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父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生命中很重要的親人,血緣關系最近的人,反而不知從何寫起,而有關父親的文字我幾乎沒有,近來卻忽然想寫寫自己的父親。以前沒有太關心過父親,直到母親去世以后,才感覺到父親一個人獨居在一個大院子里,踽踽獨行,孤零零地。自己蒸饃,做飯,也不愿到孩子家里住,覺得自由舒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2008年,我有了孩子后,才知道做父母的對兒女有操不完的心。想一想,父親對我們也是一樣 。漸漸地就開始關心起父親來了。怕父親寂寞,我幾乎每周給父親打一個長途電話,已經成了習慣。母親在世的時候,我一個月也可能不給家里打一個電話。參加工作十幾年了,我很少和父親交流,雖然每次回家都是大包小包的,但是和父親說話的次數很少。可以說在很長的時間里父親給我的印象都是嚴厲,倔強,缺少人情味。父愛在很長的時間里,像洋蔥一樣包裹的嚴嚴實實,直到有一天你一層層剝開它的時候才被感動地淚流滿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今年七月份,我們一家三口回老家給母親過三周年。孩子今年兩歲半,是第一次回黃陵,她睡了一路。快到黃陵時,我們叫醒她,問:“付佳,你來過這里沒有?”“來過”孩子稚聲稚氣地說。我心里一熱,孩子也許是隨口說說,而卻觸及了我柔軟的心里。故鄉也許是條生命的河流,無論在那里生長,血液里可能都流淌著故鄉的河水。無論見與沒見,都可能熟悉如故。我們車一到老家門口,父親、姑姑、哥嫂,許多人都在門口等著,見了孩子愛不釋手。許多人都是第一次見孩子,那種情景讓我挺感動的。在家里呆了三天,孩子受到大家無微不至的寵愛,孩子和幾個小姐姐也玩的十分開心,沒有生疏。祭禮結束的第二天,三嫂、媳婦和孩子,老五家三口都先到縣城去了,鄉下蚊蟲很厲害,她們都不適應,我則留下來多呆了一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客人走后,家里冷清了許多,大哥、二哥、父親、還有我在窯洞里長談。茶水一杯接一杯,香煙一根燃著一根,平時大家難得一塊回家,好不容易都聚到一起,就說來話長。父親說他現在七十多了,在農村就算年齡大的了,讓我們給他把墓提前修好,棺材也不要太好,差不多就行了,一切簡單為好。父親說起來若無其事,輕描淡寫。可是做兒子的,聽了卻沉默無語,心里很難受。討論生死,或多或少都讓人產生唏噓,人活一世,草木一春,都是自然規律。但是做子女的,誰都想讓父母健康長壽,一直陪著自己。回家有人噓寒問暖的,有人牽掛著,背后有個大山永遠依靠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第二天一早,我要走了,早晨有點霧氣,很冷,我穿著短袖短褲,身上冷的起雞皮疙瘩。父親一大早起來給我用電飯鍋煮了兩袋奶,又把麻花煮在里面,給我做早點。開始我堅持不吃早點,怕父親麻煩。可是他一再堅持要做。我就讓他做簡單一點。吃過早飯。我讓二哥用電動摩托送我,可是父親堅持自己送我,嫌二哥騎車不老練。吃過飯后,我就坐著父親的電動三輪摩托車到鎮上去,出了村口,霧氣很重,涼涼的。他說忘了給我拿件外套,堅持要把自己的褂子讓我穿上,我堅決不肯,他只好作罷。通往鎮上五六里的路,細碎石子的路,我坐著七十多歲的父親騎的車上幸福地眼淚都要流下來。父親開的很穩,有一個小坑他都要避開,讓我絲毫感覺不到顛簸。通往鎮上的這條路,從坑洼不平的土路,鋪著石子的路到現在的柏油路,我不知走過多少次了,這條小路,是連接我人生的小路,讓我從這個偏僻的小村走向更寬廣的地方。多少年來都是我一個在默默地走,回家時心情迫切,離開的時候戀戀不舍。而這次父親第一次送我在這條鄉間小路上,多少讓我非常感動。到了鎮上,我坐上車,車上人沒坐滿,還要等,我讓父親回去,他不肯,非要看著我走了以后才回去,執拗地像小孩子似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到縣城,接老婆孩子一起坐大巴車,過了幾個小時后又回到了渭南的家。妻兒又和平時在家一樣快樂,我卻半天難以從老家的情緒中緩過勁來。感覺在老家沒呆夠,回想起父子之間許許多多的往事,竟沒有一點有抱怨的地方,過去一直耿耿于懷的事情,現在就沒了個蹤影。留下的只是甜蜜的回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我們兄弟五個,性情各異。三哥性格最好,吃苦耐勞,勤快干凈,遇事情有主見。其他兄弟也不錯。惟獨我脾氣倔,小時候調皮,不太聽話,父親總嫌我愛和他頂嘴,常常少不了打罵。很長時間,我總認為父親是最不喜歡我的,也許是我的性子倔,父親脾氣也倔,兩個人都倔到一起了。不過父親對我們學習上要求很嚴厲,我們兄弟四個的學習都不錯,都是考學跳出了農門。前多少年,好像只有考學才是農村孩子惟一的出路。從這方面來看,父親也挺偉大的,至少在孩子們心里是偉大的,以一個農村人的眼光和閱歷在90年代就能不惜一切代價,供孩子上學,吃苦受累,的確是很不容易的。而能這樣理解也是多年以后我才能感受到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我上四年級的時候,鎮上逢物資交流大會,家里來了很多親戚。父親讓我和表哥到溝里抬水去。我可能貪玩,沒有去。父親大怒,提了一個斧頭,滿世界找我。后來在打谷場上找到我,提個斧頭追我,看到這陣勢,嚇的我撒腿就跑,跑著跑著,有一個土崖,我慌不擇路,一下子就跳下去了。父親扔斧子砍我,沒砍著,斧子也掉下崖。我那時小,也沒摔著什么,就繼續跑到村外。那時農村蕎麥剛收購,扎成一隴一隴的,晚上我就躺在野地里的蕎麥隴中睡覺。第二天實在餓的不行,就悄悄回到村子里看看情況,剛好母親也讓哥哥四處找我,我就忐忑不安地回家,父親也沒再說什么。這件事給了我幼小的心靈很大的傷痕,以至于我后來上初中,高中,慢慢長成半大個小伙子,我自己又處在青春叛逆的年齡,和父親走的越來越遠了。很多事情上我和父親的想法差異很大,我的內心比較敏感,稚嫩,父親卻總是以粗糙般的方式來對待。上高中的時候寒暑假回來,我們都因為許多瑣事,父親往往發怒,讓我們的關系劍拔弩張,互不相讓。有時他打我耳光我都不在乎。我無法想象,我如果一直生活在農村,經常和父親在一起,那怎么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離開他,走的遠遠的,后來我的愿望也實現了。那時父親什么都不管,自己也只有靠自己,兄弟們的自立性都很強,自己找工作,自己掙錢娶媳婦。很多事情上,幾個嫂子們對父親的意見都很大,都覺的他做許多事情不近情理。八六年大哥結婚的時候,父親去延安參加婚禮去了,帶了一千元錢,回來一分不少又帶回來了。就像一個客人去參加婚禮去了,其實他應該是給兒子娶媳婦去了。這件事讓哥嫂多年對此耿耿于懷。從大哥方面考慮父親做的不好,也在情理之中。其實現在想想,父親也屬無奈之舉,因為窮,一年從土地里能收入多少錢呢?而家里還有幾個孩子上學,需要學費。寧愿被大嫂埋怨,也硬著頭皮沒往出掏錢。可能在他的思想里,城里的條件是不錯的,自己不管也可以,可是農村還有幾個孩子要上學,地里還需要化肥,沒錢是不可能的。現在想想,也能理解父親的做法。如果有錢,誰不想風風光光的呢。可是環境誰也改變不了,貧窮只能一點一點克服。在偏僻的農村里,或許在他的意識里,只有不惜一切代價把孩子供上學,才能是擺脫貧窮落后的唯一途徑。生活的艱辛使父親的脾氣經常發怒,稍有不順就拳腳相加。我上學后,和許多同學聊父親的話題,知道許多同學的家長都沒打過他們,讓我很吃驚。覺得在農村,父親沒打過自己的孩子簡直不可思議。父親像牛一樣辛苦地勞動著,耕地、鍘草、養牛、收割、碾場,一年四季忙不完的農活。自己燒磚,自己拿起瓦刀箍窯。為了多掙錢,冬季農閑的時候,學了瓦匠,冬季給人箍窯,沒有手套,全是用手拿磚。幾萬個磚塊就這樣在他手上經過,蓋起了一眼眼漂亮結實的窯洞。大冬天雙手裂開的口子一道一道的,看的都讓人心酸。有個手藝還能好點,不全靠土地上生活。后來村里有了蘋果以后,家家戶戶的生活就好了,也都慢慢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農村的苦,我們是有著很深的感受,不在農村不知道農民的艱辛,不在農村不知道父親的偉岸。許多人走出農村后,看不起農民,這是我不能理解的。出身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故鄉不能選擇。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又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大成人,我們終生都應懷感恩之情,而不能怪自己的父母沒本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時間可以讓人改變很多,慢慢地父親也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脾氣也好了許多,變的平和,和藹,對孫女們疼愛有加。過去不茍言笑的他,現在卻能讓孫子們在他脖子上架著,樂呵呵呵地享受著天倫之樂。父親沒有給我帶過一天的孩子,我也沒有怨言。也許父愛是座大山,在你爬上山頂的時候才能感受到了大山的雄偉,厚重。父愛在偉岸的同時給了兒女前進的力量。其實,父親是愛我的,手心手背都是肉;父親是疼我的,只是把愛隱藏的太深。多年的不理解,隔閡,代溝。終于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后理解了做父母的不易,理解了父親。縱然父親有太多的不是,但能把我們養大成人,還有什么不能原諒父親的。還有什么對父親埋怨的。現在對父親的牽掛是難以抗拒的,是發自內心深處深深的愛。在老人健在的時候,多回家看看,把老人接過來住住,讓他充分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不要一個人孤孤單單地活著。父親給予子女美好的生活,子女也要讓父親生活在溫暖的陽光里,讓他時時刻刻感受到我們在關心他,熱愛他,讓他生活的更好。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寫于2010年七月</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沙县|
香河县|
内丘县|
南宫市|
皋兰县|
进贤县|
文成县|
祥云县|
巴林左旗|
萨嘎县|
阿克陶县|
崇仁县|
昭平县|
永安市|
惠水县|
临夏县|
高碑店市|
黄山市|
富民县|
全椒县|
晋江市|
寿光市|
句容市|
广州市|
双流县|
吴川市|
榆林市|
泰来县|
咸宁市|
德保县|
行唐县|
巴里|
华蓥市|
略阳县|
安岳县|
巩留县|
南涧|
托克逊县|
个旧市|
北碚区|
蒙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