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學生活(一)<br> 時代背景 ,艱苦的環境<br><br> 1975年秋,我從合川師范學校中師畢業,<br><br>分配到國道212線邊的一個鄉村小學任教。 <br><br> 那時民辦和耕讀小學并存。民辦小學是拿工資,低于公辦教師。耕讀小學則是公分加補貼。每年工分按全勞力評,每月補貼2元。當時的工分值是每個(十分)3--4毛,最低的是一毛多。我們中專生是每月29.5加1.5的糧差,一年轉正后連糧差一共36.5元。民辦和耕讀教師要公社(鄉政府)和大隊(村委會)有關系的才能上。一般沒沾親帶故的上不了。八十年代,耕讀小學教師轉成民師,后來全部轉成公辦。個別沒轉的教師退休后比公辦教師的工資低,但是也比企業高。<br><br>我所在的大隊有六個教學班,只有我是公辦班。我的辦公用費共五個班使用,不夠的部分用學校的糞金補貼。實在不夠就自己花錢買。六個班有兩個三年級。鄉領導為了照顧我,把原來在這里任教的一位男教師調離他家近的村小,我就接了這個班。當時家長們見我接任這個班,都非常高興,覺得這下他們的孩子有救了,老師不會更換了。這個班的學生也告訴我,他們從入學從開始,不知換了多少位老師。那些老師都是當地的農民,都不負責人。罵學生的眼睛是長的冰口(冬天凍裂,皮膚開的口子。)那些老師上課不管學生,上午十點鐘到學校,下午放學后去掙工分。那些民辦老師也是這樣,學校領導對他們也沒有辦法,因為他們都是有關系才教上書的。<br><br>學校在一個半山坡上,下面是院子和大隊辦公室。學校四周是小路,上課時農民可在窗外看見老師和學生。村民可以隨意在操場上喊自己的學生出去做事,教學很受干擾。學校沒有辦公室,教師批改作業在教室,辦公在家里。<br><br>我和一位女民師住在院子里。她是大隊婦女主任的兒媳,也是我初中的同年級同學。她有兩個男孩,愛人在外地工作。她掙的工分可以供她家三個人的口糧錢。她公公是在地區工作的國家干部。她和婆母家的弟弟妹妹們相處很好,我是她們中間的潤滑劑。我和他婆母家的人相處也很好,我們的友好關系一直保持至今。<br><br>我和這位女同事相處也很好,上學放學我們都一起。因為我和她是鄰居。我出門必須從他家經過,我的住房和她家實際是一家,我在他們的中間。我門前左邊是她婆母的床和過道,她婆母的床和我是一墻之隔。同事的臥室在我的右邊,也是一墻之隔。她有什么不懂的,在床上可和我對話。冬天太冷的時候,我就和她母子三人睡一張床取暖。遇上我不回家的星期天,我們約起一道去大肚河邊洗衣服。有時她不去,我就幫她洗幾件。我有時要回家,就讓她幫我洗衣服。<br><br>我雖然吃喝拉撒在那一間屋子,但是和同事家的人處的很好,總是感到像一家人那么溫馨。我經常把飯菜端到她家桌子上吃。她的幺兒子經常吃我的飯。我不夠就吃她家的飯。<br><br>我放了學就為生活忙碌——挑水、洗衣、做飯、做煤球、打掃個人衛生。我一般燒煤球,請人從街上挑回來,用篩子篩出細的做煤球,粗的就直接放到煤爐里燒。沒有引火柴,就買玉米芯發火。爐子發好后可以邊煮飯邊打掃屋子,做點家務。吃完晚飯后就批改作業和寫教案。有時看書遇上自己喜歡的文字,就把它抄寫下來。<br><br>我們吃水靠自己挑。不天旱吃水就在院子旁邊的田邊水井挑。遇上天旱和下雨,吃水就困難了,路遠不說,還很泥濘,不小心就會摔倒。摔到旱地還好,若是水田里,就得換掉全身身衣服。我那時的水缸也只能裝一挑水。看見天氣不好,放了學就趕快挑水。有時忙不過來,就在同事家要點水暫時用。看見她家的水缸沒滿,就多挑一挑倒在她家的缸里。因為挑水路滑,我曾經摔倒過幾次。后來我結婚后老伴挑水也被摔倒過。<br><br>我們那是吃糧要計劃,按國家干部標準多兩斤。每月29斤還要搭配一半的粗糧。后來搭配百分之四十。粗糧有面粉,玉米粉。我喜歡玉米粉,早上吃玉米糊方便,快。面粉自己拿去加工,很麻煩。后來有干面條供應,我就買面條。最麻煩的是冬天搭配紅薯,五斤紅薯換一斤粗糧。紅薯要在所在的生產隊去稱,拿上隊里開的票去糧站交錢。我對周圍環境不熟,同事就在放學后,背上背簍,帶我一起去她所在的隊里去抹紅薯,待到收稱后背回來。<br><br>那時的油、鹽、米、煤油,都是憑票,按月供應。若無計劃,一個月得燒高價煤。幸好我有一個好友,她當知青的隊里燒天然氣,把煤票給我買。農民親友見我沒有發火柴,就送給我一些玉米芯。我又把學校旁邊的洋槐樹枝丫砍成短節曬干來發火。同事有熟人在商店,我就叫她幫我買煤油燒煤油爐。當時的煤油雖要計劃,農民沒錢,煤油只做照明用,買不完。我后來和商店的人熟了,每月可以多買一點煤油。<br><br>雖然那時環境艱苦,住房不足六平米,吃喝拉撒睡在一間屋子,但是我的心情卻很樂觀,輕松,沒有當知青那時的壓抑感。<div><br></div><div>我的教學生活——(二)<br> (二)簡陋的師資配套<br><br>我所在的村小有五個班,一、年級一個班,兩個三年級,一個四年級和五年級。我接的是三年級(第五冊)學生有三十多個。那時學生少,后來多到一個班至少是45人。五六十一個班。學校有五個教師,三男二女。每個班的課程一個老師上完。不能勝任的就調課,互相交換。音樂課就全校上大課,我一個人用嘴教,沒有伴奏。偶爾民辦老師有事把學生托給我,我就讓他們和我的學生一起上活動課或唱歌課。后來負責老師讓我兩個班合上,我就按他們的年齡段來教歌。為學校的主題活動做準備。學校的教室是土墻,桌子板凳是石頭做的。公辦校的是木料的。但是不規則,長的像賣豬肉的案桌,兩米左右,短的八、九十厘米。凳子也是參差不齊。長桌子一方坐五六個學生,短的坐三個學生。一間教室只有十來張桌子。教室采光差,沒有講臺,地板是泥土。遇上下雨天光線不好,我就把煤油燈帶到教室上課。后來學生也帶煤油燈和蠟燭來上課。學校的操場也是土壩子。五個老師中一個高中生,兩個初中生,一個小學生,只有我一個是中師生。老師的文化知識也參差不齊,教學能力都不是那么強。那位高中文化教師不會寫生活中的應用文,初中文化教師不會漢語拼音。那位小學生文化的老師不會做小學數學的分數計算。我這位中師生教師不會畫圖。<br><br> 后來為了普及初中教育,學校新修了公辦初中教室,臥室和辦公室。操場換成了三合土。教初中的老師全是從小學教師里面抽調。完小校長讓我教初中數學,征求我的意見。我坦誠地告訴校長,自己只學了一年的數學,對幾何一竅不通,我拒絕了。后來新分來的一位只讀了兩年初中上師范的女教員來教數學。新修的教師臥室很小,只有五六平米,我不愿去住,新來的老師也不愿意,和我住在一起。我們只一間床。她愛人來了我就到鄰居和婦女主任睡。<br><br> 一年后這位女老師因關系去了城里的一所小學教書。初中數學教員換了一位當過兵的男教員。這位男教員很好學。做不起的數學題就在辦公室討論。討論沒有答案他就去問完小教數學的老師,直到他懂了才回來教學生。學生家長對這位男教員的意見很大,但是男教員好學,刻苦,學校又找不出其他理科教員,只好聽之任之。這位男教員家在本大隊,農村又有家務活,自留地,自己文化基礎差,教起感到吃力,很來就調去完小當事務,做后勤工作了。<br><br> 那時的村小教師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全部是包班教學,初中班分文理科,兩個老師上一個班。我的美術課就和其他老師換。后來我就從簡單的幾何圖形開始,邊教邊學,看見學生畫得那么難看,自己有了比學生畫得好的信心,逐漸能用粉筆畫一些風景圖案。美術課就不和別人交換上了。民師老師他們不會上的,就把學生喊到我的教室來,一起上大課。特別是作文課,高我一個年級的老師常常把她的學生喊到我的教室來聽我上課。<br><br> 那時的師資力量配套雖然差,但是我后來的學生還考起了師范和中專,出去工作吃了商品糧。(當時的非農業人口供應糧。)他們有的幾十年后還記得我當年對他們的教育。<br><br> 后來初中班搬到完校去了,初中班教室就成了負責教師的教室。學校就多了一間教室,那間教室農民用來放玉米梗。<br><br> 那時的肉要計劃,學校老師們經常去買羊肉,魚一類農村自產的,不要計劃的肉來聚餐。去買肉的老師很早就到集市去買好回來上課。放學后就在學校下面同事的家煮。同事的家人不參與,只是她的小兒子和我們一起吃。吃了照成本攤錢,都是AA制。那時聚餐沒固定在哪家,基本上每個民師家中都去過。次數最多的還是在學校下面的小院子同事家,也是我住的隔壁。<br><br> 夏天桃子李子成熟的季節,學生中午要睡午覺,老師留一人值周,巡邏,發現有賣水果的人在附近賣,就把他們喊來用我們畫雞爪的錢來買水果。買起大家老師在一起吃,邊吃邊聊,其樂融融。<br><br>(畫雞爪就是一種游戲,有幾人參與就畫幾條線,把線的末端用圓圈連起來,把寫好金額的紙團放在圓圈里。一個人拿一個紙團,看上面寫的金額是多少就出多少錢。因為工資低,最高的也不上一元錢。做紙團的人最后拿紙團)<br><br></div> 我的教學生活(三)<br> 我的第一屆學生<br><br> 我的第一屆學生是從小學三年級(第五冊)接的。我比他們最大的學生大十歲,比最小的也只大十二三歲。因為這個班是公辦班,老師換得勤,學生難以適應,學習成績不理想。另一個三年級是民辦班,老師是固定的,生源要穩定些。那個班的學生也只有三十多個。<br><br> 我很喜歡這些孩子們,他們淳樸可愛,說話稚嫩的童音聽起很舒服。除了教學,下課后我就和他們一起玩,聊天。聽他們講家長里短的笑話。他們也給我提一些建議:說我講課語速太快,教唱歌的時候,教棍拍打桌子的聲音太響,影響他們聽力。我對他們的問題總是耐心解答,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br><br> 孩子們生活在農村,除了聽廣播,根本聽不到普通話。為了推廣普通話教學,我主張學生課堂內外都講普通話。我以身作則,教學從漢語拼音入手,課堂上一句普通話,一句翻譯。孩子們很快就接受了。大約一個月時間,孩子們就會用普通話和我交流了。<br><br> 一次學校校長、主任來視察工作,一位學生在下課的時候用普通話向我提問,我用普通話回答。校長奇怪地問我:“楊老師,你那位學生是外地來的嗎?”我說:“不是!”“那她怎么說普通話?”“我要求學生用普通話交流”。在后來的教師普通話考核中,我的學生(她們中師畢業后和我在一個鄉鎮教學。)和我占全校最高等級的三分之一。為此校長在教師會上表揚了我堅持普通話教學產生的效果。<br><br> 為了活躍課堂教學和拓展學生的思維,我常常帶學生觀察家鄉四季景物的變化,開展一些實質性的少兒活動,使學生能歌善舞。我還利用課堂資源讓學生對古詩產生興趣,讓他們自己添加簡單的動作從中體會古詩的意境。鼓勵學生動手、動口、動腦。<br><br> 每次學校的集會和大型主題隊會,都是我這班學生打主力。我利用課后和放學的時間為他們排練,要求人人參加。教他們打竹板,朗誦,自編啞劇……成績特差的把一首古詩分成三個學生表演,不放棄一人,這樣特差生也有興趣參與。<br><br> 第六冊的時候,那個民辦班也合在了一起,學生的基礎更是參差不齊。特別是漢語拼音,他們連聲韻母都認不完。我又單獨無償給這些學生補課,刻印油印小冊子發給他們。刻苦的學生很快就趕上來了,但是他們的學習成績整體趕不上公辦那個班。<br><br> 我的第一屆學生只讀了五年小學就畢業了。他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沒升上初中。那時初中沒普及,有的小學班考不上一個初中生。我這個班慶幸沒放白炮。這些考上初中的學生都走出了家門,考上了更高一級的學校。那些沒考上初中的學生在家務農,改革開放后掙的錢比我多,也有沒外出打工的,他們的孩子都比我的女兒大。<br><br> 幾十年后遇上他們嘮家常,更是別有一番情趣。<div><br></div><div>我的教學生活(四)<br> 學習匯報課<br><br> 剛走上工作崗位,要學習的很多,要和同行交流的也很多。我虛心向老教師們學習,但是也常常和他們發生爭執,也常常以爭得面紅耳赤告終。<br><br> 學校領導見我好學、好問,縣里下達到區里的兩個名額的學習指標,校長就想到讓我去學習。指定我學數學,另一位老教師學語文。<br><br>本來是為期一周、分開學習語、數的時間,不知為何改為三天,語數學習合在一起。<br><br>雖然只有三天的學習時間,但是我很認真做記錄,回校后認真整理,收獲還頗多。特別是數學方面的現代集合思想的滲透,數的集合、子集、交集……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為教學全國撥亂反正后第一批統編小學新教材打下了基礎。<br><br>暑假進行全區教師集中學習(培訓)。校長讓我和那位老教師匯報學習情況。那位老教師講語文,我講數學。那位老教師是五十年代的師范生,她講語文是胸有成竹,而我則是一個愣頭青。<br><br>當時也是要求用普通話講課,講語文還行,數學的語言和字母說起來特別別扭。那些來聽課的老師來自全區六個鄉鎮,全部在一個大教室里,估計有一百多人。這里面也有我的啟蒙老師。當時的心里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br><br>晚飯后散步,我的啟蒙老師給我打氣,告訴我自己是怎么學的,如實匯報就是。<br><br>我經過自己的回憶和看自己的筆記,寫了一個提綱,估計半小時就可完成。誰知卻講了一個多小時。<br><br>剛開始匯報的時候,心里還有點慌,不過幾分鐘的時間,老師們反映良好,教室里鴉雀無聲,他們都認真地做筆記。我一邊講一邊板書,作圖,把自己的理解和學習的東西融為一體。并且告訴老師們,現代數學思想是滲透,不是教學,只要老師們理解就行。我把數的集合部分用橢圓形表示出來,先畫兩個相交的橢圓、再用線條標出子集和交集部分,最后指著圖告訴老師們哪是數的集合,哪是子集,哪是交集。用對應框作圖表示數的概率。<br><br>我的匯報課居然讓老師們欣然接受,不像原來政治學習那樣,領導上面開大會,下面教師開小會。那些老師們如饑似渴的學習熱情和好問讓我很感動,我認為自己沒有辜負領導的信任。<br><br>匯報后,我的啟蒙老師告訴我,主持會議的兩位領導(管數學教學的校長和主任)都認為我有膽有識,講得不錯,有發展前途。<br><br>我通過那次全區匯報課,對領導的突然襲擊聽課和同行的教研課就沒有畏懼心理了。<br></div><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我的教學生活(五)</p><p class="ql-block"> 領導突然襲擊聽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當、當,上課鈴響了,我拿著語文課本快步走進教室,發現兩位學校領導已經坐在教室靠墻的最后一排。我心里明白了,他們是來聽我上課的。這兩位男性領導,一位是校長,一位是主任。他們在五十年代當過領導,由于文革的原因,又當了教員,七十年代復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為了完成當堂課的教學任務,我像往常一樣上課。不做歡迎儀式,就當他們不存在一樣。簡單明了的導入古詩課題后,我就開始范讀,學生邊聽就邊找出生字詞。教師板書生字詞的時候誘導學生理解詞義。在識字教學中加強識記。那時的教具都靠教師自己做。低段和高段的教具不一樣,低段字塊多,字母和漢字都是教師自己用毛筆寫。高段的模型多,教師做不了的就請木工師傅做。做這些教具一般都在課外時間。學生年級上升了,教師就用板書代替了字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把生字詞寫得大大的,讓每個方向的學生在座位上都能看到。在識字教學中利用開火車,試讀,找小老師的方法讓學生識記。在識字的基礎上讓學生試讀。教師指導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抑揚頓挫。在書上記好閱讀符號。在閱讀的基礎上又指導學生背誦。學生不會背的,就讓他們看板書提示背。學生接受很快,大多數學生會背誦了,我就讓他們憑自己的理解做古詩表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表演形式多樣,有朗誦的,有只做動作的,也有一人朗誦,其余三兩個做動作。學生爭著在黑板前表演,課堂氣氛很活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估計時間差不多了,就讓學生抄寫生字詞。(那時教師沒有手表,值周教師看辦公室的小鬧鐘打鈴。課堂教學安排的時間全憑教師自己估計。有的值周教師為了便于掌握時間,就把小鬧鐘放在自己的講桌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堂課結束后,兩位領導和我交流,告訴我他們旁邊的那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我告訴他們,那是位特差生。在其它教學方面,他們也沒找出我教學中的破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來的古詩教學我逐步完善,基本讓學生自己編導,教師只做修改,放手讓他們自學,然后誘導。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就越來越濃厚。遇上學校舉行大型活動,我的孩子們就可以自己練習,獨當一面登臺表演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教學生活(六)</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集體生日化妝舞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末,我又換了一所村小,這里環境比原來稍好,住房大了一些,廚房就在屋檐下搭了一個棚,后來我花錢蓋了兩三平米的瓦房。村領導最后把我用的錢給了我,說不應該老師自己出錢。(因為另一個老師有一間廚房,我在那里煮飯不方便,喜歡在臥室外搭那間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所村小單獨一個院,大門對著一條大路,大路兩邊是冬水田。大路外有機耕路,可通到國道線上。學校的右邊是農田,左邊是一個大院子,后面是農民住房。我的臥室后面是當時的大隊辦公室和商店及合作醫療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所學校有兩個公辦班,四個民辦班。教室兩邊距離太近,干擾大。不過教室里有講臺了。民辦學生仍是石桌子、石板凳。辦公費公民辦分開用的。那位女教師家住城關,每星期走了就把東西寄到我這里。寒暑假我們就把東西寄到學校下面院子我的初中同學家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上課,我發現孩子們的牙齒都掉得差不多了,看著他們那可愛的面龐,我問他們的年齡,他們都說今年滿十歲了。我突發奇想,我何不給他們搞過集體生日舞會?于是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們,他們一個個興高采烈。我們平常除了課堂外,下課就和他們排練節目,讓他們簡單寫出自己理想。每個壽星都要準備自己的節目,我動手給他們做書簽——每個壽星一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書簽紙用煙盒代替,圖案由我給他們畫,最后用釘子打洞把彩色毛線或絲線穿過。在上面寫上祝福語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集體生日舞會開始前,我給孩子們化妝。那種化妝很簡單,只打胭脂和口紅,衣服穿校服。我給他們雖然化得不好,可是孩子們很高興。我把舞會的儀程先寫出來交給主持的男、女學生,讓他們熟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活動是在下午第二節課下課后,學生上完廁所就舉行的。開始前,我簡單講了幾句,就由主持人登臺。那時教室門口圍了很多學生觀看,他們都很羨慕這些過生日的學生幸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生當主持靦腆, 女生主持得很好,她笑容面面,大方得體而又有條不紊。不好意思表演的同學,她就笑著去拉上臺,鼓勵他(她)表演。輪到她表演,她也不含糊,表演完了和同學們一起鼓掌。最感人的是我把書簽送到小壽星手里,他們異口同聲地說:“謝謝楊老師!”這讓我熱淚盈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送走了這個五年級班,他們六年級就到完小住校了。這位女學生到了完小深受班主任器重,‘六一’校慶當主持人非常受人歡迎。那些村小老師認為完小老師教得好,學生膽子大,其實他們哪知道這是我送去的學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送走這個五年級,我又接收一個三年級,這個班的人很少,只有十幾個學生。孩子們見我去教他們很高興,成天圍著我轉,要我也給他們舉辦集體生日舞會。我說:“你們放心,只要楊老師在教你們,我一定會為你們辦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時教育收費很亂,學校要收補課費,每學期三四十元,要求星期六必須上課。后來家長反映大了,就改名“周六活動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了兌現給孩子們的承諾,我叫每個學生出一元錢,愿意多出的就多出。最多的也只出了兩元。我叫班長把帳記好。買了東西回來向孩子們報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班的集體生日舞會舉辦了兩次,孩子們的生日有的是上年,有的是下年。上年出生的一起舉辦一次,下年出生的舉辦一次。因為過去已經舉辦過,那時沒收費,只是老師送小禮物。后來的兩次有經驗了,就買了蛋糕和糖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次的活動前期準備我就發動大家動手了。我培養的班干部們很得力。做書簽在課堂活動課就教了他們。發動他們找煙盒,中午上課前動手做。寫畫工作都交給他們做。只是節目練習和內容要老師審定。有時老師沒時間主持,班干部們都能帶著同學練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對這個班的學生干部更加放開。我把舞會的儀程交給他們,中間的串詞讓她們自己寫,為了鼓勵她們的自信,我盡力保持原話,只稍作修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有名正言順的活動時間,我就把舞會安排在趕集天的星期六或星期日,那樣乘車方便。我帶上班干部去鎮上買糖果和蛋糕,不夠的錢由我出。留在學校的孩子們自己化妝和練節目。有的孩子母親會化妝的讓他母親給他化好到學校。我買蛋糕和學生一起,她們看著我付款,他們記賬。文娛委員看見錢不夠,她還主動多出了一塊錢。老師墊付的資金也給同學們講得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次集體生日舞會請了家長。因為大多數是留守兒童,來的也是爺爺和奶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次的主持人更靈活,她認識同學的家長,直接將家長的軍,請同學的監護人發言。弄得個別家長不好意思。我也還沒想到她們也將我的軍,讓我為他們唱一首紅歌。我為他們唱了我讀小學老師教的《踏著烈士的腳印前進》這首歌。唱完后她們又煽動同學讓我唱。我又接著唱《誰不說自己家鄉好》這首歌。孩子們很有禮貌,不管我唱得多差,他們還是送我歡快的掌聲!活動除了歌舞,還有壽星們講話,送小禮物,老師的祝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節目完了后吃糖和蛋糕,我讓他們把糖和瓜子帶回家,留給家中的長輩吃。有個學生的母親幫著分蛋糕,孩子們的意見很大,說那位母親又偏心,說她的孩子出錢最少,吃的蛋糕最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班的第二次集體生日舞會的時候,學校再三強調不準另外向學生收費,我就請示學校書記,他回答說:“可以!你取之于民,用之于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學期又從重慶轉來一位學生,這位學生的外祖父是位有文化的人。他退休后從煤炭學院領取工資,對我的工作很支持。他認為我給學生補課、教學盡職,交那點活動費不算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班的第二次,就是我在職時的第三次集體生日舞會,也是最成功的一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總結上一次的經驗,針對農村家長自私的特點,強行規定每人出兩元錢。新來的學生叫左帥,他外公是老革命,姓蕭。他們老夫妻都是七十多的人了,為了改變外孫的不良習慣,離開大都市,經親戚推薦到我班就讀。那位小男孩很乖,長得也帥。可能是換了環境,他表現很好,變化很大。他外公外婆認為是我教得好,特別感謝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次集體舞會蕭老師獨自捐資十元,我就多買了一個蛋糕和一些糖果。因為我沒計劃好,超資兩元。文娛委員把情況一公布,蕭老師就主動拿出兩元給我說:“楊老師,這錢不能你墊,我出!”雖然只有兩元錢,但是蕭老師對我的尊重,讓我終生難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次的集體生日化妝舞會很成功。先是學生家長蕭老師講了話。他講了自己七十年的見聞,說這是他一次參加這樣的集體生日化妝舞會,也是他第一次遇上我這樣的老師。然后是孩子們表演節目和送生日賀卡,這些賀卡都是集體做的。最后是吃糖果、糖果蛋糕和瓜子都沒吃完。我把剩下的分給孩子們帶回家,把剩下的蛋糕給了左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集體生日舞會在我所教學的地方是獨一無二的,我送的禮物也是獨一無二的!</p> 我的教學生活(七)<br>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br><br>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是教師們最頭痛的問題。不同年級的作文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對作文教學最大的體會就是基礎要好,要多為學生提供寫作環境和素材。<br><br> (一)低段作文教學<br><br>低段作文教學是學生剛開始學習寫作,只要求學生敘述一件簡單的事情,只寫幾句話,幾十個字就行了。文字和寫作方法不強求。<br><br>我在進行低段作文教學的時候,先讓學生講述他想寫什么。在造句的基礎上添加內容。只要求寫幾句完整的話,能說清楚意思就行了。<br><br>作文教學不是單一的,平常的字詞句教學也得注意拓展學生的視野,讓他們理解一字多義和一詞多義。課外活動也注意啟發學生多做觀察,積累生活的素材。<br><br>低段注重先說后寫,不要求寫提綱。對看圖寫話要求也低,只要大致把圖上的內容寫出來就行。在寫前教師板書一些格式,引導學生像填空那樣做。例:(誰)在(地方)(干什么)?<br><br>先(誰)(怎么做),然后 (又怎么做)最后(又怎么做)<br><br>我(有什么看法)。學生寫不起的字,可以用漢語拼音代替。<br><br> (二 )中段作文教學<br><br>低段有了好的基礎,中段的作文過度就不難。在低端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開始細致的描述,進行片斷,場面練習,對某件事或人,只進行片段的描寫。<br><br>如寫人物外貌:先請一位學生到講臺,教師指導學生的觀察順尋,然后板書:,頭,面部,衣著,重點是面部。并且學生寫的時候觀察不是同一個人,告訴他們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br><br>教師在學生寫的時候看教師板書的一些與作文有關的詞語,讓學生學會選擇應用。對學生有創意的詞句,除了在批改中表揚外,在評講時也給與鼓勵。<br><br>中斷作文教學就不允許用漢語拼音代替漢字了,強調學生查字典,選擇正確的漢字。<br><br>對教師批改后圈的錯別字,要求學生自己改正。<br><br> 教師在中年級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時,就要求學生有目的的抄寫好詞佳句,讓他們在寫作文時,盡量運用學過的詞和句子。有些句子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還可以怎么變化。如:藍藍的天上飄著朵朵白云。朵朵白云可以換成“柳絮般”“蓮花般”的白云。你自己觀察生活中的白云像什么樣子,就寫什么樣子的詞。“藍藍”也可以換成“淡藍,淺藍”。先不強求,只是告訴,以后慢慢要求學生試著寫。<br><br> 中斷的片段和場面寫好了,再讓學生學習布局謀篇,為過渡高段打下基礎。<br><br> (三)高段作文教學<br><br>高段作文教學要求更進一步,文字的增多,修辭的運用要適當,詞語搭配要正確,中心要明確,要有真情實感,文字至少五百以上……這就是高段作文的難處。平常根據教材,在語文教學中要滲透、學習一些語法、修辭技巧,在作文教學中就提示學生可用某些修辭方法和課本中的一些語句。讓學生對摘抄好詞佳句產生興趣,增加學生詞的積累。<br><br> 高段作文在寫作前,叫學生帶上紙筆,隨著老師一起去校外觀察四季景物,讓他們先說說,教師用手勢誘導。讓學生邊觀察邊記自己看到哪些景物。觀察后回到教室,教師就開始要求他們寫提綱。他們不會寫,老師先要示范。<br><br> 一個上課用心聽講的學生,按照老師的提綱和老師的講述,他們就會寫出自己觀察后的合符要求的記敘文。<br><br> 寫事的作文教學事前也得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指導他們觀察集體活動場面,做事情的經過,讓他們親自實踐,做和寫結合。有了生活素材,學生在寫的時候就不會無事可寫,無話可寫。在學生會寫完整的記敘文基礎上誘導學生抒情,議論,情景結合,情景交融,這就是高段的要求。要到到這些要求,就要學生靈活用所學的修辭方法,增加文章的感染力。高段的家庭作業就要求每天記日記,哪怕是流水賬,也要讓他們練筆。教師對日記要檢查,利用朝讀課,學生背課文的時間批改,改不完的下課繼續。一般不欠賬。發現學生不足的地方,教師讓學生看老師批改。對他們觀察,寫得好的及時表揚。基礎訓練中的大作文(平常的日記,片段叫小作文),很多時間是晚上和星期天批改。<br><br> 對于接半途的學生的作文教學,那得查漏補缺,針對某個缺項進行練習。如對作文不會開頭結尾的。我就專門從事這方面的訓練。自己刻印蠟紙成冊,每個學生一本,針對存在的問題,利用語文課和自習課進行單項練習。這樣他們在寫作文的時候就不會開不起筆。<br><br> 小學作為教學和語文教學聯系緊密,不是單一的。語文課堂教學處處要滲透寫作知識。看、說、讀、寫是不可分割為一體的,他們互相滲透而又互相聯系。<br><br> 我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的學生作文教學,照上面方法進行,效果還是不錯。學生進了初中,初中教師都覺得省力,都覺得這些學生接受快。<div><br></div><div>我的教學生活(八)<br> 靈活多樣的勞動<br><br>每學期開學,學生的課本和作業本,都是老師帶回學校。原來所在的村小老師男勞力強,他們用籮筐挑。我后來的學校女老師多,學生的課本和作業本老師沒辦法背回去。完小規定時間要弄走完,不然會影響完小的學生上課。<br><br>為了學生能及時得到書本,我們就在教師集中后的第二天通知學生學生和老師一起去背。后來的教輔資料太多,就發動全校師生去背。遇上下雨天,也得一樣去背。去是下坡,回來是上坡。師生們一個個手拉手,像結鏈子一樣,不讓任何一個人摔到倒。農村孩子走爛路很行,比老師走得快。我們邊走邊看,喊著學生走慢點。到了平坦的石板路,學生們就像賽跑一樣跑回學校玩。老師則走到最后,不讓最后一個學生掉隊。<br><br>后來學生越來越小,(大的到完小住校了。)家長們意見大了,他們愿意出錢,不讓學生去,我們就先收五毛,后收一元錢的車費,喊一個三輪去拉。全部教師去清數,跟著三輪一起回來。拉回來又清數各班的。有時時間晚了,第二天中午分發。有時上午開完會,教師在鎮上隨便吃點東西充饑,喊一個三輪就把書帶回學校。<br><br>領書要排隊,先從邊緣的地方開頭,我們國道線的在中間,完小最后。邊緣的學校老師更辛苦!他們為了開會,天不亮要起床做飯,吃了飯約起同事打著火把走路。(大霧天電筒照不到路。)他們也是學生背。后來用馬馱。<br><br>我們收的錢沒用完的存在我這里,學校領導偶爾下來吃飯,就用這錢辦招待。不夠的大家老師平攤。<br><br>我們學校的房子是瓦房,每年要漏雨,要喊人添瓦。那些瓦都是老師帶著學生來回走十幾里路背回來的。這需要一個下午的時間,上午老師抓緊時間上課,叫學生下午帶背簍。老師在給學生放磚瓦的時候就要注意學生的體力,讓學生量力而行。有的學生爭表現,要多背,老師就做勸說工作。磚窯在公路邊,老師為了學生的安全,不背磚瓦,來回照顧學生走公路邊。看見有的學生背不起了,老師就幫他們背一段路,或者給他拿一些出來,放在力氣大的學生背簍里。<br><br>后來學校修建教師住房,每個教師大約二十多平米的房子,兩間一廚。那些修房子的老板得到錢,就不管剩下的泥土了。我們發動學生,每天下午最后一節課,除了學前班,全校性勞動。<br><br>高年級的學生用箢篼挑,中年級的端,一年級的用手拿,教師用鋤頭挖。為了學生的安全,教師還得巡視,不能讓學生受傷。我還叫學生注意觀察,寫勞動場面。<br><br>學校的操場打理出來了,學生們的活動范圍大了。數學課丈量的地方多了,真是一舉幾得。<br><br>學校圍墻外面有一條路,泥土堆起很高,下雨天路很滑,學生上學不方便。我帶領本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把路填平,讓孩子們和過路人好走路。<br><br>秋天,教室外面的野菊花開了,我帶領孩子們在課間和中午采摘。我把野菊花曬干,第二年夏天給孩子們泡水喝。我每次口渴想喝水的時候,走到裝水的大搪瓷缽邊,看到的都是底朝天。我笑著說:“真是你們采你們喝啊!”學生對我也是莞爾一笑。我只有再加一點白開水在缽里,再倒水出來喝,這哪里還有野菊花的味道啊!<br><br>后來孩子們離開學校去完小住校了,他們放歸宿假都要回學校來玩,玩到我們放學,和他們的童年伙伴一起離開。<br></div> <p class="ql-block">我的教學生活(九)</p><p class="ql-block"> 課堂內外結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素材,創造了寫作環境,學生進行作文就不難。遇上寫事記活動的作文題目,學生就可把掃墓和野炊寫下來。如果遇上寫景的作文,教師就帶領學生進行四季家鄉景物的觀察。交給他們的觀察方法,先教師指導,然后分組觀察,最后讓他們能獨立操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師有時為了增強學生的記憶,課堂上學的知識馬上讓學生進行實踐。如辨別方向,我讓學生排隊站在操場上,邊背課文邊指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每個隊依次敘述,然后分組,找一個學生做裁判,分別敘述。裁判可以每個學生擔任一次。課堂時間不夠,他們下了講課也可進行。這樣他們既進行了活動,又增強了記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師要指導學生從不同的方位辨認方向,告訴他們記住一點:太陽出來的方向是東,與東相對是西。觀察樹葉的稠密,也可以辨別方向。只要你細心觀察,生活中有很多觀察方法,不止一種。只要你用心觀察,就會有新的發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認識某種植物,教師先告訴學生那些地方有,讓學生從路邊或他熟悉的地方采回,師生在一起共同辨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習丈量土地,教師準備長繩,每一米用線打個結,指導學生丈量校外的土地,操場:校內的操場、教室,后花園……然后讓學生把數據記下,在作業本上進行面積和周長的計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了進行數學體積教學,教師和學生一起做泥塊。做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體積有哪些是我們數學課所學過的。能夠說出這些體積的長寬高以及他們的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師不僅注重課堂內外的結合,還讓學生進行簡單的社會活動——為盲人抬水,檢柴,打掃衛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校下面那位盲人素質不高,經常向我的學生要東西,還在我的學生上課的時候,他經常走到教室外面高喊:“楊老師,喊幾個學生給我抬水。我沒有水吃了!”我真是又氣又恨,對他說:“你吼什么?過去我的學生沒給你抬水,你自己挑得好好的,現在我在上課,你自己不能克服一下啊!”我說了他,他還不高興。我的學生是高年級了,為了女學生的安全,我就只派幾個男生去幫他做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經常和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又經常走訪了解他們在家里的情況,對他們的校外活動了如指掌。我在課堂教學的時候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表揚和暗示。在學生作文困難時,提示他們自己已經做過的什么事可以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生學習的知識和實踐相結合,這樣掌握的知識不僅牢固,而且能舉一反三,為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里打下基礎,這樣的學生才不會死記硬背,才有靈活的頭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教學生活(十)</p><p class="ql-block"> “六一”文娛匯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小學教育逐步走入正軌,民辦教師也多數轉成了公辦,最后全部轉完。學校的德育工作也步入正軌。每年的“六一”節由村小的集會變成了全鎮所有學生的集會。后來為了安全,又選代表,每個班去幾個學生,每個村小必須出一個節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來我女兒在我這個班,我就讓她和班上的同學一起跳舞參加演出。后來學生少了,全校抽調出來,讓我指導表演。不管我們村上怎么努力,名次都在末尾。后來我就另辟蹊蹺,搞小歌劇和啞劇題材。我看學校的魏老師喜歡唱歌、書法,突然發生靈感對魏老師說:“我們把《王二小》改編成小歌劇,行不?”魏老師喜歡寫,他雷厲風行,馬上編寫。他寫好后給我看,讓我提出建議,他修改。魏老師不住校,每天騎單車回家。他只在學校吃中餐,自己燒煤油爐煮面條吃。他的時間比較充裕,沒事就拉二胡,唱歌、寫毛筆字。魏老師愛畫畫,并且畫得很好。我們把王二小的劇本編出來后,我建議魏老師做道具,他畫,我就和學生一起做,做日本兵的帽子,領章。學生們熱情很高,道具做得很快。做好后在學校進行彩排,全校學生和周圍群眾反映良好。在鎮完小匯報演出中,全鎮二十幾個節目只選九個的情況下,獲得了三等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的小歌劇是以《王二小》這首歌為主線,全校找一個女生獨唱,中間加串詞和表演。表演的人物有王二小、八路軍、游擊隊、群眾,日本官兵。人數眾多,隊伍龐大。我們盡量精簡,也還是有二十幾個。槍炮聲都是孩子們自己買的玩具手槍,他們自己掌握,老師只告訴他們在什么時候使用。消息樹用榕樹的枝代替,專門有一個學生拿著,聽見王二小喊“鄉親們,鬼子來了!”拿榕樹的學生就把樹枝放下,人退場演群眾。緊接著表演群眾轉移,八路軍游擊隊做好埋伏的準備。每個環節和串詞,歌曲環環相扣,不拖拉,脫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老師很會化妝,演日本官兵角色的學生一個個還真像小日本人。孩子們的表演也很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表演結束,頒發獎品:我們的得獎是最后一名——第九名。臺下觀眾、我們學校的師生都認為評委不公。我把獎品全部給了魏老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魏老師調離,我不管了,新來一位姓黃的負責老師搞了一個舞蹈,請人來教學生的動作,歌曲放磁帶,沒有得到名次,得了一個參賽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黃老師只交了一年,又調離我校,新來一位負責教師姓陳。陳老師又讓我來搞。我想到歷年的舞蹈不管照著碟子學也好,自編舞蹈也好,都拿不到名次。我就根據孩子們在放學回家在路上逗留和直接回家做家務和學習的兩種情況進行對比,用這兩種現狀編一個啞劇。學生人數不多,只有三個。這三個全是我班上的調皮男生。道具也很簡單,他們的書包,一張條桌,一根凳子,一根圍裙。圍裙用我的枕頭套,腰間捆一根繩子,枕頭套掛在繩子中間,既方便又美觀。大家一看就懂。平常練習指導讓學生盡量發揮他們自己在路上逗留的真實活動——斗雞、煽洋畫、捉迷藏。直接回家的學生做家務——打掃豬圈,掃地、做家庭作業。直接回家的學生出門找雞,發現逗留的學生還沒回家,就問他們做完作業沒有,引導他們做完作業按時回家。這些都用孩子們熟悉的動作表演,沒有一句臺詞。孩子們的表演純真真實,獲得評委和孩子們的贊賞。這次為我校獲得了一個唯一的二等獎。我把得來的獎品——肥皂,平均分給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為了安全,完小不組織這種大型活動,我們就在村小自己為孩子們創造環境。讓他們自己盡情表演,唱歌,講故事,說相聲都行。總的說來還是我這個教學班的節目多,花樣多。每年的“六一”除了文娛表演,我就建議增加游園活動,讓孩子們過得開心快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村小每年都搞這樣的活動,即使是我教學前班,文娛節目也是我這個班表演居多。學前班的表演很受家長們的歡迎,他們自己還給孩子們拍了照。我那時也用傻瓜相機給孩子們拍了照,讓他們以后可以回憶自己幸福的童年。(那些照片我都拿到城里過了膠,我也只收成本費,路費我自己出。)</p> <p class="ql-block">我的教學生活(十一)</p><p class="ql-block"> 暑假家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0年后,隨著農村兒童大量進城,學生生源越來越少。教師在暑假開學前都要進行走訪,留學生在本地學校讀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午的太陽當頂,我還得去挨家挨戶的游說。在學生家的院壩涼爽的地方等家長。家長在家的,就邀我到家里吹電風扇,喝一杯涼茶。我不喜歡戴草帽和打傘,任憑太陽曬。老伴在家里等到十二點還沒見我回家,就打電話催我回家吃飯。我的任務完成就回家。我臉曬得通紅,汗如雨下的樣子回到家里,老伴趕快叫我坐一下吃中飯。我胞弟在我這里玩,見了就說我:“姐姐,你怎么那么傻?別人早就回來了,你為什么要去那么久?”我只好說在學生家里耽誤了。有時完成了任務已是一點多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去家訪本班的學生還好,家長熱情有禮貌。遇上不是本班的學生,家長不理老師,推說學生的父母不在家,爺爺奶奶當不了孩子的家。農村很多家喂得有狗,多數家長能把狗招呼住,不讓它叫。少數對教師不滿意的家長,裝著沒看見,不見老師的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過我每次走訪,遇到的家長都很熱情。他們都叫我進屋去坐。我說就在壩子談。他們就熱情地端來凳子讓我坐,和我聊天。學生家長看見我在院壩,他們能放下手中農活的,都趕到院子聽我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家長們拉家常,談他們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因為學生少,我教書的時間久,認識的學生和家長多。)最后重點向他們介紹我們學校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質量,向他們分析就近入學和住校的好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開學的時候,我們村小到完小的住校生最多,我們的工作得到了學校領導的肯定。相鄰村小學生流失多,領導就以我們村為榜樣,說我們走訪工作做到了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玩心計的老師就在家乘涼,到了開學的時候向學校匯報,說是全部走訪完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那些弄虛作假的老師聽到學校領導的表揚,心里是否慚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教學生活(十二)</p><p class="ql-block"> 學前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少,三年級的學生就開始到完小住校了。部分村小教師調到了完小。村小的學生就更少了。我是老教師,領導把我調到邊遠的地方說不過去,去完小又占名額,就安排我教學前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有所不同:學前教育的教學任務沒有那么重,但是學生太小,講話不完整,思維簡單,在教室里坐不住。很多上教學班的老師不愿意教學前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接受這個學前班前,這個班是代課教師。教師是負責老師家屬。家長們意見很大,幾乎要垮掉了。學校領導見此情況就安排我教學前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前班最大的孩子5歲,最小的不足三歲。有時年齡小的要解手,教師得提前讓他們去。遇上解不開褲子,弄臟了衣服的學生,我還得給他們的家長打電話,幫他們換褲子,擦洗身上的贓物。那位學生不足三歲,他經常弄臟褲子,他不要同學扶他,自己提著臟褲子在廁所邊哭著要楊老師。學生把情況一告訴我,我就趕快去把他的臟褲子脫了,倒水把他身上擦干凈,用我的短衣服把他全身包住,打電話叫他奶奶拿衣服褲子來。我的手機號碼都寫在黑板上告訴家長,也讓家長把自己家的電話號碼告訴我。那位最小的幼兒是四世同堂,有佘太君罩著,任何人拿他沒法。在家是太上皇。那位最小的幼兒他吐詞不清,我經常給他糾正,他最聽我的話。他爺爺奶奶拿他沒辦法的時候,經常是我出面調解。為了照顧這位幼兒,我就叫他奶奶把他的衣服和鞋子放在我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前班的學生年齡,思維,語言表達參差不齊,都是留守兒童多,爺爺奶奶又特別溺愛。有的孩子五歲還要家長陪讀。代課老師教的時候家長在教室要陪讀一個多月。最后還是負責老師用嚇唬的辦法,家長才離開教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接手后,不讓家長陪讀,只讓他們在教室外面看。我首先就教學生用普通話進行自我介紹。他們不會講的,我就教他們說簡單的一句話:我叫***,家住**村。孩子們會說這一句話了,講臺下面的同學和老師一起拍手鼓勵。這樣孩子們都爭著上講臺介紹自己。我又因勢利導,多問幾個問題:問他家有幾口人,有哪些人在家。在外面的什么地方?做的什么工作?有的學生不清楚的,知道的同學可以幫他回答。家長就趁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離開。即使有家長陪讀的,他們最多也是三五天就適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對沒有陪讀的學生進行表揚,鼓勵有陪讀的學生要勇敢,向那些獨立性強的同學學習——不要家長陪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上小學生朝讀,我就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叫他們做簡單的操。這些動作除了教材上的,我就自編,盡力簡單,讓孩子們學起有興趣。課堂上教他們做手指操,筷子操,(每個學生拿一雙筷子,我在筷子的頂端用彩色紙扎成蝴蝶花。)他們就跟著我一下一下的表演。幼兒們跟著我喊口令,雙手跟著我舞動手里的筷子,那些動作雖然簡單,但是真的很好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師有時要離開一會,就選幾個學會了的幼兒領操,讓他們教一會。老師的離開不能操過三分鐘,很怕學生出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讓幼兒不要陪讀這是個很難而又很普遍的問題。我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進行學生注意力的轉移。學校的后花園,我讓孩子們在那里做操,做游戲,多數孩子都不要家長了。極個別的讓他和同學一起跳舞,做游戲,等到孩子發現家長走了,他自己經融入集體中了。對那些喜歡哭的孩子,我把他們摟在懷里,輕輕拍打,喊著他們的名字,表揚他們勇敢,是個乖兒童。放學的時候發一個自己手工剪的紅五星或小花給他,表揚他勇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課堂上也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在樂中學習,在笑聲中受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實踐證明:轉移法是不要陪讀的最好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前班課堂上不能像教學班那樣,只能講一會,歇一會,教師邊巡視邊指導。多數時間是手把手的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課堂教學中,學前教育每天只能教一兩個生字,先教字的同時教口頭組詞。學生掌握了十來個生字的時候再開始教他們寫簡單的詞語、組簡單的詞。例如:大(大人,大山,大小、大石)教的時候事前用一塊小黑板畫好習字本的格式,另一面是學拼音四線格的格式。我先教拼音,后教漢字,在教的時候只能一筆畫,一筆畫的教,邊教邊巡視,不能起筆的,我得手把手地教。看到大家都寫好了,才寫第二畫。在教寫組詞的時候,首先還要教孩子們的書寫格式。這些教師都得一邊示范,一邊巡視。為了防止先寫好的坐不住,就讓他們當小老師,教已經寫好的學生讀教師板書好的字詞。這樣大家都有興趣,教室就不會鬧嚷嚷的,像趕集一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生課堂作業完成了,沒到下課時間,(我們和教學班一起上下課。)我就教學生唱歌跳舞大家樂,表演課本上的兒歌,讓他們在講臺上表演。為了大家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先集體表演、然后就分組、個人表演。有時下雨天,我怕孩子們摔到,讓他們上完廁所就回教室表演。這樣學生既高興,又鞏固了所學知識,孩子們的安全又有了保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前班的表演吸引了教學班的學生,他們下了課都喜歡趴在窗臺上看我們班上的表演。我也不趕他們,讓他們一起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前班的教材也不是單一的,學科也比較多,也像教學班一樣,語、數、常識、音、體、美、德育、手工勞動。不管學生多少,這些課程都是一個老師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數學雖然只交百以內的讀寫,二十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幼兒學起很難。首先要教他們數數,一個一個的數,先數一到二十,然后開始教寫。教寫的時候還要首先教坐和執筆的姿勢,這些都是費時費力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幼兒的手工也是很難,材料他們找不準,一般都用美術課本子作紙張。教的時候要慢,要注意大多數。教師折一道痕,學生折一道痕,教師邊示范邊巡視。不會折的學生除了教師教,發動會的學生也教,師生共同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午十一點半,學前班放學了,我就把他們一個個的手拉手送過馬路。邊走邊和他們一起唱歌。不過馬路的學生,我就指定小組長帶領孩子們回家。有家長來接的,我就把孩子交給家長帶回。下午一點半鐘,我就在國道線邊接來上學的孩子。家長們看見我很負責任,他們都很感動。他們叫我下雨天就不要送接,他們給我把學生帶過馬路。有時學生有兩天沒來上課,我就打電話問家長是什么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蘇丹下午放學沒回家。這個小姑娘只有三歲,他爺爺一人在家忙農活,上學回家幾乎都是一個人。那次她父母都回來了,打電話問我孩子在哪去了。我說早放學了,我送學生過馬路,回學校沒看見蘇丹。那晚上我也幫他們到同學家去找,他們去鎮上派出所報了案。那天晚上一夜都沒睡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很早,我又到處去找。忙得早飯就沒吃成。學校領導來問我是怎么回事,我把情況說了,校長讓我把經過寫出來。我寫好后給校長看了,校長說可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快上課了,蘇丹回來了,原來她是被一個陌生的老太太帶回家中,準備讓她去另一個地方。在上三輪車的時候,蘇丹不去,那位老太太發現她是女孩,就沒強迫她上車。蘇丹就在外面陌生人家住了一夜。我的學生的外婆送了她的外孫上學前班,看見了蘇丹在院子里,那位外婆就對蘇丹說:“蘇丹,你還在這里啊?楊老師到處找你,你還不到學校去?快點去!不要耽誤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丹回到教室,全校師生如釋重負,派出所那里就結案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那以后,我一直把蘇丹帶到我的身邊,送完過馬路的學生再送她,看著她慢慢走回家去。有時看見他爺爺在附近做農活,就把她交給他爺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教了三學期學前班,退休年齡到了,校長留我繼續教學前班。我借口老伴要辦病退,我們要回湖北老家,婉言謝絕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想我這三十三年的教學生活,雖不光芒四射,但是我也覺得無怨無悔。因為在我退休后的日子里,偶爾有學生還記得我這小學老師,他們通過各種渠道聯系我這不起眼的鄉村教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州市|
沾化县|
南宫市|
淮滨县|
云林县|
合山市|
金山区|
离岛区|
景德镇市|
宜州市|
治县。|
宜章县|
江油市|
筠连县|
长丰县|
神池县|
巫山县|
安吉县|
锡林郭勒盟|
四会市|
驻马店市|
内丘县|
奈曼旗|
昌吉市|
康马县|
沙湾县|
东明县|
金平|
商南县|
溆浦县|
静乐县|
广宁县|
珠海市|
清水河县|
革吉县|
乐平市|
西吉县|
阳春市|
木里|
武冈市|
陇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