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這是江西崇仁縣浯漳古村(原稱大隊)的上海知青,在重返第二故鄉時拍攝的照片,它是建于明未的《謙山公祠》。祠堂大門兩側有四個繁體字十分醒目,分別是:愛國和忠黨。當年下鄉時這四個繁體字被水泥石灰嚴嚴實實地覆蓋了,只有當年村中的老中醫曾提及,祠堂入門兩側有國民黨時代的標語,知青認為反正沒看見,也不去探究了。其實那四字表示的是愛中華民國,忠的是國民黨,村民中有見識者,文革中將其覆蓋。直到改革開放后政治氛圍寬松,將覆蓋物小心鏟除,才露出這四個大字。這也算為我們落戶的古村,留下了歷史的真跡。</p><p class="ql-block">我們知青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好像都與祠堂有些關聯,那么那就從這里說起吧!</p> <p class="ql-block">我們插隊落戶大隊千年古村的祠堂街,它并列有四五座祠堂和明清老宅,當年的行政機構浯漳大隊隊部就在祠堂街對面。</p> <p class="ql-block">這是攝于1973年夏的一張老照片,雖然有點模糊,但是很珍貴,距今已有五十年了。它是一張表現憶苦思甜場景的老照片,榮幸地被上海知青研究會編撰的《情緣江西》大型相冊(主編樓曙光)釆用。</p><p class="ql-block">在浯漳古村明末古祠堂謙山公祠里,有來自浯漳村內以及苦竹和上南兩個自然村的上海知青,照片中他們正在靜心聆聽貧下中農講敘那過去的事情,墻上掛著知青自己書寫的橫幅:《不忘階級苦,永做革命人》。訴苦會開始前,有的知青就輕輕地哼唱起當年的"流行歌曲″:天上布滿星,月芽亮晶晶。生產隊里開大會,訴苦把冤伸,萬惡的舊社會,窮人的血淚恨,千頭萬緒,千頭萬緒激動了我的心,止不住的辛酸淚往下趟……。照片上的知青個個神情凝重嚴肅,認真地把它當作一樁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重要事情。最左是分管知青工作的大隊民兵營長陳發寶,他組織了這次座談會。</p> <p class="ql-block">這是照片的局部放大,后排右二是作者,右手托腮,一付若有所思的模樣。右一是幾年后的76年,參加古村民宅救火而獻身的知青劉榮發,他已長眠在落戶山村的山坡上,墓地面朝東北的上海方向,前排右四知青徐克培,曾在山村入伍,后因患肝癌離世,令人懷念。</p> <p class="ql-block">再局部放大照片的左側,目的是讓年過七旬的老知青們,看看自已年輕時的模樣。</p><p class="ql-block">他們精氣神蠻不錯,當然由于日曬雨淋,辛勤勞作。以及一年只有端午、中秋和春節生產隊殺豬,每次人均有500克豬肉吃,也就是說一年吃三次肉,所以他們大都很消瘦。</p><p class="ql-block">憶苦思甜報告會前,知青從設在古祠堂里的村小教室搬來一張課桌,還拿來知青女教師的鐵殼熱水瓶和搪瓷杯,記得杯子上面有"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幾個紅字。</p><p class="ql-block">主講者,記得好像是某生產隊的貧協主席,年齡比我們大不了幾歲,他右手拿的是竹根制作的黃煙煙斗。先講一通套話(如緊跟、千萬、忠于等),講完涉入憶苦思甜,誰知講著講著講偏了,講到三年自然災害(現在改稱困難時期)了。在坐的四名68屆高中生,祥裝不知也不指正,憶苦者的講述,雖出了小偏差也混過去了......。應該說,我們那群知青很認真地聽講,態度上也是循規蹈矩的。在寫報告會橫幅時也預見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橫幅上不寫"牢記血淚仇″,而寫"永做革命人"。</p><p class="ql-block">聽報告知青的15人中,母校華東師大第二附中的68屆高初中生有9人,其中有四名高中生。</p><p class="ql-block">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二附中的知青,他們凡事愛思考,業余時間受高中知青影響,常吟誦唐詩宋詞,有人悄悄帶了舊版唐詩三百首,簡裝版宋詞選等,還明正言順地攜帶了北大清華編的毛主席詩詞小冊子。大家還湊了十幾首蘇聯歌曲(二附中大部分班級學俄語),夜晚或口琴合奏或小組唱,業余生活倒也豐富。</p> <p class="ql-block">這一張是浯漳小學1976屆學生的畢業生照片,其中成人是當年浯漳村小的教師和大隊書記(第二排右三)。浯漳村是個大村,村內有六個生產隊,村外還有所屬的五個自然村,所以學校規模是鳳崗公社最大的村小。</p><p class="ql-block">插隊落戶的上海知青有近十人先后擔任過浯漳及自然村的村小教師,他們虛心向村小老教師學習,業余學習文學和中等數學,認認真真上課,他們對山村孩童的教育功不可沒!村民記住了,學生記住了,重返第二故鄉時,曾經的村小知青教師受到昔日家長的款待與贊揚。曾經的學生專程看望知青老師,情景令人感動!</p><p class="ql-block">下一張照片是浯漳小學全體教師的合影,照片中的小孩均為教師子女,因拍照機會少,女教師也"揩油”(滬語,意為沾光),讓子女露個可愛的影像。包括照片中小孩,第二排左二左三是女知青教師,一年后她倆還參加了高考1977,一人被華師大錄取,一人日后也完成了大專學業。</p> <p class="ql-block">這是兩位村小女知青教師的照片截圖,攝于1968年。一年后她們就到江西山村插隊落戶了。</p> <p class="ql-block">左側兩位知青教師和同村插隊的知青,特地在落戶的崇仁縣照相館拍攝了這張珍貴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任村小教師長達九年的知青(照片是下鄉前的老照片),由于其父解放初期,受某私人企業業主(逃離去香港)所托,代辦理私企上交事項,后被稱作資本家的代理人?!有苦難言,他雖表現突出,但屬出身"不好″,無緣上調廠礦或就學。他參加了參加78年高考,被江西師院撫州分院錄取,權衡后沒去報到。隨知青大返城返滬,在滬考入銀行,兩年后任上海工商銀行分行行長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三名女知青,左是大隊婦女主任(知青),返滬后任企業會主席,右兩位都曾經的村小教師,返滬后繼續堅持自學,獲取相應文聘,從事高級會計師職業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在祠堂街《謙山公祠》對面的浯漳大隊禮堂邊,上海知青教師(右二)與村小教師也留下珍貴的合影。</p> <h3>左右兩位也是村小教師,這是重返第二故鄉所攝的照片。</h3> <p class="ql-block">照片是當年浯漳村小學生(左二)攜夫人(右一),專程到當年村小教師(右二)府上探望昔日恩師夫婦。</p> <p class="ql-block">知青老師既要教書,又要在農忙季節參加"雙搶"等勞動,這是知青老師獲得的獎狀!她們要求不透露姓名,作者照辦了。</p> <p class="ql-block">知青教師所獲的"教育革命先進工作者"獎狀"!</p> <p class="ql-block">這張知青老照片,攝于上世紀的1973年夏。參加拍攝的有16名知青及兩名大隊干部,其中一名攜帶小女孩。地點在《謙山公祠》大門口,他們沿石階而座,有三名68屆高中女知青站立在最后排,現在她們是大學和中學的退休教師。照片中前排左二知青劉榮發1因民宅失火,救火而獻身,還有三名近十幾年內先后因病離世。照片中知青的死亡率達25%!辛丑年清明節,在知青群特列上這張"新"(近日剛發現)的老照片,以寄托我們的哀思和懷念!</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有一半(8人)是華東師大二附中68屆高初中知青,其中有研究制作稻谷干濕度測量儀及黑光燈的知青,而被崇仁縣農業局借用,從事研究農業生產的輔助儀器;還有經生產隊推薦或參加高考1977入學華東師大、復旦大學的六人,日后有兩名女知青也獲取了大學和中專學歷。</p><p class="ql-block">浯漳知青堅持業余學習的事跡,引起相關部門,還包括上海市政府派出的慰問團重視。如當年晚上的社員夜校由知青擔當,他們或教唱歌,或假借批水滸為名講水滸,頗受村民歡迎。還組織青年農民和知青為主的小分隊,為村民演出節目。作者在1974年秋冬,先后兩次分別參加撫州地區和江西省業余教育工作會議,大隊領導和知青也很有榮譽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作者作為知青代表,在1974年參加省業余教育工作會議期間所攝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兩名二附中高初中女知青,1972年在古祠堂《陳氏大宗祠》前留下了珍貴的合影。知青左在上海師大留學生辦公室任上退休,知青右在山村是很有知名度的赤腳醫生,返滬后在企業工會席任上退休,她們都為插隊山村的教育衛生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約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浯漳五隊知青借住在祠堂街背后的清代古宅內。當年插隊落戶的鳳崗公社(現相山鎮)黨委書記童學良,到浯漳大隊指導"雙搶”工作。特地到五隊的老宅"太史第"看望知青,生產隊長從田里叫回割禾(當地人割稻的稱法)的知青,與書記座談。</p><p class="ql-block">書記侃侃而談,知青洗耳恭聽。</p><p class="ql-block">作者感興趣的是照片中的那頂蚊帳,是當年下鄉時知青每人憑票限購一頂,依稀記得7元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蚊帳派了大用處,抵御入夏鄉村猖獗的蚊子。床板上還有惱人的跳蚤,知青就在床板上撤六六粉......,現在想真有點后怕,那粉是劇毒農藥!</p><p class="ql-block">還有山村多竹林,家家都有竹躺椅和竹椅,這些都可以在照片上解讀出來。</p> <p class="ql-block">這張和下一張舊照片,也都收錄在《情緣江西》相冊中,也羅列在這里。雖不清晰,這張半個世紀前的老照片中共有八名女知青,有某中四名擔任過村小教師。但遺憾的是有兩名知青過世了。</p> <p class="ql-block">這也是一張攝于1973年夏的知青照片,</p><p class="ql-block">正值赤日炎似火燒的“雙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在金黃的稻田里辛勤地割禾(稻)、打谷(脫粒)。公社知青辦老程(后左一)到田頭看望知青,陪同人是大隊知青工作分管干部(前左一)。</p><p class="ql-block">隨同前來的臨川(現稱撫州)某報記者,召集知青拍攝了這張珍貴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位知青荷鋤下地的擺拍照,那時知青無經濟收入,一年勞作年底才分紅,除去口糧所剩無幾,僅夠買鹽和燈油(煤油)及信封信紙!更談不上買相機拍照了。所以照片都是偶遇熱心記者,或早年上調廠礦同窗偶爾來隊所拍攝,存量少,也很珍貴。</p><p class="ql-block">還有一張插秧照片和耘禾照片,是當年知青的勞動場景實錄,也很珍貴。</p> <p class="ql-block">浯漳五隊上海知青在耘禾,即手持木棍保持身體平衡,左或右腳在秧苗周邊將雜草埋入水田中,也給秧苗松了土。這張照片也有幸錄選相冊!</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當年浯漳大隊魯滸村下地干活前的擺拍照,日后他們中有知青院士、國資委干部、解放日報資深記者等。這張照片也收錄在《情緣江西》相冊中了。</p> <p class="ql-block">這是知青插隊落戶山區的水田及秀麗的山川景觀,它已刻錄在知青腦海中,成了揮之不去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作者制作的插隊山村耕作方式對比圖。下鄉那九年,農耕方式與千年前的出土文物圖無異?!我們下鄉與離鄉時的單位面積產量幾無變化!......由于某種原因,受歷史發展的扭曲,知青成了上山下鄉的承受者,但我們奮斗了,努力了!</p> <p class="ql-block">這是作者當年在山坡大松樹下的留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阳县|
化德县|
铁岭县|
海口市|
朝阳县|
通州市|
永德县|
醴陵市|
日喀则市|
舒城县|
黄平县|
龙胜|
石首市|
定边县|
娄烦县|
长乐市|
黑水县|
襄垣县|
白城市|
中山市|
江口县|
马关县|
自治县|
工布江达县|
科技|
太原市|
栾城县|
深州市|
汪清县|
崇明县|
无棣县|
唐河县|
闽清县|
巨鹿县|
唐海县|
德江县|
德兴市|
安吉县|
嫩江县|
乌拉特后旗|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