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俯瞰嵩口古鎮)</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踏尋歷史的足跡</b></p><p class="ql-block"> ——漈門巡檢司的由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巡檢司始于五代,是縣衙以下的基層組織,主要設置于沿邊或關隘要地。宋元時,巡檢司主要履行防治匪盜、維護治安等功能,無行政管理職能。明代時,生產力恢復,人口激增,社會管理任務加重,因而賦于巡檢司行政管理的職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國以前,永泰歷史上除縣城的縣衙外,在鄉鎮僅設置一處基層<b>行政機構</b>,即<b>漈門巡檢司</b>。明萬歷《永福縣志》有載:<b>“巡檢司,宋建于辜嶺,是名辜嶺寨。元至元間,移之漈門。國朝景泰四年,巡檢陳善安請移于縣西之嵩口。成化八年,洪水漂流其署,乃借寓于民房。嘉靖中,民房亦毀,棲止無定。萬歷二十六年,巡檢陳德請于知縣錢正志建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縣志記載,永泰在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即在辜嶺(今梧桐鎮潼關村一帶,舊屬二十八都)設置巡檢司。元至元年間(公元1335年至1340年),巡檢司由辜嶺移至漈門(今長慶鎮上際村),改稱“<b>漈門巡檢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辜嶺位于永泰縣和仙游縣交界處,而漈門則位于永泰縣和尤溪縣的交界處。二者均處于偏遠的邊界地帶,其間多有匪盜出沒。把巡檢司設置在這兩個地方,主要是出于地方治安管理的考慮。此時,無論是辜嶺巡檢司,還是漈門巡檢司,都僅有捕盜與防匪的功能,并無行政裁量權,僅類似于現在的派出所機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嵩口古鎮大樟溪)</span></p> <p class="ql-block"> 而到了明代,情況就不一樣了。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為統固統治,實行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此后的很長一段時期,社會安定,生產力提高,經濟得以快速發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嵩口地處閩中四府(福州府、興化府、泉州府和延平府)以及五縣(永福、仙游、德化、尤溪和閩清)的交界地。從嵩口走陸路到各縣城均只在幾十或上百公里范圍。因此,嵩口與這些府縣商旅往來十分頻繁。更重要的是,嵩口是大樟溪深入閩中內陸的最后一個港埠,從嵩口碼頭出發走水路可直達福州。由于地理條件的特殊,嵩口當仁不讓地成為閩中內陸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朝時期,嵩口的商品經濟已經十分繁榮。閩中山區的木材、藍靛、茶油、香菇和瓷器等物產大量集結于此,運銷福州,甚至海外。而食鹽、布匹等日用品也從福州運回,從這里分散到周邊各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經濟的繁榮,讓嵩口成為一個人口聚集的熱鬧集鎮。同時,人口的快速增長也明顯加重了社會管理的責任。古代交通條件落后,永福縣衙對嵩口等西南地區的管理顯然鞭長莫及,因此很有必要在嵩口設立一個基層行政機構,以履行社會管理職能。而漈門巡檢司距離嵩口僅十來公里,它的遷移就成了必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嵩口古鎮古碼頭)</span></p> <p class="ql-block"> 至于漈門巡檢司何時遷嵩,據《明史》(清乾隆四年成書)記載:“<b>漈門巡檢司,后移於嵩口埕,尋復故。</b>”可見漈門巡檢司曾有短暫遷移嵩口后又回遷的歷史。明代《永福縣志》的記載則更加明確和詳細,即明景泰四年(1453年)遷嵩,且之后再無遷移的記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此,綜合《永福縣志》和《明史》的記載可以推斷:漈門巡檢司曾有兩次遷移嵩口的歷史。第一次遷移時間暫不可考,但可以推測是在明景泰四年(1453年)以前,不久后又重新遷回漈門;第二次遷移嵩口是在明景泰四年(1453年),時任巡檢陳善安基于社會管理的需要,報請知縣將漈門巡檢司再次搬遷到嵩口,并最終確定了下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明萬歷《永福縣志》和《嵩口鄉志》(1959年編)記載,漈門巡檢司由上際村遷移到嵩口(舊屬和平鄉英達里三十三都)后,衙署設在龍福坊(今道南村,嵩口糧站所在地),官方仍稱為“<b>漈門巡檢司</b>”(簡稱“漈門司”),俗稱“<b>嵩口司</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嵩口古鎮直街)</span></p> <p class="ql-block"> 漈門司的編制在史籍上也有所記載,其中明萬歷《福州府志》載,明代漈門司設巡檢1名,弓兵30名;民國七年《永泰縣志》載,清代漈門司設巡檢1名,弓兵12名,皂隸(低等的差役)2名。漈門司行政管轄的范圍包括永泰縣的西南八都(即29-36都,今嵩口、長慶、蓋洋、洑口、東洋等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萬歷《永福縣志》還記載,明成化八年(1472年)漈門司衙署被洪水沖毀,只好借駐于民房。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民房亦毀,此后漈門司衙署棲無定所,直到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由時任巡檢陳德向知縣錢正志申請在原址上重建衙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漈門司這段百余年間借駐民房、飄忽不定的歷史,可以側面反映出當時漈門司的清正廉潔。永泰民間至今流傳嵩口司“<b>鐵印直行</b>”的故事。相傳,明正德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下江南時,曾微服私訪來到嵩口,見嵩口司官吏廉潔奉公,勤政愛民,乃龍顏大悅,回京后頒發一枚鐵印。此后,凡嵩口地方公文,可不經州縣,直奏朝庭,此舉可謂全國罕有,殊榮備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嵩口古鎮鶴形路)</span></p> <p class="ql-block"> 由元至清,數百年間,漈門巡檢司一直沿襲舊制,至民國初年始廢,其間經歷多少巡檢,已不可考。永泰縣志中可查的明代有23名,清代有41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嵩口司“鐵印直行”只是傳說的話,那么在民國七年的《永泰縣志》(循吏傳)中立傳的這三位巡檢,則是實際中廉潔奉公的能吏典范。他們分別是陸元熙、蔣炳烜和李慕荊,三人在巡檢司的任上恪盡職守,建樹頗豐,深得民心,永載史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嵩口古鎮之寧遠莊)</span></p> <p class="ql-block"> 民國版《永泰縣志》中關于陸元熙的傳記如下:<b>“陸元熙,號慎庵,浙之杭州人。同治初官漈門巡檢。性廉介,鴆視勢利,卓然有激濁之志。剔污弊,罷冗費,抑靡度,口不兼旨,體不重帛。約老幼士庶于鄉,月諭而旬勸之服義。敦行者獎,不率者警。嵩俗喜溺女,創“拯嬰局”,存活甚眾。嘗自言云:‘一段真精神,真命脈,流行貫注于半通之綬者,為蔭此一方民計耳!'居官十余年,行李不能易敝篋。輿論稱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縣志記載,陸元熙是同治三年(1864年)到任,同治七年(1868年)六月外調,同治八年(1869年)八月回任,前后任期長達十余年。陸元熙品性高潔,“卓然有激濁之志”,在漈門司任上,廉潔自律,懲治貪污,厲行節約,教化民風,深得輿論稱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陸元熙的巡檢生涯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他下令制止嵩口地區溺亡女嬰的惡習,并親手創立了“拯嬰局”,每年組織嵩口商家籌集物資救助生產女嬰者,救活了無數鮮活的生命。“拯嬰局”的創舉可謂功德無量,澤被萬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嵩口德星樓古渡口至今豎立著一塊“奉憲永禁溺女”的碑石,用法律條文的形式永禁溺女現象,設立時間雖不確定,但從“奉憲”(即奉行法令之意)的角度看,系當年官府(即漈門巡檢司)所立,體現關愛女孩、男女平等的遠見卓識和開明思想。聯想到縣志中關于陸元熙的記載,此碑文與其關聯性極大,但尚有待查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俯瞰龍口厝、鶴形路)</span></p> <p class="ql-block"> 據民國七年《永泰縣志》記載,蔣炳烜的上任時間是光緒四年(1878年),卸任時間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期前后長達21年之久,而且連任多達六次,這在記錄史冊的巡檢中是絕無僅有的,足見其亦非等閑之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國七年的《永泰縣志》是這樣記載的:<b>“蔣炳烜,號幼珊,廣西桂林人。分司漈門。蠢吏猾胥,伺蔣初政,相煽以炫聽。蔣具燭隱慝,取其渠痛懲之。嵩有“拯嬰局”,無米之炊,灶隅啜泣久矣。蔣為置產業,資挹注以期久遠。先后在任二十年,剔除民垢,宿弊盡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傳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樁有趣的事件。蔣炳烜下車伊始,地方宵小奸邪,趁機煽風點火,尋釁滋事,蔣炳烜則毫不退縮,逐一查明他們的罪行,并加以從重嚴懲,足見其性格剛毅,行事雷厲,有勇有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解決“拯嬰局”經費的問題上,蔣炳烜不僅僅只是依靠社會捐助,而是另辟蹊徑,興辦產業,用所得利潤彌補“拯嬰局”經費的不足,保證“拯嬰局”能夠長久運營下去,顯示出他長遠的眼光和不凡的才干。蔣炳烜的有力措施對“拯嬰局”的延續和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做出突出貢獻。其任職期間,剔除社會弊端,提振社會風氣,取得卓越成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嵩口古鎮之下坂厝)</span></p> <p class="ql-block"> 李慕荊,光緒十七年(1891年)代理巡檢。民國七年《永泰縣志》有載:<b>“李慕荊,號輝山,紹興人。蒞任漈門,悉心造士,公余考課,嚴規優賞,詳校而精別之。歲薦饑,蔬糗自節,推食寒士。嘗救荒,行‘平糶法',其言曰:‘閭閻枵腹,尚得俯首求飡,獨衣冠槁立者,既不能出汗力以果腹,又不能捐廉恥以偷生。所賑宜在民先。'鳩資購地,建立“道南書院”,捐廉為紳富倡。甫成講堂數楹,上峰殊其才,以卓異召見。”</b>可見這位來自浙江紹興文化名邦的巡檢異常注重人才培養,在日常工作中悉心造就,嚴格選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時,李慕荊十分體恤民情,饑荒之年,以身作則,縮衣減食,帶頭接濟貧困家庭。賑災救荒時,實行“平糶法”,所得賑災物質優先用于困難群眾,體現出可貴的民本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慕荊還高度重視學校教育,率先捐出養廉銀兩,帶動地方富紳踴躍捐款,用于創建學校,終于建成設施完備的“<b>道南書院</b>”。嵩口的現代公立教育實肇于此,李慕荊的遠見卓識為嵩口的現代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 (嵩口古鎮之萬安堡)</p> <p class="ql-block"> 在嵩口,巡檢司的遺跡除了“<b>奉憲永禁溺女</b>”碑之外,還有一塊豎立在德星樓古渡口的“<b>重整義渡碑</b>”。此碑系清宣統元年(1909年)漈門巡檢司頒布的重整義渡章程,其中詳細載明義渡的收費標準、安全措施以及處罰規定等,條理清晰,內容詳盡,可見當時社會之進步,政治之清明。當年嵩口乃閩中水陸交通樞紐,商貿集散中心,周邊十里八鄉的民眾頻繁往來嵩口,均需在此過渡。此碑文對民眾生產生活的重要影響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此碑的創立者是當時的巡檢王宗翰,元明清時的巡檢司官吏系九品或從九品官銜,而碑中所刻王宗翰的官銜竟是“<b>欽加五品銜</b>”,而且是“<b>加五級記錄五次,記大功四次</b>”。這位王巡檢的生平事跡尚不可考,其為何會被“欽加五品銜”至今仍是個謎,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究。但可以推測,“欽加五品銜”是朝廷對漈門司政績卓著的特殊嘉獎。應該說,“<b>重整義渡碑”</b>是漈門司理政有方的重要物證,也是舊時鄉規民約的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嵩口古鎮之西霞厝)</span></p> <p class="ql-block"> 民國成立后,歷經數百年的漈門巡檢司終于在1913年裁撤,改為南鎮自治會,會址仍設在原巡檢司,由地方選出吳夢麟、陳炳濤、林星煌(耀秋)等20多人為議員,吳夢麟為議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后嵩口地區政權組織變更頻繁,先后經歷嵩口保衛團、南區總團、南區區公所和第三區區署等變革。而漈門巡檢司衙署舊址也在解放后拆除,改建成嵩口糧站倉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b>曾經擔任基層管理職責,有過卓越業績的漈門巡檢司,在經歷數百年的風雨滄桑后,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的舞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今,我們踏尋歷史的足跡,傾聽歷史的聲音,必能學習和借鑒漈門巡檢司勤勉、廉政和卓越的精神,必能用歷史和文化的火光,照亮未來前行的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嵩口古民居之燕尾脊)</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沭县|
玉龙|
九江县|
阳新县|
杭州市|
洱源县|
铜鼓县|
开封县|
南投市|
梁河县|
镇雄县|
泽州县|
庐江县|
南投市|
宜城市|
上饶市|
定日县|
乌拉特前旗|
泰安市|
仁怀市|
龙海市|
卢龙县|
马关县|
三门峡市|
谢通门县|
昆山市|
龙泉市|
长沙市|
奎屯市|
阿拉善右旗|
拜泉县|
确山县|
平泉县|
叶城县|
泗洪县|
马鞍山市|
曲沃县|
公主岭市|
泽普县|
府谷县|
阿图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