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羅驛村,海南省澄邁縣老城鎮白蓮區下轄自然村,中國傳統村落,古時稱“倘驛”,后改名“羅驛”,村域面積10平方千米。羅驛村建于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是古代海南島西線的驛站、海南省歷史文化古村、澄邁縣長壽之鄉;羅驛村保留有明代的牌坊、清代的宗祠,環日、月、星三潭而建的火山石屋、古道、老井;羅驛村街巷格局典型,村內建筑遺產、歷史文化遺跡分布集中、頗具規模、風貌較好,周邊歷史文化資源豐富。</p> <p class="ql-block">羅驛村原稱“倘驛”,是海南島西線的驛站。南宋初年(1127-1236年),因村子之東建有瓊州府西路官道驛亭而得名。南宋開禧年間(1205-1207年),驛亭改建為驛站。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吳、陳兩姓村人聚居而形成村落,取名“倘驛村”。明洪武年間(1368-1398間),因“諸峰環繞羅列,驛站于此”,村中有識之士改村名為“羅驛”,《李氏族譜》記載為:“羅者,諸峰環拱羅列;驛者,馬公開瓊建驛,因以村名”。清代,羅驛村曾稱為“羅亦”,不久后又恢復“羅驛”一名。</p> <p class="ql-block">羅驛地處瓊北火山口地帶,全村地勢高低起伏較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火山土臺地,土壤富含硒等稀有微量元素;羅驛村北靠顏春嶺,南朝社延嶺,東西分別是萬歲峰和秀松。</p> <p class="ql-block">羅驛村周邊的山水格局凸顯古村落選址理念:憑高向低,背山(崗坡)面水(湖塘),居險聚氣。背后的山坡(淺丘)種植有風水林,以固山避風;村前多為人工挖掘池塘,引水入池,風水中有聚氣之意,也可以調節小氣候。村落山水格局與基礎設施布局也緊密關聯,村落的給排水主要來自水塘、水渠和水井,這些都依賴村落選址時對水源充足、安全和地勢落差處理的考慮。</p> <p class="ql-block">羅驛村臨湖而建,選址于月湖北岸,形成坐北朝南、臨水望田的景觀格局;村落內建筑群和巷道均沿日湖、月湖向西北方向輻射狀延伸,利于雨季排水,村內院落布局統一而富有變化,院子布局以正房為核心,形成兩進格局,并有東西偏房相襯。村南分布有日湖、月湖,因其形狀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村落內建筑群主要分布與日湖、月湖北岸,湖南岸則為農田種植區,村北部分布有星湖,西、北、東三個方向則為樹林環繞,風景秀美。羅驛村古村落整體布局呈扇形,村落內建筑群和街巷以村南的日湖、月湖為核心,向西、北方向放射狀延伸;村南沿湖的主干道路為串聯村落內部石板巷的骨架。</p> <p class="ql-block">村落內部形成以古井、古樹、公祠、牌坊等類型化的公共節點和重要建筑元素來串聯村落內部空間,宗祠主要分布于村落南部,湖的東西兩岸分別建設李氏宗祠、大房祖祠、岱之祖祠。村四周曾建有五處碉樓(已毀),周邊有古榕樹、大枇杷樹等。</p> <p class="ql-block">羅驛村村落格局完整,路網清晰,世俗活動空間與田園勞作空間、祭祀空間以及普通居住空間分配得井然有序。村落內部空間布局序列遞進,逐次展開,層次分明;同時又根據各自的實用功能和布局構思,形成具有共性且各有章法、個性靈活的村落組織肌理和風貌格局。</p> <p class="ql-block">羅驛村內傳統建筑集中連片分布,村中有火山巖古民居430間,共計43860平方米,保存情況基本完好,均坐北朝南。古村村落典雅、古樸,大部分傳統建筑主體完整,建筑風格多為海南典型的“十柱”屋結構,石頭為火山石,木材均為杉木、菠蘿蜜格板等,是澄邁縣乃至海南省具有代表性的火山巖傳統民居建筑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昌县|
耿马|
什邡市|
保定市|
两当县|
朝阳市|
庆城县|
思茅市|
红安县|
句容市|
个旧市|
桃园市|
吉安县|
塔城市|
东山县|
平塘县|
介休市|
安阳县|
永靖县|
特克斯县|
鄂托克旗|
邹城市|
新平|
齐齐哈尔市|
连南|
修水县|
永胜县|
定结县|
北辰区|
梨树县|
繁昌县|
仪征市|
界首市|
舞阳县|
桃江县|
南部县|
勐海县|
治县。|
威信县|
六枝特区|
贵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