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雁門關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恒山沿代縣北境蜿蜒于山巔的內長城,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門關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位于山西北部的代縣城北約20公里的雁門山上。“九塞尊崇第一關”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歸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2014年雁門關風景區榮獲“中國最佳文化旅游觀光目的地稱號。</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2001年,雁門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所在地代縣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干燥,冬夏溫差大,冬季風沙較大。年平均氣溫為10.2℃,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p> <p class="ql-block">2014年雁門關風景區榮獲“中國最佳文化旅游觀光目的地”稱號。此外還獲“國家5A級旅游景區”,山西十大旅游品牌”等稱號。</p> <p class="ql-block">明雁門關位于東陘關,東陘關因位處勾注山之東,即陘嶺之東而名。《唐書·地理志》載:“雁門關有東陘關、西陘關。”唐宰相杜佑曾云:“東陘關甚險固,與西陘關并為勾注之險。”東陘關跟西陘關同建并重。明代于東陘關關址擴建新建雁門關,東西兩翼重建北宋十八隘。各隘筑有堅固城堡,中間為長城連接,形成以雁門關為中心的新的軍事防御體系,從平型關隘口至軒崗隘口,綿延布防達300里。</p> <p class="ql-block">2020年2月,為致敬奮斗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景區自疫情結束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向醫護人員免費開放。</p> <p class="ql-block">“天下九寨,雁門為首”。蒙恬,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在雁門關大敗匈奴,王昭君由此出塞,唐朝薛仁貴把守雁門關突厥不敢入內,宋朝楊家將男女老幼在此鎮守,威鎮三關。抗戰時期,第716團在此伏擊日軍,稱雁門關伏擊戰。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p> <p class="ql-block">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門、代郡。后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為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愿為一戰。“大破匈奴十余萬騎。”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趙。后人稱李牧為“奇才”,并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并且修筑了萬里長城。</p> <p class="ql-block">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圍韓王信,韓王信投降,匈奴引兵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p> <p class="ql-block">漢武帝繼位后,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著手反擊。元光五年,漢武帝下詔發卒整修雁門關。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云中太守時,先后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p> <p class="ql-block">漢元帝時,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后,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里“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p> <p class="ql-block">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里大顯身手,為國立功。</p> <p class="ql-block">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p> <p class="ql-block">雍熙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斗中,楊業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p> <p class="ql-block">后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余載。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明代吉安侯陸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筑新關于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南距代城縣四十余里,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勢更為險要。</p> <p class="ql-block">明清以后,關城雖屢有重建。但隨著中國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內長城作為“內邊”的作用已經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關城僅在東門、西門、小北門三個門洞和靖邊寺前的一對石獅,一副石旗桿,明鐫李牧碑石一塊,以及寺后的數株青松。</p> <p class="ql-block">天險門為關城南側之門,是關南第一道城門,石基磚券,高12.5米。墻垣設垛口,門洞板1道,青石板鋪路。天險門上建有雁樓,坐西朝東,面闊5間,進深4間,四周有走廊。建筑為重檐歇山頂,正面明間為隔門,兩頂間為磚砌墻,背面除兩圓形窗戶外,其余用磚砌成。平板枋上施以斗拱,有昂有翹,屋頂交以青灰瓦,正脊兩端安大吻,四角懸掛風鈴。其主體為明代所筑,殘缺部分已于2010年整修如初,恢復了明代風貌。門洞上方額匾篆體書刻“天險”二字。門洞內的青石板為明代原物,上有600多年間清晰車轍。</p> <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抗日,派周恩來、彭德懷和彭雪楓同志,前來雁門山的太和嶺口與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會晤。</p> <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18日,在閻錫山棄關南撤以后,八路軍一二零師七一六團挺進雁門關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擊了日軍汽車運輸隊,一舉摧毀敵人汽車四百余輛,贏得了震驚中外的大捷。</p> <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雁門關作為明朝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p> <p class="ql-block">2022年,山西出臺龍頭景區建設工作方案,實施“9+13”梯次打造計劃,培育包括雁門關-廣武在內的13家重點景區。</p> <p class="ql-block">城廊為石頭邊墻,周長約10000米,南端分接關城東西城兩翼,北至谷底延伸圍合。圍城城門座南向北,上筑有寧邊樓,俗稱明月樓,為明代嘉靖年間所建。圍城門外接石拱關橋連關道,據《雁門關地理總考》載,關外依次設大石墻3道,小石墻25道,為守關御敵第一道防線。</p> <p class="ql-block">甕城位于關城北側地利門外,城高及關城之半,設有暗門。甕城門俗稱小北門,石券門頂,額匾書刻“雁門關”三個大字。兩側鑲嵌磚鐫聯語一副:“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一字一磚,相傳為傅山先生所書。城門上有樓,磚木結構,謂甕城門樓。</p> <p class="ql-block">東城位于關城城廊內古關道東側制高點,明洪武時興建,正德年間翻修。東城為大磚城,《雁門關地理總考》載:”周圍二里三百五十步,據山,無壕塹,垛口六百。東西城門二,曰雁門,曰雁塞。”南與關城天險門延伸城墻連為一體,西與關城地利門延伸城墻連為一體,北順山脊至谷底與圍城關門寧邊樓連為一體,筑有營房、馬廄,為守關屯兵之所。</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是霍去病北上抗擊匈奴的重要關口,是楊家將鎮守的邊關要塞,是天龍八部中喬峰跳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址關城城廊內古關道西側高臺,跟東城同時興建并重,為石城。《雁門關地理總考》載:“石城高一丈五,周圍二里三百四十余九步,垛口五百,城門一。城內為千戶所,倉場一,草場一。”南順山脊延伸到西城制高點,與兵堡連為一體,北折至西城角樓、天險門城墻,東經角樓到地利門與城墻連為一體,城內設營盤,為守關將士操練守御之所。西城與東城中有城墻間隔,城墻南角和北角各配建角樓1座,正中建有城門和城門樓1座。城頂建威遠樓1座,俗稱“雁月樓”,明嘉靖年間建筑。西城門外東側設校場,校場設點將臺。</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的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里多。城墻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筑有3道大石墻和25道小石墻,起到屏障的作用。關城正北的山崗上有明清駐軍的營房舊址,東南有練兵的校場。西門外有關帝廟。東門外有靖邊祠,祭祀戰國名將李牧,現僅存石臺、石獅子、石旗桿和數通明清碑刻。</p> <p class="ql-block">關城以西的舊關城俗稱為鐵里門。兩關之間用石砌長城相連,并建造了敵樓、烽火臺等,形成一組完整的防御體系。在舊關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長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長城段之一,該段長城全長5033米,墻高6-8米,底寬5米,頂寬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臺和敵樓各一座,在險要的地段,還設置了堡寨、壕溝和暗門等。它的東西兩端向北延伸后,最終與外長城相連。</p> <p class="ql-block">天險門上建有關樓,又名雁樓。原建已毀于1937年,現存主體為1989年重建,2010年補修。雁樓面闊5間,進深4間,重檐歇山頂式,四周設有回廊。</p> <p class="ql-block">古雁門關,即鐵裹門,前身為北陵、西隃、勾注塞,址西陘關舊址。西陘關因位于勾注山之西,即陘嶺之西而名。《唐志》載:“西陘,關名也,在雁門山上,東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歷為中國北境重鎮要隘和重要的戍邊軍政治所。“漢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欽徽二帝北擄”、“楊家將鎮守三關”等重大歷史事件均于此關聯。</p> <p class="ql-block">關城位于勾注山頂鐵裹門外。鐵裹門因石峽呈黑褐色而得名,為人工開鑿關隘。關口呈“V”字型,頂寬30米,底寬3米,谷深200米,長50米。所建關城形勢險要,壁壘森嚴,東西寬約20米,南北長約200米。現存周圍墻基,南有屋基4處,北有烽火臺1座。自鐵裹門設關后,勾注塞之名遂為雁門關之名取代。</p> <p class="ql-block">中華第一關——雁門關</p><p class="ql-block">?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分道碑,立于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是中國現存不多的“古代交通規則碑”。乾隆盛世之際,雁門關道南段原有的一條路已無法滿足往來車輛的通行需求。于是代州知州只好另開車道,立碑示眾。碑文曰“雁門關北路緊告山崖,往來車輛不能并行,屢起爭端,為商民之累。本州相度形勢,于東路另開車道,凡南來車輛于東路行走,北來車輛由西西路徑由,不得故違”,從而合理地分開了上行下行,有效地緩解了交通壓力。這碑文正是當時“關道”繁忙程度的真實寫照。</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云,氣度軒昂,門額分別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并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城樓與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華時焚于一旦。傅山先生所書的“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也已被損。</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西門之上筑有楊六郎廟,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地利”。北門未建樓頂,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雁門關”三個大字,左右嵌鑲磚刻對聯一副:“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寨尊崇第一關。”關城之北筑有營房、東側建置靖邊寺,內有一對石獅、一豎石旗桿和一面石碑,碑文記述趙國名將李牧率兵屢勝匈奴的豐功偉績。東南方向設有練兵校場。</p> <p class="ql-block">關城城墻高10米,周長約1公里。墻體以石座為底,內填夯土,外包磚身,墻垣上筑有垛口。</p> <p class="ql-block">關城的東西北三面開辟了城門。門洞用磚石疊砌,青石板鋪路,門額位置上均鑲嵌了石匾。東門門匾鐫刻著“天險”二字,門上建“雁門樓”,為重檐歇山頂建筑,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設回廊。西門門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門樓為楊六郎祠。北門其實是甕城的城門,門額書刻“雁門關”三字,兩側鑲嵌對聯“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東西門樓都已被毀,北門也坍塌成了一處豁口。</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頭關為內長城之“外三關”,這里峰巒疊蟑、山崖陡峭,關墻雉堞密集,烽堠遙相呼應,東西兩面將老營口、坷申池口、陽方口、東隆口、西陘口、匕樓口、大石口、石口、馬蘭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連為一體,地勢十分險要,為歷代兵家征戰之地。</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長城,為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巡撫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長城基址上復筑而成。西起白草口,東至新廣武,高8至10米,上闊4.6米,全長5033米,每120米建敵樓1座。現存完整敵樓有“針扃”、“控隴”、“壯櫓”、“天山”等,此外還置烽火臺、壕塹,是中國明代長城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鎮邊祠位于關城天險門外東側,占地面積3190平方米,建筑面積1510平方米,是雁門關最具規模的建筑群之一。亦稱武安君祠、靖邊祠、鎮邊祠。公元1506年為紀念戰國時趙國的大將李牧而建,稱武安君廟,俗稱李牧祠。1856年,僧人善全在李牧祠舊址上,興建佛寺,改名護國鎮邊寺。雖為佛寺,但仍在過殿內塑李牧將軍像,鎮邊寺遂成為以佛寺為主,兼祀李牧的復合建筑。1937年日軍占領雁門關后,鎮邊寺現到毀滅性破壞,僅存地基。2009年以來按原樣復建后改名鎮邊祠,成為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貴、楊家將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間守關名將展覽館。</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亦為勾注塞古道,全長30多公里。南起太和嶺口,經富拉溝、城上、石墻溝、吳家窯、黑石關溝,越制高點鐵裹門,下趙莊到白草口,再出柳林、油房為止。現古盤關道保存完整。關道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始終為中原漢民族北出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之咽喉要津,戰時為軍防戍守之關卡,平日為商家營輸之必經,行人往來之通衢。</p> <p class="ql-block">隘口即古雁門關北口,俗稱白草口,是雁門十八隘之一。一隘兩堡,南為太和堡,北為常勝堡,中隔連綿山脈。春秋戰國時,白草口為南北要沖,沿雁門古關道,過往商旅不斷。隘關跨河而建,設3道隘墻,6座隘門,6座堡臺,東西與長城連為一體。現存隘門一座,額匾書刻“容民畜眾”,堡臺一座,額匾書刻“猴嶺”。</p> <p class="ql-block">常勝堡位于白草口隘關西高地,為古西陘鎮舊址。南接雁門關古道,與太和堡遙相呼應,北望關外漠原,與舊廣武古城對壘。周長500多米,石基磚砌圍墻,東北隅建有武廟,堡門額匾書刻“常勝堡”三字。上款豎書“萬歷甲寅都御史吳仁慶”,下款為“布政使閻士選立”。</p> <p class="ql-block">勾注祠舊址在勾注山麓,北接勾注塞,因七烽似斗環抱,又稱北斗山勾注祠,也叫北斗廟。廟建門廳,有前過廳院,后過廳院,以及正殿、碑殿、經樓、鐘樓,晉咸寧元年立勾注碑。宋時因祈雨屢有靈應,冊封順應侯,有五崇極碑記。金、元又累封佑順公、廣佑靈應王。明洪武初年改稱山神廟,正德年初重修,神座下有靈泉7眼。</p> <p class="ql-block">猴嶺,因懸崖峭壁有石酷似猴形而名,為明歷三十三年(1605)巡撫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長城基址上復筑而成,頂部三層磚鋪面,可以走馬。西起白草口,東至新廣武,高8至10米,上闊4.6米,全長5033多米,每120米建戍城1座。敵樓多筑于長城外側,面寬10米,進深8米,總高15米左右。下設暗門,筑于內可屯兵、外可沖鋒的地段,門洞高2.3米,寬1.7米,現存完整敵樓有“針洞”、“挖厄”、“壯櫓”、“天山”等,此外還置烽火臺、鑿壕塹,是中國明代長城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云際泉,早在元代就已聞名。泉旁曾建有樓亭,池中刻九石龍泄水,亭上書匾“九龍亭”,所以民間俗稱九龍泉。</p> <p class="ql-block">孫傳庭墓位于陽明堡鎮下花莊村東。占地7000平方米,冢高4米周長約22米。四周紅墻環繞,遍植蒼松翠柏,有響堂、墓碑等,磚墁甬路,旁列石人、石馬、石豬、石羊,前建牌坊。墓毀“文革”,存清刑部員外郎馮云驤撰《大明督師七省兵部尚書白谷孫公暨配馮淑人張淑人同葬墓志銘》,鐫刻于6塊石板之上,共6000余字,詳載其生平事跡。</p> <p class="ql-block">馬公墓位于長平橋北,馬公是孿生兄弟,曾任雁門關總兵。相傳雁門關道虎害成災,晝伏夜出屢傷百姓及過往商旅,使熙來攘往的雁門關道幾成絕路。馬公兄弟遂自薦除害,后弟與虎搏斗中不幸遇難,兄承弟志憤殺虎于道旁,使雁門關道恢復往日的祥和熱鬧。為紀念馬公兄弟除害之功,當地百姓捐資立碑,上書“馬公殺虎處”。</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長城,為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巡撫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長城基址上復筑而成。西起白草口,東至新廣武,高8至10米,上闊4.6米,全長5033米,每120米建敵樓1座。現存完整敵樓有“針扃”、“控隴”、“壯櫓”、“天山”等,此外還置烽火臺、壕塹,是中國明代長城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地利門為關城西門,與天險門對應,石座磚身,額匾篆體書刻“地利”二字。此門坐向南北,城門建有寧邊樓,二層歇山頂結構,所建門樓為楊六郎祠,兩側塑孟良、焦贊像,供設楊門郎鐵刀一把,城樓上供設大炮兩尊。</p> <p class="ql-block">長平橋位于關南谷底營房溝交匯處,隨山就勢恃險扼守,和平時期為通商津口,戰亂期間為守關之卡。“初建有普濟、太平小橋凡七,人咸便之,最后營此橋。”石拱基座飛虹于深澗,總高10米,寬6米多,跨度50米,橋畔立有長平橋碑。</p> <p class="ql-block">祠宇建筑規模宏大,山門前有石砌平臺,上豎石制旗桿一副,配設石獅一對。正中左右各筑踏朵臺階,并配以石雕石欄柱石欄板。山門兩旁建有鐘鼓二樓,祠院分前后兩時,前院兩側為廂房,正面過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韋陀像。過殿兩側留過道,設東西庫房。后院正殿為大雄寶殿,供有一佛二菩薩。正殿左為方丈,右為祖師堂,東西配房為師房。在主殿東邊,順臺階而下有窯屋多孔,名九窯十八洞,石基磚券曾為兵堡。祠內懸掛朱衣道人傅山親筆對聯:重臺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樹,蓮臺傳經瑞口光臨極樂天。</p> <p class="ql-block">觀音殿,位于關南古盤道西側,關陵之南。雁門關為南北往來要沖,車馬行人發行晝夜不息,所以地處古道中途的觀音殿自當得火綿延不絕。明建清修的觀音殿,1937年被侵華日軍焚毀。2009年8月重建為純石材建筑,殿內觀音塑像為漢白玉石雕“四面觀音”,即圣觀音、如意觀音、馬頭觀音、如意觀音和十一面觀音,寓意護佑四方游人信眾。</p> <p class="ql-block">邊貿街位于雁門寨與甕城門之間。明清兩代這里是邊關易最繁華的地方。大街用青石板鋪路,街道兩邊均為磚木結構的六檁鞍架瓦房,青磚砌墻,再現了明清邊貿街的風采。成為展示邊塞貿易和銷售銷售紀念品的商貿街。</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古時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內部的渠道,所以,自古為邊防戍守要地。雁門山是山西呂梁山脈北支云中山向晉東北延伸的部分,東與恒山相接,略呈東西走向橫亙于晉北大同盆地與晉中忻代盆地之間,海拔1500米以上,構成南北之巨防。而它又是斷塊山,峭拔險峻,難以攀越,這更增強了山北山南的隔離性,以致山北地區在歷史上長期為漢族統治勢力所不及,而為北方諸民族所占據。雁門關北通晉北重鎮大同,遠至蒙古高原,南通晉中重鎮太原,可轉達古代政治中心區中原和關中,戰略地位十分重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喜德县|
门头沟区|
鄄城县|
通许县|
遂溪县|
保康县|
汾阳市|
文化|
贵德县|
永胜县|
乌海市|
甘洛县|
鸡西市|
神农架林区|
德兴市|
中西区|
延津县|
昆明市|
清苑县|
中阳县|
定襄县|
晋江市|
呼图壁县|
仙游县|
金寨县|
上高县|
东海县|
西昌市|
松溪县|
涟水县|
轮台县|
富顺县|
舒城县|
伊宁县|
湖北省|
通河县|
分宜县|
宁化县|
澄城县|
金门县|
琼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