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月5日下午順利到達措勤了縣城。晚上在飯館吃飯的時候,遇到了一隊包車走大北線的廣東游客,閑聊中得知他們明天也是要走小路經扎日南木錯和當惹雍錯去尼瑪,而且得知現在雨季這條小路難以辨認不好走,于是和他們約定明天我們跟著他們的車隊一起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原本忐忑的心放下了,有本地司機帶路,不用擔心陷車迷路的問題了。但古人有一句話叫“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話很快就在我們身上應驗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天吃過早飯,與他們匯合后出發。我駕駛著猛禽緊跟在那三輛陸巡的后邊,被水侵泡過的土地有些松軟,我過于擔心陷車,所以一直盯著前邊車走過的轍印來走,不敢拉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悲催的事情發生了,一只雄偉的藏羚羊佇立在路旁不遠處,引發了車上人的驚呼,我一分神的功夫,回頭發現前邊的陸巡也為了看那只藏羚羊而急剎車,我一腳猛把剎車踩死,但濕滑的地面無法拉住猛禽巨大的慣性,我的車一頭撞在前邊陸巡的屁股上,車上的氣囊頓時炸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接下來報警、處理交通事故、協商賠償,從上午十點一直折騰到了下午五點多才處理完。我此刻忐忑不安的是,車都撞成了這樣,我們還能否完成下邊的行程?如果行程為此夭折,我該是多么的內疚啊!還是領隊的老驢大心臟,說只要車還能開就接著走。檢查了一下車,猛禽的發動機還能工作,但要處理一下水箱和下垂的保險杠,在縣城里找了個修理廠敲敲打打一通折騰,我們就掛著相又接著出發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離縣城20多公里的扎日南木錯時,天色已經有些暗了下來。由于撞車的事情嚴重影響了心情,匆匆照了幾張相便接著趕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個扎日南木錯是西藏的第三大湖,湖水面積僅次于色林措和納木措,是個咸水湖。這個湖長期處于干化過程中,現在的湖岸已比古岸線低了100米,據說原湖的面積比現在要大2~3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為是咸水湖,湖中的水生生物很少,但湖周邊大片的濕地則是優良的牧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達當惹雍錯的時候已是晚上十一點鐘,要趕到原計劃的位于湖北端的文布南村得后半夜了,于是我們決定就近找個村子先住下來。敲開了一戶藏民的房門,主人熱情的款待了我們,找來被褥安排我們住下,驚魂未定的心情終于漸漸消失在了睡夢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當惹雍錯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它三面環山,缺口處是七峰相連的達爾果神山,湖面形似一個金剛杵,它是西藏最古老的雍仲本教崇拜的最大的圣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惹”是古象雄文“湖”的意思。在公元五世紀以前,青藏高原上曾存在著一個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文明高度發達的古象雄王國,它西起阿里東到昌都,疆域及其遼闊,統治西藏長達數千年之久。象雄王國昔日的王宮就在當惹雍錯附近窮宗山上,這里既是象雄王國的中心,也是西藏古老的雍仲本教的發祥地,雍仲本教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廣泛傳播,是西藏人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到了公元645年的時候,象雄王國亡于吐蕃王朝,而雍仲本教仍流傳至今,它是象雄文化的傳承者,我們今天看到的轉山、拜湖、風馬旗、瑪尼堆等等,都是雍仲本教傳承下來的古象雄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昨晚住的村子在當惹雍錯的西岸,要去位于北岸的文布南村,還有70多公里的路要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布南村是一個神秘的存在。它坐落在美麗的當惹雍錯湖畔,面朝大湖,背靠藏北無人區,與世隔絕,人跡罕至,好似一個世外桃源。然而這里曾是西藏文明的中心,西藏本土宗教的發源地,人稱這里是“最西藏”的地方,是“神之居所”,它被人們稱為“西藏最美的村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布南村的人都信奉雍仲本教,所以這里還有另外一個稱號——本教的最后一個部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當惹雍錯的北邊30多公里還有一個小湖叫當穹措,它原來曾與當惹雍錯同屬一湖,后因地殼變動,湖水退化,才成為當惹雍錯的姊妹湖。路旁的亂石就是昔日當惹雍錯的湖底,看旁邊山崖上那極度扭曲的巖石紋理,就可知地殼曾經發生的變動之劇烈。</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布鄉坐落在當穹措的北岸,形態看上去跟文布南村很相似,所以這里也叫文布北村。這個村半農半牧,除了飼養牛羊,在湖邊還種著大片的青稞和蔬菜。</span></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穹措的湖水在天空云層的變化下,時而湛藍,時而碧綠,時而變幻出多種顏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布北村中有一個當穹寺。與文布南村全村都信本教不同,這個村的人都信奉黃教,也就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可見在歷史的變遷中,西藏宗教各派勢力此消彼長爭奪激烈,而實際上它們也在彼此吸收相互融通,本質上并沒有太大的差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圍著轉經筒誦經已成這里藏民們每天生活的主要內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今天還要趕到尼瑪縣城,從文布鄉到尼瑪縣有80多公里的路程,今天又要趕夜路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8月8日一早,先給猛禽的備胎裝上從拉薩送到的輪胎,這下我們的心里踏實了許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我們要從尼瑪前往雙湖縣。雙湖以前一直是個辦事處,后又成為特別行政區,直到2012年才正式成為縣。這個縣地處羌塘的核心區,它的北邊就是可可西里無人區。雙湖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它平均海拔超過了5000米,全年的平均氣溫是零下5度,凍土期超過280天,全年8級以上的大風天氣超過200天。從這一堆數字可以想象這里的自然條件是何等的嚴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從尼瑪縣到雙湖的路程是我們此行最有挑戰性的路段,出發前我們就預見到了它的艱難。它先要沿317國道到色林錯后從一個岔口轉入301省道,再在多瑪鄉轉入51號縣道,全程近400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出門就遇到了這樣的路段,我們不得不祭出人肉大法,脫鞋下車用腳感受這冰冷的土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否則可能就會是這樣的結果。這輛困在這里已半夜的車我們自然不能袖手旁觀,掛上牽引繩用猛禽的蠻力給拉了出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片美麗的大湖就是色林錯,它是西藏的第一大湖,我們這里看到的僅僅是它的一個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湖邊看到了一群藏羚羊。藏羚羊的生活習性很獨特,雄性和雌性的活動模式不同,所以常見雄性的三五成群在一起,雌性的一群在一起,也常見一只雄性藏羚羊率領著十幾只雌性藏羚羊,很少看到大群混居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轉入301省道,路況變成了這樣。</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遭遇出來后的第一次陷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畫面,前邊走的是牧民們放養的羊群,而跟在后邊的,竟然是一群雌性的藏羚羊。</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路旁的一個不知名的鹽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途徑多瑪鄉,幾個藏民正在給一大群羊剪羊毛。恕本人孤陋寡聞,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剪羊毛,腦中的印象是那首外國歌里唱“羊毛剪子咔嚓響……”。</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個婦女負責捆羊,只見她抓住羊角牽過一只羊來,一發力把羊放倒在地上,然后用一根小麻繩把羊的兩只后腿綁在一起,然后是下一只。</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說是剪羊毛,不如說是“剃羊毛”或是“刮羊毛”,因為他們手里用的不是剪刀,而是一把雙面帶刃的大砍刀,一點一點把羊毛割下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路途艱難,昨天照例又是趕夜路才到了雙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今天要去雙湖附近有世界第三極之稱的普諾崗日冰川。一早去縣里唯一的加油站加油,結果人家10點鐘才上班。等我們10點鐘再過去,又說現在縣城停電。向加油站的人要來管電的人的電話,開動三寸不爛之舌一通好話,人家總算答應給供一會兒電。沒過多久,電果然來了,加油機能工作了。原來這個縣城的供電是靠太陽能,這幾天陰天下雨,電能不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普諾崗日冰川位于縣城東北90公里,有一條政府花錢修的土路通往那里。但這條路脆弱不堪,下點雨它就斷了,逼著你不得不下路繞行,然而,下邊等著你的往往是泥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輛掛北京牌的車昨天就陷在了這里,已被困了一夜,看我們的車開過來,終于見到了救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陸虎車軸距短,且底盤能升降,率先通過了斷口。而猛禽車軸距太長了,結果被卡住。</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可能有朋友會說:干嗎非要從斷口過,從旁邊繞一下不行嗎?親,旁邊我們下去拿腳探過,別說車了,人往那一站,泥就糊到了腳脖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折騰了半天,好歹總算把猛禽弄了過去,接著奔向普諾崗日。</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沒想到興沖沖到了冰川跟前,卻有人拉了根繩守在路上,門票一人300元!那可是蓋著旅游局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一天也不見得能來一個游客的地方,門票竟然是天價!它是吃準到這兒的人都是費盡了千辛萬苦,不會甘心白跑一趟的心理,狠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樣的玩法簡直就是攔路搶劫!我們又不是沒見過冰川,干嗎任他們這樣宰,于是我們只是遠遠拍了幾張照,就調轉車頭回雙湖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月10日,我們離開雙湖前往班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的還是進雙湖的那條路。因為來的那天是趕的夜路,傳說中的雙湖我們一個都沒看到,何況,據說湖邊還可能看到大群的藏羚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一行人睜大眼睛一路開一路張望,突然,一個美得不可言狀的小湖出現在右側路旁,我們一陣歡呼,一打方向奔著湖就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湖旁有個小山坡,我們爬上去一通的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湖實在是太美了!那湖水藍得簡直是不像話!我們這一路見過這么多的湖,沒有一個能比這個更漂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說雙湖就是因為有兩個美麗的湖而得名。實際上雙湖縣周邊有上百個湖,這片藏北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湖泊最密集的地方,使雙湖得名的事實上是當初雙湖辦事處門外兩個不知名的小湖。但后來來這里的驢友們認定,雙湖就是因為有兩個特別特別漂亮的湖,去了雙湖一定要去看看。我想這個湖一定就是驢友們說的其中之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誰知這么美麗的湖卻暗藏著兇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湖旁沒有見到藏羚羊,這個喜歡遷徙的物種這時候不知道轉悠到哪里去了。只看到湖旁有成群的水鳥在嬉戲游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喜歡打鳥的余總想盡量靠近湖邊,然而,樂極生悲的事情發生了,陸虎車深陷泥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剛開始陷的不深,但陸虎車幾經掙扎,四個轱轆全都埋進了泥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猛禽見狀趕來救援。從前邊拉,陸虎紋絲不動,猛禽的車下反而被輪胎刨出了小坑。趕緊換到后邊去拉,這回不敢靠近,兩根牽引繩接起來從遠處拉。兩車一起發力,但只見猛禽四個輪子一陣空轉,瞬間車身下出現四個小坑,趕緊叫停已經來不及了,猛禽也陷在了泥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下可好,兩輛車都陷了,只能呼叫救援了。手機沒有信號,攔過路車公路離著湖邊有一兩公里,這條縣道一天都不見得有車經過。我們這時搬出了救命的大殺器——衛星電話。然而信號斷斷續續,撥通了也是永遠沒人接,這個離天這么近的地方信號也不靈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是我們出來后最絕望的一天,在海拔5100米的無人區我們被困在了泥潭,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而遠處的一團烏云正在迅速遮滿天空,一場大雨即將來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只能靠自救了,我們嘗試了各種辦法,頂千斤頂、鋪防滑板、塞石塊,但努力均告失敗。我們最后得出結論,只能用最笨的辦法,分別把車的四個轱轆用石塊墊起來,讓車的底盤脫離泥面,才有可能把車開出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個工程量可不小!我們需要找來大量的石塊。我們先從陷得稍輕的猛禽開始。當過工程兵、現為大型企業高管的老驢二話不說抄起鐵鍬就挖了起來,我們其他人則滿湖邊的找石頭,見到拳頭大點的都當寶貝撿回來,有西瓜大的多沉也要給請回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們幸運的找到一輛車軸壞了的小推車,這下搬運效率大為提高。看這你推我拉的場景,大有當年戰天斗地的氣勢,當然我們可不是在“學大寨”,我們每個人心中堅定的信念是——我們要回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個在附近放牧的藏族大媽見狀也趕過來幫忙,最臟最累的活兒都讓她給干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轱轆底下要墊進去石頭,就要把轱轆頂的完全離開了地面。千斤頂本來升程就有限,現在在爛泥地上就更費勁了,折騰了半天,終于把猛禽的四個轱轆墊得跟地面差不多高了。上去輕踩油門試了試,車子似乎能動,趕緊一轟油門,車出來了!一溜煙跑的遠遠的找硬地兒才停下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猛禽的成功脫困讓我們信心大增,接著如法炮制去救陸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陸虎的情況更糟,輪子和底盤已經被泥巴牢牢嘬住,怎么給油門車轱轆都不帶跟著轉的。最糟糕的是,這柴油版的陸虎在高海拔不好啟動,每次啟動都是啟動馬達嘶吼半天,還不是每次都能著,一來二去的,電瓶的電都報警了,車喇叭也按不響了。現在檔位是掛在P檔上,不換到N檔,拖都沒法拖,這頭叫一個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總算把陸虎的車轱轆墊得差不多了,余總坐在車里一個勁翻說明書,想找到不打著火也能把車掛到N檔的方法,但無解,這叫一個著急。情急之下,余總按了下喇叭,響了,再試一下發動看看,擰住鑰匙不松手,啟動機嘶吼半天,轟的一下,著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機會難得呀,這次必須確保把陸虎拉出來。為了避免猛禽拉不動又把自己陷進去的情況,我提了個建議,冒點險,把牽引繩適當的放松垂在地上,猛禽開起來猛沖一下,利用猛禽動起來的慣性拉陸虎。這樣做的風險在于,一旦牽引繩崩斷或拉壞了底盤,后果不堪設想,但這時候不冒點險是不行了。于是大家都退后到安全距離,準備好后,我把猛禽的油門一轟到底,感覺著車猛頓了一下后,又接著往前走了,回頭一看,陸虎出來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把車上的吃的送給幫忙的藏族大媽和孩子們。這個秀氣的藏族小姑娘好害羞哦,一看鏡頭對向她,羞得忙不迭藏起她的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情急之下還一把抱起她的寵物把臉埋了進去,她的寵物可不是城里孩子的小貓小狗洋娃娃,而是一只小羊羔。</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熱心幫忙的藏族一家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脫困后趕緊上路,回頭告別這個難忘的小湖,烏云已經完全籠罩了湖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從上午11點多鐘陷車,到掙脫泥潭重新上路,整整折騰了6個小時,每個人都累得精疲力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再晚一點,這場大雨就澆到我們頭上了,到時候還能不能把車弄出來?可真不敢想。</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了這么一次經歷,后邊的路都是小菜一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晚上到達了班戈縣城,自走上大北線以來,盡管每天只走300公里左右的路程,但幾乎每天都會出點這樣那樣的意外,所以趕夜路已成家常便飯,這也讓我們錯失了不少沿途的風景。</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11號從班戈前往那曲,途中拐到納木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納木錯是西藏的第二大湖,也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它海拔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它一年有五個月的封凍期,冰層厚度可達2米,屆時車輛都可以從湖面上開過。納木錯的周邊有許多半島和隆起的山坡,是觀賞納木錯美麗風光的好地方,但我們這次時間所限,只能望上一眼就接著趕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午到達那曲,至此我們就結束了阿里大北線的行程,從那曲到成都的這段路,通稱川藏北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月12日從那曲出發前往巴青縣。途經尼木縣一岔路口處見一路牌指向夏榮布寺,便臨時起意決定拐進去看看。跑了10幾公里到了寺前,不料被幾個警察和便衣攔住去路,一番盤查之后告訴我們,寺里有重大法事活動,謝絕參觀。好吧,你們說什么就是什么,我們就在寺周圍轉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夏榮布寺的塔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寺后邊的山坡上有一天葬臺,但今天沒有天葬活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寺中的僧人在外邊閑逛曬太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快到索縣的時候,赫然看到一座雄偉的寺廟聳立在山頭,外形酷似布達拉宮。我們沒想到這么偏僻的地方竟然有這么大的一座寺廟,于是決定今天就住在這里,明天好好參觀一下。</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座依山而建的宏偉的寺廟叫贊丹寺,始建于達賴五世時期,是藏北最早也是最大的黃教寺廟,是拉薩哲蚌寺的屬寺。據說當初建造的時候,本準備完全依照布達拉宮的樣式,但在帶著圖紙返回的時候丟失了部分圖紙,所以才沒有和布達拉宮完全一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贊丹寺也分為白宮和紅宮,紅宮用于供奉佛神和宗教事務,白宮用于僧人的生活起居。寺內珍藏了大量的佛像、壁畫、藏經印冊等,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該寺在文革中被毀,我們現在的看到是1985年后重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從下邊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贊丹寺后邊的小山頂上上還有一座巨大的寺廟與贊丹寺遙相對應,那座叫日崩尼寺,是索縣僅有的兩個尼姑寺之一。該寺也曾毀于文革,于85年重新修建。</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贊丹寺是那曲地區重要的宗教活動中心,寺中最多時曾有五位活佛,排名第一的活佛曾擔任那曲地區的政協副主席。現在寺中的僧人有180余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幾個僧人腦袋扎在一起趴地上在干什么?湊近一看,他們在畫壇城。我才知道,原來寺中的很多壁畫作品是出自他們之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月13日下午繼續出發前往丁青縣。自從離開了那曲,雖然海拔還經常保持在4000米之上,但路旁的景觀已經起了變化,黃褐色變成了綠色,但樹木依然少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地里的青稞正是成熟的季節。</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8月14日從丁青出發前往類烏齊。一出門再次遭遇撞車,本已傷痕累累慘不忍睹的猛禽這次是被一輛小卡車撞了,處理交通事故又花去半天的時間。好在頑強的猛禽還能開,只是車門被撞癟了一塊,我們繼續上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月15日一早,先去參觀類烏齊寺。類烏齊有西藏小瑞士之稱,這里周邊的草場山巒很似新疆的那拉提空中草原,可惜天下小雨,拍不出太美的景色。這里坐落的類烏齊寺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昌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寺,也是康巴藏區影響最大的寺廟之一。寺中的查杰瑪大殿氣勢雄偉壯觀,殿中有64根15米高的木柱托起高高的屋頂,殿堂面積達3千多平方米,為西藏第一大殿,當地藏民有“先去大昭寺,再去查杰瑪”之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去的時候,正趕上寺中的僧人正在上早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寺外的瑪尼堆,比我們此前看到的瑪尼堆要精致許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臨近昌都,看路旁半山腰上有一精致的小寺廟,于是臨時起意決定拐上去看看。上去一看才知這寺叫朱古寺,是一座已有550多年的歷史的古寺,隸屬于昌都強巴林寺。這朱古寺可不是一座尋常的寺廟,在這個小小的寺廟里曾經發生過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1950年解放軍進軍西藏,在昌都地區與藏軍發生激戰,當時的昌都總管阿沛.阿旺晉美率藏軍逃到這里,他下令放下武器向解放軍投降。此后他代表西藏政府赴京談判,于是有了后來的西藏和平解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進寺后發現,寺中的僧人們個個身著盛裝都在忙碌,而寺中的高僧則畢恭畢敬地靜候在寺中的樓道。莫非寺中正在舉行什么重大的儀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打聽得知,是昌都強巴林寺的六世活佛根多活佛來到了寺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們的請求下,我們幾人獲準依次進去向活佛敬獻了哈達并接受活佛的摸頂祝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實實在在的活佛,此前活佛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是個相當神秘的存在。回來上網查了一下,根多活佛是在3歲的時候被認定為昌都強巴林寺的六世活佛,59年去了印度,后又在瑞士生活了30多年,于2011年回到國內,現為全國政協委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月16日從江達出發前往甘孜。出江達不遠,跨過波濤滾滾的金沙江,我們便告別西藏進入了四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川西北部仍屬藏區,沿途所見最漂亮的建筑仍然是寺廟,而且都很新,個個金碧輝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途徑德格縣的瓦拉五明佛學院,進去參觀了一下。這是個1998年才創立的一所佛學院,采用藏漢結合的建筑風格,學院里有著寬敞的庭院和整潔的學員宿舍,相當的漂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授課大殿內,學僧們正在練習辯經。他們做著各種夸張的手勢,有問有答,好不熱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學院旁邊瓦拉寺的轉經筒,是我們這一路所見到的最大的轉經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藏東川西這邊的寺院都非常的開放,可以在寺內隨便地轉隨便的拍照,我們好奇鉆到了人家的廚房里,這么一大鍋香噴噴的但沒看出來是什么東西,它用什么來翻炒呢?鐵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途徑昌都,參觀了藏東第一大寺強巴林寺。正趕上寺中的活佛在坐堂講經,聽講的除了寺中的僧人外,還有大量的藏民,他們不僅擠滿了經堂,也坐滿了寺中的庭院臺階,有廣播系統把講經的內容傳到寺內的各個角落。</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317國道有幾百公里長的路段都在修路,讓本就不好走的路變得更為艱難。時常遇到一輛大車陷在泥里,于是在狹窄的山谷里堵起長長的車龍。天還下著雨,我特別擔心兩側的山體這時可千萬不要發生滑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銀鏈般蜿蜒曲折的路看似美麗,卻暗藏著兇險,我們的車在這里為了繞過一輛因發生側滑而卡在彎道處的大卡車,險些翻下山谷。當時猛禽車的左后輪已經滑出路外,一動車就繼續往外滑。拿出我們在雙湖陷車時練就的拼勁,連填帶推的總算逃離了險境,所有的人都驚出了一身冷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月17日我們從甘孜前往色達,到這里的目的只有一個,拜訪大名鼎鼎的色達佛學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路旁經過的寺院,時間關系我們沒有過去參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晚上到達色達,住在佛學院大門外的旅館里。這里一條窄窄的街道兩旁全是旅館,生意相當紅火,一房難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吃過晚飯我們跑去佛學院拍夜景。天依然下著小雨,雨夜的黑暗中漫山遍野星星點點的燈光讓我們不知如何下手,拍來拍去沒有拍出自己滿意的效果,所以就不在這里獻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一早再次進入佛學院參觀,盡管此前曾在網上看到過不少這里的照片,但仍然被這里宏大的規模所震撼。成千上萬的僧舍圍繞著經堂連綿不絕鋪滿了山谷,把這里變成了一片紅色的佛國。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也是藏民們心目中的佛學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色達佛學院始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創建者是藏傳佛教寧瑪派的高僧法王晉美彭措。寧瑪派僧人們都是戴紅色僧帽,所以也稱紅教。學院的課程分為顯教、密教、共同文化三個部分,以戒律嚴明、艱苦修行、弘揚佛法而逐漸享譽中外,學員從最初的只有32人發展到常駐2萬人的規模,成為了今天這樣壯觀的佛國圣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學院的主體建筑是壇城和3座經堂,還有食堂等等輔助建筑。壇城建在高處的山脊上,俯瞰著整個喇榮山谷,是僧俗們轉經的地方,日日夜夜都有信眾在那里轉經磕長頭。經堂分喇嘛上課的大經堂和覺姆上課的覺姆經堂,還有漢族學員上課的漢經堂。這里男學員叫扎巴,女學員叫覺姆,男眾女眾授課和僧舍嚴格分開不得互訪,即使是父女兄妹都不行。學員畢業后要經過考試、立宗論、辯經等等考核,合格后被學院頒發堪布(法師)學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邊的照片是男學員上課的大經堂,下邊照片中的是覺姆經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圍繞經堂而建的密密麻麻絳紅色的小木屋都是僧舍,是由學員們自己搭建的,沒有圖紙沒有規劃,依山而建,墻壁是木板釘成,再用泥巴填滿縫隙,再在外邊涂上紅油漆,屋頂是鐵板和泥土覆蓋,低矮而簡陋,只能容下打坐和睡覺,條件相當的艱苦。這里的長修需要6年,最長的13年,老的學員結業后僧舍就轉讓給了新來的學員,隨著來這里學習的人數不斷增多,轉讓的費用也從早先的5000元上漲到2萬元。實在找不到前輩轉讓的僧舍,就只能自己動手搭建了。現在山谷中一塊空地難求,已經一路搭到了山谷外,形成了這漫山遍野一片紅的壯觀景象。</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學員們有長有幼,也有藏有漢,漢族學員們的授課使用漢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離佛學院幾公里的地方是藏區最大的天葬臺,每天定時都會有天葬儀式舉行。這個天葬臺還是對外開放的,允許游客們觀看天葬過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葬是藏區一種傳統的喪葬方式,是將死者在一場特殊的儀式中招來禿鷲將尸身吞食干凈。它反映了藏民傳統中的生死觀,他們相信靈魂不滅,死只是不滅的靈魂與陳舊的軀體的分離,而用“皮囊”來喂食禿鷲,也是最尊貴的布施,體現了大乘波羅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里的天葬臺原來很簡陋,就是幾塊木板圍起來的三五十平方米的一塊平地。但一個規模巨大非常莊重的天葬臺已經在旁邊建起,即將交付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遠遠的就可以看到有數百的禿鷲在天空中盤旋,當天葬師一出現,這些禿鷲們便紛紛從天而降,扇動著翼展近2米的翅膀從人們頭頂上掠過,十分讓人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些禿鷲不怕人,也不攻擊人,你可以靠近到幾米之外去拍攝。看看它們兇狠的目光,讓人有些不寒而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儀式開始,場面我有些不忍直視,發現山坡上出現一個不速之客,不少人在圍著逗弄,我湊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只肥碩的土撥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坡上的土撥鼠還不止一只,游客們拿出食物喂它,它伸出前爪抓過來,就站立著大吃特吃起來,樣子非常憨態可掬。還有膽大的游客伸手去撫摸,它只顧吃也不躲避。回來后才知道,這種動物是世界上僅有的兩種甲類病毒鼠疫的最大攜帶者,所幸回來后已經過去了多年,身體沒有發現出現什么癥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整個儀式要持續2個多小時,我們后邊還要趕路到馬爾康,所以只看了個開頭就離開了天葬臺,告別色達繼續上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月19日是我此次行程的最后一天,我們從馬爾康到達終點成都,完成了這次漫長而難忘的旅行。成都的朋友們已經備下豐盛的大餐迎接我們的歸來,我們來不及洗去一路的風塵,便投入到饕餮盛宴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從7月24日抵達拉薩,到8月19日這二十多天的時間里,我們完成了岡仁波齊轉山,阿里大環線,自駕川藏北線等等讓人眼花繚亂的旅程,行程6000余公里,瀏覽了無數的美景,經歷了無數的波折,也留下了無數讓我們畢生難忘的精彩瞬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次重新整理這次行程留下的照片,心里由衷的感慨是:如果此生還有機會,我一定要再走一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補記:第二天早起,發現我們停在酒店門口的車輛,已經成為路人矚目的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全文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阳县|
友谊县|
樟树市|
甘谷县|
平南县|
田阳县|
密云县|
英山县|
皮山县|
当涂县|
鹿邑县|
神农架林区|
崇明县|
社旗县|
长沙市|
赣州市|
浦城县|
淮南市|
容城县|
晋州市|
通道|
平果县|
湖州市|
泰宁县|
永嘉县|
文水县|
武强县|
台湾省|
石屏县|
汝南县|
富锦市|
湘西|
鄄城县|
北票市|
长武县|
大悟县|
宽城|
田东县|
沁水县|
防城港市|
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