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壽縣,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隸屬于安徽省淮南市,東鄰長豐縣,北與淮南市區、鳳臺縣毗鄰,西靠霍邱縣,南與六安市、肥西縣相連。總面積為2948平方千米,人口140萬。</p><p class="ql-block"> 壽縣別稱壽州、壽春,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有整個安徽最豐富的地下文物,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p><p class="ql-block"> 據記載:壽縣在西周和春秋早期是淮夷族建立的州來國的領地(國都),公元前7世紀末,壽縣成為楚國的領地,春秋楚莊王時代,楚國令尹孫叔敖在壽縣修筑了中國現存最早的水利工程芍陂(讀音“確杯”),就是如今的安豐塘 。前584年吳國攻入州來,前538年楚國在州來筑城,前529年吳國占領州來。前493年吳王夫差將壽縣周圍交給蔡國,蔡國遷都州來,改名下蔡。前447年蔡國被楚國所滅, 壽縣成為楚國屬地,當時稱為壽春。前241年楚國被迫遷都壽春,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楚壽春遺址位于今天壽縣縣城墻的東面,壽春城的外郭,南北長6.2千米,東西寬4.25千米,城郭周長20.9千米,四周圍繞30—40米寬的護城河。城區面積達26.35平方千米,面積超過當時的齊國臨淄城,大約相當于今天壽縣古城墻內面積的七倍,當時就有居民十多萬以上,是江淮之間最大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秦朝滅楚后設置九江郡,壽春為九江郡治所,西漢初,漢高祖劉邦封自己的第八個兒子劉長為淮南王,以壽春為國都。后把淮南國一分為三,交給劉長的三個兒子統治。長子劉安延續了淮南國的稱號,后劉安謀反被殺,淮南國取消。公元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國號“仲”,以壽春為國都,2年之后就被曹操和劉備消滅。隋唐時壽縣建立壽州,1072年宋神宗建立淮南西路,壽縣為治所,1194年黃河下游改道,淮河開始泛濫,此后,壽縣開始衰落。南宋時期的1259年,壽縣在抵抗蒙元的過程中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槍,它是近現代槍炮的始祖。明清時期 在壽縣建立直隸州壽州。</p><p class="ql-block"> 壽縣的文化歷史悠久,其中產生了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和典故 。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舐犢情深”、“門里人”、“當面鑼,對面鼓”、“時苗留犢”、“編笆接棗,鋸樹留鄰”、“人心不足蛇吞象”等。</p> <p class="ql-block"> 壽縣古城墻。壽縣屢為州郡治所,壽縣古城墻始建于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盤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來,按照防御戰爭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斷進行整修。是中國保存較完善的七大古城墻之一,比山西平遙古城還早100年。</p><p class="ql-block"> 現城墻為南宋寧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筑,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墻周長7141米,城內總面積3.65平方公里,城墻高8.3米,底寬18-22米,頂寬4-10米,墻體以土夯筑,外側貼磚,外壁下部有2米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內欹斜,層層收分。城外東南為濠,寬約60米,北環淝水,西接壽西湖,外壁墻腳筑有寬約8米的護城石堤。城有四門,東為賓陽,南曰通淝,西稱定湖,北名靖淮。四門皆有護門甕城,其中西門的外門朝北,北門的外門朝西,東門內外兩門平行錯置,有“歪門邪道”之說,具有軍事防御和防汛抗洪雙重功能。</p> <p class="ql-block"> 城墻外立面。</p> <p class="ql-block"> 城墻內面。</p> <p class="ql-block"> 位于古城墻西北角的“畫涼亭”。</p> <p class="ql-block"> 城墻頂部,鋪就石板,道路平整寬敞。</p> <p class="ql-block"> 城墻上遙瞰城市外圍。</p> <p class="ql-block">鳥瞰城墻內外,風景獨好。</p> <p class="ql-block"> 古城現在的地圖。</p> <p class="ql-block"> 城門,古代城池內外交通的門洞。壽縣古城墻有東、南、西、北四門。東曰賓陽門,西日定湖門,南日通淝門,北日靖淮門。四城門之上建有城樓,并建有兩道城門的甕城,內外門洞均為磚石券頂結構。現東門、北門甕城保存完好。四門內外各置進出云梯,在大水封城時方便城中居民乘船出入。其中東門原有吊橋一座;南門原有青石板橋兩座;北門原有跨度約二十米石拱橋一座;西門外是尉升湖,無橋。各橋皆以其城門名稱命名。</p> <p class="ql-block"> 通淝門,是古城的南門。南門的護城河與淝水相通,象征舟楫往來,商貿繁榮,賓朋四海,故取名“通淝”。</p> <p class="ql-block"> 通淝門城樓里設有古城墻陳列館,詳盡地介紹了,古城的來歷及科學文化價值。</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墻的防汛抗洪。</p><p class="ql-block"> 壽縣古城西傍淮河,東臨淝水,一方面為古城軍事防御提供了天然屏障,一方面也因地勢低洼飽受洪澇侵襲。因此,壽縣古城在發揮軍事防御作用的同時,也巧妙利用地勢,科學設定城墻高度,修筑城區排水設施,加強外城墻基保護,強化城墻的防汛抗洪功能,幾百年來,每當洪水來襲,關上城門,滴水不入。解放后,1954年淮河泛濫,洪水最高水位離北門城墻頂部不到半米;1991年特大水災,洪水圍城50多天。兩次特大洪水圍困,而這座古城卻固若金湯安然無恙。</p> <p class="ql-block"> 古城的東門賓陽門名“賓陽”,意思是東門每天迎來的嘉賓是萬物景仰的太陽。原“賓陽樓”毀于日本侵略軍的戰火,1986年,由蘇州古典園林設計室,參照宋制設計圖施工,1987年4月修復。 以弱勝強的“淝水之戰”的古戰場紀念碑就在賓陽門樓處。</p> <p class="ql-block"> 淝水之戰,是公元383年東晉和前秦之間發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的一場戰爭。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余萬(實則僅二十多萬)的前秦軍。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p> <p class="ql-block"> 古《壽春州城圖》石碑。</p> <p class="ql-block"> 地面石板上深深的車轍印,述說著曾經的歷史,據說這些痕跡是過去當地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獨輪車的印痕。</p> <p class="ql-block"> 這個就是甕城。當外敵入侵時,外城門打開,而內側城門關閉,敵兵進入后,再關閉外城門,進入甕城的敵兵無路可走,這就是“甕中捉鱉”。</p> <p class="ql-block"> 鳥瞰甕城。</p> <p class="ql-block"> 北門稱為“靖淮門”。北門面臨淮河,水患不斷,取其名希望淮河平靜安靖。</p> <p class="ql-block"> 西門面對壽西湖,取名“定湖”門。</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墻在修筑時引入了當地的一些典故、傳說。</p><p class="ql-block"> 這是個“當面鑼對面鼓”的典故。當面鼓,對面鑼”是一句壽縣諺語,意思是有話當面講,說話要算數。</p><p class="ql-block"> 《壽州志》等史料記載,明朝正統二年(1437年),暴雨自五月初起,歷經三旬而不止。壽州城西門外淮淝合流,洪水滔天,雉堞露出水面部分僅三尺許。六月初一,西北風大作,巨浪沖擊,壽州城垣坍塌七百九十八丈,樓櫓木石,一時蕩盡,慘狀空前。正統四年(1439年),壽州衛指揮使劉通奉命修筑城池。他親董其事,召集闔城士紳募捐資金,調集屯守將士輪番出力,經六個月而竣工。其后不久,有人以貪污瀆職彈劾劉通。劉通聲明,修城大事,非同一般,必須“當面鑼,對面鼓”辯駁清楚,以證清白。后經查實,事屬烏有。州人感念劉通清風惠政,于是在西門甕城內設龕刻石,鑼鼓相對,贊其清廉自守,行事公開,并借以勸誡后任官員。</p> <p class="ql-block"> 城墻上鑲嵌有1954年和1991年大水時的水位標志牌。可想而知,當時的水位有多高,而城墻內卻安然無恙 ,古城的防洪能力不一般!</p> <p class="ql-block"> 這是門洞中設置的閘門槽,當洪水來臨時,閘門沿槽放下,阻擋洪水進入城內。</p> <p class="ql-block"> 古“月壩”。明萬歷元年(1573年)壽縣城墻出現了月壩。所謂月壩,即以城內涵段之轉角角頂為圓心,向上建筑一磚石結構的圓筒狀壩墻,其直徑7.7米,壁厚0.5米,高于城墻。周圍又圍護以厚實的堤坡,遠遠看去像個小山包。月壩內設石階,可沿級遞下,壩底涵溝上砌磚旋,設閘數道。月壩有四個功能:第一,從整體上保護涵閘,使之與外隔離,避免了內河積水的淹沒,第二,可以隨時進壩啟閉閘門,控流自如;第三,可及時比較內外水位;第四,可以徹底消除外水倒灌成災的隱患,光緒年間重修時,東西月壩分別榮膺了“崇墉障流”、“金湯鞏固”的譽稱。</p> <p class="ql-block"> 熙春公園是縣城內“四角拐塘”修復治理工程之一,北與防水防敵的城涵“崇墉障流”相鄰,南與報恩禪師相望。塘基內側砌石擋墻護岸、松木樁基護坡,園內微地形、親水平臺、景觀棧橋、景觀木拱橋、清風亭、曲廊、等綠化景觀一應俱全。</p> <p class="ql-block"> 古跡,新近發現的三步兩橋遺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宁县|
曲周县|
平昌县|
南通市|
宜丰县|
江油市|
玛曲县|
简阳市|
津南区|
弋阳县|
太原市|
固始县|
任丘市|
无棣县|
太和县|
崇阳县|
万源市|
红桥区|
阿拉善盟|
昌吉市|
侯马市|
永安市|
宜都市|
铜梁县|
通江县|
大新县|
靖西县|
泸西县|
宜君县|
贵州省|
叙永县|
衡阳市|
商丘市|
新安县|
德安县|
罗山县|
柳林县|
峨眉山市|
琼中|
古蔺县|
赣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