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麥冷蒸,我們老家叫“冷冷”,在中原,叫“青麥”,再往北,也叫“碾轉”。算起來,我已經有近六十年沒吃這特有的美食了。這次回家鄉,弟弟特意送來給我嘗鮮。不嘗不要緊,一嘗就一下子勾起我許多回憶,那是小時候的味道啊!</p><p class="ql-block"> 記得,那會兒我還很小,趕在小滿前,母親會帶著我們做“麥冷蒸”。先從田里找到灌漿飽滿但還沒黃的麥穗,割下來,拿回家,用手搓,用棍棒碾,把麥芒外殼脫掉,放在風頭里用簸萁揚盡麥糠碎料,留下非常漂亮的、青嫩的、滾圓的麥粒,再到鍋里炒,炒好后攤開晾一會兒,就上磨了。通常是一個人拐磨,一個人往磨眼里放麥粒,隨著石磨有節奏地轉動,一條條麥冷冷就帶著撲鼻的清香,不停地滾出來了。</p><p class="ql-block"> 這種記憶是刻骨銘心的。小弟懂得我的心思。他打聽到鹽城市亭湖區南洋鎮滿銀屯小琴家庭農場正在加工麥冷蒸,天不亮就開車到我的駐地,拉上我們直奔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這個地方不太好找,好在他們已打了前戰,車行一個多小時,順利趕到。一大早,主人小琴和幾位幫手就已經忙碌起來了。由于天氣好,小滿一過,地里的麥子成熟得特別快,她們首先要下地找合適的青麥,通常都有十幾個人,還有七八個人在家里加工。加工程序和我的記憶差不多,不同的是許多環節都由機器代替,脫粒有脫粒機,不再需要手搓,石磨也通上電,不需要人一下一下拐了。只是細節還要人工處理,炒青麥還用大鐵鍋,人工一下一下炒。大家稱呼的“吳奶奶”今年61歲,一人一天要炒30多鍋。</p><p class="ql-block"> 真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偏僻的小作坊名氣大得很,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許多人不吃早飯一大早就等候在門口,主人笑著說,今天下雨,要不人還多呢。我問:你們為什么不上直播?小琴又是一笑,算是回答。我們跑前跑后,里里外外,定格一個個難得的瞬間。人少時,小琴忙里偷閑打開手機給我看,好家伙,她的一個短視頻一上去點擊量就過十多萬。她說,等我們規模擴大了,也可能上直播呢,但現在不需要,老客戶都照顧不過來,供不應求啊。</p><p class="ql-block"> 我看著一位位買了麥冷蒸笑呵呵離開的男女老少,心里也美滋滋的,我不僅聞到了直入心脾的麥冷蒸的清香,似乎也領略到了父老鄉親新生活的芬芳。</p><p class="ql-block"> 小滿,足矣!</p> <p class="ql-block">到地里尋找還沒成熟的青麥,剪下來。</p> <p class="ql-block">像這樣的麥粒飽滿但又青嫩的最好。</p> <p class="ql-block">脫殼去麥芒的手工活,現在全由機器代替。</p> <p class="ql-block">脫殼去麥芒要再一再二再三。</p> <p class="ql-block">一絲不茍,用簸萁揚去麩皮麥糠</p> <p class="ql-block">把清除掉糠皮碎料的麥粒攤開晾曬一會兒</p> <p class="ql-block">放到大鐵鍋里,手工不停地翻炒。</p> <p class="ql-block">真是熟能生巧,61歲的吳奶奶一天要炒30多鍋。</p> <p class="ql-block">炒青麥火候掌握很重要,不足不行,過了更不行。</p> <p class="ql-block">像這樣的青麥就可以上磨了。</p> <p class="ql-block">現在磨有電動,一個人就可以操作了。</p> <p class="ql-block">要控制青麥均勻下去,多了不可,少了不好。</p> <p class="ql-block">一條條麥冷蒸就這樣出來了。</p> <p class="ql-block">早就等候在這里的老顧客自然捷足先登。</p> <p class="ql-block">剛出來的清香的麥冷蒸蘸點果醬,香甜可口,絕了!</p> <p class="ql-block">我還是用心記下了這個給我滿滿回憶的地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县|
海口市|
西林县|
芷江|
贵港市|
高邮市|
巧家县|
锡林浩特市|
康平县|
毕节市|
古浪县|
沧源|
翁源县|
镇坪县|
搜索|
绥滨县|
宜春市|
汝南县|
凤山县|
通许县|
张北县|
涿州市|
辛集市|
正镶白旗|
石狮市|
莆田市|
丽水市|
临安市|
建德市|
桃园县|
台中市|
司法|
垫江县|
望城县|
都昌县|
游戏|
曲松县|
北碚区|
萍乡市|
灵武市|
昭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