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古色古香逛南京

一蓑煙雨

<p class="ql-block">  暮春時節(jié),陽春三月,與親友同游泰州、揚州、鎮(zhèn)江后,獨自開啟南京之旅。南京以六朝古都著稱—其實,六朝(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之后在此定都的,還有南唐、明(初)、民國以及太平天國。因中山陵景區(qū)之前去過,加之時間倉促,本次南京游覽的重點放在了城區(qū)的部分古跡、遺址上,先后去了總統(tǒng)府、南京博物院、明故宮遺址、雞鳴寺、明古城墻、秦淮河風(fēng)光帶、瞻園、大報恩寺遺址等,雖走馬觀花,卻也收獲滿滿,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一、南京總統(tǒng)府</b></p><p class="ql-block"> 南京總統(tǒng)府,是中國近代建筑遺存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近代以來,南京總統(tǒng)府多次成為中國政治軍事中樞和重大事件的策源地,許多重要人物在此留下身影。</p><p class="ql-block"> 南京總統(tǒng)府已有600多年歷史。明初為歸德侯府和漢王府;清代被辟為江寧織造署、兩江總督署等,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為行宮;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在此興建天王府;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此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辟為大總統(tǒng)府,后為南京國民政府總統(tǒng)府。</p> <p class="ql-block">  總統(tǒng)府門樓。原址曾為清兩江總督署頭門、太平天國天王府“真神榮光門”。1864年6月,清兵攻破天京后重建兩江總督署大門。1929年,由姚彬設(shè)計,新建了這座西方古典門廊式建筑。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后,門樓上刻“國民政府”四字。1948年5月行憲國大召開,國民政府主席改稱“總統(tǒng)”,將“國民政府”換嵌“總統(tǒng)府”三字,由書法家、原監(jiān)察院副院長周鐘岳題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區(qū)景觀</span></p><p class="ql-block"> 中線為總統(tǒng)府建筑群的主軸線,由門樓、大堂、二堂、八字廳、會客廳、麒麟門、政務(wù)局樓、子超樓等建筑組成。建筑風(fēng)格前半部分以中式為主,后半部分以西式居多。</p> <p class="ql-block">  大堂。建于太平天國金龍殿(又稱榮光大殿)原址。清軍攻占天京后,大殿被毀。1870年后重建了兩江總督署大堂。<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的典禮,就在大堂舉行。</span></p><p class="ql-block"> 此處也是中路參觀起始點,上午甫一開展,游客蜂擁而入。(注:散客觀展建議晚點去,或先去看東路、西路。)</p> <p class="ql-block">  大堂畫像之《共和肇始》。自左至右:教育總長蔡元培,陸軍總長黃興,大總統(tǒng)孫中山,參議院議長林森,總統(tǒng)府秘書長胡漢民,法治局長宋教仁。</p> <p class="ql-block">  總統(tǒng)府禮堂。位于二堂西側(cè),原為清兩江總督署的舊花廳,后成為歷任政府或政權(quán)舉行活動的場所。1948年5月蔣介石就任“總統(tǒng)”的典禮,就在這個禮堂舉行。</p> <p class="ql-block">  禮堂內(nèi)景。(現(xiàn)為“總統(tǒng)府紅色印跡史料圖片展”)</p> <p class="ql-block">  洪秀全與天朝宮殿歷史文物陳列。位于二堂東側(cè)。</p> <p class="ql-block">  總統(tǒng)府辦公樓(子超樓)。位于中軸線的最北端,<span style="font-size: 18px;">虞炳烈設(shè)計,</span> 1935年底完工。1936年元月為主席辦公樓;汪偽時期為偽立法院、監(jiān)察院辦公場所;<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8年5月改稱總統(tǒng)府辦公樓。</span>樓內(nèi)有林森的主席辦公室、蔣介石的總統(tǒng)辦公室、李宗仁的副總統(tǒng)辦公室等。1943年8月林森在重慶遇車禍?zhǔn)攀篮螅摌且粤稚淖痔柮Q作子超樓,以資紀(jì)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蔣介石的總統(tǒng)辦公室。<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辦公樓二層,</span>辦公桌斜對門口,桌上的臺歷日期定格在了1949年4月23日。</p> <p class="ql-block">  李宗仁的副總統(tǒng)辦公室。與總統(tǒng)辦公室對門。</p> <p class="ql-block">  噴水池。位于子超樓東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西區(qū)景觀</span></p><p class="ql-block"> 西線由臨時大總統(tǒng)秘書處、中山廣場、孫中山臨時大總統(tǒng)辦公室、國民政府參謀本部樓、西花園、圖書館、主計處辦公樓、煦園及孫中山起居室等建筑組成。</p> <p class="ql-block">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tǒng)辦公室(端方樓)。西線核心建筑,仿法國文藝復(fù)興風(fēng)格,是清末兩江總督端方赴歐美考察回國后所建,初名“寶華盫”,作為接待重要賓客的館驛。因位于督署西部,又名“西花廳”。它與臨時大總統(tǒng)秘書處之間的庭院,于紀(jì)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際擴建為中山廣場,并立有孫中山先生坐像。</p> <p class="ql-block">  國民政府參謀本部辦公樓。啟用于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2月,設(shè)參謀部于總統(tǒng)府之內(nèi)。1928年,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在此設(shè)立,李濟深、何應(yīng)欽、朱培德、蔣介石、程潛曾先后任總參謀長。</p><p class="ql-block"> 現(xiàn)為“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史料展廳。</p> <p class="ql-block">  國民政府文官處圖書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成于1929年。</span>該樓先作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的辦公樓;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后,又成為國民政府和總統(tǒng)府的圖書館,藏有歷年印行的國民政府和總統(tǒng)府公報,以及大量的蔣介石手令和總統(tǒng)府各類檔案。這些檔案在國民黨撤走時盡數(shù)運走。</p> <p class="ql-block">  太平湖。位于總統(tǒng)府西花園的中心位置,原是通向珍珠河的小溪,后來劃入兩江總督署,并加以擴大開鑿成南北向臥瓶形的、東西對稱、北窄南闊的瓶形。湖心建有石舫和漪瀾閣,樓臺亭閣點綴四周,布局協(xié)調(diào)優(yōu)美。(最前方圍欄處為漪瀾閣,正在維修。)</p> <p class="ql-block">  方勝亭。兩方亭壓角重疊,因投影之下為傳統(tǒng)吉祥圖案方勝而得名。因兩亭相連,頂似合非合,渾成一體,形似難舍難分的鴛鴦。,<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又稱“鴛鴦亭”。</span></p> <p class="ql-block">  夕佳樓。<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太平湖西側(cè),與忘飛閣隔水相望。該建筑</span>復(fù)建于清同治九年,因日落余暉撒滿小樓而出名。曾做為國民政府軍委會和總統(tǒng)府軍務(wù)局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  忘飛閣。始建于清初,原是雙層,三面臨水,四周開窗。相傳曾有水鳥歇此閣上,自憐水中倒影,而忘歸巢,故名忘飛閣。同治年間改造為現(xiàn)況,正中一楹滑向水中,飛檐上的一對“鵲上枝頭”造型,再現(xiàn)這一美好傳說。</p> <p class="ql-block">  桐音館。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因雨水落在梧桐葉上啪啪作響而得名。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經(jīng)常在這里會客。1930—40年代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二廳、總統(tǒng)府軍務(wù)局長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  石舫。又名不系舟。1746年,時任清兩江總督尹繼善為迎接乾隆帝二下江南建造此石舫。船體為10層青石壘砌而成(其中6層潛于水下)。乾隆御賜匾額“不系舟”,寓意國泰民安、江山永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東區(qū)景觀</span></p><p class="ql-block"> 東線主要有行政院、陶林二公祠、馬廄和東花園等。其中分布著總統(tǒng)府文物史料、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太平天國、清兩江總督署等十多個文物史料和復(fù)原陳列。</p> <p class="ql-block">  行政院北樓(現(xiàn)為景區(qū)辦公區(qū))。行政院是國民政府最高行政機關(guān),成立于1928年10月。日偽時期,該處淪為偽鐵道部、交通部。1946年5月“還都”南京后,此處作為國民政府社會部、水利部和僑務(wù)委員會辦公處。</p> <p class="ql-block">  復(fù)園。即東花園,與西花園(煦園)相對稱。清時辟為兩江總督署花園,太平天國時在這里建東花園。清軍攻破天京時主體建筑焚毀,后經(jīng)修葺。民國時期為國民政府行政院的一部分。現(xiàn)存復(fù)園為2002年根據(jù)歷史資料部分復(fù)建,東湖系2003年拆除原址建筑挖掘而成。</p> <p class="ql-block">  清兩江總督文物史料展廳。展廳復(fù)原了兩江總督大堂、花廳等場景。</p><p class="ql-block"> 兩江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官居從一品。兩江,指江南省(今江蘇、安徽兩省及上海市)和江西省,是清王朝的財賦重地,也是文化昌盛、經(jīng)濟繁榮的人文薈萃之區(qū)。從康熙四年(1665)到宣統(tǒng)三年(1911),歷任兩江總督計80余人,98任。<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劉坤一、沈葆楨、左宗棠、張之洞等均曾任兩江總督。</span></p><p class="ql-block"> 1864年,湘軍攻克江寧(南京),天王府被毀,1870年,曾國藩在此按照禮制重建了兩江總督部院。</p> <p class="ql-block">  院內(nèi)景觀:臥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惠洽兩江”,是</span>乾隆給兩江總督尹繼善的題字;院北面是花廳,匾額“高行清粹”為康熙所題;兩柱楹聯(lián)為:“惠洽兩江流蕪月,清風(fēng)是式嬌去塵”。</p> <p class="ql-block">  陶林二公祠。原址在今江蘇省美術(shù)館,2007年移建于總統(tǒng)府。</p><p class="ql-block"> 陶澍(1779-1839),字子霖,湖南安化人,道光五年(1825年)任江蘇巡撫,道光十年任兩江總督;林則徐(1785-1850),字無撫,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道光十二年任江蘇巡撫,道光十六年任兩江總督。光緒七年(1881年),左宗棠調(diào)任兩江總督,<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為表他對陶澍和林則徐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奏請光緒帝,建造了“陶林二公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二公祠正殿,右為陶澍,左為林則徐。塑像兩側(cè)對聯(lián)為左宗棠書寫: 八州都督五柳先生經(jīng)濟文章千古心傳家學(xué)遠;六國初周一陽來福富貴壽考百年身受國恩長。</p> <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國起義百年紀(jì)念碑。<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紀(jì)念碑為漢白玉精制而成。</span>1951年紀(jì)念太平天國起義100周年之際,由時任政務(wù)院副院長的郭沫若題寫。碑陰刻有碑記,由太平天國史學(xué)家羅爾綱撰文。該碑于1952年1月1日豎于總統(tǒng)府大門南面大照壁的花壇前;2002年8月,因道路拓寬移走;2006年12月在總統(tǒng)府東苑內(nèi)重豎。</p> <p class="ql-block">  馬廄。此處原為清兩江總督署和太平天國時期的馬廄,國民政府時期,作為庫房和總務(wù)局交通隊、軍樂隊、警衛(wèi)隊、清潔隊等機構(gòu)的營房使用。</p> <p class="ql-block">  感想:走完總統(tǒng)府,感覺既體驗到了歷史遺跡氛圍的厚重感,又享受到了信步園林美景的輕松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滿足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二、南京博物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京博物院是</span>中國三大博物館(另兩個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院)之一,其前身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南博<span style="font-size: 18px;">現(xiàn)館藏</span>珍貴文物數(shù)量僅次于故宮博物院。1948年4月一期工程竣工,后經(jīng)數(shù)次改擴建,2013年11月形成現(xiàn)有“一院六館”(歷史館、特展館、數(shù)字館、藝術(shù)館、非遺館、民國館)格局。</p><p class="ql-block"> 本次因未及時預(yù)約(需提前一周左右),主要展館歷史館無法進入,只看了民國館和非遺館,甚為遺憾。</p> <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大門。</p> <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大殿。為仿遼代宮殿式,由民國建筑師徐敬直設(shè)計,經(jīng)建筑大師梁思成修改。建筑形象古樸莊重,氣勢雄偉高大,屋檐兩邊呈弧形漸漸向上翹去,莊重中又略有輕靈之感。殿前綠地也很養(yǎng)眼。</p> <p class="ql-block">  南博民國館。重點展示民國時期南京的社會生活風(fēng)情。</p> <p class="ql-block">  南博非遺館。老茶館的折子戲演出場景很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三、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b></p><p class="ql-block"> 南京明故宮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個全國統(tǒng)一王朝的皇宮,也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京故宮的藍本。</span></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攻取集慶(南京)后,征用軍民工匠20萬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始于1366年,歷時二十六年建成。燕王朱棣奪宮之變,燒毀了奉天殿等宮殿。經(jīng)太平天國戰(zhàn)火,明故宮只剩下一片殘垣碎瓦。1929年,為了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安葬中山陵,民國政府新建了中山東路和逸仙橋,明故宮遺址被從中分為南北兩部分,僅存午朝門與地下柱礎(chǔ)等少量遺跡。</p><p class="ql-block"> 經(jīng)多次整修后,<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92年5月,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span>。遺址公園<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占地6.7萬平方米,由中軸線綠地和東西兩側(cè)林帶組成,園內(nèi)建有南、北大門、三大殿象征性殿基和明故宮展覽館等。</span></p> <p class="ql-block">  遺址公園南門。(東鄰南京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遺址陳列展。</p> <p class="ql-block">  遺址公園內(nèi)部廣場空曠,可看到部分建筑基礎(chǔ)遺跡,給人以空靈、滄桑之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四、雞鳴寺</b></p><p class="ql-block"> 雞鳴寺,又稱古雞鳴寺,始建于西晉永康元年(300年),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和皇家寺廟之一,南朝時期與棲霞寺、定山寺齊名,是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譽。</p><p class="ql-block"> 南梁大通元年(527年),梁武帝在雞鳴埭興建同泰寺;南唐時易名凈居寺,后改圓寂寺;宋朝時改為法寶寺;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重建寺院,御題“雞鳴寺”;清朝咸豐年間毀于戰(zhàn)火,同治年間重修;1958年改為尼眾道場;1983年起依明清時規(guī)模形制復(fù)建,逐步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 “雞鳴春曉”和“雞鳴晚鐘”分別列入玄武十景和金陵四十八景。</p> <p class="ql-block">  新山門。</p> <p class="ql-block">  老山門。新、老山門的匾額“古雞鳴寺”四字均為時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所書。</p> <p class="ql-block">  藥師佛塔。1991年新建的七層八面佛塔,是雞鳴寺歷史上的第五座大佛塔。塔高約44.8米,斗拱重檐,銅剎筒瓦。寶塔南面正門上額題“藥師佛塔”四個大字,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題寫。</p> <p class="ql-block">  吉祥鐘。又叫祈福鐘,在佛塔北面。在此撞鐘三下,為家人、親友健康祈福。</p> <p class="ql-block">  毗盧寶殿。又名大雄寶殿,為寺內(nèi)主殿,重建于1994年。大殿楹聯(lián):毗盧尊師久住無量劫圓通三際;清凈法身化生百千億普度十方。殿內(nèi)供奉三身佛中的毗盧佛和文殊,普賢兩大菩薩。</p> <p class="ql-block">  從解放門城墻上西望夕陽下的雞鳴寺,景色迷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五、明古城墻</b></p><p class="ql-block">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南京明城墻的建造由此正式拉開序幕。至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墻四重城垣全部完工。南京明城墻是在六朝京師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礎(chǔ)上修建并以此擴大,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北帶玄武湖。城墻從內(nèi)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城四重城垣構(gòu)成。南京明城墻的營建思想對北京城的營建產(chǎn)生很大影響,在中國都城建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華門</span></p><p class="ql-block"> 中華門,原名聚寶門,是南京明城墻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城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jié)構(gòu)最復(fù)雜、規(guī)模最大的堡壘甕城,有“天下第一甕城”之稱。</p><p class="ql-block"> 中華門始建于五代楊吳時期,曾是南唐國都江寧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的南門。明朝洪武二至八年(1369-1375年)在其基礎(chǔ)上擴建,稱聚寶門。1931年,國民政府改名為中華門,并在東西兩側(cè)分別增辟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以滿足車輛通行。1988年1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中華門北門。 “中華門”三字為蔣介石題寫。</p> <p class="ql-block">  甕城一隅。</p> <p class="ql-block">  城墻內(nèi)側(cè)建有藏兵洞。</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墻上南望,可看到護城河(外秦淮河)和大報恩寺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解放門</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為方便交通及防空需要,</span>1954年,于北極閣山下的臺城靠近“后湖城墻”的位置,開辟解放門,城門位于玄武門以南、太平門以西,雞鳴寺東北、玄武湖南岸。</p> <p class="ql-block">  解放門城門。</p> <p class="ql-block">  登城墻眺望,遠看紫金山,近觀玄武湖,湖光山色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六、秦淮河風(fēng)光帶</b></p><p class="ql-block"> 秦淮河全長約110公里,南京城區(qū)內(nèi)長約17公里,稱為內(nèi)秦淮河;外秦淮在南京城南外繞行,是五代十國時開鑿的護城河;內(nèi)外秦淮在西水關(guān)外復(fù)合,匯入長江。</p><p class="ql-block"> 內(nèi)秦淮河?xùn)|起東水關(guān),經(jīng)文德橋、中華門城堡至西水關(guān)。 一千八百年以來,這里始終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之一,人稱"十里珠簾"。 </p><p class="ql-block"> 秦淮風(fēng)光帶以內(nèi)秦淮河為軸線,夫子廟為中心,突出明清風(fēng)格,廟市街景合一,文化、旅游、商業(yè)、服務(wù)等多功能精妙融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淮河夜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街市燈火輝煌,游客摩肩接踵。此為東牌樓,兩柱楹聯(lián)為:</p><p class="ql-block"> 淮水通幽燈搖畫舫載歌去,</p><p class="ql-block"> 桃津臨市月釀新詩舞韻歸。</p> <p class="ql-block">  “秦淮畫舫”(游船)往來穿梭,登船需排長隊。</p> <p class="ql-block">  畫舫碼頭和對岸的九龍壁。</p> <p class="ql-block">  秦淮酒家等你光顧。唐·杜牧《泊秦淮》詩:“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夫子廟</p><p class="ql-block"> 東晉咸康三年(337年)在此設(shè)立太學(xué),后在學(xué)宮之前建廟祭奉孔夫子,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xué)府、中國四大文廟(南京夫子廟、北京孔廟、曲阜孔廟、吉林文廟)之一。</p><p class="ql-block"> 夫子廟景區(qū)主要由孔廟、學(xué)宮、貢院三大建筑群組成。六朝至明清時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說。夫子廟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和北京天橋并稱為中國四大鬧市,十里秦淮的繁華景象和特有風(fēng)貌被歷代文人所謳歌。</p><p class="ql-block"> 夫子廟曾多次受到兵火、動亂損毀,現(xiàn)有夫子廟為1984年后陸續(xù)修葺復(fù)建。</p> <p class="ql-block">  “天下文樞”牌坊。立于夫子廟前,意思是此處為天下文化中心。牌坊始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后毀于清咸豐年間戰(zhàn)火,同治年間重建。坊額“天下文樞”四字選自顏真卿字帖。外柱楹聯(lián)為:源脈悠長,詩禮江山昭日月;人文薈萃,弦歌畫舫又春秋。中柱楹聯(lián)為乾隆所撰:允矣斯文,為古今中外君民立之極;大哉夫子,會詩書易禮春秋集其成。</p> <p class="ql-block">  夫子廟大門。兩邊楹聯(lián):</p><p class="ql-block"> 先覺先知為萬古倫常立極,</p><p class="ql-block"> 至誠至圣與兩間功化同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適逢第37屆中華秦淮燈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江南貢院</span></p><p class="ql-block"> 江南貢院,又稱南京貢院、建康貢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經(jīng)歷代修繕擴建,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為當(dāng)時中國23個行省的貢院之最。</p> <p class="ql-block">  江南貢院牌坊。內(nèi)柱楹聯(lián)為李漁所題:圣朝吁俊首斯邦,看志士彈冠而起;天府策名由此地,喜英才發(fā)軔而前。外柱楹聯(lián)為:十載辛勤,變化魚龍地;一生期許,飛翔鸞鳳天。</p> <p class="ql-block">  在江南貢院基礎(chǔ)上修建的中國科舉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江南貢院南院大門。匾額為清翁同龢題寫,兩楹懸明代宰相楊士奇試場聯(lián):“號列東西,兩道文光齊射斗;簾分內(nèi)外,一毫關(guān)節(jié)不通風(fēng)”。內(nèi)聯(lián)為:明經(jīng)取士;為國求賢。</p> <p class="ql-block">  江南貢院南院長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烏衣巷和王謝紀(jì)念館</span></p><p class="ql-block"> 烏衣巷地處夫子廟秦淮風(fēng)光帶核心地段,是晉代王導(dǎo)、謝安兩家豪門大族的宅第。烏衣巷與兩大家族、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歷史緊密相連。</p><p class="ql-block"> 王導(dǎo),輔佐創(chuàng)立了東晉王朝;謝安指揮淝水之戰(zhàn),以少勝多,打敗符秦百萬大軍。作為一代名相,王、謝足以令后人追懷。而更令人驚奇的是,王、謝家族人才輩出。王羲之與另外兩位大書法家王獻之、王洵,書法成就登峰造極;謝靈運是中國山水詩派的鼻祖,他與謝氏后裔的大詩人謝惠連、謝朓,在文學(xué)史上并稱“三謝”。</p><p class="ql-block"> 1997年,秦淮區(qū)人民政府恢復(fù)了烏衣巷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風(fēng)格的王謝故居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  烏衣巷口。東晉時期,烏衣巷是達官貴人的居住區(qū),世家大族王謝家族的代表人物王導(dǎo)、謝安即居住于此。唐代劉禹錫曾到此尋訪,寫下了千古名篇<span style="font-size: 18px;">《烏衣巷》:</span>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詩人通過對夕陽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感慨今昔滄桑的巨變、事故的變遷,語義含蓄,耐人尋味。</p> <p class="ql-block">  王謝紀(jì)念館正門。大門篆字對聯(lián):歸燕幾番來作客;鳴箏何處伴隨云。(王謝紀(jì)念館中有“來燕堂”和“聽箏堂”)</p> <p class="ql-block">  來燕堂。游人至此,一定會聯(lián)想起劉禹錫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 門前楹聯(lián):水繞城柳縈堤搖曳六朝煙雨舊;人名世文述志傳承一脈法儀新。</p> <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族簡介:王導(dǎo)(276—339年),字茂弘,瑯玡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quán)的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謝氏家族簡介:謝安(320-385年),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著名政治家。在淝水之戰(zhàn)中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前線部隊是他的侄子謝玄,謝石,謝琰所率領(lǐng)。</span>謝安治國以儒、道互補;能顧全大局。歷史學(xué)家張舜徽贊其為“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香君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 李香君是清初戲劇家孔尚任名著《桃花扇》中的女主角、秦淮名妓,她憤世嫉俗、堅貞節(jié)烈的故事,廣為流傳。</p><p class="ql-block"> 三百多年來,《桃花扇》曾被多個劇種上演。中央實驗話劇院幾度將《桃花扇》搬上舞臺,導(dǎo)演謝晉將《桃花扇》搬上銀幕,上海電視臺將《桃花扇》改編成電視連續(xù)劇《李香君》搬上熒屏。</p> <p class="ql-block">  故居陳列館正門。</p> <p class="ql-block">  李香君塑像。</p> <p class="ql-block">  媚香樓。陳列館的主要建筑,展現(xiàn)了李香君當(dāng)時生活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一面桃花扇引人遐思。</p> <p class="ql-block">  秦淮八艷史料陳列館。除李香君外,中國歷史上,還流傳著不少青樓女子俠肝義膽的傳奇故事,如位列秦淮八艷<span style="font-size: 18px;">(柳如是、馬湘蘭、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顧橫波、寇白門、陳圓圓)</span>之首、有著濃厚家國情懷的柳如是,民初北平八大胡同藝妓、助蔡鍔成功脫險的小鳳仙等,令人感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七、瞻園</b></p><p class="ql-block"> 瞻園是南京現(xiàn)存歷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園林、“江南四大名園”(另有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無錫的寄暢園)之一,以歐陽修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其歷史可追溯至朱元璋稱帝前的吳王府、后賜予中山王徐達的府邸花園,是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辦公地點,太平天國時期為東王楊秀清王府。</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天京淪陷,該園毀于兵燹。同治、光緒年間兩次重修。1960年,著名古建專家劉敦楨教授主持瞻園的恢復(fù)整建工作,不僅保留了原有的格局特點,而且還充分地運用了蘇州古典園林的研究成果,推陳出新。</p><p class="ql-block"> 1987年,瞻園擴建竣工。2005年,瞻園被列入“新金陵四十八景”。央視版電視劇《紅樓夢》和趙雅芝版的《新白娘子傳奇》曾分別于1987年和1992年在此取景。</p> <p class="ql-block">  瞻園正門。即南大門。大門的匾額據(jù)說是乾隆御筆,橫匾“金陵第一園”系趙樸初所題,豎匾“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為郭沫若題寫。兩邊門柱楹聯(lián):奕奕三山,疊嶂層巒,虎躍龍騰迎曉日;盈盈一水,澄平靜妙,風(fēng)清籟爽泛春光。</p> <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位于瞻園東部與東北部,原為江南行省與江寧布政使署之建筑,是中國收藏太平天國文物最多、史料最豐富的文博單位,也是中國惟一的太平天國專史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洪秀全半身銅像。</p> <p class="ql-block">  館列天京事變資料。事變發(fā)生于1856年(清咸豐六年)。事變中,東王楊秀清及家眷2萬余人死于非命,北王韋昌輝被處死,翼王石達開率部出走。天京事變使太平軍元氣大傷,是太平天國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p> <p class="ql-block">  一覽閣。是瞻園的最高建筑。登臨樓閣,園中景致盡收眼底。一覽閣匾額系張愛萍題寫;門口對聯(lián):爽借清風(fēng)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為蕭嫻題寫。</p> <p class="ql-block">  延暉亭。因夕陽西下時最后一抹陽光落在亭上而得名。匾額為沙曼翁題寫。兩邊楹聯(lián):“數(shù)聲呢喃,東府妙堂來飛燕;一抹斜陽,西園水苑延落暉”,由南京當(dāng)代知名書法家大癡題寫。</p> <p class="ql-block">  景徐堂。是當(dāng)年布政使衙署的官舍。大門楹聯(lián):園中參日月,象外通古今。</p> <p class="ql-block">  船舫。舫首開敞,可品茗賞景。船舫上“盈盈一水間”的匾額由清代書法家楊沂孫題寫;船舫前的亭柱上楹聯(lián)為:“半池春水好煮茶,一窗秋月伴讀書”。</p> <p class="ql-block">  雪浪石。位于瞻園東北角。石上‘雪浪石’三字相傳為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蘇東坡手書。石頭整體造型宛如團團擊在石頭山的浪花,又似在陽光下漸漸融化的雪團。</p> <p class="ql-block">  抱石軒。建于水池以北假山的山腰處,表達“抱石軒”的含義。軒內(nèi)北墻上辟有一框景窗,窗外的竹林成為一副水墨畫。框景窗兩旁楹聯(lián):奇石疊含千古秀,碧水池蘊萬年春;橫批是清初著名畫家、詩人查士標(biāo)題:“一亭秋月嘯松風(fēng)”。</p> <p class="ql-block">  逐月樓。為兩層五開間歇山式建筑。因謂樓高,手可逐月,故名之。大門楹聯(lián)為林則徐所書:南士淵源承北學(xué);秋曹門館坐春風(fēng)。</p> <p class="ql-block">  靜妙堂。建于明代,<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一座面臨水池的鴛鴦廳,它將全園分成南北兩大空間,</span>室內(nèi)以隔扇劃廳為南北兩鴛鴦廳。</p> <p class="ql-block">  靜妙堂北門掛“大觀園”的牌匾,楹聯(lián)為當(dāng)代畫家單人耘所撰:壘石石嶺峰,潭清影靜,妙在自然,千載匠心巖壑趣;仰天天浩蕩,云退翳消,安之若素,萬家盂嘗太平羹。</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北假山。系明代園林遺存,由體態(tài)各異的太湖石堆砌成,北為石山,西為土山,是全園的制高點。山中有瞻石、伏虎、三猿等洞壑。</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稊生亭。在抱</span>石軒東面,建在假山石上。稊生亭出自袁枚“十詠”,因此處曾有古樹枯而復(fù)生而得名。稊,為新生的柳芽或嫩柳條。</p> <p class="ql-block">  甘棠樓。甘棠即棠梨,其歷史典故源于《楚辭·純正·召南·甘棠》。</p><p class="ql-block">相傳召公出巡聽訟甘棠樹底下,搭棚留宿,不侵?jǐn)_百姓。后人遂以“甘棠”贊許循吏的美政和遺愛。<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匾額為范汝寅題寫。兩側(cè)楹聯(lián),“耽文藝如嗜欲,以古人為朋曹”,由當(dāng)今廣東籍山水畫家林松年仿明末清初大畫家石濤筆意題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八、大報恩寺遺址公園</b></p><p class="ql-block"> 大報恩寺前身是東吳赤烏年間(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繼洛陽白馬寺之后中國的第二座寺廟,與靈谷寺、天界寺并稱為金陵三大寺。</p><p class="ql-block"> 大報恩寺系明成祖朱棣為紀(jì)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明永樂十年(1412年)于建初寺原址按照皇宮的標(biāo)準(zhǔn)營建,工期<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歷時約19年,耗銀約250萬兩。</span></p><p class="ql-block"> 大報恩寺遺址是中國規(guī)格最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廟遺址。2008年,從大報恩寺前身的長干寺地宮出土了“佛頂真骨”、“感應(yīng)舍利”、“諸圣舍利”以及“七寶阿育王塔”等一大批世界級文物與圣物。</p><p class="ql-block"> 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于2012年9月動工,工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包括遺址博物館、南京佛教文化博物館、報恩新塔等,</span>投資約50億元。2015年12月,大報恩寺遺址公園開園,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  大報恩寺石碑。巨石正面是著名書法家孫曉云題寫的碑名“大報恩圣地”。巨石的背面,鐫刻著由南京大學(xué)程章燦教授執(zhí)筆、著名書法家孫曉云女士題寫的《金陵大報恩寺遺址碑記》,記載了大報恩寺的前世今生1700多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復(fù)建后的宣德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遺址。</p> <p class="ql-block">  法堂遺址。</p> <p class="ql-block">  伽藍殿遺址。</p> <p class="ql-block">  漢文大藏經(jīng)博物館。大報恩寺是明清中國佛經(jīng)流通的中心。在明清出現(xiàn)的5部大藏經(jīng)中,有3部官刻與大報恩寺及其前身天禧寺有關(guān)。</p> <p class="ql-block">  藏經(jīng)館內(nèi)景。</p> <p class="ql-block">  琉璃拱門。系南京博物院利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大報恩寺遺址出土的</span>琉璃塔構(gòu)件拼合出的“備用拱門”。據(jù)史料記載,大報恩寺的琉璃塔構(gòu)件共燒制了三套,一套建塔,另外兩套埋在塔周圍的地下,供以后維修琉璃塔時使用。(此件系復(fù)制品,原件藏于南京博物院,為南博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  鎏金七寶阿育王塔。塔高1.1米、寬40厘米,重50公斤,是全世界范圍內(nèi)已發(fā)現(xiàn)的最大規(guī)格的阿育王塔。塔身鑲嵌寶石并雕刻佛像、經(jīng)文。根據(jù)碑文記載推測與X射線探測雙重驗證,塔身內(nèi)供奉有兩套金棺銀槨,其內(nèi)有“佛頂真骨”、“感應(yīng)舍利十顆”等稀世佛教圣物。塔座的四面有四幅畫,分別是“舍身飼虎”、“割肉貿(mào)鴿”、“大光明王施首”、“須大拿王變相”,反映了佛祖前生重大的善行。塔身上有一處近百字鏨刻的發(fā)愿文,記載了寶塔的由來。七寶阿育王塔的制作者叫朱誠信,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建造。</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大報恩塔”(輕質(zhì)鋼架玻璃保護塔)。</span>為保護千年地宮,新建的大報恩塔采用四組鋼管斜梁,地梁落腳點位于塔基遺址的外側(cè),形成“覆缽型”新地宮。塔基上方再造輕質(zhì)九層塔,規(guī)模、形制與古塔近似,用藝術(shù)玻璃工藝呈現(xiàn)琉光塔影。重建工程于2010年啟動,2014年3月主體完工。</p><p class="ql-block"> (注:原大報恩寺琉璃寶塔高約78米,通體用琉璃燒制,塔內(nèi)外置長明燈一百四十六盞,時為中國最高建筑,西方人稱其為“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將它列為中世紀(jì)世界七大奇觀之一。清咸豐四年(1854年),原大報恩寺琉璃塔毀于太平天國戰(zhàn)火。)</p> <p class="ql-block">  觀景臺。有電梯直達新報恩塔八層,可環(huán)周觀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后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憶場景、查資料、做美篇,仿佛是跟著一個好導(dǎo)游又重走了一遍景點,大大充實、豐富了原有體驗。南京,中華歷史文化的寶庫,雖僅看到皮毛,卻已引人入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三年五月于濟南</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滨海县| 镇平县| 密云县| 阳西县| 清原| 西盟| 万州区| 郯城县| 鄂托克前旗| 榆林市| 肇州县| 九寨沟县| 邻水| 英吉沙县| 江西省| 阿巴嘎旗| 樟树市| 新邵县| 玉溪市| 肥城市| 西林县| 平舆县| 阜新市| 温州市| 大埔县| 瓦房店市| 碌曲县| 开化县| 正阳县| 文山县| 临沭县| 托克托县| 平阴县| 江油市| 余江县| 汉寿县| 积石山| 玉门市| 新河县| 宝坻区| 鹿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