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理惑論》是東漢末年廣信人牟子撰寫的著作,出自南朝梁時僧佑所編的《弘明集》,是第一部中國人所著的佛教著作。《理惑論》是運用賓主設問和解答的形式展開論述佛教的過程。從牟子撰寫出《理惑論》到如今也將近2000年的歷史,能夠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已經非常難得了,至今仍經久不衰地還在深入研究,這是什么原因呢?據分析應從《理惑論》文章里去尋找正確答案,也許會從中發現東漢末年牟子的寫作手法在那個年代的確與眾不同并有其獨特之處。</p> <p class="ql-block"> 喜歡寫作的人也許都會知道一些寫作手法。廣義的寫作手法就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和修飾方法等;而狹義的寫作手法一般指寫作時運用的方法和技巧,多是指表現手法。現代常見的寫作手法有對比、襯托、借景抒情、象征、托物言志、欲揚先抑、鋪墊、卒章顯志這8種。除此之外,寫作手法還有直抒胸臆、想象、聯想、照應、托物起興、虛實結合、設置懸念、點面結合、伏筆、首尾呼應、諷刺等等。下面從《理惑論》文章中列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對比:把兩種完全相反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對比是寫作手法也是一種修辭方法。</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原文,夫至實不華,至辭不飾。言約而至者麗,事寡而達者明。故珠玉少而貴,瓦礫多而賤。</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釋義</span>,植物到結果實時就沒有花了,最美的言辭是不需要修飾的。語言簡約就優美,舉例少而明確就使人明白。正如珠玉因為少而貴重,瓦礫因其多而低賤。從“珠玉”與“瓦礫”作對比。反映了牟子善于運用這種手法,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某一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2、襯托:以一些次要事物為陪襯來突出主要事物,常常與對比放在一起使用。有兩種形式,分別是正襯和反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原文,佛之言覺也,恍惚變化,分身散體,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圓能方,能老能少,能隱能彰,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污不辱。在禍無殃,欲行則飛,坐則揚光,故號其佛也。</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釋義</span>佛所說的“覺”,恍惚變化,分身散體,或有或無,能小能大,能圓能方,能老能少,能隱能現。睬踏烈火不會燒壞,行走刀鋒不會割傷,置身污泥不會骯臟,身逢禍害不會遭殃。想走動就會飛翔,要靜坐就會放光。這樣,所以就叫做佛。從這一文中襯托出“佛”的無所不能。反映了牟子善于運用這種手法,突出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3、借景抒情:帶有強烈的主要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將自身想要抒發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也叫作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原文,問曰:何謂之為道,道何類也?牟子曰:道之言導也,導人至于無為。牽之無前,引之無后,舉之無上,抑之無下,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四表為大,蜿蜒其外,毫厘為細,間關其內,故謂之道。</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釋義,</span>什么叫做道呢?道是什么樣子的呢?牟子說:道也就是“導”的意思,就是引導人達到無為的境界;牽引它不會向前,拖垃它不會向后,托舉它不會向上,下壓它不會向下。看不見它的形狀,聽不見它的聲音。大到無限的宇宙,可真是大了,但它還要向外延伸;小到毫厘的容器,可真是小了,但它可以置身在里面。這樣所以就叫做道。從道與導中抒發情感說明道理。反映了牟子善于運用這種手法,做到情景交融,一方面增加了文采,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另一方面使感情更加富有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 4、象佂:借用具體、形象的事物來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原文,所以孟夏之月生者,不寒不熱,草木華英,釋狐裘,衣絺绤,中呂之時也。</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釋義,</span>佛之所以出生于孟夏的月份,是因為這個時節不冷不熱,草木繁茂,群花艷放。又可以不穿狐裘,穿薄薄的葛布衣服就行了。那正是萬物向西方遷徙旅行的時候。<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再如原文,牟子曰:佛者,謚號也。猶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釋義,</span>牟子說:佛是一個謚號,就像人們稱呼三皇神、五帝圣的尊號一樣。佛是道德的始祖,是神明的開端。從佛“生于孟夏”象佂“萬物向西方遷徙旅行”到“佛”謚號象佂為“三皇五帝”元祖神明。反映了牟子善于運用這種手法,含蓄深刻地表達某種感情,增強文章的表現力。</p> <p class="ql-block"> 5、托物言志:將個人的志向寄托在某個具體的事物上,使得這個事物成為作者志趣、理想的寄托者。<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原文,太子坐則遷座,寢則異床。天道孔明,陰陽而通。遂懷一男,六年乃生。</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釋義,</span>結婚以后,太子坐不與妃同座,睡不與妃子同床,但是天道偉大光明,陰陽相通,妃子就這樣懷上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懷孕六年才出生。<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再如原文,太子曰:萬物無常,有存當亡。今欲學道,度脫十方。</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釋義,</span>太子說:萬物沒有不變的,有也應該變為無。我現在想去學道,幫助各地人民脫離塵世苦海。從“天道孔明,陰陽而通”到“今欲學道,度脫十方”。反映了牟子善于運用這種手法,間接表現作者的某一志趣,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表達的生動形象性。</p> <p class="ql-block"> 6、欲揚先抑:先否定、貶低某一人或事物,再深入挖掘其特點及內在意義,予以肯定、贊揚。<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原文,牟子曰:不可以所習為重,所希為輕,惑于外類,失于中情。立事不失道德,猶調弦不失宮商。天道法四時,人道法五常。</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釋義,</span>牟子說:你不可以把常見的東西看得很重,把少見的的東西看得不重要。被外表所迷惑,反而失去最核心的精神。做事情不失道德,就好象調整琴弦不走調一樣。天道是管春夏秋冬四時轉換的,人道是管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關系的“五常″的。從“失于中情”到“天道法四時,人道法五常”。反映了牟子善于運用這種手法,使文章情節曲折動人,突出強調事物或人物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飽滿,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7、鋪墊:在主要人物或事件高潮出現之前,對環境、天氣、情緒等進行描寫,借以營造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效果。<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原文,牟子曰:夫轉蓬飄而車輪成,窊木流而舟楫設,蜘蛛布而罻羅陳,鳥跡見而文字作。故有法成易,無法成難。</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釋義,</span>人們看見蓬草旋轉飄行的樣子,就受到啟發制造了車輪;看見中間凹陷的樹干在水中漂流,就學會制造舟船;看見蜘蛛結網,就制成捕獵的羅網;看見鳥獸的足跡,就發明了文字。可見,有了樣板,做事就容易成功,沒有樣板就難以成功。從“車輪”“舟楫”“罻羅”“文字”的形成鋪墊出“有法成易,無法成難”的道理。反映了牟子善于運用這種手法增加故事情節的感染力,制造懸念,使得情節更具合理性。</p> <p class="ql-block"> 8、卒章顯志:在文章結尾時,用一兩句話點明中心、主題,也叫篇末點題。<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原文,問曰:子之所解,誠悉備焉,固非仆等之所聞也。然子所理,何止著三十七條,亦有法乎?牟子曰:……吾覽佛經之要,有三十七品;老氏道經亦三十七篇,故法之焉。</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釋義,</span>人又問:你所作的解釋,實在是很全面了,是我從未聽說過的。但你整理出來的論述,只有三十七條,這有什么道理?牟子說:……我觀覽佛教的要藉,有三十七品;老子的道經也是三十七篇。我的著述就按照這個樣板,定為三十七條了。從“有法乎”到“法之焉”。反映了牟子善于運用這種手法,恰當運用這種手法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結構美,有“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p> <p class="ql-block"> 當然了《理惑論》一文中不單只包含以上8種手法,而且還有很多種不同類型的寫作手法就不在這一一列舉了。</p> <p class="ql-block"> 總而言之,牟子《理惑論》在東漢末年首次用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學說闡釋佛教理論,實現了佛教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溝通,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他可堪稱為中國弘揚佛教第一人,《理惑論》文中有很多寫作手法是值得我們后人好好學習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加查县|
汉阴县|
五莲县|
齐河县|
凉山|
阳新县|
水富县|
鞍山市|
潢川县|
昭苏县|
新河县|
商城县|
武鸣县|
斗六市|
若尔盖县|
广河县|
吴江市|
万源市|
林口县|
南阳市|
井研县|
遂平县|
福鼎市|
偏关县|
共和县|
霍城县|
内黄县|
交城县|
桃园县|
盐边县|
连城县|
靖边县|
麻城市|
宁安市|
龙州县|
富锦市|
文昌市|
积石山|
竹溪县|
班玛县|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