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素有“江南水鄉”的美譽,也有“地沃物夥”、“錦繡魚米鄉”的贊稱,這是近三千年來水利建設和治理的成果。通過金壇周邊的古代水利工程的新建修筑、堰塞及消失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建設和治理的情況。<br> 上古時期,太湖地區原是陸地的沖積平原。太湖上游古有苕溪、荊溪兩大水系匯水入湖(1),至今變化不大。苕溪水系源于浙江省天目山地,以東、西苕溪為大。荊溪水系源于宜溧山地和茅山東麓,可分為南溪水系、洮滆湖水系、江南運河水系,向東注入太湖。各水系間有南北向調度河道。太湖下游的入江入海通道,古有吳淞江、東江、婁江,統稱太湖三江,分別向東、南、北三面排水,《尚書.禹貢》曰:“三江既日,震澤底定”(2)。8世紀前后,東江、婁江相繼湮滅。從11世紀開始,吳淞江也很快淤淺縮狹。11世紀后,黃浦江成為太湖下游排水的主要出路,至今未有大變。<br> 太湖流域的特殊地理條件,使得在上古時期,還是地勢卑濕,土質較差,農業生產低下的地方。《尚書.禹貢》曰:“厥土惟涂泥。厥田唯下下,厥賦下上”,是對太湖流域的客觀描述,意思是“土是潮濕的泥,田是第九等,賦稅是第七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卷二十九沔水下》借伍子胥之口是這樣形容春秋時期太湖流域的:“吳越之國,三江環之,民無所移矣。但東南地卑,萬流所湊,濤湖泛決,觸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伙,故川舊瀆,難以取悉,雖粗依縣地,緝綜所纏,亦未必一得其實也。”<br> 太湖流域的獨特地形和地理位置,導致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一直圍繞著湖東阻水泄水、湖西攔蓄去潦水為主,因為湖東地勢低洼,圍墾就需筑堤,擋住太湖水泛濫,同時需要開入海水道泄水;湖西地勢高,攔蓄山洪,建陂塘堰壩,營田灌溉。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始于農業,后也有貪航遠之利(出于軍事用途或者經濟利益)(3)。兩者有時候相輔相成,有時候相互沖突,對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直至現在。當然也有處于其他目的,如皇帝出巡等(5)。另外,自然條件的變遷也是一個影響太湖流域水利工程的因素(6)。<br> 從某種程度來說,太湖流域農業和經濟開發的歷史,也是一部水利建設和治理的歷史。由于涉及繁雜,時代久且遠,本人見識淺薄、學力不逮,也因資料限制,所以本文僅僅就以金壇周邊的古代水利工程為眼作線,粗談太湖流域湖西地區以營田灌溉蓄洪為主旨的歷代興建陂塘堰壩的水利工程。<br> 據考古發現,太湖地區在新石器文化時期,水稻是這一地區最早栽培的作物之一。種植水稻,就需要掌握引、灌、排水技術,吳興邱城遺址的馬家浜文化層位中,在建筑遺跡的附近,就發現了9條排水溝和2條寬度從1.5—2米的大型引水溝渠。這說明太湖地區史前的居民,在從事原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就懂得了修筑田埂、田塍,建立了一套初步的引、灌、排水技術。<br> 對于金壇地區的太湖地區史前的居民引、灌、排水的無外乎就是從宜溧山地和茅山東麓泄下匯入滆湖、洮湖。滆湖、洮湖古有之,從古至今仍然是宜溧山地和茅山東麓洪水注入太湖的主干道。(7)滆湖、洮湖雖有地陷形成之說,但本人認為是在原本自然形成基礎上的水利工程,猶如千島湖之于新安江。(8)<br> 太湖流域湖西地區以營田灌溉蓄洪為主旨的歷代興建陂塘堰壩的水利工程最早可以追索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br>據記載,殷商末年,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逃左奔江南,建勾吳國,相傳太伯曾在無錫東南開太伯瀆,西起運河,東通蠡湖(今漕湖),以備旱潦。這可能是太湖地區人工開鑿的最早河道。(9)<br> 公元前473年,吳國為越所滅,越又治吳地140年,繼續開發太湖地區,越時進一步在蘇州南部沼澤低洼地區圍墾,說明其圍田技術較吳似有了進步。<br>公元前333年,越國為楚所滅,楚王封春申君黃歇于故吳地。據史籍記載,春申君曾治理過無錫湖,可能筑了一些湖堤,以便在淤漲的地段圍田。無錫湖,又稱芙蓉湖(10)。另外,春申君還鑿語昭瀆,南注入太湖;又在江陰西面開申浦,從長江向南,分為兩支流,東入無錫,西入武進戚墅堰,都達于運河,與這些水利建設的同時,春申君還在江陰、武進、無錫地區,設置了范圍較大的上、下兩屯,墾拓農田。<br>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秦始皇出巡特開鑿丹徒曲阿,《越絕書·吳地傳》記載,秦始皇還“治陵水道”,從嘉興至錢唐(今杭州),通浙江,均為航運之利,未提及營田,故略去。<br> 漢時除開江南運河外,并對太湖西南地區作了較大開發。如漢初荊王劉賈,開鑿“荊塘”;漢平帝元始年間,皋伯通又筑“皋塘”。這些堤塘,實際都是為擋住湖水以宜墾殖之舉。又如湖西長興毗鄰的宜興,其東氿和西氿,原是和太湖相連的湖汊,風浪很大。東漢時,袁圮在這里筑長橋,開便民河,以避航行風濤之險,也進行了不少建設。這時太湖西南的農業區域,便已開始逐步從高地向沿湖低地拓展。東漢熹平二年,由余杭縣令陳渾創建的南湖是太湖流域興筑最早,規模較大的陂塘蓄水工程。南湖在解放后經過全面整治,現在仍起著滯洪灌溉的作用。<br> 公元220~589年間,江南在孫吳、東晉和宋、齊、梁、陳的統治下,社會比北方相對安定,北方流民大批移居,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加上各個政權都非常重視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設,使這一地區的經濟,較過去明顯地發展了起來。這一時期,太湖地區水利建設進入一個高潮,且影響深遠,莞塘就是這個時期的水利工程之一。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莞塘周邊的水利工程。<br> <p class="ql-block"> 天荒湖。赤烏八年(245年),“(孫權)使校尉陳勛作屯田,發兵三萬鑿句容中道,至云陽西城,以通吳、會船艦,號破崗瀆”。 《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云:“吳赤烏八年,鑿句容中道至云陽西城以通吳會舡艦,上下凡一十四埭。”其中“一埭”名新溪(今上新河),即新溪至莊城河堤,是為建昌圩雛形。《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五南直七又云:“《輿地記》:延陵縣西有東云陽、西云陽二瀆,相去七里,于句容縣接境。吳赤烏中所鑿,自延陵以至江寧上下個七埭。梁太子綱諱忌之,廢破崗瀆,別開上容瀆,在句容縣東南五里。為二流:一東南流三十里,分十六埭,具在延陵境內,……。” 南直七又云:“天荒湖,在(金壇)縣西北。其上流受長山以南、茅山以東諸水,匯流為蕩,俗有【十萬天荒九萬田】之語。居民筑堤捍水,引流入于運河,謂之建昌圩。圩中近十萬畝,置閘以蓄泄之,為民利甚溥。”</p><p class="ql-block"> 練湖。晉永興年間(304~306年)陳敏為亂據有江東,務修耕織,令其弟陳諧主持修建。又叫曲阿后湖,南北朝時周圍號稱120里。《水經注》云:“晉陵郡下曲阿縣下。”《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五中記載:“練湖,一名練塘。《輿地志》:【西晉陳敏據有江東,遏馬林溪以溉云陽,號曲阿后湖。】練湖面臨江南運河,在歷史上具有調蓄山洪、灌溉、濟運等作用,練湖的形成,使丹陽及周邊的丹徒、武進、金壇等數縣的數十萬畝農田受益,從而使以丹陽為中心的江南一帶經濟得到了蓬勃發展。</p><p class="ql-block"> 新豐塘。東晉大興四年 (321年),由晉陵內史張闿所建。其塘址在丹陽縣東北30里的新豐鎮附近,溉田800余頃。《嘉定鎮江志》云:“在城東南三十五里。《元和郡縣圖志》:新豐湖,東晉大興四年由晉陵內史張闿所立。舊晉陵地廣人稀,且少陂渠,田多惡穢。闿創湖成灌溉之利。”</p><p class="ql-block"> 東晉南朝時期,金壇境內較著名的陂塘有:單塘,位于金壇縣東北28里,蕭齊時單旻主持修建;吳塘,位于金壇、丹陽間,塘周40里,灌溉金壇、丹陽兩縣農田,蕭梁時吳游主持修造;謝塘,在金壇縣北25里,蕭梁天監九年(510)謝法崇主持興建;南北謝塘,在金壇東南30里,各溉田千余畝,蕭梁普通五年(524)謝德威創建,唐武德年間謝元超重修;莞塘,在金壇縣東南30里,梁大同五年(539)謝賀之組織修建。《括地志》云:“梁大同五年,侍御史謝賀之壅水為塘,種莞其中,因名。或曰即南、北謝塘也。”(11)</p> 注1:《山海經》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苕水處于其陰,北流注于具區。浮玉之山乃“浮玉山”,為天目山的古稱;太湖,《尚書》謂之震澤,《周禮.職方》、《爾雅》以為具區;苕水即古苕溪。<br>2、《尚書.禹貢》是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據說為戰國時魏國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本文引用文史資料如下:《尚書.禹貢》;《周禮.職方》,古代水利文獻,傳說周公所作,經考證為戰國時代作品;《山海經》,一部包括上古地理在內的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成書于戰國時期至漢代初期;《漢書.地理志》,中國最早以“地理”為書名的著作,班固編撰的古代歷史地理之杰作;《越絕書》,記載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是考察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雖傳為孔子弟子子貢所著,經考證作者可能是東漢袁康、吳平;《水經注》,北魏晚期酈道元所著的中國古代地理明著;《輿地志》,南北朝末期顧野王所編,是一冊關于古代地理學的文集;《括地志》,是唐代中國的一部地理學專著,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主編;《元和郡縣圖志》,宰相李吉甫創作的一部唐代中國地理學專著,成書于813年;《唐會要》,宋代王溥撰,成書于宋太祖 建隆二年( 961年 ),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會要。《太平寰宇記》,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總志,樂史撰;《祥符州縣圖經》,北宋前期總志體方志,北宋李宗諤、王曾奉敕纂;《元豐九域志》,北宋時期王存主編,曾肇、李德芻共同修撰的歷史地理名著,成書于元豐三年(1080年);《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屬"二十四史"之一。《吳中水利書》,北宋宜興人單鍔撰論述他對太湖洪澇的治理主張一書;《吳門水利書》,北宋水利專家郟亶所著;《吳中水利全書》,明張國維撰,匯集宋以來以太湖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各種水利資料;《輿地廣記》,北宋時期歐陽忞(歐陽修族孫)編撰的一部歷史地理學著作,成書于政和(1111-1117)年間;《方輿勝覽》,南宋祝穆編撰的地理類著作;《輿地紀勝》,南宋中期的一部地理總志,王象之編纂,成書于南宋嘉定、寶慶間;《讀史方輿紀要》,清朝初無錫人顧祖禹所著,被譽為清朝三大奇書之一,是研究中國軍事史、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另外還有魏征編修的《隋書·地理志》、后晉劉昫等編修的《舊唐書·地理志》、《大元一統志》、《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宋朝大儒盧憲纂編的《嘉定鎮江志》、元代俞希魯纂的《至順鎮江志》、光緖11 年(1885年)修的《金壇縣志》及當代編寫的《太湖地區水利的建設和治理》等。令人好奇的是宜興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20卷卻無一字提及太湖流域,根據好友陳函輝在徐霞客墓志上載道:“萬歷丁未(1607年),始泛舟太湖,登眺東西洞庭兩山,(于林屋洞)訪靈威丈人遺跡。”但《游記》中對此次出游并無記載。<br>3、公元前514年,伍子胥計謀攻伐楚國,為了便于軍運,在今高淳以東開鑿了10多里長的河道,東通太湖,西入長江,后人名為胥溪河。公元前495年,為征伐越國,伍子胥在太湖東南開鑿了胥浦,從長泖接界涇向東開河,西連太湖,東通大海,相當今金山、嘉善間的胥浦塘。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為了北上攻齊,特地開鑿了運河,從蘇州經望亭、無錫、奔牛轉北由孟河出長江,全長170余里。公元前486年,夫差又開邗溝(從今揚州至淮安北)溝通江淮,公元前482年進一步開深溝,直抵商(宋)、魯之間,連通沂、濟2水,以會諸侯于黃池。越國的大夫范蠡,在蘇州西北也開過一條蠡瀆,西接太湖,東連蠡湖,以資運送軍糧,襲擊吳國【《太平寰宇記》云:蠡瀆,范蠡伐吳開造】。漢武帝時,為了便于征輸閩、浙物資北上,從蘇州以南沿太湖東緣的沼澤地帶,也開挖了一條長100多里的運河。上述均為出于軍用途的水利工程。<br>4、北宋郟亶的《吳門水利書》中詳敘了因貪圖行船停船之便,鑿開圩岸,破壞水利工程。據史料記載,宋代除著重治理下淤河浦外,對江南運河也作了些整治和疏浚工程。當然,修浚運河,目的是為了便于漕運,但無疑也改善了蘇、秀、常、潤等州的農田水利。<br>5、秦始皇三十七年,贏政出巡,至太湖地區,特開鑿丹徒曲阿,即鎮江至丹陽一段運河。隋大業六年(610),為準備隋煬帝南巡江南,在過去的基礎上對江南運河又進一步加以開拓。由鎮江一直修到杭州,全長800余里,廣10余丈。<br> 6、據《太湖地區水利的建設和治理》,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歷史時期太湖平原在緩慢下沉,唐宋之際尤為顯著。“東太湖—澄湖—淀山湖,包括吳江全縣及吳縣、昆山兩縣的周(莊)、陳(墓)、角(直)水網地區,似乎是一個沉降的中心”。這一點,解放后的澄湖、淀山湖等水域發現不少唐宋水井和文物,也可以印證。另一種觀點認為沉降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宋時海平面上升了,“北宋以后,海面始接近目前海面,遂使湖夕倒灌,將太湖下游各河口淤淺,此后就出現水災頻仍,治水問題也就日趨迫切”。<br>7、滆湖,是目前蘇南地區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泊,為武進和宜興分界;洮湖,又名長蕩湖(古稱長塘湖),跨金壇、溧陽分界。《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九中記載:“洮湖,洮,音姚,俗讀滔,一名長蕩湖蕩,通作塘,鎮江府金壇縣西南三十里。虞翻、韋昭、周處、酈道元,皆以洮湖為五湖之一也。”此兩湖被酈道元《水經注》及虞翻稱為"五古湖"之二,即“范蠡攜西施游五湖”之二湖。《水經注》曰:南江東注于具區,謂之五湖口,五湖謂長塘湖、太湖、射湖、貴湖、滆湖也。虞翻曰:是湖有五道,故曰五湖。自北魏《水經注》后,言及太湖,必有滆湖,洮湖,言及洮湖,必提湖中大坯山,“中有大坯、小坯二山,皆水環四面,望之若浮,亦名浮山俗作巫山。” 《讀史方輿紀要》云:陶隱居所云“石孤聳以獨絕,岸垂天而若浮”者也。唐朝詩人張籍的“一斛水中半斛魚”也已傳唱洮湖千年了。在《讀史方輿紀要》里,洮湖先作為大川詳述,又在鎮江府里記載,滆湖僅僅在常州府里記載,且在芙蓉湖之后,寥寥不及六十字。虞翻、酈道元,言及五湖,長塘湖也先于滆湖,可能最初洮湖是大過滆湖的。《吳中水利錄》所云“(洮湖)上接滆湖而運河有功,下達荊溪而震澤無害,為宣、潤、常三州之深利”者也。今日就湮塞,蓋水利之不講久矣。”《吳中水利書》云:“茅山、薛步山水,直入宜興之荊溪,其夾苧干,蓋古之人亦所以泄長塘湖東入滆湖,泄滆湖之水入大吳瀆、塘口瀆、白魚灣、高梅瀆四瀆及白鶴溪,而北入常州之運河,由運河而入一十四條之港,北入大江。今一十四條之港,皆名存而實亡。”歲歲年年后,滆湖,洮湖仍然是太湖西流域的泄水主通道:“洮湖西部入湖河道,主要有通濟河、北河。出洮湖有湟里河、北干河、中干河東流入滆湖。另有夏溪河、扁擔河,從西北側流入滆湖。出滆湖有太滆運河、漕橋河、殷村港、湛瀆港等注入太湖。”<br>8、兩湖形成,眾說紛紜,但都有“地陷說”的傳聞,傳說天氣晴好可以看到水底的城墻。《祥符州縣圖經》云:“昔有滆家將龍卵抱歸,遂餡此湖,故名。至今遇煙霧,常見蜃樓”。真是浪漫而不可究。有趣的中國很多古湖泊都存在“地陷說”,最有名的是洪澤湖,只不過洪澤湖的地陷傳說發生在明朝初年,大概與洪澤湖原為一片洼地,形成于北宋年間一次黃河南徙奪淮入海有關。本人倒認為,關于水底有城墻(可能就是些殘磚斷垣)應該是真的,反倒證明了兩湖的形成也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成果,猶如千島湖的形成、三峽大壩的修建,淹沒了一些原本的村落、城市。太湖水利建設除一直存在營田與航運之利的矛盾外,還存在水利與營田的矛盾,北宋太湖流域洪災泛濫被稱為水利最失敗的朝代就與此有關。據明張國維撰的《吳中水利全書.金壇縣全境水利圖說》記載,“元豐間知金壇縣曾()【失名】請開滆湖長蕩湖【朝廷降旨委江東兩浙兩路監司相度及近縣官相視,為豪民阻擾不行】” 單鍔的《吳中水利書》記載:“累有知利便者獻議朝廷,欲依古開通,北入運河以注大江,自滆湖、長塘湖兩首,各開三分之二,為彼田戶皆豪民,不知利便,惟恐開鑿己田,陰構胥吏,皆泥而不行。元豐之間,金壇令曾長官奏請乞開,朝廷又降指揮,委江東及兩浙兩路監司相度,及近縣官員相視,又為彼豪民計構不行。”<br>9、《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唐志》:刺史孟簡開泰伯瀆,東連蠡湖,亦謂之孟湖。如果《唐志》的記載是正確的,那泰伯瀆屬于唐朝的水利工程。<br>10、芙蓉湖,《越絕書.吳地記》云:“無錫湖,……為晉陵上湖。故又名上湖……無錫湖通長州,多魚而甚清。”《讀史方輿紀要》云:“一名上湖,一名射貴湖,東南流者曰五瀉水。《南徐記》:橫山之北曰上湖,南曰芙蓉湖。虞翻、酈道元皆以射、貴二湖(其實為一湖)列于五湖,即此湖也。”<br>11、《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五云:莞塘,(金壇)縣東南三十里。《括地志》云:“梁大同五年,侍御史謝賀之壅水為塘,種莞其中,因名。”是我目前所能夠確定的記載莞塘的最早史料。《讀史方輿紀要》加了一句:“或曰即南、北謝塘也。”緊跟兩條史料,其一,《唐會要》:“縣有南北二塘。武德中潤州刺史謝元超因故塘復置,灌田千頃”;其二,《寰宇記》:“南北二塘,梁普通間謝德盛造,隋廢,唐武德中潤州刺史謝元超重筑。”經考證,莞塘和南北謝塘不是同一水利工程。<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错那县|
玛多县|
淅川县|
西峡县|
英山县|
普兰店市|
锡林郭勒盟|
拜城县|
沐川县|
商南县|
涿州市|
临安市|
冷水江市|
兴义市|
加查县|
舟曲县|
青海省|
巴塘县|
宣威市|
瓮安县|
罗甸县|
宜昌市|
兖州市|
高台县|
阿图什市|
中牟县|
金乡县|
兰西县|
左权县|
石林|
常宁市|
浦城县|
海宁市|
济宁市|
衡水市|
股票|
竹北市|
安国市|
平武县|
获嘉县|
正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