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往來千里路長在,聚散十年人不同。</p><p class="ql-block">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老人的華麗人生終將凝固成亙古的永恒,無論輝煌或落魄都會被塵封。</p><p class="ql-block">為了曾經(jīng)涂抹的五顏六色不被抹光擦凈,我們努力回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隊長洪汗木的回憶</p><p class="ql-block"> 集體時代的生產(chǎn)是非常忙碌的,每天幾乎都是從白天干到晚上,很少有休息。一年下來,其生產(chǎn)的大致過程:清明之前的2-3月份開始整理土地即耕地,為了保證畝產(chǎn),往往是先耕后耙,如此翻耕2-3次,在沒有機械的的情況下都是依靠人力和畜力相結合的牛耕勞作。清明時節(jié)播種育秧,其中1畝秧田可栽8畝水田。5月開始插秧,大概需要半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插秧的環(huán)節(jié)。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灌溉、排澇、除草、施肥等環(huán)節(jié)也需要不斷地調(diào)配勞動力進行勞動。10月開始收割,到11月結束。除了水田要種植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外,還有旱地要種植經(jīng)濟作物,如花生、芝麻、油菜、玉米、棉花、紅薯等等。到了11月份以后冬季農(nóng)閑時,生產(chǎn)小隊集體經(jīng)常組織社員去開荒、肥田和興修水利,縣鄉(xiāng)、大隊各級還經(jīng)常要到生產(chǎn)小隊里來統(tǒng)一調(diào)配勞動力去完成政府的各項任務,村里老人經(jīng)常提及的“羅溪擔糧”就是政府統(tǒng)一調(diào)配“勞力”的范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羅溪還沒有通公路,羅溪糧站積聚了多年的糧食需要運輸?shù)剿氖锿獾氖伤{田去裝船運出山外。沒通公路,只能靠人工肩擔手抬。全縣一個冬天要調(diào)8000人次勞力來運輸。洪汗木老人記得一九六〇、六一、六二年接連調(diào)了三個冬天的勞力去羅溪擔糧。</p> <p class="ql-block">從泉口鎮(zhèn)月坪這邊去到羅溪要步行八十多里的山路,必須要自帶糧食被褥去,挑著一擔行李走八十多里山路,得天不亮出發(fā)走到天黑,整整一天。</p><p class="ql-block">公家給調(diào)去的勞力分派一個月3500斤的運輸擔糧任務,每天從羅溪糧站稱好一擔糧食擔著出發(fā),擔到四十里外的盤溪藍田過稱上船,再返回到羅溪休息。山間的盤腸小道,路面很窄,來挑糧的幾千人都擁擠在這狹窄的山路上來回,冬天雨雪頻繁,路面十分泥濘,一擔糧食挑上肩出發(fā)后,在路上基本上找不到歇肩休息的地方,只能順著人流往前挨,十分考驗挑糧者的體力,挑一擔糧公家補助4元錢,生產(chǎn)小隊照記一天工10分。然而挑糧的辛苦不是強健的勞動力是沒辦法承受的,我們生產(chǎn)小隊別的人都不肯去,六〇年汗木去挑了一年,六一年分派汗法去,六二年生產(chǎn)隊安排別人都不肯去,生產(chǎn)隊長只好又央求汗木再去。</p><p class="ql-block">每年挑糧都規(guī)定要35天,按照規(guī)定35天完成再放假回家。</p><p class="ql-block">那些年的過往刻骨銘心,不管是快樂悲傷,還是平淡無奇它都是人生的財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西省|
高台县|
嘉荫县|
福安市|
民勤县|
方城县|
巴塘县|
濉溪县|
海晏县|
达拉特旗|
罗江县|
康乐县|
教育|
龙江县|
惠来县|
牟定县|
渭源县|
台南县|
武川县|
吕梁市|
龙井市|
岳阳县|
惠东县|
资阳市|
澄迈县|
景洪市|
福贡县|
昭觉县|
东乡县|
沂源县|
克山县|
陵川县|
格尔木市|
元阳县|
淅川县|
东港市|
额济纳旗|
金沙县|
衡山县|
富裕县|
景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