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閑云潭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來自網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離開故鄉已經四十多年了,幾十年來,故鄉時常像電影一樣在夢中回放,有親切的故鄉人,有難忘的故鄉事,而走入夢里最多的景物,就是故鄉的柳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鄉坐落在冀中平原滹沱河北岸,一個普通的村莊,滹沱河的河灘很寬闊,植被茂盛,靠近村莊的一側是一片高大的柳灌木,中間夾雜著一些不大的柳樹,遠處河道附近則是一叢叢的柳條,還有少部分的荊條。仲春時節,風和日暖,柳葉初發,河灘上一片鵝黃,如煙如霧,如夢如幻,朦朧迷醉,非常壯觀迷人,這時總會有人站在房頂上,一邊望著河灘的方向,一邊嘴里嘟噥著,“嗯,春天這回才是真的來了,再也不會冷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河灘上是柳的世界,村子里卻難覓柳樹的蹤影,每家每戶的房前屋后和院子里,基本上都是榆樹和洋槐的天下,偶爾還會有幾株棗樹,有些意外的是,村子的中心地帶卻獨有一棵古柳,樹干目測有四五米高,至少要三個成年人才能合抱,據老年人說已經有四百多年了。古柳拱出地面的樹根有半人高,疙疙瘩瘩的,孩子們爬上爬下磨的很光滑,樹干內部已經腐朽,形成了碩大的樹洞,幾條粗壯的支干也早已空心斷裂,黑洞洞的一目了然,可能是怕孩子們爬樹鉆洞吧,大人們都說里面住著一條大蟒蛇。古柳就像一個滄桑倔強的老人,風燭殘年卻又不甘于天命,雖然身軀已殘破不堪,但支干樹皮上卻長出了一些胳膊粗的枝條,僅靠樹皮輸送的一點養分,古柳居然還能生長的郁郁蔥蔥,大有返老還童的架勢,不知道是否驗證了“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這句老話。有人說古柳在村莊形成之前就有了 ,還有人說河灘里所有的柳樹都是它的后代,每個人都說的頭頭是道,但卻沒有一個經過考證。一個本家奶奶說,以前沒有堤壩的時候,發過好幾次大水,不過每次水都到村口了又慢慢退了回去,都是因為這棵大柳樹護佑著,還說大柳樹周圍幾戶人家里必定會有貴人出現,年少的我聽了半信半疑。15歲那年,有一次回老家,奶奶問:“你回來的路上沒覺著少了什么”?我不禁一怔,回想剛才是有些空蕩蕩的感覺,但究竟是少了什么呢,突然我一拍腦門,哦,對了,大柳樹,大柳樹不見了,心里頓時有些悵然。四十年前人們還缺少文物保護意識,要是放到現在,這棵古柳肯定會被重點保護起來。很多年后,游覽頤和園時看到西堤200多年的古柳,邊看邊在心里暗想,“這有什么稀奇的,老家那棵大柳樹比這粗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不覺中,村里人早已和柳結下了不解之緣,和南方人習慣用竹一樣,家鄉人習慣用柳,柳編制品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有紅白喜事常用的長方形大笸籮,有走親戚用的方形小笸籮,還有婦女們專用的針線笸籮,其它的如扁平的柴筐、長方形的草筐、圓形的糞筐、放菜的籃子、盛饅頭的淺子、簸糧食用的簸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雖然荊條更結實,但人們卻很少用,粗糙的劃手不說,還硬的硌人,柳條則柔韌光滑有彈性,用起來就舒服多了。記得剛參加工作那年,有一次到同學家串門,同學的岳父也在,閑談時老人問我老家是哪里的,我說是某某縣的,老人又問是哪個村,我說出村莊的名字,并說離的有點遠他可能不知道,不想老人卻笑著說:“你別說,我還真知道,你們村柳竿很有名,好用又結實,我們那兒編笸籮簸萁的都喜歡呢”,我一時驚詫不已,柳條在家鄉人眼里普通的不值一提,卻不曾想早已名聲在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村里人除了從雞屁股里擠出幾個零花錢外,小柳條也成了人們不可多得的收入來源,小柳條剝皮曬干后可以賣錢,且價格不菲,村里人俗稱打小條。這里所說的小條不是那種編筐用的柳條,而是柳灌木上滋生的小嫩枝,雖然河灘里遍地都是,但也只有五十到八十公分長的才符合收購的要求,再大或再小一些的要么特別便宜,要么就沒有人要了,隔三差五總會有小販走街串巷來收。小條剝皮曬干后不是純白的顏色,而是泛著淡藍色的光澤,似有若無,據說這種品質的小條專門用來做外貿出口的工藝品,因此孩子們在割豬草的同時,也都會帶回一捆小柳條,晚飯后,一家人坐在院子里邊聊天邊捋小條是村子里經常見到的場景。小條賣了錢是要交給家里的,要想自己手里有點錢,孩子們就只能另辟蹊徑,聽說知了皮(蟬蛻)是一種中藥材,于是那些貪睡的少年一反常態,在大清早就拿著竹竿到河灘的柳樹叢里捅知了皮,積攢多了換成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叢生的柳灌木和柳樹習性大不相同,雖然也長得高大,但不會像柳樹一樣分叉,外皮也都一直是翠綠的,而且柔韌的可以一直彎到地上。記得看過紀錄片《硬骨頭六連》后,小伙伴們三三兩兩跑到河灘柳叢里,挑選一株粗壯的壓彎在地,拿出隨身攜帶的小鐮刀從根部開始劃,隨著小鐮刀嚓嚓的響聲,樹皮和木頭一層層綻開,直至完全斷裂,而后修剪整齊、剝皮陰干,再用細砂紙來回打磨,光滑的可以照出人影,手巧的還會在上面刻上漂亮的花紋,有的則會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有模有樣的比劃著,學著解放軍練習刺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村口到河灘的緩坡上有幾排高大的柳樹,到了晚上,孩子們有時會在地上點起一堆火,搬起大石頭用力撞擊粗壯的樹干,樹上的知了就像飛蛾撲火一樣紛紛跌落下來,火光映紅了一張張稚嫩又興奮的臉龐,把知了扔在火里烤熟,每個人嘴上都吃的油乎乎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對于當年的孩子們來說,故鄉的柳曾為他們帶來了太多樂趣,捉迷藏、搭涼棚、擰柳笛、沾知了、做彈弓、編草帽……,玩累了就坐在高高的樹杈上吹牛,在河里捉了魚就用柳條穿成串提著回家,柳在孩子們手里花樣翻新,簡直是無所不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過了些年,村里人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把沙灘改造成了良田,滿灘的柳也變成了成片的果樹,又過了些年,隨著滹沱河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果樹不見了,沙灘里又看見了柳樹的影子,不過再也沒有了當年的天然野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滹沱河水清,故鄉柳絲長,故鄉是烙在心底的胎記,歷久彌新,故鄉是一盞燈火,不經意間回眸,總是透著溫暖的光。</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教育|
图们市|
嘉定区|
光泽县|
镇远县|
扶沟县|
老河口市|
修武县|
荣昌县|
东明县|
岱山县|
曲周县|
乃东县|
贵州省|
兴宁市|
宿迁市|
轮台县|
秀山|
蓬安县|
龙南县|
通化市|
石屏县|
金乡县|
乌拉特中旗|
黄骅市|
灌阳县|
大兴区|
天门市|
且末县|
建湖县|
井陉县|
南川市|
康马县|
潮安县|
乌什县|
金山区|
郎溪县|
五指山市|
航空|
济阳县|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