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告別了夕陽中的金字塔,尼羅河及埃及千年的輝煌歷史,從開羅飛約旦首都安曼,開始中東行的第二段旅程。</p><p class="ql-block">早上7:45的飛機,導游堅持說早上4:00就要從酒店出發去機場(預留足夠的路上擁堵及機場安檢時間). 好吧,這就意味著最遲早上3:30要起床洗漱及打包行李。回想起來,第一段七,八天的埃及行幾乎每隔一天就要早上3-4點起床(首先六天前早晨從開羅飛阿斯旺,然后三天前在盧克索早起去乘熱氣球,然后,咋天早上從盧克索飛開羅,然后今天再飛安曼),基本都是早上4:00要從酒店出發。旅游真是個體力活,遠行要趁年輕,別想著待退休后。屆時很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p><p class="ql-block">約旦人口約1105萬,60%以上是巴勒斯坦裔。98%的人口為阿拉伯民族,還有少量切爾克斯人、土庫曼人和亞美尼亞人。國教為伊斯蘭教,92%的居民屬伊斯蘭教遜尼派,少數屬伊斯蘭教什葉派和德魯茲派。信奉基督教的居民約占6%,主要屬東正教派。</p><p class="ql-block">其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p><p class="ql-block">約旦位于亞洲西部,阿拉伯半島西北,西與巴勒斯坦、以色列為鄰,北與敘利亞接壤,東北與伊拉克交界,東南和南部與沙特相連,西南一角亞喀巴灣瀕臨紅海,是約旦唯一出海口。西部高地屬地中海氣候,東部和東南部為沙漠,占全國面積78%(全國面積8.9萬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約旦原是古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公元7世紀初屬阿拉伯帝國。公元1517年歸屬奧斯曼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淪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西部仍稱巴勒斯坦,東部建立外約旦酋長國。1946年3月22日英國承認外約旦獨立,5月25日改國名為外約旦哈希姆王國。1948年5月第一次阿以戰爭中,外約旦占領了約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的土地。1950年4月,外約旦同西岸合并,改稱約旦哈希姆王國。1967年第三次阿以戰爭中,以色列占領約旦河西岸。1970年9月,約旦將其境內的巴解組織用武力驅逐至黎巴嫩。1988年7月,侯賽因國王宣布斷絕同約旦河西岸地區的“法律和行政聯系”(即放棄麻煩不斷的約旦河西岸及其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1994年10月,約旦同以色列簽署和平條約,結束兩國之間敵對關系,走上和平發展經濟之路。</p> <p class="ql-block">安曼(Amman),人口近500萬,占了全國人口近一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安曼是一座著名的西亞古城,在3000多年以前,曾經是一個小王國的首都,信仰的是埃及太陽神阿蒙。古希臘時代被馬其頓帝國征服,后來被羅馬人統治了300年。由于安曼處在東、西方交通要道上,一直便是繁華的商業中心,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至今已有九千年的歷史),一直有人居住的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成為約旦的首都。</span></p><p class="ql-block">下了飛機,導游接機后,直接開往安曼城堡,開始參觀。安曼整個城市是在七座山丘的基礎上建造的,素有“七山之城”之稱,海拔比較高,五月上旬氣溫在76F (25C), 相比埃及的103F(40C), 頓覺到了避暑勝地,涼風撲面,酷熱頓消。</p> <p class="ql-block">安曼城堡: Amman Citadel是市中心的一處考古遺址,位于海拔850米的山丘平臺上,為許多偉大的文明占領過,也曾是許多統治者的天然要塞。據考證,這里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就有人居住,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連續有人居住的地方之一。現在該遺址上留存的大多數建筑來自羅馬,拜占庭和倭馬亞Umayyad時期。來到安曼城堡不僅可以看到這座城市有悠久的歷史,而且還可以遠眺整個現代安曼城的美麗景色,以及對面城中古老的可容納六千人的羅馬劇場(Roman Theatre)遺跡。</p><p class="ql-block">這是安曼城堡的赫拉克勒斯神廟(Temple of Hercules)遺址。</p><p class="ql-block">這座神廟被認為是獻給羅馬最受歡迎的大英雄赫拉克勒斯的,位于安曼城堡最高的地方。如今只有神廟里殘留的石柱訴說過往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倭馬亞王宮建筑群The Umayyad Palace complex</p><p class="ql-block">是倭馬亞王朝時期的大型宮殿建筑群,它建于8世紀上半葉,現在大部分都被毀壞了,只有一個經過修復的圓頂的入口大廳,被稱為monumental gateway。</p> <p class="ql-block">安曼市內的羅馬劇院The Roman Theater in Amman</p><p class="ql-block">建于公元138-161年羅馬皇帝安東尼努斯·庇護Antoninus Pius統治期間。安東尼烏斯被認為是羅馬歷史上最和平的皇帝之一。安東尼烏斯喜歡哲學、科學和美術等東西,因此,他統治期間建造了許多建筑群,包括這個安曼羅馬劇院。</p><p class="ql-block">安曼羅馬劇院作為城市的核心建筑,它的設計為坐南朝北,這樣可以防止陽光射入觀眾的眼睛,據說它的三層觀眾席可以容納6000人。安曼羅馬劇院的另一個特點是它高大寬闊的多層舞臺,由大小不同的柱子很有設計感的錯落鉸接起來,另外它的廻聲音響效果,設計超群,它至今仍被用來舉辦許多文化活動。</p> <p class="ql-block">在安曼城中時,導游帶我們順便逛逛當地巿場,馬上感覺到與埃及的許多不同之處:</p><p class="ql-block">1,街道明顯比埃及干凈,整潔并且有序。</p><p class="ql-block">2,<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般普通民眾明顯比埃及要富裕一些,商販心平氣和,安安靜靜做生意,不像埃及,拚命拉著游客推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3,絕大部分汽車非常有禮貌,見到行人過馬路,馬上停下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4,人民普遍比較友善,很安全。短短一天遇到幾件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一,在羅馬劇院下面,有一個當地沙漠阿拉伯游牧民族,貝都因人生活蠟像館,有一些貝都因人的實境生活場景展示。導游隨便問了一位也在此參觀的當地婦女,攀談起來,告之許多習俗依舊,當得知我們遠道而來,她馬上邀請我們去她家參訪,其熱情好客讓人感動(我們因時間太緊,錯過一個好機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大街上 ,看見一位年輕小伙,買了一袋馕及一些面點,走在路上。馕餅巨大,惹人注目,我盯著,多瞧了兩眼,小伙馬上停下,掰了兩塊,讓我們嘗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三,隊友在商攤前短暫駐足,商販馬上遞上正在售賣的點心品嘗,雖后來末買,商販仍是態度合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與埃及相比,這里普通民眾明顯更淳善一些。</span></p> <p class="ql-block">街道上,商店中掛的國王侯賽因二世(Abdullah Ⅱ Bin Al-Hussein)一家。現在的國王于1999年2月7日登基(他父親侯賽因一世當時病逝)。據導游講,侯賽因二世及他的父親侯賽因一世都深受大部分約旦人熱愛。我們在約旦許多地方商店都看到店家自發掛的國王一家照片。</p><p class="ql-block">侯賽因一世因其父親患病,在他17歲未成年時(1952年),就當上了國王。位于中東的約旦,不僅沒有大量的石油資源,而且自然資源也比較稀少,所以他只能帶頭過著勤儉的生活。在生活窘迫的同時,要想法改善國家的情況和人民的生活。后來,他決定重點發展旅游業,將約旦打造成一個好的休閑度假地。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約旦已經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其長達45年的執政生涯中,相比中東地區許多追求奢華生活,享受榮華富貴的國王來說,侯賽因一世將主要精力放在了他的國家及國民身上,直到去世的前兩年,他還和自己的孩子居住在寒酸的“和平門宮”</span></p><p class="ql-block">侯賽因一世不僅僅在國家發展方面下了功夫,為中東地區和平,也做出了巨大貢獻。眾多周知,中東地區相比世界其他地區來說,武裝沖突最多的,也最頻繁。身為典型阿拉伯國家的一員,他在任職期間一直呼吁沖突雙方用和平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在他眼里,和平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人民最愿意看到的,他對巴以沖突以溫和務實著稱,主張與西方國家交好 ,并壓制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浪潮,避免了國家的動蕩。</p><p class="ql-block">約旦曾作為主要的阿拉伯參戰國家之一參加了第一及第三次阿-以中東戰爭。</p><p class="ql-block">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六日戰爭)爆發后,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大批巴勒斯坦難民來到約旦避難。難民在阿拉法特的領導下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不僅針對以色列開展武裝斗爭,引發以色列對約旦境內的巴解打擊報復,而且巴解在約旦發展成國中之國,不受約旦約束,其激進分子還多次組織暗殺侯塞因國王并與約旦正規軍不斷發生沖突。在此情況下,國王最終決定清除約旦境內的巴解勢力。于1970年九月爆發號稱約旦黑色九月戰爭,約旦正規軍與巴解開戰,最后巴解組織戰敗并遷移到黎巴嫩境內。至此,巴解開始走向衰落。巴解進入黎巴嫩,重演在約旦時國中之國一幕,動搖了各方勢力的平衡,引發1975年開始持續十六年之久的黎巴嫩內戰。1982年,以色列為清剿黎巴嫩的巴解及敍利亞軍隊,派大軍進入,巴解大部被滅,余部撤出黎巴嫩并前往突尼斯,利比亞等地,巴解從此勢力大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侯賽因一世于1988年7月宣布斷絕同約旦河西岸地區的“法律和行政聯系”(即放棄約旦河西岸包括上面的巴勒斯坦人)。1994年10月,約旦同以色列簽署和平條約。這是繼埃及之后的與以色列簽署和平協議的第二個阿拉伯國家. 從此以后,約旦注重經濟發展,百姓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目前雖然仍是發展中國家,但比起周圍那一圈仍然戰火紛飛的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伊朗等還是好了許多。</span></p> <p class="ql-block">杰拉什羅馬古城遺址The Archaeologic Site of Jerash</p><p class="ql-block">杰拉什(Jerash)是約旦北部城市,坐落在安曼市以北40公里處,有著“中東龐貝”的美稱,是約旦境內保存得最完好的古羅馬城市之一,還是約旦三大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是最受游客歡迎的景點。</p><p class="ql-block">杰拉什在公元前 63 年被龐貝大帝占據,是古羅馬帝國德卡波利斯Decapolis聯盟10 個繁華城市之一,曾盛極一時。可惜西元七世紀時,遭到波斯入侵加上幾次地震的破壞后,慢慢衰敗下去,之后在公元 749 年的一次地震而被埋沒,直到 1806 年才被一名德國探險家發現。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桑海滄田,如今在這個遺址上仍然可以看出當年的古城設施齊全,古城中石板街道平坦悠長,柱廊林立兩側,神殿屹立山頂,還有壯觀的劇場,開闊的廣場,浴室和噴泉等,因此杰拉什被稱為是在意大利以外,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帝國城市。</p><p class="ql-block">這是古城入口處的 哈德良拱門Hadrian’s Arch</p><p class="ql-block">哈德良門是當年為了紀念哈德良皇帝在西元129年造訪杰拉什而建,這個11米高的三拱門旨在成為杰拉什的南大門,但擴張計劃一直都未完成。這個已經屹立了2000多年的哈德良拱門不僅狀況良好,而且它的體量是如此巨大,難怪它是杰拉什最突出的地標之一。</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們約旦行的導游,Ashraf, Albdour 。又是一位高學歷,是考古學碩士。看來,在埃及,約旦這些靠旅游主打的國家,旅游業真是高收入行業,高學歷的精英們比比皆是。Ashraf, 母親為游牧民族的貝都因人,父親為當地阿拉伯人。家中兄弟姐妹十個,他排老九,四位兄姐在海外(其中兩位在美國)。其外表粗獷,內心騷柔,自稱自己不是好的伊斯蘭教徒,教規禁止的許多事,都會去做。嘴巴很會講,但敬業精神比埃及碩士就差一些,本應專門帶我們的團,又將意大利過來度周末的一位女士夾代進來(后來發現是他的一位親密女友),一心二用,最后,我們團的服務沒做好,其女友也過得不開心??</p> <p class="ql-block">競技場Hippodrome</p><p class="ql-block">這座大型競技場長245米,寬52米,可以容納約15000名觀眾,建造時間大約在西元二世紀中葉至三世世紀,現在只修復了一半而已。</p> <p class="ql-block">橢圓形廣場 (Oval Plaza),又稱羅馬廣場。</p><p class="ql-block">杰拉什橢圓形廣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0年,是一個巨大的廣場,長約90米、寬80米,周圍環繞著56根愛奧尼亞式的大立柱,中間的地面由一塊塊石灰石板鑲嵌而成,在廣場中央另立有一根巨大的立柱,曾是社會和政治活動的場所。這個橢圓形廣場非常壯觀而且保存完整,是杰拉什最吸睛一處古跡了。從高處的宙斯神殿可以看到橢圓形廣場全貌,遠處連通橢圓形廣場的是卡多廊柱大街。</p> <p class="ql-block">廣場邊高地上,宇斯神殿殘存的石柱</p> <p class="ql-block">卡多廊柱大街The Cardo Colonnaded Street</p><p class="ql-block">卡多廊柱大街在古代曾被稱為卡多馬克西姆Cardo Maximus,長800米,是杰拉什的主要街道。街道兩側有兩排巨大的柱子,柱頂有引水渠道輸送城市水源。目前看到的柱子大多重建于拜占庭時期,街面仍然是原來的石頭,當年戰車磨損的車轍印仍然依稀可見。街道兩側有規則的排水孔,可將雨水排入街面下的污水系統以防損壞路面。</p><p class="ql-block">據說這些高聳入云的柱子中間有類似插銷的小孔,所以都有抗震的功能。因而得以千年不倒。</p> <p class="ql-block">杰拉什南劇場South Theater</p><p class="ql-block">南劇場顧名思義在杰拉什的南面,建于公元90~92年羅馬皇帝多米提安統治期間,雖然杰拉什擁有中東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遺跡,但沒有哪個建筑能像南劇場這樣如此完美的保留了它的原始狀態。南劇場的兩層環形觀眾席可容納3000多名觀眾,劇場有很好的音響效果,人在樂池中央說話無需提高嗓門,整個劇場都能聽見。這座劇場至今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小南門South Gate和門內當年的商鋪遺址</p> <p class="ql-block">杰拉什完后,下一站就奔向約旦之行最主要目的地,佩拉特古城Petra。</p><p class="ql-block">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時,中國正處于西漢王朝時期,生活在約旦南部撒哈拉山脈的納巴泰人Nabataean的游牧部落,利用對沙漠生存法則的了解,以及位處連接古代兩河流域和埃及的主要貿易路線,向途徑西克峽谷的商隊收<span style="font-size: 18px;">稅金和香料、乳香等貿易而繁榮</span>。富有起來的納巴泰人創建了納巴泰帝國,并修建了帝國首都,取名叫 Petra佩特拉。佩特拉鼎盛時期擁有三萬人口,納巴泰人精通復雜的水管理系統,能保證讓幾萬居民在沙漠的自然環境中生存。當時的納巴泰帝國是如今約旦王國的四倍。</p><p class="ql-block">納巴泰帝國于公元106年被羅馬帝國吞并,但作為重要的貿易和商業中心的佩特拉,繼續保持蓬勃發展。三世紀開始因紅海貿易可直接運送到羅馬,佩特拉被取代,加上四世紀的大地震造成大部分城市遭摧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損壞了城中重要的水管理系統</span>逐漸沒落,到七世紀阿拉伯軍隊征服時,佩特拉城大部分已經荒廢,除了當地的貝都因人Bedouin外,其他人都拋棄了這座古城,從此佩特拉從世界的視野中消失。住在當地的貝都因人其實一直都知道這失落古城的存在,只是把它當成秘密并未向外透露。直到十九世紀,瑞士探險家 Johannes Burckhardt 喬裝成阿拉伯人以取得當地貝都因人的信任,當地人帶他找到了“失落的古城”,才讓世人得知這 2000 多年前的奇跡。從此,佩特拉古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探險家和旅行家,來一睹它的美麗和神秘。特別是1989年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印第安納瓊斯和最后的十字軍東征》的曝光,讓佩特拉成為約旦最大的旅游景點。<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截至目前佩特拉古城仍只有 15% 的古城面積出土,還有 85% 待開發。</span></p><p class="ql-block">納巴泰人的習俗人死后都要被埋進在巖石里鑿出的墓穴里,所以佩特拉古城的巖壁上滿是錯綜復雜的墓穴。在被羅馬統治和后來的拜占庭的影響之下,這座城市建起了神廟、劇院,教堂和一條柱廊街道,但與眾不同的是佩特拉的這些建筑物都是在一種淡紅色巖石壁上雕鑿出來的,每當日出和日落時,便呈現出獨特美麗的玫瑰色,因而佩特拉又被稱作“玫瑰城。佩特拉古城于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產,在2007年被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還被美國的史密森尼雜志Smithsonian Magazine評為一生中應該要去看的 28 個地方之一。</p><p class="ql-block">這里是大熱景點,人山人海免不了,酒店在景區旁邊,所以早上6:00景區剛一開門,我們就進來了。月亮還清冷的掛在天上。太陽剛露出一點.</p> <p class="ql-block">要到達佩特拉古城最宏偉的建筑:卡茲尼神殿(Al Khaznz) ,穿越山體自然分裂形成的長達1.2公里的西克峽谷(Siq)是唯一通道。兩百多米高山壁的陰影籠罩著狹長又窄的峽谷,最窄處,僅兩米,許多地方,頂上僅有一線天,與美國著名的亞利桑納的羚羊峽谷(Antelope Canyon, Arizona) 風光挺類似。</p><p class="ql-block">黎明時分,大地寂靜。沒有鳥的嘰嘰喳喳聲,沒有樹的瑟瑟聲。?只有偶爾幾個腳步聲,伴隨著巖石和沙子的撞擊聲,?如同一支獨奏曲,在峽谷回蕩,輕輕喚醒沉睡的巨巖。</p> <p class="ql-block">峽谷縫的盡頭,就是一抹朝陽里的卡茲尼神殿: Treasury (Al Khazna) 了. </p><p class="ql-block">神殿高約40米,在一整塊紅色砂巖石壁上雕刻而成,裝飾有精致的科林斯柱頭、羅馬式柱廊以及人物雕像等。神殿最頂部是陪葬骨灰甕,根據當地傳說,里面可能隱藏著埃及法老的寶藏,所以神殿又被稱為:Treasury寶庫。傳說歸傳說,神殿的真正功能一直都是一個迷。但據最新考古發現的神殿地下的古老墓穴,考古學家普遍認為,卡茲尼神殿是納巴泰帝國國王Aretas三世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在神殿前,有許多當地小孩,付14美金/每位游客,他們會帶你攀上陡峭的山崖,從對面山峰上,俯瞰神殿</p> <p class="ql-block">Street of Facades墓冢大道,是一個大峽谷(有時也稱為外西克峽谷outer Siq),峽谷兩邊的巖壁上密密麻麻的洞都是納巴泰人開鑿出來的墓穴。</p> <p class="ql-block">一個家族墓穴里的墓室及五彩斑斕的天然石壁</p> <p class="ql-block">The Royal Tombs皇家陵墓群,之所以得名,是因為該區域墓穴與其他區域的墓穴相比規模相當宏大。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墳墓是為誰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Nabatean Theatre (Roman Theater) 納巴泰帝國(羅馬)劇場,建于約公元前1世紀,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一座山的巖壁上雕鑿出來的劇場。劇場有3層觀眾席可容納約4000名觀眾</p> <p class="ql-block">Great Temple 大神廟。大神廟是佩特拉古城重大的考古發現和建筑遺址之一。它主要作為供奉Dushara神的,也可能曾用作禮堂和皇宮。據估計,神廟覆蓋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地基高于街道34米,以東北與西南方位設計而成。從1992年被考古學家發現到現在,只挖掘出一部分面積。目前只有這些石柱默默訴說著過往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Colonnaded Street 柱廊街。公元106年羅馬吞并納巴泰王國后,佩特拉開始了新的建筑熱潮。在此過程中,沿著城市的東西軸線建成了一條優雅的柱廊街道,沿著街道還開設了許多商鋪和公共服務場所。</p> <p class="ql-block">Arched gates拱形門,位于柱廊街的盡頭,是一座大型希臘-羅馬式大門,曾經有三個巨大的的拱門。因此有人也稱它為哈德良門Hadrian's Gate。</p> <p class="ql-block">Temple of Qasr Al-Bint神廟。它是佩特拉古城的主廟,建于公元1世紀初,以內部和外部都有灰泥裝飾而著稱,有23米高,供奉沙拉神(Dushara),門前有26階大理石臺階。</p> <p class="ql-block">犟驢驚魂事件</p><p class="ql-block">Temple of Qasr Al-Bint神廟在佩特拉古城中心位置。從此處繼續往里走,攀登大概800多步陡峭石階,就可到達古城最遠,最高處的修道院( Ad Deir), 步行來回大概要兩個小時。從此處返回卡茲尼神殿要一個小時左右,再從卡茲尼神殿經過西克峽谷回到酒店還要半小時左右。景區內不時有當地人牽著駱駝(走平地)及驢(登山)招覽游客。炎炎烈日下,大伙兒一合計,其中五位小伙伴決定騎驢上去。一番討價還價,25美金/每人。上驢,開走。五人,五驢,但只有前后兩位牽驢人,剩余三頭驢子可以自由撒野,留下隱患。很快,我們就體會了一把什么叫犟驢脾氣。就是下圖左邊這頭大黑驢,沒人牽它,不隨隊伍,想要罷工,沒走兩步,就奔向路邊的沙地里,來了一個側滾翻,想將驢背上的小伙伴摔下來,幸好,這位小伙伴是位年輕棒小伙(我們約旦行前一天才從紐約飛過來,加入我們后半段旅程),平時沒少舉鐵,靠肌肉力量,死死扣住鞍橋,才沒掉下去。黑驢一看沒得逞,悻悻然爬起來。很快又心生一計,猛然快跑起來,并且尥開了蹄子,路邊眾游客一陣驚呼。棒小伙也架不住犟驢這番組合拳,很快從驢背側滑下來,幸好,他手上還比較有力,著地比較緩慢,短暫拖曳后,一個牽驢人在游客驚叫聲中飛奔而來, 將驢控制住。小伙起來,檢查一番,幸好此時尚在平坦沙地上,除了腿,腰,手臂上有些擦傷外,未傷筋動骨。牽驢人控制住黑驢,小伙再次上驢。開始上石梯,登山了。看看向上陡峭的石階,瞧瞧道邊的懸崖深淵,再瞅瞅驢們倔犟的小眼神兒,大伙兒開始擔憂了,萬一犟驢們在山道上再撒起野來,麻煩可就大了。兩位女士首先意識到可能的風險 ,開始叫停。大伙兒終于認識到,此次騎驢上山,具有不可抗力之高風險,決定放棄。告兩位牽驢人,我們不騎了,付他們一點小費,各奔東西。后來思之,這是最正確的決定。長途旅行,安全永遠要納入第一考量。</p><p class="ql-block">驕陽似火??,如果繼續前行,爬山兩個小時來回,,看來是mission impossible, 打道回府吧,回程還有一個半小時步行呢??</p> <p class="ql-block">路邊有許多攤販, 其中一個現場制作壁壺沙畫,與中國壁煙壺類似,匠人只用一根細管將面前不同顏色的沙子注入瓶中特定位置,創作出生動的沙畫,也算一絕。</p> <p class="ql-block">再返回卡茲尼神殿時,烏泱泱的人潮已經涌來了。</p> <p class="ql-block">下午的艷陽下,再次穿過西克峽,回到酒店</p> <p class="ql-block">晚上,如果愿意,也可付24美金,參加佩特拉之夜活動。下午游客散盡后,他們會沿西克峽沿途點上焟燭,在卡茲尼神殿前的燭光中,有一個音樂會,讓人們欣賞晚上神殿的美景。</p><p class="ql-block">晚上8:00,拖著疲憊的腳步,在徐徐晚風中,第三次走進西克峽。</p> <p class="ql-block">夏夜清涼。燈光下,寂靜的神廟與白日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音樂,歌聲,帶著我們靜靜的穿越千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約旦下一站,就是約旦南部沙漠奇觀:瓦迪拉姆保護區(Wadi Rum Protected Area)。它是世上不多的作為自然與文化混合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位于約旦南部 靠近沙特阿拉伯邊界,占地74000公頃。</p><p class="ql-block">Wadi Rum的阿拉伯語意為“酒紅色山谷”,因其紅色的沙地和巖石在日落時展現出紅酒般的顏色而得名。</p><p class="ql-block">這里有約旦最壯觀的沙漠景觀,又被稱作“月亮谷”,因為它像月球表面一樣寧靜沉寂。風化的巨大巖石如同城堡,為平緩的線條增加了跳躍的變化。這片沙漠擁有一系列高聳的巖層、懸崖、拱形結構和峽谷。這些獨特的風貌,使它當之無愧的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二千三百年前,瓦迪拉姆是納巴泰王國的領地,至今,這里仍是行蹤不定的阿拉伯羚羊和貝都因人(阿拉伯游牧民)的家園,貝都因人長久以來一直與當地的自然奇跡和平共處,這也就解釋了拉姆保護區為何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混合遺產。這里的巖畫、碑銘和考古遺址擁有大約1.2萬歷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瓦迪拉姆因氧化鐵著色的紅沙漠,妥妥的一種外星球的環境,也被稱為最像火星的地方. </span>就像許多電影中的畫面一樣:沙漠周圍布滿的高大山脈,被晨曦和黃昏暈染成紅色、黃色和橘色,灑落在由整塊巖石組成的沙丘上;沙子峽谷、天然的拱形峽谷和龜裂、閃爍的繁星,藍色的天幕,一切都讓這里美得令人窒息。1962 年的史詩性巨片“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大部分的場景就是在瓦迪拉姆拍攝的。從那之后,它便成為好萊塢科幻大片的熱門外景拍攝地。2015 年Matt Damon主演的“火星救援” (The Martian),2019年的“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里的沙漠星球 Pasaana。特別是2021年的爆款電影“沙丘” (Dune),那一望無際的荒蕪沙漠,隨風飄揚的金色沙子,充滿神秘而壯麗的異星球風景,令人難忘</p> <p class="ql-block">而瓦迪拉姆不只是熱門電影拍攝地,也是約旦著名的旅遊勝地,它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去,在一望無際的紅色沙漠里徒步、爬上金色的沙丘滑沙、攀到高聳的巖石上??觀賞沙漠夕陽,去體會那種被形容為“體驗未來火星移民生活”的感覺。所以,來到瓦迪拉姆一般都會找一個沙漠營地(沙漠里有許多不同的營地,但彼此相隔甚遠)住至少一晚,這樣才有時間好好享受瓦迪拉姆奇特的自然環境,體驗沙漠寂靜的夜晚及貝都因人的游牧生活。因為沙漠里一無所有,一般營地除住宿外,還包晚餐和早餐。另外營地也提供各種各樣的tour,像坐敞篷吉普車的,騎駱駝的,徒步的,爬山的。另外那里沙漠風沙很大,天然地形大多都毫無遮攔,要提前準備好防曬,防風,防沙的各種裝備,你懂的??</p><p class="ql-block">各個營地會派自己的所謂敞篷吉普(實際就是小卡車斗里,面對面放兩排硬椅子,但號稱敞篷吉普??)到保護地門口來接自己的客人。</p><p class="ql-block">未到營地,先體會一把,飛沙走石撲面而來的感覺。一位隊友不慎,帽子飛出,留給沙漠做了記念。</p> <p class="ql-block">山坳中的營地</p> <p class="ql-block">營地的帳篷,活脫脫一個火星營地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進入帳蓬, 初看典型的阿拉伯傳統布置,但全套衛生間洗浴設施還有空調,加上拉開帷幕就是一個全景的觀星星天幕,令人驚訝。</p> <p class="ql-block">要想盡快多了解周圍沙漠的環境,吉普之旅(實際上就是裝上椅子的敞篷卡車)是不二的選擇。</p> <p class="ql-block">但瓦迪拉姆并非真的像一眼看上去的那樣沉寂。仔細觀察,您會在沙地上尋到駱駝、狐貍和鷹的腳印;約旦皇家自然生態保護協會在這里為非洲大羚羊設立了一個保護區;到了春天,雨水帶來小丘的綠意,約旦國花黑鳶尾花和銀蓮花、紅罌粟次第開放,一片生機,吸引著博物學家從四面八方向沙漠集結。</p><p class="ql-block">因為有雨水,沙漠中,花兒們可以怒放。吉普之旅的最后一段,停下來,坐在紅沙中,靜靜觀賞夕陽緩緩落下。</p> <p class="ql-block">回到營地,巖石邊的休息大廳,抽一袋阿拉伯水煙,一解風沙之乏。別看姐第一次抽煙,騰云駕霧儼然老手??</p> <p class="ql-block">夜幕低垂,萬籟俱靜</p> <p class="ql-block">帳篷頂上,繁星閃爍</p> <p class="ql-block">清晨,月亮還掛在天空,六點要去參加沙漠??之旅,并觀賞沙漠日出。</p> <p class="ql-block">清晨,瓦藍的天幕下,迎接第一抹陽光的巖石與沙丘,美的讓人心醉</p> <p class="ql-block">坐在沙漠上,看太陽升起來</p> <p class="ql-block">這位伙伴,不忘鉉耀自己一口好牙。</p> <p class="ql-block">沙漠中,合個影吧</p> <p class="ql-block">迎著太陽,走回營地。</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營地,藍天白云,又是一番景象</p> <p class="ql-block">營地丯盛的自助早餐后,再見了,難忘的火星營地</p> <p class="ql-block">約旦之行,最后一處來到死海。記得小時候看“十萬個為什么”,講述為什么在死海之中,人不會沉下去,甚為驚異,一直希望能有機會體驗一把,這次終于如愿以償了。</p><p class="ql-block">死海(The Dead Sea)位于以色列與約旦的交界處的約旦裂谷。<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岸為猶太山地,東岸為外約旦高原.</span>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低于海平面大概424米,湖最深處380.29米,最深處湖床海拔-800.112米。也是地球上鹽分居第三位的水體。</p><p class="ql-block">它南北長86公里,東西寬5到16公里不等。死海的湖岸是地球上已露出陸地的最低點,有“世界的肚臍”之稱。遠遠望去,死海形似一條雙尾魚。在陽光的照射下,海面像一面古老的銅鏡。在1967年阿以戰爭后,以色列一直控制著整個死海西岸。</p><p class="ql-block">死海中含有高濃度的鹽分,為一般海水的8.6倍(一般海水含鹽量在3.5%, 死海水中含鹽量為24%到30%)致使水中沒有生物存活,甚至連死海沿岸的陸地上也很少有除水草外生物。這也是人們給它起名叫死海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死海是一個內陸鹽湖。夏季蒸發量大,主要靠約旦河從北注入補充流失的水分。另外還有4條不大但常年有水的河流從東面注入</span></p><p class="ql-block">死海正在消失。據世界環境組織的相關數據,死海水位正以每年3.3英尺(約1米)的速度下降,隨著不斷減少的水量,使得死海的鹽濃度大大提高。目前死海水位每年下降, 主要原因是注入死海的約旦河由于農業灌溉需水從過去每年的13億立方公尺減少至目前的3000萬立方公尺。</p><p class="ql-block">目前死海面積幾乎比50年前少了二分之一,拯救死海水位的計劃眾多,其中包括建造運河將死海與地中海或紅海溝通,以便穩定死海水位等,但因耗資巨大加之中東復雜的政治,經濟問題而一直懸而未決。</p><p class="ql-block">死海舉世聞名,因鹽濃度大,可以入水不沉的特性,優良的水質,以及死海兩岸的歷史傳說,造就了今日死海旅游重鎮的地位。約旦,以色列兩邊均在死海邊上建了許多旅游設施,許多酒店也自己跑馬圈地,擁有自己獨屬的一片死海領地。</p> <p class="ql-block">酒店泳池邊上就可看到死海了</p> <p class="ql-block">放下行李,大伙兒迫不及待,要近距離接觸死海。</p> <p class="ql-block">到酒店海邊的泳場,小山上,首先是醒目的此地低于海平面400米標志。</p> <p class="ql-block">下水之間,先讀酒店泳場建議的死海浮游程序</p><p class="ql-block">1,下海浮游15分鐘</p><p class="ql-block">2,上岸,全身涂抹泳場備的黑色死海泥</p><p class="ql-block">3,在岸上侍15-20分鐘,待泥干燥</p><p class="ql-block">4,再下水,洗掉海泥</p><p class="ql-block">5,上岸,用淡水淋浴洗掉身上的鹽份</p><p class="ql-block">6, 上述程序,建議一天之內,不要做超過兩次</p><p class="ql-block">死海注意事項</p><p class="ql-block">1,海水鹽度高,有刺激,如果不小心海水濺入眼晴或者口腔,請馬上上岸,用淡水淋浴</p><p class="ql-block">2,身上有傷口,慎重</p><p class="ql-block">3,建議每次入水時間不超過15分鐘</p><p class="ql-block">4,從水里出來,盡快淡水淋浴,洗掉身上的鹽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水比想象的清澈,但水底仍清晰可見沉淀的鹽塊。</span></p> <p class="ql-block">夕陽下的波光粼粼中,體會一把“阿基米德定律”</p> <p class="ql-block">哈哈,真的沉不下去</p> <p class="ql-block">死海中,夕陽下,許個愿吧</p> <p class="ql-block">死海里,頭不能入水(防止鹽水進,眼,耳,鼻,口)。還是上來,酒店的無邊際淡水游泳池爽,可以將頭沒在水中,游的酣暢淋漓。還可欣賞遠處夕陽下的死海風光。</p> <p class="ql-block">游完泳,來到酒吧,點杯啤酒,抽袋水煙 ,欣賞一段熱情似火的阿拉伯肚皮舞,是許多游客的選項</p> <p class="ql-block">清晨,酒店 ,海邊一片寂靜</p> <p class="ql-block">再次眺望一眼美麗的死海,bye bye 死海,bye bye 難忘的約旦。下一站,以色列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迭部县|
河曲县|
鄢陵县|
昌乐县|
雷山县|
松江区|
巴青县|
安图县|
临泽县|
屏东县|
闽清县|
望谟县|
海安县|
益阳市|
大荔县|
梨树县|
阿坝县|
石河子市|
长泰县|
城口县|
区。|
义乌市|
东莞市|
屏东市|
湘西|
新绛县|
扎鲁特旗|
临城县|
南昌县|
虞城县|
桃江县|
逊克县|
太仓市|
海宁市|
六安市|
湖口县|
静海县|
阳泉市|
澎湖县|
阜康市|
延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