠悠大江叩響厚重歷史,滾滾浪花鐫刻瓷器紋理。</p><p class="ql-block"> 一千年前,吉州窯是一處極富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窯場。它兼收并蓄,又獨樹一幟。</p><p class="ql-block"> 一千年后,吉州窯人守正創新,奏響了吉州窯保護、傳承、復興的鳳凰涅槃三部曲,讓千年之前的古老樂章再次充滿活力地唱響。</p><p class="ql-block"> 吉州窯,從歷史塵煙中走來;</p><p class="ql-block"> 吉州窯,從千年時光中走來;</p><p class="ql-block"> 吉州窯,輝煌、衰落、雄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文县|
永州市|
大同市|
桐城市|
亚东县|
抚顺县|
万宁市|
格尔木市|
固安县|
玉山县|
大关县|
阜南县|
洞口县|
镇巴县|
耿马|
张家口市|
遵义县|
桑日县|
德钦县|
特克斯县|
寻甸|
客服|
微博|
阿合奇县|
阿图什市|
会泽县|
宣威市|
揭东县|
广汉市|
仁化县|
卢氏县|
泗水县|
普陀区|
房山区|
汉源县|
益阳市|
松溪县|
衡水市|
贺州市|
芮城县|
洛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