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人在旅途:江浙五市篇(三)

祈禱和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第五站:蘇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昨天游玩西溪累了,早晨八點多才起床,洗漱完畢下樓吃早點,收拾行李辦理退房手續,然后打車到杭州東站準備乘高鐵去蘇州。昨天晚上查過了,杭州到蘇州的高鐵車次很多,基本上半個小時一趟,所以就沒有預定,想著到時候趕上哪趟就坐哪趟。結果到火車站一看情況不對,上午發往蘇州的車次全部售罄,下午最早的也是三點半,而且票數也沒幾張了,無奈之下趕緊手機下單買了下午三點半的車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坐在候車廳緩了緩,還是覺得不對勁,現在剛上午十點多,這離下午上火車還有五個多小時呢,不能就這么傻傻的等著呀,乘大巴也能去蘇州呀;于是,立刻手機上退掉火車票,打車前往杭州汽車客運中心,還真巧,有11點發往蘇州的大巴,立刻買票上車,兩個半小時后順利到達蘇州北廣場汽車客運站,然后打車約二十幾分鐘到達預定的玖久印象酒店(姑蘇區觀前街店);斜靠在床上看了看時間,剛剛下午兩點;幸虧及時換車,要不現在還在杭州火車站傻傻的等著候車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金雞湖景區(4月25日·入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午在酒店里休息,五點左右出來,從觀前街乘坐地鐵4號線,再換乘1號線到達金雞湖時代廣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金雞湖原來就是一個大漁場,20世紀90年代,隨著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金雞湖開始了從養魚場向商務旅游的轉變。經過數年的整體開發和治理,金雞湖景區以其獨特的氣質與神韻展現在世人面前,已經成為了蘇州時尚旅游的新名片,被國家評定為“5A級旅游景區”。</span></p> <p class="ql-block">金雞湖景區是全國唯一的具有商務旅游特質的景區,為“國家商務旅游示范區”,景區總面積達1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近7平方公里,沿著金雞湖環湖步道走一圈約十五公里;景區內主要有“誠品書店”、“文化藝術中心”、“東方之門”、“音樂噴泉”、“月光碼頭”等十幾個景觀,而且整個景區免票,你想去哪兒就去哪兒,你想怎么看就怎么看。</p><p class="ql-block">我們沿著誠品水岸大道一直向西,遠遠地就看到了“東方之門;然后穿過“春到湖畔”廣場,來到月光碼頭。有些景觀實在是太遠了,只能是隔著水面靜靜地觀賞。</p> <p class="ql-block">我們所觀賞的幾處景觀都很有特色,其中誠品書店是臺灣誠品書店在大陸的第一家分店,就在時代廣場旁邊,外部的建筑形式很有特點,里面的空間也非常大,除了書店外,還包括文藝沙龍、實驗劇場、畫家工作室、音樂空間等,是一個集結了文化、表演、藝術、商業、觀光的綜合體,其經營模式非常有創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東方之門是由兩棟超高層建筑組成的雙塔連體建筑,塔樓總高度為278米,網上戲稱為“秋褲樓”,哈哈哈,一左一右兩座塔樓加上中間的裙房,還真像是一條大秋褲,遠遠地隔著湖面望過去,這條大秋褲在各種燈光的照射和點綴之下,不斷地變幻著不同的色彩和圖案,倒也顯得分外妖嬈……</span></p> <p class="ql-block">位于金雞湖畔的蘇州文化藝術中心,是蘇州市的文化地標,有“小鳥巢”之稱,占地近15萬平方米,由大劇院、音樂廳、電影院、美術館、文化館、培訓中心、商業中心等構成,同時也是蘇州交響樂團、蘇州芭蕾舞團駐地,還是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永久評獎基地。可以說,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就是蘇州文化藝術的重要堡壘和前沿陣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月光碼頭,是金雞湖景區游客的集聚地,也是金雞湖商圈里的一大靚點;這里有多家高端酒店、時尚酒吧、特色餐飲、歌廳舞廳等,再加上異國風情的建筑景觀和五彩繽紛的燈光照明,使得月光碼頭在夜色中充滿了絢麗迷離的神秘色彩;每當夜幕降臨之際,碼頭上人流如織,游客們可以在這里乘船游覽金雞湖的夜景,也可以在這里休閑娛樂享受美食;總之,只要掏銀子,就可以享受生活;這就是月光碼頭所打造的以“夜天堂”為核心理念的蘇州月光經濟產業模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月光碼頭是金雞湖景區最具人氣的地方,也是觀賞金雞湖夜景的首選之地;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月光碼頭就像一個凸出的半島,深入水區最大直徑為60米,視野非常開闊;沿著半圓型的水長廊,向西可以看到東方之門,向東可以看到摩天輪,與文化藝術中心更是近在咫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蘇州是一座以著名的古典園林景觀而聞名天下的古老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座經濟建設商務旅游快速發展的現代化城市;作為蘇州時尚旅游新地標的金雞湖景區,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游客的喜愛;在這里,現代藝術與古典園林交相輝映,產生出一種獨特和諧的火花,給人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金雞湖景區,一個城市湖泊的傳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楓橋·寒山寺(4月26日·上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一首古詩人們早已是耳熟能詳,那就是唐代詩人張繼所寫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張繼途徑寒山寺時寫下的作品,詩里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描寫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感受,同時也表達出了詩人的羈旅之思和家國之憂。這首詩紅了楓橋,火了寒山寺,從此詩韻鐘聲,千古傳頌,楓橋和寒山寺而知名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天一早,我們慕名前往楓橋和寒山寺;出酒店乘公交很方便,在觀前街乘坐301路公交車,在何山橋站下車,然后步行約800米就來到了寒山寺的大門,門票20,另又購百元香火,怎么說寒山寺也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又恰逢農歷十五,燒香拜佛祈福是很自然的事情。</span></p> <p class="ql-block"><b>寒山寺:</b>寒山寺始建于東晉之后的南朝(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統稱為南朝)年間,原為妙利普明塔院,后逐漸敗落;到了唐朝貞觀年間,一位名為寒山的高僧來到此地,重新創建寺廟并做主持,并改名為寒山寺。</p><p class="ql-block">寒山寺不大,占地面積約一萬多平米,歷史上曾慘遭五次火毀,但火后總能重建,最后一次重建于清代光緒年間,因此我們所看到的寺院大多為清代建筑,寺中處處皆院,錯落相通,就像姑蘇城內一處古香古色的園林。</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是和合二仙修行成仙的地方,走進寒山寺,可以發現這里供奉著寒山和拾得倆位高僧的佛像,傳說中這兩位高僧就是和合二仙,據說他們的師傅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臨終前給了寒山半部真經和一枝荷花,也給了拾得半部真經和一個錦盒,并告知兩位徒弟,一定要保管好此物,今后若失散一定要以荷花和錦盒為證相認;后因戰亂寒山與拾得失散,多年后兩人在寒山寺相遇,并將荷花和錦盒取出為證,半部真經也合為一體,倆人得到一部和(荷)合(盒)真經,齊聲誦讀,從此得道成仙,成為人們所供奉的和合二圣。</p><p class="ql-block">在寒山寺內建有寒拾殿、寒拾亭、寒拾泉等,可以說寒山寺就是和合祖庭。來到寒山寺的寒拾殿,在和合二仙的塑像前點一縷清香,雙手合十許下心愿:愿祖國太平昌盛,愿社會穩定和諧,愿每個家庭都幸福美滿,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寒山寺內,隨處可見一些詩文碑刻;長廊之壁、鐘群之間、殿亭之墻、寺院之內,均有碑刻安置。這些碑刻詩文,均出自于名人雅士之手;在這些碑刻中,《楓橋夜泊》詩碑最為有名。其中在普明塔院的圍墻下,有一塊清代進士俞樾書寫的《楓橋夜泊》石碑,已成為寒山寺中的一絕。</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素以鐘聲聞名天下,當年唐代張繼寫《楓橋夜泊》時的那口古鐘早已湮沒無存,現在寒山寺鐘樓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懸掛的鐵鐘是清代江蘇巡撫陳葵龍重修寒山寺時仿舊鐘式樣鑄造的,鐘高約1.2米,直徑也是1.2米,重約2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依照佛教的傳說,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因此在每年的除夕晚上,寒山寺都會舉行敲鐘儀式,鐘響108次,每一次代表一個煩惱消失,聽完鐘聲,來年人們的所有煩惱便可隨著鐘聲而消散遠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寒山寺的鐘聲不但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內涵,還有更深刻的佛門禪意,這就是“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菩提,在梵文中意為“覺悟”、“大徹大悟”;所以來寒山寺的人們都要親耳聆聽一下寒山寺的鐘聲。當然,只要你愿意掏銀子,在鐘樓10元錢你可以敲三下,也就是花錢買個心理上的慰藉,或當是給寺廟捐個香火錢吧。</span></p> <p class="ql-block"><b>楓橋:</b>楓橋就在寒山寺的旁邊,從寒山寺的西門出來,右轉穿過一條充滿江南韻味的街巷,也就百步之遙,就到達了唐代張繼《楓橋夜泊》里所寫的楓橋。</p><p class="ql-block">據說楓橋原名“封橋”,古時橋旁建有驛站。由于大運河在此通過,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車在此交匯較多,楓橋附近也是停泊歇息之地;按古時規定每到夜里橋下航道要封鎖起來,清晨開柵通行,此橋便因此得名為“封橋”。后因張繼《楓橋夜泊》的詩而易名為“楓橋”,并沿襲至今。</p> <p class="ql-block">據悉,當年張繼夜泊時所見的唐代古橋早已不存;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楓橋,是清同治六年重建的。橋長約40米,寬約5米,跨度10米,是一座半圓形單孔石拱橋。游人可以乘坐小船穿行于橋洞之間,或在橋上走走停停,感受一下古橋、古鎮、古剎的清幽景色,領略一下《楓橋夜泊》的意境;也許你聽不到夜半的鐘聲,也許你也看不到點點漁火,但你用手去輕輕觸碰那歷經風雨沖刷或經人們常年撫摸而略顯光澤的橋欄時,總能感覺到楓橋的滄桑久遠。</p> <p class="ql-block">自唐代詩人張繼寫下《楓橋夜泊》之后,楓橋已成為無數游客的攬勝之地,千百年來,凡是來蘇州的游客,都要到楓橋領略一下楓橋的詩情畫意,特別是一些文人墨客,無論是仿作還是和詩,都會留下一些很有意境的詩句,百度一搜,還真不少,唐宋元明清各摘錄一首,與朋友們共賞:</p><p class="ql-block">[唐]·張祜,《楓橋》:長洲苑外草蕭蕭,卻算游城歲月遙。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p><p class="ql-block">[宋]·俞桂,《楓橋寺》:湖水相連月照天,雁聲嘹嚦攪人眠,昔年曾到楓橋宿,石岸傍邊系小船。</p><p class="ql-block">[元] 孫華孫,<span style="font-size: 18px;">《楓橋夜泊》:</span>畫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楓有客愁。二八蛾眉雙鳳吹,滿天明月按涼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span>高啟,《泊楓橋》: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幾度經過憶張繼, 烏啼月落又鐘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李繩,</span>《楓橋夜泊》:又復匆匆賦遠征,烏啼霜月若為情。寺鐘漁火楓橋泊,已是思家第一程。</p><p class="ql-block">相比之下,還是張繼的《楓橋夜泊》最好,最有意境,最有韻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時光穿梭,在我們當代,有一首非常熟悉的歌曲《濤聲依舊》,其背景就是詞曲作者陳小奇重讀《楓橋夜泊》時而突發靈感而創作的,以反映他們這代人(50后)的一種邊緣狀態,即處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夾縫中的那種狀態。為了表達這代人的困惑,于是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而又引起很多人共鳴的歌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無助的我,已經疏遠了那份情感,許多年以后才發覺,又回到你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久違的你,一定保存著那張笑臉,許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復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很多人以為這是一首情歌,記住,這可不是一首情歌喲……當然,你也可以把它當作情歌來唱,因為這首歌的詞曲非常優美動聽,意境深遠,蘊含著一種淡淡的溫婉和憂愁,還有一些淡淡的遺憾和失落……失戀是不是也是這種感覺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虎丘 · 留園 · 怡園(4月26日·下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游覽完楓橋,在寒山寺南乘坐301路公交到兒童醫院,再換乘游1路直達虎丘景區北門。</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虎丘:</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虎丘景區是蘇州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從建園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園內有塔、殿、橋、亭、樓、閣、墓等,其年代久遠,類別多樣,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門票70元/人,稍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來虎丘,一看塔(虎丘塔),二看池(虎丘劍池);其中虎丘塔建于宋代,已有一千余年歷史,是蘇州古城的標志。虎丘塔高七層呈八角形,為磚身木檐仿樓閣形寶塔,現存磚砌塔身高約50米。據記載,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起虎丘塔就向東北方傾斜,塔身最大傾斜度約為4度,因此虎丘塔也被稱為“東方比薩斜塔”。建國后蘇州園林局對虎丘塔進行了維護,圍箍塔身,加固地基,保證了虎丘塔的穩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虎丘景區的中心地帶千人石平臺的北邊,有一個月洞門,月洞門旁邊的石壁上刻有“虎丘劍池”四個大字,進入月洞門就是劍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劍池是虎丘景區最為神秘的地方,據說吳王的墓葬就在劍池底下,還藏有吳王隨葬的三千把寶劍。一進入月洞門,頓覺池暗生寒氣,空山劍氣深,兩片陡峭的石壁拔地而起,一座拱橋飛懸在半空,中間石泉一道,劍池狹長,南寬北窄,好像一把平放的寶劍,陽光斜射在水面上,冷光閃閃令人心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虎丘塔和劍池是虎丘景區最為出名的景點,而其它的景點也都各具特色,譬如千人石、冷香閣、擁翠山莊、萬景山莊等,也值得游客前往游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千人石又稱為千人坐,大石盤平坦光滑,面積有數百個平方,中間兩大塊巖石凸起頂面,四壁如刀削而成。相傳晉代一人稱生公的高僧從長安云游到此,曾于此石上講經說法,下有千人列坐聽經,故取名“千人石”,又名“千人坐”,對面石壁上“千人坐”及“生公講臺”大字為后人所刻,宋朝曾有人為此賦詩:聽經人散蘚花深,千古誰能更賞音,只好岸巾披鶴氅,風清月白坐彈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千人石的旁邊,順著石階自然而上就到了冷香閣。冷香閣出名,出名在賞梅。在冷香閣的庭院里,種植了幾百株梅花,每年的早春時候,紅苞綠葉,疏影暗香,吸引了眾多的游客,成為蘇州著名的賞梅之地,被稱為蘇州的小“香雪海”。</span></p> <p class="ql-block">出冷香閣南行,順山道蜿蜒而下,即可至擁翠山莊。擁翠山莊是一座山地小園,面積不大可別有景致,亭臺樓閣依山勢而建,峰石錯落,花木蔥郁,<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圍墻隱于枝間,屋角藏在葉中,山莊坐擁一片翠綠,也許“擁翠山莊”便是由此而得名的吧。</span></p><p class="ql-block">擁翠山莊建于清·光緒年間,是清末蘇州狀元洪鈞出資所建。洪鈞是蘇州吳縣人,同治七年考中狀元,歷官學政、兵部左侍郎等職,光緒年間曾代表清朝出使俄、德、荷、奧四國。也許洪鈞不是很出名,但他的夫人賽金花卻名揚天下;賽金花十六歲時嫁給洪鈞,并陪著洪鈞遠赴四國成為公使夫人。可命運多舛,七年后洪鈞去世,賽金花因妓女的出身而被洪家趕出狀元府,只身逃往上海。后兩次再嫁高門,無奈紅顏薄命,丈夫均因病離世而去;三次婚姻,三次世事的捉弄。賽金花跌宕起伏的半生繁華,最終在貧窮饑寒中落下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萬景山莊,是虎丘景區中一座經典的仿古建筑園林,莊內假山瀑布,松林小溪,堂軒亭閣,回廊曲徑,自然景觀與仿古建筑融為一體,成為虎丘風景區中又一個園中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萬景山莊最大的亮點就是盆景,蘇州盆景的藝術精品大都集中在這里了,各種各樣的盆景有數百盆,盆景之多列蘇州市各園之冠,因此萬景山莊有中華盆景第一園之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盆景,是蘇州園林景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所謂一盆一景一世界,一山一水一乾坤,充分反映了盆景愛好者對盆景藝術的獨特情懷;因此可以說萬景山莊是無數盆景愛好者心目中的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留園:</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從虎丘景區出來后,在虎丘路站乘坐游1路公交,也就五站地到達留園。門票55元/人,出于本能,伸手掏銀子,購票入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留園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為中國少見的大型古典私家園林,后隨著歷史變遷,幾經易主,并由于戰爭連綿不斷而逐漸荒廢;一直到新中國建立,蘇州人民政府決定修復留園,幾經修繕整治改造,煥然一新,并對外開放,供人參觀瀏覽。每日來游者數以萬計,無不交口贊賞,被譽為全國四大名園之一(蘇州拙政園、蘇州留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span></p> <p class="ql-block">留園是中國著名的古典園林,占地約兩萬多平方米;外觀入口不大,里面卻別有洞天;園子里約有30多個景點,完全可以說是“一步一景一畫卷,移步換景畫中游”。園中除了常見的疊石假山之外,還有各式各樣以建筑為主或者建筑山水相間的庭園、天井等;景點于景點之間,曲徑通幽,柳暗花明,亭臺樓閣忽隱忽現,盡顯蘇州古典園林含蓄曲折變化無窮之特色,咫尺之內,再造乾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來到留園,有一景必看,那就是冠云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冠云峰,一塊被安置在留園水石庭內的天然太湖石,高約6米,重約5噸,名列江南園林中的湖石之首,太湖石之“瘦、皺、漏、透”的四大特點,都集中表現在了冠云峰的身上:線條優美亭亭玉立宛如一位身材窈窕的少女?體現了一個“瘦”字;石頭表面有交錯的皺褶增加了石頭的神秘感和滄桑感體現了一個“皺”字;石塊中間有大小圓洞,石頭后面的景物通過小洞漏入眼簾體現了一個“漏”字;石塊中洞洞相連上下通透體現了一個“透”字;這就是冠云峰的神奇之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伸展如冠,近可臨云,這就是神奇的留園冠云峰,歷經千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妙曼地屹立在留園的水石庭中,她是留園的標志,也是留園歷史變遷的見證,更像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觀世音(冠云峰又被稱為觀音峰),保佑著一方百姓的平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怡園:</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怡園距離我們所住宿的地方觀前街非常近,步行也就幾百米;從留園回來后看時間還早,就去怡園溜達了一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怡園不大,也就是幾千平方米,分東、西兩個園區,由復廊連接過渡。在蘇州的私家古典園林中,怡園也是榜上有名,雖然沒有四大名園那么出彩,但因建園較晚,故博采眾長,吸取各園的精華,精雕細琢,玲瓏別致,倒也自成一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怡園的入口很小很普通,進得門樓便入園中,給人一種別有洞天的感覺,園內假山逶迤,亭榭隱約,竹影搖曳,池水環流,盡顯蘇州古典園林的造園藝術風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怡園是個小眾化的園子,門票15元/人,里面的游客很少,園子里很安靜,景色幽雅怡人,非常適合拍照。東園以庭院、樓臺、亭閣等建筑為主,曲廊環繞,青瓦丹窗;西園以水池為中心,以湖石砌為假山、石洞、石屏等,回廊曲榭,環閣而流。對于喜歡攝影的朋友來說,怡園應該是個不錯的地點,人少清靜,門票也便宜,性價比合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同里·水鄉古鎮(4月27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同里,江南六大水鄉古鎮之一;距離蘇州市區約20公里,從市內乘坐地鐵再轉乘十幾分鐘的公交車即可到達,非常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同里于宋代就建制為鎮,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15條小河把古鎮分隔成了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古鎮連成一體,人們大多擇水而居,幾乎家家臨水,戶戶通舟;住宅大多為明清時代建筑,充滿了江南水鄉小鎮古老文化的韻味,在江南素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曾被中央電視臺評為“中國魅力名鎮十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和其它旅游景點一樣,古鎮門口設卡收費,門票80元/人(通票,憑票可在鎮上的幾個深宅大院及園林游覽);鎮內除了幾大景點及客棧之外,基本上都是原住居民;你可以乘坐小船沿著四通八達的水巷去欣賞小橋流水的江南秀美,也可以行走在鋪滿了歷史與滄桑的青石板路上去感受煙火人家的生活氣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同里在古代就是江南名鎮,始建于明清兩代的深宅大院、亭樓水榭、園林小筑等古典園林建筑眾多,現存的比較著名的有退思園、珍珠塔園、耕樂堂等;我們是從同里古鎮的北入口進鎮的,沿著東溪街向南,先去游覽了鎮里最大的景點珍珠塔景園。</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珍珠塔景園:</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為明代萬歷年間南京監察御史陳王道的私人府邸,稱為“陳御史府”,包括東西兩大院落、后花園、陳家牌樓,祠堂和古戲樓等。整個府邸依山而建,深宅大院,粉墻黛瓦,假山疊石,以亭臺樓閣和曲徑水巷點綴其間,表現了江南文人的清俊之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珍珠塔景園是2001年在陳御史府的基礎上修復及擴建的,占地約2萬平方米,東部為牌樓和住宅,有二落五進房子;西部為后花園,建有池塘水榭及亭臺樓閣。而這后花園也正是珍珠塔景園最精華的部分,園林中小橋流水,長廊通幽,亭臺樓榭掩映在蔥蘢秀翠的林木間,遠處青山如黛,近水倒映似畫,一幅江南私家園林的秀美風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修復后的“陳御史府”之所以取名“珍珠塔景園”,這與江南一帶流傳盛廣的陳王道嫁女演繹而成的故事《珍珠塔》相關,“陳御史府”正是故事的發生地:話說明代官宦之后方卿,家遭變故中途敗落,為赴京趕考來到陳府,向姑母方氏借貸應急,方氏不借反加凌辱;陳女翠娥與方卿青梅竹馬并定有婚約,得知方卿有難,暗中送與銀兩相助,并贈以傳世之寶珍珠塔以表真情不渝;陳御史得知后也是深夜策馬追趕方卿,告知方卿陳家一定會堅守婚約,鼓勵方卿安心趕考完成大業。后方卿得中狀元,封八府巡按奉旨出巡,路過陳府扮道人進入,唱曲講道羞諷其姑,方氏悔愧萬分,頭頂香盤跪接方卿。方卿感慨扶起姑母,姑侄冰釋前嫌。陳府張燈結彩,方卿與翠娥終得完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年,家道中落的方卿被姑母奚落,卻得到姑父陳王道和表姐陳翠娥的青睞,這在那個封建禮教嚴苛講究門當戶對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或許也正因如此,這個故事才會被后人演繹成了彈詞、錫劇、越劇、黃梅戲等多個劇種傳唱至今,除了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傳奇與浪漫色彩之外,其實質也是人們對封建禮教束縛的反抗及對愛情自由婚姻自由的美好憧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從御史府第到珍珠塔景園,一個花好月圓的故事,一座秀美典雅的園林,美好的事物注定會在人們口中代代稱頌,綿綿流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耕樂堂:</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從珍珠塔景園西北門出來,穿小巷,過短橋,也就幾百米,就到了耕樂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耕樂堂也是一處有名的私人古典園林宅院,始建于明朝,因其主人字廷瑞,號耕樂,故取名為“耕樂堂”。朝代更迭,耕樂堂也幾度易主,歷經興廢,現存建筑主要建于清乾隆和咸豐年間,傳統的前宅后園布局,前宅南北兩路各三進住宅,后園分為旱園和水園,亭臺樓閣,曲廊環繞,假山水榭,清幽別致。</span></p> <p class="ql-block"><b>退思園:</b>退思園始建于清光緒年間,該園的主人是清朝官員,后因誤被罷官返回故里,并建造此宅院,園名取退思園有“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p><p class="ql-block">退思園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因地形所限等原因,沒有采用傳統的前宅后園布置,改縱向為橫向,變成了西宅東園布局,在西宅與東園之間建有中庭,以回廊圍合,內部建有迎賓館、歲寒居,望月樓等,為會客、宴客及客人居住之處,左可進內宅門廳及院落,右有月洞門通往花園,即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待客之地,也是內宅與花園之間的自然過渡;整個宅園布局緊湊,格調清新,簡樸無華,可分可合;分者各成院落,合者渾然一體,這在傳統的造園觀念上是個突破。</p> <p class="ql-block">相對于珍珠塔景園和耕樂堂,退思園的名氣更大一些,園子不大,但建筑類型多樣,園子造型精致玲瓏,品味淡雅素樸,意在追求園林的神韻與詩意,在有限的地域和空間內,集假山、亭閣、花木、池塘、水榭于一體,被譽為小型古典園林的典范,和蘇州四大名園(滄浪亭、留園、拙政園、獅子林)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天的天氣不是太好,走出退思園,朦朦細雨淅淅瀝瀝的時下時停;手撐著傘,踏著斑駁光滑的青石板路,走在狹窄悠長的古鎮小巷里,用心感受著煙雨江南水鄉的婉約秀美,兩側青瓦白墻,遠處小橋流水,腦海中不由的浮現出了現代詩人戴望舒筆下的那個煙雨迷蒙的江南《雨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span></p> <p class="ql-block">沿著中川路一直向南,跨過中川橋,就是同里古鎮的南出入口了,不知不覺中已是下午三點多,準備離開古鎮了;站在中川橋向西看,一座高大且造型獨特的亭子橋矗立在綿綿細雨之中,那是泰來橋,和古鎮一樣有著近千年的歷史,是同里古鎮的地標性建筑,從南出入口進出古鎮的人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座橋;安之若素,否極泰來,這座橋仿佛在用千年的滄桑歷史告訴進出古鎮的人們:人生坎坷,生活艱辛,要安然面對生活中的困境,風雨過后,便是彩虹,笑迎烏云散去的那一縷陽光,好運一定會來到你的身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拙政園 · 獅子林 · 蘇州博物館(4月28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晨起來上網查了一下蘇州地圖,拙政園、獅子林及蘇州博物館都在一個區域內,離的都很近,各景點相距也就幾百米,因此計劃今天去這三個景點游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七點半從酒店出發,在觀前街西站乘坐313路公交,十幾分鐘后到達拙政園東門,購票入園(門票80元/人),開始了今天的游覽行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拙政園:</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拙政園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明朝正徳年間都察院御史王獻臣因官場失意而解官回鄉而建造的宅園,園名借用晉代潘岳 《閑居賦》 中的一段話:“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水池邊釣魚,在農田里耕種,在小園內種菜,以供朝夕之膳,這也是政事,所以取名拙政園,表達了園主遠離官場隱居家鄉,過自己的閑適生活之意。用當今現代詩人海子的詩來說,就是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拙政園分為東園、中園、西園三個園區,中園是拙政園的主景區,三面環水,岸線曲折,水中有島,島上有亭,亭臺樓閣倒映水中,為拙政園的精華所在;東園又稱 “歸田園居” ,多為陸地,開闊疏朗,亭閣精美,花木繁茂,假山云墻時隱時現在綠樹竹蔭之中;西園則為清光緒年間拙政園易主后新修建擴充的園林,水面迂回,依山傍水建以亭閣,是當時主人宴請賓客和娛樂的場所,原名 “補園” 。</span></p> <p class="ql-block">總之,拙政園的布局疏密自然,以樓為心,以水為局,山水縈繞,軒廊相連,是蘇州園林中占地面積最大景致最多樣的一座,特別是水面面積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樓閣軒榭建在水池周圍,其間以石橋、回廊相連,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代表了明清兩代園林建筑風格,為江南園林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b>獅子林:</b>從拙政園南門出,沿著園林路向南步行200多米就到了獅子林,門票40元。</p><p class="ql-block">獅子林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據傳元代年間名僧天如禪師的弟子買地造園奉為師居,因園內竹下多怪石,狀如獅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又因天如禪師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獅子巖中峰明本禪師,為了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系,</span>故取名師子林(獅子林)。</p><p class="ql-block">隨著朝代的更迭,獅子林也幾度易主,盡管園林經過了多次興衰變化,但初心未改,其園林風格一直與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使其成為融禪宗之理、園林之樂于一體的寺廟園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獅子林不大,面積約15畝,園內以疊石假山取勝,洞壑宛轉,怪石林立,別有洞天;特別是獅子林的假山群,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曲折、最復雜、規模最大的假山,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假山群采用湖石堆砌,高約60米,山體分上、中、下三層,有曲徑九條,山洞二十一個,橫向迂回曲折,豎向上下起伏;若進得洞內,只聞人聲不見其面,宛如迷宮一般,沒有辨識力和忍耐力,你非抓狂不可。</span></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因為得名獅子林的緣故吧,歷代園主都喜歡收集奇石,并用它們構造假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特別是形象如獅的湖石,更是園主的最愛。</span>據說在獅子林中共隱藏著大大小小約500頭獅子,而尋找這些獅子,也成了人們游覽獅子林的樂趣之一。其實,人們的想象力不同,觀看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獅子形象也有所不同,不用專門去尋找,就是為游覽中增加一些快樂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蘇州博物館:</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蘇州博物館距離獅子林不過300米左右,步行用不了十分鐘。到了門口,用手機在蘇州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預約一下,然后憑預約號碼和身份證在入口處接受核查,核實無誤即可入館參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蘇州博物館在國內還是挺有名的,一是該館的設計出自世界建筑大師貝聿銘之手,二是該館在現代設計構成的基礎上,加入了許多蘇州古典園林的元素,使其成為了蘇州市一處靚麗而又獨特的新景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蘇州博物館最大的亮點,就是古典園林與現代時尚的完美融合;博物館外觀呈幾何形狀,三角形及正方形不斷地繁衍和重構,極具現代特征;玻璃屋頂與石板屋頂相互映襯,晶瑩碧透的玻璃天棚使得自然光柔和地進入到博物館的展區及各活動區域,讓游客感到非常舒適,而且游客還可以透過中央大廳的玻璃一睹院落里的江南水景,感受現代建筑與古典園林相互借景相互映襯的美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置身于博物館外的院落之中,仿佛置身于一座充滿了江南詩意但又新潮時尚的園林之中;時尚的建筑群體與創新的園林藝術互相襯托,院落空間借助于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橋、八角涼亭、竹林及綠植等元素,構成了新的別具一格的山水景觀;遠遠的看去,清晰的主體建筑輪廓與周圍的環境相互映襯,就像是一副美妙絕倫的剪影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就是蘇州博物館,一座充滿創意的在古典園林元素基礎上精心打造出來的時尚新園林。</span></p> <p class="ql-block"><b>藝圃 · 滄浪亭 · 可園(4月29日)</b></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們就要回北京,下午四點半的高鐵,還有些時間,在酒店呆著也是無聊,繼續去游覽園林,就當是在公園里遛彎兒了。</p><p class="ql-block"><b>藝圃:</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藝圃不大,也就五畝地,而且很偏僻,藏在幽深的小巷中。我們從觀前街西站乘坐504路公交,在?閶門橫街站下車,穿過一條狹長的小巷,再轉個彎兒,就來到了藝圃的出入口,門票10元,倒是不貴。</span></p><p class="ql-block">在蘇州人眼里,那些游人如織的大園林,是屬于天南海北的游客的,只有小而偏的藝圃,才是他們自己的園林,逛藝圃,就像是逛自己家的后花園,況且<span style="font-size: 18px;">蘇州本地人可以辦園林卡,年費120元,使用100次,蘇州的園林基本上都可以去,逛兩趟留園就夠本兒了,真是太合適不過了,令人羨慕。</span></p> <p class="ql-block">聽說藝圃的薔薇花是很有名的,四月正是薔薇的開花盛季,果然,剛剛進入藝圃,一條狹長的通道兩側爬滿了薔薇花,雖然已經過了盛開期(薔薇的花期也就一個月左右),但我們來的還算是時候,一棵棵薔薇花在在陽光的沐浴下,蔓延生長,爬滿窗欞和墻頭,微風過處帶來的是薔薇花的縷縷清香。</p> <p class="ql-block">藝圃雖小,可卻精,園林所具備的元素基本都有,亭臺樓閣,水池假山,其布局及風格出自明代的造園手法,簡練疏朗,質樸自然。</p><p class="ql-block">由于藝圃藏于深巷,隔斷了繁華喧鬧,因此園子里很安靜,三三兩兩的本地人悠哉悠哉地散步遛彎,幾乎不見游客,喜歡攝影的朋友可以來這里拍拍照,散散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滄浪亭:</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蘇州園林中,滄浪亭是最古老的一座園林,始建于北宋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一齊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朝代園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滄浪亭初始園主是北宋大臣蘇舜欽,因受政治牽扯被罷官來到蘇州,以四萬錢購得一荒廢園址重新筑亭建園,并以春秋詩歌《滄浪歌》中的滄浪二字為亭起名,又以亭為園命名,而園主也以滄浪翁自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滄浪歌》全文為:“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 全文意思是:滄浪之水清的時候就洗我的冠發,滄浪之水濁的時候就洗我的腳。中心意思就是勸人們審時度勢,隨其自然。而園主蘇舜欽正是想借滄浪之名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既然自己受到政治牽連被罷官回家,不能繼續施展抱負,那就歸隱田園,獨善其身,享受漁歌之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滄浪亭園區不大,也就十幾畝地,園內以山石竹林為主景,山上古木林立,山下水波漣漣,山水之間以曲折的復廊相連,通過復廊上的漏窗滲透作用,使水面、假山、亭榭以及池岸建筑等融為一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到了滄浪亭,必看之景就是滄浪亭本亭了。亭子位于景區入口不遠處的假山上,飛檐流角,古樸高曠,四周環列數百年樹齡的古木,是整個園林的核心。在亭子的石柱上,刻有一幅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上聯意境是那樣雅淡疏朗,下聯情韻是那樣纏綿嫵媚,真是是一幅絕妙佳聯。其實,這副對聯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上聯出自宋代歐陽修的《滄浪亭》詩中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清風明月本無價</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惜只賣四萬錢”;下聯出自蘇舜欽的《過蘇州》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span><b style="font-size: 18px;">近水遠山皆有情</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被清代學者梁章鉅整合在一起成為了滄浪亭的楹聯。雖是集句,卻上下契合,天衣無縫,就像是天生造就的一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滄浪亭景區內花木竹林繁盛自不用說,最具特點的就是環繞園林的復廊。滄浪亭是收費園林,門票20元,可園林卻沒有圍墻,就是依靠這長長的復廊把園林圍繞了起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復廊就是在雙面空廊的中間隔一道墻,形成了兩個單面空廊,園內園外的人各行其道,但由于中間的隔墻上開有很多漏窗,在人們眼中就起到了園內園外相互借景的作用。滄浪亭園外有河,園內是山,通過復廊使園內的山丘和園外的綠水融為一體。園外的人在復廊臨水一側行走,有“近水遠山”之情;園內的人在復廊近山一側行走,有“近山遠水”之感;可謂一步一景,廊里廊外的風景盡收眼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說到滄浪亭的復廊,那必須要說說復廊上的漏窗(也稱為花窗),據說滄浪亭全園的漏窗一共有108式,而且圖案各不相同,除了常見的圓形、方形、多邊形、扇形等外,更有一些非常少見的如海棠形、桃形、石榴形、秋葉形、如意形、花瓶形等;完全可以說滄浪亭的漏窗在蘇州古典園林中獨樹一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漏窗是蘇州園林的象征符號之一。在蘇州的園林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漏窗,而滄浪亭的漏窗更具特色。透過漏窗望去,光影迷離斑駁,景區似隔非隔,景色似隱非現;游人沿著復廊游覽,如同漫步在一條山水畫的長廊中。就像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說過的那樣:“在西方,窗戶就是窗戶,但對中國人來說,它是一個畫框,花園永遠在它外頭。”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可園:</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園就在滄浪亭對面,一條小路之隔,人們從滄浪亭出來,時間充足的話都會順帶腳的進可園溜達一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園很小,現存面積也就五畝地兒,可歷史卻很悠久,是一處始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私家園林,后隨著歷史變遷,幾度荒廢;到了清乾隆年間,朝內大臣沈德潛在此重筑園林,并設立正誼書院,一直延續至清光緒年間。后江蘇布政使黃彭年籌資重修,成立“學古堂”,建“博約樓”,藏書八萬卷,使得可園成為有名的書院園林。民國時期,曾在可園設立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目前,可園就是一個普通的供人們游覽休閑的園林公園。有意思的是,可園不歸蘇州園林局管轄,而屬于蘇州大學,這難道與可園的書院園林歷史有關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進入可園,穿過一個四時風雅的月亮門,一池碧水迎面而來,可園的秀美景色就是圍繞著這一池碧水展開的;雖然沿岸的景觀建筑沒有多少,可欄曲廊回,庭宇清曠,視野倒是開闊。清澈的水面上荷葉漂浮白鵝游弋,蕩起陣陣漣漪;池畔亭臺水榭與池邊柳樹倒映于水中,含蓄婉約,別有一番詩情畫意;靜靜地望去,那白的墻,青的瓦,綠的柳,紅的楓,為小小的可園托起了四時的風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從可園出來,已近午時。我們乘車回到了觀前街,直接去松鶴樓吃午飯。松鶴樓是一座有著二百多年歷史的飯店,始建于清乾隆年間。來這兒吃飯沒得挑,必點松鼠桂魚,這可是蘇州松鶴樓的當家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條魚,一盤青菜,兩碗米飯,絕配啊,吃得那叫一個爽,風卷殘云一般;得嘞兒,回酒店收拾行李了,下午四點多的高鐵回北京,蘇州之旅,吃喝玩住行,完美收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短短五天,蘇州印象頗深;當然,首當其沖還是蘇州園林。五天之內,大大小小的園林走了十幾個,有人流如織的經典名園,也有人少景美的小眾園子,或精致,或禪意,或古樸,或野趣,或玲瓏,或大氣……只有當你行走在其中,才能從不同的園林風格中感受其中的意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真想留在蘇州,像本地人那樣,辦張園林卡,每天到不同的園林里去遛彎,累了就找個幽靜的園林茶舍,喝喝茶,發發呆,悠哉悠哉地度過閑散時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想起唐寅的那首《把酒對月歌》: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span></p> <p class="ql-block"><b>寫在結尾的幾句話:</b>江浙五市行是2021年的事了,那是三年疫情期間的一次幸運之旅,順利而去,平安而歸;并一直堅守至2023年疫情結束社會全面放開。本以為未陽,幸運的躲過一劫,誰曾想病毒陰險狡詐,一直躲在暗處窺視著你并伺機而動,就看你的自身免疫力了。終于還是在劫難逃,今年六月初被病毒擊中,持續發燒一周,渾身酸痛無力,失去味覺嗅覺,抗原檢測呈陽性。雖然談不上痛不欲生,可那也是痛苦不堪。</p><p class="ql-block">該來的會來,該去的也終會去,人生兜兜轉轉不過如此;春已盡,夏已臨,一個轉身,春天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夏天便成了風景,四季輪回中,一切都將不期而遇。發自內心的祈禱世界和平,愿山河無恙,人間皆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END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6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穗县| 虞城县| 左贡县| 宜君县| 濮阳市| 柳河县| 罗田县| 应城市| 河南省| 农安县| 化德县| 康平县| 酒泉市| 宁武县| 铜山县| 三明市| 渭南市| 和龙市| 北碚区| 全南县| 屏边| 托克逊县| 临沭县| 塔城市| 三门峡市| 临海市| 镇坪县| 乐都县| 郴州市| 绥棱县| 印江| 当涂县| 仪征市| 闵行区| 内乡县| 阳东县| 林芝县| 佳木斯市| 丹寨县| 宜春市|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