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癸卯年農歷四月初一(5月19日),我們姊妹7人開啟了遼東自駕游。首先選擇了去新賓清朝發祥地——赫圖阿拉故城,我們是滿族人,富姓,先祖富察氏。滿族起源于中國東北的女真族,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和演變,逐漸形成了現代的滿族。</p> <p class="ql-block">位于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的“赫圖阿拉故城”,滿語史稱“興京”,漢意為橫崗,即建在平頂山崗上的城。</p> <p class="ql-block">赫圖阿拉城是一座擁有400余年歷史的古城,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等眾多清前時期的歷史名人都出生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 赫圖阿拉城是清王朝的發祥地,滿族形成與發展的搖籃,目前全國有滿族人口1043萬人,人口數量居第三位。遼寧省有6個滿族自治縣:清原、新賓、桓仁、寬甸、本溪、岫巖滿族自治縣,滿族人口約533萬人,占滿族人口的51.26%,占遼寧省人口的12.2%,是滿族人口的主要集中地,此次<span style="font-size:18px;">遼東游我們到了新賓、桓仁、寬甸三個滿族自治縣,加深了對滿族風土人情的了解和認知。</span></p> <p class="ql-block">清朝時,富察氏屬鑲黃旗,是滿洲八大姓之一,也屬女真族最早的姓氏,在唐朝末期就已出現了。在遼國時,富察氏的家族開始強大起來。在金國時,富察氏就出了兩個皇后,即金肅宗的靖宣皇后、金睿宗的欽慈皇后。到了清朝時期,富察氏更是成為人丁興旺的顯貴家族,走出了一堆皇后貴妃和朝廷重臣。</p> <p class="ql-block">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所創立起來的,是清朝時期的根本制度。滿洲八旗是通過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的,主要由明朝末年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部分東海女真所組成,是八旗制度的最原始成員和主干。清朝八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八旗中的鑲黃旗在滿族八旗中最尊貴。八旗之中,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統轄,屬于皇帝的親兵,待遇條件優厚,稱為“上三旗”。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由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分領,稱為“下五旗”。八旗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列的次序分別是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八旗中地位最高的是鑲黃旗。清朝的九大貴族世家,如瓜爾佳氏、鈕祜祿氏、博爾濟吉特氏、葉赫那拉氏,都出自于鑲黃旗。滿清八旗的姓氏地位為:仝、關、馬、索、赫、富、那、朗 。</p> <p class="ql-block">赫圖阿拉城由內、外兩城組成,城垣由土、石、木雜筑而成,內城主要建有汗宮大衙門,俗稱金鑾殿,正白旗衙門、關帝廟、滿族民居、塔克世故居、八旗衙門、協領衙門、文廟、昭忠祠、劉公祠、啟運書院、城隍廟等一大批古建筑群及遺址等。</p> <p class="ql-block">赫圖阿拉城內汗宮大衙門。汗宮大衙門外形呈八角形,重檐攢尖式建筑,是當年(公元1616年)正月初一清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登基稱汗,建立大金國(始稱后金)的地方。年號天命,尊號為“撫育列國英明汗”,緣此學術界又稱“尊號臺”,俗稱金鑾殿。也是治理國政、研究軍機、發布政令、接待使臣、賞賜貝勒大臣的重要場所。汗宮大衙門始建于公元1601年——1602年,1603年正月正式開始使用。公元1618年4月,努爾哈赤于此以“七大恨”告天,誓師伐明,公元1619年2月,努爾哈赤在此召集貝勒、大臣會議研究,并制定了反擊明四路圍剿的戰略戰術。三月于此指揮,并迅速取得了薩爾滸、斐芬山、尚間崖、富察之野戰役的全勝。進而乘勝進軍遼沈,西遷都城。</p> <p class="ql-block">正白旗衙門,坐落在汗宮大衙門東側高臺上,是正白旗旗主處理旗內軍政事務的辦公場所,皇太極曾統領正白旗。正白旗衙門是一處青磚瓦硬山式四合院建筑,現存正房五間,東廂房為八旗甲胄與滿族興起展,西廂房為滿族工藝品展,東西次間、稍間為皇太極與孝莊文皇后展。</p> <p class="ql-block">努爾哈赤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女真族,建州女真首領、后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實際奠基者。生于建州左衛蘇克素護河部赫圖阿拉城,父愛新覺羅·塔克世,母喜塔臘·額穆齊,努爾哈赤為長子。</p> <p class="ql-block">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被明廷任命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同年,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對建州女真各部展開了兼并戰爭,統一了建州各部,號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受封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其后,經過二十余年征伐,統一了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以北的女真諸部。在此期間,他為適應當時政治、經濟需要,建立八旗制度,設議政王大臣,與八旗旗主共議朝政,并創制滿文。隨著軍事力量的日益強大,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于赫圖阿拉建立“大金”(后金),自立為汗,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在薩爾滸之戰中,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原則,大敗明軍,勢力進入遼河流域。在相繼攻克沈陽、遼陽和遼河以東七十余城后,于天命六年(1621年)遷都遼陽。天命十年(1625年)遷都沈陽,占領了遼東大部地區。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揮軍進攻寧遠(今遼寧興城),為寧前道袁崇煥所敗。旋病死,年68歲。初謚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后累次加謚為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沈陽福陵。</p> <p class="ql-block">餑餑代表食品薩其馬。</p> <p class="ql-block">室內萬字炕,花被格。</p> <p class="ql-block">藥房</p> <p class="ql-block">碾盤</p> <p class="ql-block">汗王井又稱罕王井,是迄今國內僅存的唯一一眼木構泉水井,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清澈見底,清爽甘甜,嚴冬不封,酷暑清涼。井略呈長方形,以色木、柞木成井字疊壓,井內徑1.1米,柪木直徑20-30厘米,井口以四塊木板圍成長方形,井裙1.21X1.3米,高出地面約30厘米,裙板厚約8厘米。為赫圖阿拉城內唯一一口水井,自古以來,城內軍民皆用此水,此井“千軍萬馬飲不干”。因努爾哈赤在此城“建元稱汗”,故得名“汗王井”。</p> <p class="ql-block">國舅府1603年努爾哈赤的舅父喜塔拉氏達格都督隨努爾哈赤自佛阿拉城遷入新筑赫圖阿拉城時,這里是都督府遺址。1616年努爾哈赤于城內建大金國,這里變成“國舅府”。</p> <p class="ql-block">房梁上掛著的是用黃豆做成的醬塊,發酵后放到缸里做成黃豆醬。</p> <p class="ql-block">國舅府院子里擺放著排排醬缸。</p> <p class="ql-block">炕琴柜上疊起的被褥,我小時候見過許多,我家也是這樣做。</p> <p class="ql-block">東北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抽煙袋,養個孩子吊起來。我想滿族人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嘎拉哈是一種流傳在中國東北的婦女和兒童的傳統游戲,因使用“嘎啦哈”(豬、羊、狍子等動物后腿中間接大腿骨的那塊骨頭)作為道具而得名。這種游戲在清軍入關時由滿洲人帶到北京地區,目前該游戲仍在上述地區流行。</p> <p class="ql-block">大水缸同自來水的碰撞。</p> <p class="ql-block">興京第一錢莊。</p> <p class="ql-block">索羅桿子滿族人家在院內常年豎立的祭祀桿子:桿長約六、七尺,頂端有一木斗,內盛五俗及其他食物,以饗烏鴉。據說是老罕王留傳下來的習俗。</p> <p class="ql-block">埠嗒煲滿語的意思是什么?沒查到,看場景和掛的幌子應該同飲食、小吃有關。</p> <p class="ql-block">當天,赫圖阿拉城為旅游節安排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赫圖阿拉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也是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女真族山城,對研究清初歷史、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2006年5月,赫圖阿拉故城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12月,赫圖阿拉城入選2018《魅力中國城》文化旅游魅力榜年度魅力文化景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革吉县|
芦山县|
东乡|
五寨县|
原平市|
新郑市|
托克逊县|
榆社县|
光山县|
广元市|
海口市|
西和县|
沁源县|
金坛市|
民乐县|
海晏县|
沽源县|
鹿泉市|
容城县|
河曲县|
西贡区|
连南|
玛多县|
宝鸡市|
安龙县|
鲁甸县|
中西区|
三门县|
海宁市|
辛集市|
遵义市|
宜春市|
青冈县|
宝山区|
曲周县|
黔东|
北海市|
徐闻县|
贵溪市|
邮箱|
榕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