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重來三月青山道,一片風帆萬柳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士禎《江上望青山憶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文 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網絡(鳴謝)</b></p><p class="ql-block"><b> (參考書目:①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②網絡)</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士禎(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謚文簡。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杰出詩人、學者、文學家。博學好古,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并稱。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后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馀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于麟”,然傳其衣缽者不少。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于亭雜錄》《香祖筆記》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士禎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晉,為明朝布政使。士禎出生于官舍,祖父呼其小名為豫孫。五歲入家塾讀書,六七歲時讀《詩經》。順治七年(1650年),應童子試,連得縣、府、道第一,與大哥王士祿、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詩名。順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進士,文名漸著,23歲游歷濟南, 邀請在濟南的文壇名士,集會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賦秋柳詩四首: “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下門。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煙痕。愁生陌上黃聰曲,夢遠江南烏夜村。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娟娟涼露欲為霜,萬縷千條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婦鏡,江干黃竹女兒箱。空憐板渚隋堤水,不見瑯琊大道王。若過洛陽風景地, 含情重問水豐坊。”“東風作絮糝春衣,太息蕭條景物非。扶荔宮中花事盡,靈和殿里昔人希,相逢南雁皆愁侶,好語西烏莫夜飛。往日風流問枚書,梁園回首素心違。”“桃根桃葉正相連,眺盡平蕪欲化煙。秋色向人猶旖旎,春閨曾與致纏綿。新愁帝子悲今日,舊事公孫憶往年。記否青門珠絡鼓,松柏相映夕陽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這四首《秋柳》詩,意蘊含蓄,境界優美,詠物與寓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更叫人嘆絕的,是全詩句句寫柳,卻通篇不見一個“柳”字,表現出詩人深厚的藝術提煉功底。此詩傳開,影響巨大,大江南北一時應和者甚眾,連顧炎武也由京抵濟,作《賦得秋柳》唱和。由于各地眾多名家對《秋柳》詩的唱和,因此產生了享譽當時文壇的文社——“秋柳詩社”。“秋柳詩社”在中國文學史上留有彩色的印記。后人將大明湖東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園”,指為王士禎詠《秋柳》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士禎的詩清新蘊藉、 刻畫工整,散文、詞也很出色。王士禎是清初詩壇上“神韻說”的倡導者。 后人所輯《帶經堂詩話》,反映了他的論詩主張。王士禎論詩以“神韻”為宗, 而其淵源于唐司空圖“自然”“含蓄”和宋嚴羽“妙語”“興趣”之說,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作詩要訣。強調淡遠的意境和含蓄的語言。王士禎的詩歌創作,早年從明七子入手, “中歲逾三唐而事兩宋”,晚年又轉而宗唐,但是在這三次轉變中,提倡“神韻說”是貫穿始終的最能體現王士禎“神韻說”理論,并且寫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絕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士禎倡導的神韻說, 主宰詩壇數十年。他的詩歌創作和詩學理論在清代達到了頂峰,從而在中國詩歌理論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為中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士禎多才多藝,有大量名篇傳世,他寫景的詩文尤其為人稱道,所作小令中的“綠楊城郭是揚州”一句,被當時許多名畫家作為畫題入畫。一生著述達500余種,作詩4000余首,主要有《漁洋山人精華錄》《蠶尾集》、雜俎類筆記《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漁洋文略》《漁洋詩集》《帶經堂集》《感舊集》《五代詩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當時,王士禎詩名揚天下,官位也不斷遷升,成為清初文壇公認的盟主,一時間,詩壇新人、 文壇后輩到京城求名師指點作品,往往首先拜見王士禎,如能得其一言片字褒獎,就會聲名鵲起。蒲松齡是落拓不第的文人,《聊齋志異》也久不被世人認識,當蒲松齡找到王士禎時,王士禎“加評騭而還之”,還贈詩蒲松齡:“姑妄言之妄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為了讓《聊齋志異》出版,王士禎在該書上大書“王阮亭鑒定”,使得各家書坊爭相求索書稿,刊刻《聊齋志異》“以為榮”。當時的名流稱贊此事:“國家文治軼千秋,扢雅揚風,巨公踵出,而一代正宗必以新城王公稱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士禎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去世。享年78歲。王家曾四代官至尚書,桓臺境內至今還存有歌頌王家功德的全國罕見的磚牌坊,上刻清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題寫的“四世宮保”四個大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江上望青山憶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揚子秋殘暮雨時,笛聲雁影共迷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重來三月青山道,一片風帆萬柳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深秋暮雨的揚子江霧色迷蒙,笛聲追隨著孤雁共同沒入無邊無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初春時節重新走在這青山道上,江面航船靜靜行駛,柳條猶如絲帶滿掛堤岸。</b></p> <p class="ql-block"><b> 王士禎善于通過時差來造成意境的虛幻,也就是說,詩人善于將記憶中的景物同眼前的景物枚合起來, 創造似真非真的效果。《江上望青山憶舊》這首詩就運用了這一手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順治十六年,25歲的王士禎被任命為揚州推官, 到任后,前后不到一年的時間,他曾兩次經過江蘇儀征趕赴金隴執行公務,一次是在秋八月, 另一次是在次年的春三月。這首詩寫于第二次經過時。詩中把兩次見到的景物對照起來描繪, 一清晰,一朦朧,一蕭瑟,一明麗,造成了特殊的藝術效果。青山,在這里是地名,位于今江蘇儀征西南,南臨揚子江,因山色常青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這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寫過去, 寫秋景,秋意泠泠,景色凄迷,心緒迷離,飽含其初入仕途的無助和憂愁,后兩句寫現在,繪春色,春光明媚,惠風和暢,心情愉悅,是對當下的信心滿滿。詩人之所以將這兩種具有時差的景物做對比來寫, 就是借景抒懷,表達自己入仕后的不同心情,由不知所措到得心應手,由茫然到豁朗,往日的不堪已成過去,今日何其美好,來日尤可期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揚子秋殘暮雨時,笛聲雁影共迷離。”這兩句寫回憶第一次經過揚子江時所見到的景象,以及彼時的沉重心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自古逢秋悲寂寥”,農歷八月,揚子江已經進入了深秋,秋雨瀟瀟,秋意寂寥,傍晚時分,江面上煙雨迷蒙,江岸上隱隱的青山,紛飛的黃葉,給人一片迷茫的感覺。天空中有一只依稀可見的孤雁,悄然地掠過,又沒入了迷蒙的天邊;岸邊上傳來隱隱的笛聲,似在向誰訴說,又似獨自孤吟。“數聲風笛離亭晚”,“衡陽雁去無留意”,深秋時節,這笛聲,這雁影,織出一派迷蒙蕭瑟的意境。無一不令人心生憂戚。“迷離”這個詞具有多重的意味, 從表層著,景象模糊不清, 樂調傳得不真,這是對景物實況的寫照。透過一層看,這其間恐怕更有詩人初到時,對這一帶景物的陌生之感。這是當時詩人心境的寫照, 這種心境在今天已覺惘然了。“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迷離”者,忘言之意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彼時的詩人剛到任上不久,雖然是少年得志,但是,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面對新的人事,難免有些陌生,而那千頭萬緒亦是一時難以理清,迷茫和焦慮總是在所難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這兩句詩就是詩人彼時的心境寫照,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境由心生,觸景傷懷,人在情緒低落時,最容易被周圍的景物所感染。</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重來三月青山道,一片風帆萬柳絲。”詩的后兩句寫當下,即第二次過揚子江時的滿眼風光,以及開朗愉悅的心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當詩人再一次重新走上這條青山道時,已經是次年的陽春三月了,春水盈盈,青山新翠,綠柳如絲,放眼皆是一派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彼時的詩人心情大好,深深地被這美景所陶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這兩句寫的是眼前的景象。陽春三月重來青山,面貌已是完全不同了,詩中只用了一句來描寫春天的景色,表現力極強。顯然這是個晴朗和明媚的日子,遠遠的一片白帆鼓足了春風,在平靜的江面上自由地行駛,鵝黃的柳絲掛滿了春堤, 在陽光下輕輕搖擺。“一”和“萬”, 兩個數詞表現力何等豐富!遠處一切都可以看得真切入微,與前面的“迷離”形成了鮮明對照。當然這幅春江圖里也融進了詩人的心情。經過一年多的異地生活,詩人已消除了初到時的陌生感,他對揚子江漸生出許多的親切和熱愛,一景一物都成了自己的朋友,加上揚州任上的工作初見成效,這一切怎不讓年青的詩人感到興奮呢?置身青山綠水中,當他再回想起去年經過此地時的低沉之感,不由得莞爾一笑,那些曾經的不愉快已經成了不值一提的過去,而當時的悵惘已經被如今的豁達所替代。原來,縱使是才華出眾的詩人,難免也會有迷茫和無助的時候,但是,只要堅持走下去,總會有柳暗花明的時候,就像彼時置身春光中的他,歷經風雨后,再無悵惘,只有風輕云淡的歲月靜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時序更迭,秋枯春榮, 本就是自然規律,但是,人在不同的時期或處于不同的境況下,就會生出不同的感慨,就如詩人第二次過揚子江,因其本身的境遇有所好轉,他眼前的景物就顯得格外的清麗唯美。其實,并不是秋天的景物不如春天的景物好,究其根源,而是詩人的心境起了變化,彼時的他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磨合后,對其工作已經能夠得心應手,也小有成就,心情自然就會變得輕松愉悅起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兩幅景象寫出了兩種心貴時差和景差的對照,說到底是一種心靈的對照。當詩人用審美的眼光觀照生活時, 往日和眼前的一切,遠處和近處的一切全放射出了誘人的光彩。境由心生,此詩記錄了詩人兩次過揚子江所見到的景象和心情,由陰沉壓抑到豁然開朗,讀來讓人眼前一亮,給人以驚喜,令人心生美好,有來日可期之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這是一首能夠給人以啟迪的絕句,人的這一生,總會有一段至暗的時光要靠自己去逾越,走過了山重水復,不經意間就會和柳暗花明撞個滿懷,那才是滿心的歡喜。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沒有永遠的晴天,也沒有永遠的雨天,晴天有晴天的美好,雨天有雨天的浪漫, 要調節的始終是我們自己的心情。 “重來三月青山道,一片風帆萬柳絲。”,過去的那一段時光, 不論是好是壞,都不可能是再重新來過, 而我們的當下,也終將會成為將來的過去式,所以,唯有珍惜,才是對生命最好的回饋。 </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民市|
长泰县|
肇州县|
清远市|
阿克|
天等县|
桂东县|
清远市|
城固县|
大渡口区|
久治县|
宝坻区|
光泽县|
南昌县|
台山市|
尼木县|
永昌县|
绍兴市|
茌平县|
威海市|
高唐县|
鄱阳县|
商丘市|
兖州市|
邓州市|
庆元县|
朝阳市|
交口县|
昌黎县|
翼城县|
大连市|
银川市|
和政县|
会泽县|
开江县|
廉江市|
怀远县|
大埔区|
西充县|
郸城县|
克拉玛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