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洋井”這詞,對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的出生在城市里的老年人并不陌生,這些人都是吃洋井里的水長大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家鄉(xiāng)周村區(qū)古商城,今年因燒烤爆紅之前,在外地人的心目中算不算"城市"還打著問號。說"周村"是城市吧,地名帶個"村"字,說是鄉(xiāng)村吧,后面還綴個"區(qū)"字。許多年來,每當我向外地朋友說起周村,總要費一番口水還啰啰不清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實周村至晚清已基本具備了城市格局,最繁華的一條街名曰"大街"長約三百來公尺,當初的街寬也就四五公尺。街雖不大,名氣卻挺大,著名的"瑞蚨祥"老字號始創(chuàng)于此,″三五牌"英美煙草公司在大街上有分公司,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里就了電燈電話電報,每到夜晚,街上燈火輝煌,倪紅閃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時周村城里居民用水,都是用洋井壓上來的。整條街加上幾條胡同,至少也有二三百戶人家,全部生活用水幾乎取自于一眼洋井。據我記憶,那時整個周村小城區(qū)之內,也不過四五臺洋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街上唯一的洋井安裝在一條小巷子里,二三百戶人家都到這里打水,盛水工具是洋鐵皮制作的水桶,當地人叫"梢",梢上帶有細細的鐵提把,叫″梢細子",一條扁擔兩頭各掛一鐵鉤,鉤在梢細子上,桶擺放在洋井的出水口,一上一下將水吸出流進梢中,然后用肩膀托扁擔,挑回家中。也有兩個小孩用木棍抬水的。一桶水大約二十來市斤吧,挑在肩上晃來晃去,免不了灑濺在地上。挑水的人很多,每天都要排隊,但不是人在排隊而是梢挨著梢,排到誰誰就接過洋井的水柄壓水,然后挑走或抬走。路面上終日里泥濘濕滑,隔不遠就有小汪積水,腳踏在地面上也能濺起水珠,自然而然,這條巷子叫成了"水胡同",延讀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多少年來,水胡同那臺洋井見證了周村古城的風雨蒼桑。難以想象,洋井里的水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年代正處于計劃生育前三十年,每個家庭至少有三個以上的孩子,多的五六七八個。孩子多吃飯的多,家家戶戶日子過的緊巴巴的。大人們忙于生計,小孩子五六歲就得干家務活。而挑水抬水這件最重的活幾乎都是孩子們來完成,用兩只桶擔水的是十二三歲以上的大孩子,用木棍抬水的是七八歲的小孩子甚至更小的孩子。哥倆姐倆兄妹倆小小的孩兒吃力的抬著一桶水走兩三百米是多么勞累啊,有的孩子抬到半路累的煩了,突然將棍子一扔,水桶掉地下,水灑了一身,倆孩子哇哇哭著回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公私合營之前,大街上的商鋪鱗次櫛比,一家挨著一家,當地人管這商家叫"買賣人",這些人家一般都是雇人挑水,二分錢一擔,于是就有了窮人的職業(yè)~挑水工,一天到晚為買賣人家挑水,每天能挑二十三擔,掙個三角五毛,一個個壓的彎腰駝背的,僅能混個溫飽,也算是洋井養(yǎng)活了這些窮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洋井帶了個"洋"字,可能讓某些人看了不舒服。不過老輩子都是這么叫的,其實洋井的"井"就是一土窟窿,五六七八米深,井下順上鐵管。井口蓋塊洋灰(水泥)板,上面安裝杠桿吸水機構,用人力靠杠桿作用將井水吸上來。因這玩藝是飄洋過海傳過來的,才叫洋井。洋井在當時也算不上高科技,聰明的國人一學就能仿制。所以洋井不一定是進口原裝,只是習慣稱呼而已,那年頭帶洋的東西多了,洋火(火柴)、洋蠟(蠟燭)、洋車(自行車)、洋油(煤油)……等等早在上世紀就國產化了。帶個洋字不一定就是進口貨,不帶洋字不一定不是進口貨,比如奔馳寶馬蘋果CT機等。奉勸某些人大可不必談洋色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想想也怪,一眼普通的水井,沒聽說有人勘察設計,也沒進行什么衛(wèi)生化驗,二三百戶人家就這么吃了好幾十年,照樣每家生養(yǎng)一堆孩子。整個周村城鄉(xiāng)也就一兩家小醫(yī)院,沒見多少人因喝井水鬧肚子的。不過,那整天挑水抬水的日子實在辛苦,那泥巴撲查的負重前行,那排長隊等候壓水的焦慮,那水胡同的狹窄泥濘……真是不堪回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所幸,改革開放總算改變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命運。住有居,食有余,行有車,家家戶戶自來水、桶裝水、凈化水。洋的不洋了,土的不土了。雖然不用洋井取水了,但如今的桶裝水、凈化水、直飲機的過濾膜芯片等技術配件還是少不了外來技術。這對那些淡洋色變的進步人士來說,這種水喝還是不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實,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無非是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融合。"洋井"就是早期"洋為中用"科技融合的最好例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圖片均轉載于百度,特向原作者致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登市|
桐梓县|
龙山县|
玉树县|
肇庆市|
酒泉市|
乐东|
抚宁县|
上虞市|
文登市|
珲春市|
修武县|
和林格尔县|
徐水县|
疏勒县|
玛曲县|
信阳市|
奉贤区|
汾西县|
陇西县|
尖扎县|
东阳市|
克拉玛依市|
东港市|
呈贡县|
扎兰屯市|
江油市|
彭山县|
新密市|
镇远县|
阿荣旗|
梅河口市|
新余市|
腾冲县|
巴中市|
大关县|
自贡市|
桑日县|
育儿|
剑川县|
阿克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