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一個煙霧蒙蒙的下午,我們去尋找海抜3000多米處的互助東和黑莊烽火臺。</p> <p class="ql-block"> 烽火臺的守護者、黑莊村黨支部書記喬生錄帶我們沿著東萱蔴溝方向一路前行,刻著黑莊村烽火臺幾個大字的黑色花崗石標志牌立在溝口,我問喬書記為什么不放在烽火臺旁邊,他笑著說你找到烽火臺就知道了。我們跟著喬書記沿崎嶇的山間小路走著,山路陡峭,有時還要四肢并用往上爬,氣喘吁吁,時不時停下來借喘氣工夫欣賞這大山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喬書記邊走邊介紹說,烽火臺位于黑莊村西北15千米處的山梁頂部。地勢高聳,視野開闊。烽火臺東側山下即為威遠至北山的二級公路--威(遠)北(山)公路,西南山城村烽火臺4千米。</p><p class="ql-block"> 做為明長城遺址的保護者,他每月都要去一趟烽火臺看看,有沒有受損的地方,有沒有人為破壞的,拍照要向縣博物館主管人員上報,聽到這些我感到很欣慰,為了保護明長城遺址,文物部門讓村書記為第一責任人親自保護,做好防護,可見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同時為這些默默無聞的長城守護者們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感謝他們為國家文物長城遺址保護做出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 爬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腿都軟了,酸痛酸痛的,喬書記說你現在知道標志牌為什么立在那兒了吧,我點點頭,心里想著這么高的山人上來就不錯了,何況那是兩塊花崗巖石呢。終于看見烽火臺了,這地方好熟悉,竟是我們老家屋后東財山領,只是從來不知道是烽火臺,夏季我們從上灣溝來這里,站在高高的山頂,欣賞連綿的群峰起伏,欣賞遙遙相望的龍王山千年不化的雪峰,欣賞這漫山遍野盛開的野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喬書記指著烽火臺介紹說,臺體整體略呈覆斗形,從底部向頂部逐漸收分6.2~6.9米,平面呈圓角方形,臺體剖面為形。臺體是用黃土夯筑而成,夯層厚0.16米。臺體殘高6米,底部略呈長方形,南長17.6米、東西寬15.4米;頂部為平頂,略呈方形,南北長2.2米,東西寬2.1米。</p><p class="ql-block"> 該烽火臺整體保存狀況一般。臺體頂部經人為修整為平頂,四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坍塌。臺體頂部南壁生長有馬蓮草、冰草、饅頭花等植物。損毀原因以人為因素的破壞為主,表現為人為削挖及踩。自然因素表現為雨水沖刷、自然坍塌及植物生長等。該烽火臺位于沙塘川烽燧線上,坐落在本條烽燧線的北端柏木峽附近,南與山城村烽火臺相連。</p> <p class="ql-block"> 高高矗立在山顛之上的峰火臺,暮云合璧,落日熔金,堅挺雄壯,身披如血殘陽,沐浴東財山的色彩、花香、煙雨、牧歌。傾聽各種鳥鳴聲,遠眺從柏木峽流出的潺潺水流悠悠流向塘川河。此時此刻,站在這既熟悉又陌生的烽火臺上,頂天立地之感從腳下土生發出來,胸中洶涌出萬丈豪情,縱覽山川,烽火臺占盡地利,是山險要地。</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為了防范“海寇”的侵擾,西寧兵備道副使周安、王繼芳偕守備薛卿在今南門峽至柏木峽段修筑邊墻。向北望去,山險延伸至唐日峽和柏木峽,這兩個峽口明朝時都設有暗門,唐日峽叫西石峽,西石峽暗門兩側草地沙溝間,有石邊墻,抵御敵方騎兵的進攻。《西寧府新志.西寧縣圖》中記載,在威遠城北大山腳下,以東往西標畫有“柏木峽暗門、西石峽暗門、北暗門(威遠暗門”。這里是極要級別的重要關隘,也是在險要地點開設人貨畜物盤查的碉堡關卡設施,平時邊墻內外互通有無,戰時重兵把關,嚴禁闖關、掠內。1644年十二代東土司祁國屏次子祁仲豸主防南門峽暗門、唐日臺暗門、柏木峽暗門,后因功多次調任,1695年奉調從征西蒙古噶爾丹,1696年隨康熙皇帝再征噶爾丹,1697年隨駕出塞至鄂爾多斯。一生征戰屢建戰功,官至正二品。1718年以官壽終,蒙恩賜祭,藏祖塋阿士記恰卡。遙想當年他意氣風發,修繕邊防,站在烽火臺上威風凜凜,極目遠視,觀察著敵情,守護邊關,守護著一方百姓的安寧。一旦發現敵情,烽火臺上火光熊熊,烈焰燃燒,此時它是戰爭的信使,是士兵們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在高高的烽火臺上,望著山腳下叫黑莊的村子,座落在柏木峽口,曾屬于互助縣貧困地區,是九峽之一,村子有土、藏、漢三個民族,占家和祁家是當地原住民,至少有六代人在這里居住。我丈夫的老家在黑莊,三十多年前娘家人聽說我要嫁到柏木峽,都搖著頭說那地方老石山根啊,莊稼都不成,天上有點云就下雨,干嘛要嫁到那里,我無語。結婚后才知道因氣候條件惡劣,風很大,時常黑云翻滾,六月初樹葉才舒展,小麥都長不飽滿,莊稼收成不好,除了過節平時都以青稞面八落和洋芋為主食。</p><p class="ql-block">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我退休了時常回老家,看到老家庭院里那座有二百多年歷史的老房,雖歷盡滄桑,飽經風雨,但修繕后還是那么挺拔莊嚴,它的身后就是烽火臺,有了它的守護,顯得那么安寧!村莊里的老房子不見了,被一座座樓房代替了,家家戶戶有自來水,有了新式水廁,村莊變了,村民們的生活也變了。</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女人們除務勞莊稼地、看孩子,閑暇之余在巷道里唱歌跳舞,撒攪團、蒸包了、做面片,熱情地邀請我參加。一次因下雨活動改到了隔壁的梅兒家,這是個土藏聯姻的家庭,丈夫是藏族,買了輛半掛貨車跑運輸,梅兒是土族,在家耕地帶孩子,走進家里,特別干凈,兩層小洋樓布置的很溫馨,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村里的十幾個姐妹歡聚一堂,有土族、藏族,不一會兒韭菜雞蛋、釀皮、洋芋津津等十多個菜端了上來,幾個年輕女子開始劃拳喝酒,不喝酒就唱歌跳舞,好不熱鬧,感覺這就是一個民族團結的大家庭,其樂融融。</p> <p class="ql-block"> 峰火臺像是一雙眼晴,它目睹著黑莊村莊的變化,目睹著百姓們安居樂業闔家團圓的幸福生活,村莊里的孩子們在它的庇佑下茁壯成長,人們非常重視教育,在上陽坡這個小小的村莊已經出了一個碩士研究生,兩個博士研究生。</p><p class="ql-block"> 低下頭來,輕輕撫摸烽火臺,找不見一絲一毫煙熏火燎的痕跡。烽火臺周圍綠草萋萋,各色的野花含苞待放,這里有珍貴的藥材柴胡、車前草、馬纓子、薄荷等,有各種野菜如苦苦菜、黃花菜、蘑姑、石蔥花、地皮菜等。還有漫山遍野的沙棘果、野草莓,閑暇時摘一些自己制作果汁,送給親朋好友們。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田中農茂,陌上花開。這漫山遍野的紅的、黃的果實,凝結著一代又一代先賢鑄劍為犁的夢想,這夢想,是這烽火臺披滿鮮花的夢想,是生于斯長于斯的一方百姓享受美好生活的夢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武县|
崇文区|
根河市|
巴彦县|
尤溪县|
靖州|
古丈县|
连江县|
保靖县|
舞阳县|
探索|
永济市|
泗阳县|
即墨市|
汝阳县|
达孜县|
太仆寺旗|
古田县|
眉山市|
个旧市|
同心县|
柞水县|
贺兰县|
仲巴县|
嘉黎县|
临朐县|
新巴尔虎右旗|
吴忠市|
清丰县|
莱州市|
高雄县|
华池县|
富民县|
龙岩市|
瓦房店市|
略阳县|
安岳县|
郓城县|
龙游县|
葵青区|
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