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智永和尚,南朝人,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書圣王羲之七世孫,號“永禪師”。</p><p class="ql-block">智永善書,剛開始師從蕭子云學習書法,后以先祖王羲之為宗,妙傳家法,精力過人。王羲之在時年五十歲時寫完《蘭亭序》后,交給他的第五個兒子王徽之,密不示人。直到唐太宗時代才從王羲之第七代孫王法極(智永和尚)的徒弟辯才手上智取,臨摹數本,方為人知。智永將王羲之作為傳家之寶的《蘭亭序》,帶到云門寺(原名永欣寺)保存。云門寺有書閣,智永禪師居閣上臨書三十年,留下了“退筆冢”、“鐵門檻”等傳說。</p><p class="ql-block">智永對后世書法影響深遠。他傳“永字八法”,為后代楷書立下典范。所臨《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廣為分發,影響遠及日本。即使現在,依然是書法學習的經典教材。</p><p class="ql-block">智永禪師晚年時,有一天正在指導一位小沙彌練字,幾位年輕書生慕名來寺謁求大師的墨寶,并請教寫字秘訣。智永笑答,贈字不難,但秘訣實無,不過老衲可奉送諸位四字:“勤學苦練”,如能持之以恒,保你一生受用不盡。書生聞言,大失所望。智永禪師便耐心開導他們:俗話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即以老衲先祖羲之公和獻之公為例,羲之公以東漢張芝“臨池寫書,池水盡黑”的事跡激勵自己,一生苦練不輟。洗硯曾染黑過廬山的歸宗寺、臨江的新城山、建康的鐘山、浙江的積谷山和山陰等地的五六處池水。獻之公學書曾用盡十八口大缸清水,老衲學書也是靠勤學苦練,才有今日的成就。</p><p class="ql-block">眾書生聽后,并未盡信。智永禪師便命小沙彌打開后院門,帶領他們去寺中的塔林,在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下有一座高高的墳冢。書生們大惑不解,禪師指冢說:“我習書一生,練字磨禿的筆頭盡在于此。”冢前立一石碑,上刻“退筆冢”三字,下有“僧智永立”幾個小字,背后還有智永寫的一篇墓志銘。偌大一座墳冢,貯滿禿筆頭,書生們看罷,驚愕不已。小沙彌告訴書生,師父寫字的禿筆,初時裝滿五大筐。書生們聽后恍然大悟,智永所言不謬,“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何學術要達到高峰,沒有捷徑可走,亦無秘訣可言,只有勤學苦練,才是惟一的途徑。隋唐期間學習書法的人,沒有不是臨摹學習智永禪師書法的。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書法高足。 </p><p class="ql-block">永字八法,即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正楷筆勢的方法: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直筆為努,不宜過直 ,太挺直則木僵無力,而須直中見曲勢;鉤為趯,駐鋒提筆,使力集于筆尖;仰橫為策,起筆同直劃,得力在劃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筆為磔,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p><p class="ql-block">現代書法家沈尹默在《書法漫談》說:書法上有講究,所謂“永”字八法,這個包含了八個筆法(筆畫:點橫豎撇捺提鉤,撇有兩種豎撇、斜撇)的永字,代表了練習書法的起點和功底究竟有多深。我們引申為:第一,做人要像“永”字的“點”,昂首,充滿自信和朝氣;第二,做人要像“永”字的“豎”,挺胸,充滿力量與美;第三,做人要像“永”字的“撇”,飄逸瀟灑,看輕一切成績和榮譽;第四,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課。</p><p class="ql-block">這正是:修筑“退筆冢”,打造“鐵門檻”;“永字八法”訣,后世永流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比如县|
鄄城县|
潞西市|
绥芬河市|
当阳市|
榆林市|
彭水|
灵武市|
阳春市|
万宁市|
罗平县|
都安|
维西|
民丰县|
南投市|
博客|
大余县|
贵州省|
科技|
柳河县|
土默特左旗|
桐城市|
平远县|
江川县|
岳池县|
新和县|
会东县|
夏河县|
纳雍县|
中西区|
泽州县|
巴林右旗|
铅山县|
唐河县|
彭州市|
丹凤县|
鄂温|
南涧|
黔西县|
汶川县|
盐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