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湖北羅田文聯…2023父親節專刊</p> 展示羅田風物 | 傾聽羅田心跳 ?| 傳播山水文化 | 親近美麗家園<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br></br><h3>一 ?見 ?如 ?故? 鄉? ? ? ? ?</h3></br><h3>羅 ?田 ?是 ?老? 家? ? ? ? ?</h3></br><h3> <h3><strong>守 望 青 松 憶 父 親</strong><br></br></h3></br><h3>作者|閔德元</h3></br><h3>羅田文聯:感恩的心,感謝有你。</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壬寅年的父親節那天清晨,步入花甲之年的我因患上帶狀皰疹,正趕往醫院看病就診,偶見院外小山坡上一片松林,正陷入沉思中的我,眼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慈祥父親隱隱重疊的身影,雖然手機中不斷彈出兒子、兒媳和老婆連發的節日“紅包來啦”之音,但我竟因思父之切而無暇收存,想起父親倍受煎熬常憔悴、勞碌奔波受苦累之困,想起父親長年累月疾病纏身卻窮盡土方與之抗爭的心境,想起父親在彌留之際的殷殷期望和無限眷戀的眼神,頓覺父愛如山山已倒,留得兒孫空泣聲,一腔念父悲切情,兩行辛酸淚沾襟。想起父親離開我們整整25年了,霎那間心里是說不出的無盡哀思和悲痛,唯有寄語薄紙, 弘揚他的堅強、樸素、正直的如松之秉性,以祭奠父親在天之靈!</h3></br><h3> <h3>圖片 |?本文作者和父親<br></br></h3></br><h3><strong>父親如松之姿,是堅韌不拔的苦難人</strong></h3></br><h3><strong></strong>人們常常羨慕青松作為“歲寒三友”?中的老大, 一直以來的挺拔蒼翠和勇敢堅韌,可我更敬佩父親不畏風雨、頑強生存的不屈精神。那是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丁卯年九月初十日申時,父親出生于瓦浠屋脊一個大山深處的貧寒家庭,在那個兵荒馬亂、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饑寒交迫的年代,祖母鄭氏懷著父親時,祖父一貴就去世了,故叔祖父給父親這個遺腹子取名為兆松,字孝懷(建國后更改為少懷), 字里行間渴望父親如松之昂然挺立,直逼群山,以旺盛的生命護佑著腳下的泥土,大地的母親。</h3></br><h3>這期間,父親渡過了一段很凄涼的日子,家徒四壁,室如懸罄,周歲剛滿,祖母因生活所迫,改嫁他鄉,把單傳下幼小的父親留在了單身的大祖父、三祖父身邊,兼祧過繼為嗣,大祖父嘗試著外出謀生并補貼家用,居家的日子屈指可數,三祖父生性孤癖不會理事,自身難保,叔侄生活十分窘迫。父親苦熬到三歲時,剛剛定居于隔壁梨子沖上的叔祖母鄭老十分同情他的境遇,隔三差五牽引父親到自已家中住上一段時間,父親生前曾每每念叨那是他最快樂的童年時光。</h3></br><h3> <h3>圖片 | 網絡<br></br></h3></br><h3>可惜的是,叔祖父在萬不得已時,也曾屢次將父親送到十多公里外的祖母于英山土崗余家垸新家旁的草垛里,讓他以哭鬧方式喚醒母親的憐愛,而天性懂事的父親,堅持不哭出聲來,免得引來嘲笑和麻煩,碰巧有次一位爺爺放牛回來端草時發現父親的影子,急著連哄帶喚抱他送到祖母身邊,母子抱頭痛哭,這才得知父親己在草垛里挨饑受渴度過了幾天幾夜,淚水灰塵痕跡布滿他瘦黑粗糙猶如乞丐般的臉龐,撲倒在祖母懷里時已昏迷難醒不省人事,苦難的童年可想而知。</h3></br><h3>更為痛心的是,父親十三歲時,兩叔祖父接連病逝于家中,其時,既為哀子,又是孤兒,獨居窮山無人問,三更薄幕有狼嗥,叔祖父尸骨停放于破舊的毛草棚中無力安葬,父親幾天幾夜睡在已故兩叔祖父僵體間守靈,還得四處乞求英山親房戚友及河下曹家沖鄉鄰好人的幫助以讓兩叔祖父入土為安,十天半月愁白了父親少年頭。艱難歲月,父親不屈服于惡劣環境,不被困難嚇倒,哭干眼淚還勇敢去面對,充當夫役早挑重擔,倍受煎熬逆力前行。</h3></br><h3>隨后孤苦伶仃七年間,他每月堅持四次外出打工挑鹽扛百斤重擔,往返于勝利滕家堡到大河岸進士河之間,時常突遇風霜雨雪襲擊,一病難起,既無處藏身又損失鹽貨無工錢,可謂苦不堪言,但他仍然是“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期間,雖為了生計歷盡艱險,但幸好組建家庭人生大事得以實現。年將弱冠, 發妻王老難產母子致命,當時留下兩歲的女兒養到八歲時又不幸患病撒手人寰,父親多次面臨坎坷,心絞之痛無以言表,傷心淚水獨自吞咽。在這悲悲切切際遇中,十里八鄉的人不得不由衷贊譽父親那青松般堅強挺拔、不屈不撓、傲然屹立的姿態,已恭責厚、安貧樂道、憤然向上的精神,淡泊超然,眾人皆服,值得崇敬的情懷。</h3></br><h3> <h3>攝影 | 汪利群<br></br></h3></br><h3><strong><strong>父親如松之品,是剛正不阿的樂善人</strong></strong></h3></br><h3>“要求于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這就是松樹的品格”。我印象中的父親,正是如此敢于自我犧牲,為人忠厚正直,待人和藹可親的人。父親非常孝順,他常說:“人不孝就枉為人”。凡是對父母不孝之人他都不屑和他們結交。<br></br></h3></br><h3>父親生前經常跟我講,建國前夕,他是如何憑著一顆紅心,一身靈巧,在外出挑夫過程中是如何神出鬼沒出入白區,走村串戶發動群眾參與抗敵;是如何憑著年輕,一口氣縱跳七個田埂,甩脫敵人,突出重圍,潛回家鄉,看望我們的母親和他的岳母,后來在我的記憶中父親的確對外婆及家人一直很孝敬,只要得了空閑,就要上門看望,噓寒問暖,那份細膩和體貼,勝過孝子,逢年過節還要接來遠在他鄉的祖母與外婆一起相聚,共敘家常,每頓飯第一碗他都是先端給祖母與外婆,每天晚上都要照顧她們洗完腳休息后,才去忙其他的事情。我的母親許老賦性更是慈善好施,處世光明磊落,淑慎端莊,遇上孤兒寡母,不分親疏,母親從來都是傾力相助。</h3></br><br></br><h3>父母的婚姻,皆因彼此傾慕對方美德品性后組成家庭,同心創業,甘苦共嘗。在大集體的日子里,父親在農耕解難中結友會商,母親奉茶侍果盈盈款客,母親弄炊做飯,種菜澆園,父親添柴遞鋤,不離左右,那是父母共渡30余年艱難歲月可敬可親的幸福模樣。多少年來,父母面朝黃土背朝青天,披星戴月,含辛茹苦,上敬長輩,下愛子孫,細致入微,從無怨言,五個兒女中哪個病了急得團團轉,操碎了心,上山采藥煮湯調,下河求醫打點滴,自已身患嚴重肺部疾病,走路都喘不過氣,也擱置一邊卻舍不得花錢去診。</h3></br><h3> <h3>圖片?|?網絡<br></br></h3></br><h3>兒女大了,住房緊張,他干完生產隊里的活兒,趁放工的零碎時間下河坡田地甩胚子,燒窯制磚瓦,不顧雙手粗糙開裂的絞痛,成功新蓋渾磚瓦房,默默的為這個家無私的奉獻著,讓我們在腦海中烙下“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成為人上人”?的深深印記,激勵后人在人生的路上不停地拼搏,做到無愧于心。我上小學五年級時因身體極差又遇母親病故而輟學,他多方想辦法為我返校創造條件,在涼亭中小學考取一中時魯校長擬在專場電影放映前讓我講幾句,分享下學習體會,我有些害怕,父親教會我說,強調話語中一定要表達感恩的意頭,為我壯膽。</h3></br><h3>在黃岡讀書畢業前夕,他專程趕到學校幫我操心成家立業的事,勸我無論談有女朋友與否,建議都得回羅田就業,以回報和建設家鄉。曾記得,夏夜的巴河湖畔,我同父親在自已面臨上調、留校、回鄉中分析利弊,最后還是順從了他的意見,為此,父親略顯欣慰,第二天還專門到照像館請攝影師付在長孫堤的魚船旁合影留念,留下難得且僅有的一張黑白照片。</h3></br><h3>飽經風霜的歲月練就了他“做人得有度量,能容人”?的剛直不阿性格,反右的極左時期,一位武大畢業的上海籍青年,下放到家鄉林場勞動鍛煉,操著普通話,鋤頭不會拿,年少未曾見過世面的我曾感到好奇可笑,他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和人相處要多看人家的長處,不能倆眼瞪得一般大,不可斤斤計較,得有度量,能容人。”父親還盡最大的努力,帶頭給予他應有的保護和生活上的照顧,直至落實政策返城從教,于細微之處見證著以孝治家、勤儉持家、團結鄰里的美德家風?。文革期間,學校一些老師屢遭批斗,不少人邀他參加,他總是婉言推辭,樹立了處事公道、待人以誠的好榜樣。?????</h3></br><h3> <h3>攝影 |?楊益忠<br></br></h3></br><h3><strong><strong>父親如松之影,是樸而不俗的勤儉人</strong></strong></h3></br>父親艱苦樸素,勤儉持家。他常說:“走遍天下愛勤人。”為家人的溫飽生計,他起五更睡半夜,風里來雨里去,節衣縮食,省吃儉用,衣服破了多次補,喜好抽煙自己種。穿草鞋,戴斗笠,披蓑衣,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山溝河壩,都留下了他辛勤付出的腳步,無論是風雨中還是烈日下,都留下了他勞碌奔波的影子。任何事秉承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的理念。<br></br><h3>1976年仲秋八月初五,母親不幸在抗震棚中突發腦溢血去世,小妹才幾歲,一時間淚水潸然,除了大姐剛出嫁外,其他兄妹四人與他相依為命,共克時艱,痛心疾首之中,父親生命的重心一下子傾斜,似乎略顯手足無措,難忘的憶念中,看到父親衰老了許多,堂叔父余老與我們哥兄姐弟商量達成共識,堅持為我們找一位繼母,減輕父親壓力,幫助料理家務,可父親堅決不同意,母親走后還獨自苦捱21年,他像位威武的軍人保護著祖國,像位執著的殘疾人,努力證明自我,更象脫而不俗頂天立地的的青松樹,再猛的風、在狂的雨、再旱的天、再冷的雪,都將踏在腳下,永不言敗,“凌寒知勁節,負雪見貞心”,用一身頑強不屈的毅力,鋼鐵般百折不撓的意志,讓祖國的每一個角落盡顯綠色生命的身影,激勵與命運抗爭的人處處如金子般閃閃發光,樂做樸實無華溫暖他人的勤勉之人。</h3></br><h3>歲月悠悠,仁心依舊。多少年來,慈父既當爹來又當娘,白天田間耕種勞作忙,種菜養豬掃牛場,一日三餐上灶膛,催兒促女進學堂,夜晚梓油燈下共商量,細算增收節支帳,令人痛心的是他時常在夜深人靜時還要含著淚花,戴著老花眼鏡為我們縫鞋補襪、搓洗衣裳,每次當我半夜醒來發現后總是不停地呼喊著父親并跟著大哭一場,父親反倒為我擦干眼淚,安慰我男兒當自強。</h3></br><h3> 攝影 |?汪利群</h3></br><h3>父親常說:“糧食來得不易,糟蹋糧食有罪。”小時候每天吃的都是南瓜、芋頭,還有菜餅和油皮樹粉,大多是粗拉拉的,吃下一口要咀嚼好半天才能下咽,咽得快一點,喉嚨就硌得生疼,有的時候我吃不下去的就丟了,絲毫沒有糟蹋糧食的罪惡感,而父親每次看到掉到地上的碎食時,總是一邊念叨“糧食來得不容易”,一邊撿起來投到石盆養豬。打黃豆的時候,父親連陷進地里的豆子都一粒一粒摳出來,還安排我抽空去撿地里漏掉的稻穗、麥穗等糧食,收揀桐梓、木梓、橡婉、黃荊條等作物變賣兌現。</h3></br><h3>過年時,我們有幸高興地吃上難得的米飯時,他卻固執地坐在一邊啃著雜糧,從那以后我再也不忍心浪費食物了。他節衣縮食始終想著別人,事無巨細掛念著兒孫的一切,為自己之事常常卻放置一邊或刪繁就簡,生前一直強調他去世時喪事不辦,那年為他辭世送行上山前,我本想真情地簡介下他的苦難生平,可不知為么事,此時頭腦一片空白,話哽于喉一句也說不出來,我猜想是不是他在顯靈誡訓我所至。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口袋里裝著少許瓜子糖果,想必是留著給他的內孫外孫解饞。</h3></br><h3>他常常通過平凡的小事,言傳身教,使我和兄弟姐妹們終生受益。在他垂暮老矣的晚年,兒女們長大成人,生活也相對寬裕點,都想接他到各自小家住些時,但他覺得閑住無事做,又不愿給子女添麻煩,還是舍不得那窮山惡水中的老窩窩,住上兩天后,不由分說戴上草帽硬性踏上回老家的路。他是生命不息,奮斗不上,直到1997年正月初三日走完他70年苦難的人生歷程。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實現著自己如松的人生追求,給我們留下了不竭的精神財富。</h3></br><h3> <h3>圖片 |?網絡<br></br></h3></br><h3>逝者已矣,生者追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青山含障,淡月無光,膝下兒女,赤淚盈眶。父愛如山,然深恩未報慚為子,大德長昭,是隱泣難消欲斷腸。情長而紙短,筆拙而意遠,十分才思道不盡滴水之恩,萬千淚水難報養育之情。父親的點點滴滴,音容笑貌,兒女們會終生難忘,父親的大恩大德,諄諄教誨,兒女們會永遠銘記。思親臘盡情無盡,望父春歸人未歸,愿青松不老千年在,孝德精神永傳承。</h3></br><h3> <p class="ql-block">作者與父母和哥兄姐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中間為祖母</p> <h3><strong>作者簡介</strong></h3></br> <h3>閔德元,男,1963年2月生,羅田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職教講師。黨政機關工作多年,現為縣人大辦調研員。先后在《人民日報》《質量報》《鄉村干部報》《新華每日電訊》《環保網》《新農網》《經濟觀察》《財政新聞》《湖北日報》《楚天主人》《湖北政報》《世紀行》《長江云》《今日湖北》《湖北經濟報》《黃岡日報》《鄂東晚報》《黃岡經濟》等報刊網站發表稿件900余篇,多次榮獲新聞宣傳和征文單位表彰。</h3></br> <a data-itemshowtype="11" data-linktype="2"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2ODkzNQ==&mid=2806781241&idx=1&sn=4c9bce3ed7e8bca86231698e180a7b01&chksm=b225ef1185526607462cdd218a0fab7e3d38ddd4007a4b828fa1ef0c1958ae85f3a09ecb0198&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鄉情 | 閔德元:家鄉的“竹海” 情緣">鄉情 | 閔德元:家鄉的“竹海” 情緣</a><br></br> <h3>文字作者:閔德元</h3></br><h3>編 輯:羅田文聯</h3></br><h3>初? ? ? ?審:葉牡珍</h3></br><h3>終 ? ? ? 審:王雅萍</h3></br><h3>聯系微信:wypxy423<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h3>聯系電話:0713-5051905</h3></br><h3>投稿郵箱:1078178283@qq.com</h3></br><h3> <h3>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往期精彩!</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nTQmMPC9DwguZF2x01TuA"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川市|
德惠市|
普宁市|
衡南县|
南康市|
陇川县|
和顺县|
孝义市|
普兰店市|
营山县|
彭泽县|
开化县|
东丽区|
偏关县|
泰宁县|
金沙县|
夏邑县|
西城区|
连山|
肇源县|
新和县|
即墨市|
高雄县|
赤城县|
普兰店市|
班戈县|
正镶白旗|
维西|
磴口县|
丹阳市|
泸水县|
湾仔区|
托克托县|
永济市|
宁晋县|
九寨沟县|
武义县|
正阳县|
讷河市|
揭东县|
丹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