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引子:這是將一個在“六、一”兒童節前夕,向小朋友講述的關于他外祖公100年前的勵志往事,今日發布并與朋友們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啟程赴法</p><p class="ql-block"> 1920年12月15日上午,來自四川省金堂縣的兩位年輕學子——時年20歲的陳 樸(后更名陳君實)與26歲的彭鴻章(又名彭漢章、楊景善)站在排水量五千噸的法國郵輪“智利”號的甲板上,手扶攔桿,興奮地眺望著即將啟程的遠方目的地——法蘭西共和國。</p> <p class="ql-block"> 五天前,上海《申報》以“第十七屆赴法學生放洋有期”為題(注:據法華教育會資料記載應為第二十批)報道:“法國郵船公司之智利號Chili,定于十五號清晨,由日本環申,停泊南滿洲之黃浦碼頭,當日即須放洋。此次搭乘赴法之旅客,除新任駐法公使陳箓氏外,尚有華法教育會所送學生一百四十名。”(注:應為144人)。</p><p class="ql-block"> 該報云,這批留學生“到法之后,分習絲紗廠、紡織染織、造船溶鐵、造紙電氣各工藝”,并附九十二人及女生二人的《赴法學生名單》,陳樸、彭鴻章二人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 此次與四川留學生一起前往法國的還有北京政府派駐法國公使陳箓,以及同船一齊出行的湖南籍學生何長工等4人。 </p> <p class="ql-block"> 四川學子們因節省經費而憋屈地乘坐于無窗可望,人貨混裝的四等艙。據同船隨行孫福熙《赴法途中漫畫》記載:“智利”號經香港、西貢、新加坡、科倫坡、吉布堤、波耳塞耶、蘇伊士運河,于1921年1月20日16時,結束37天的海上行程而抵達法國馬賽港后,于當晚分赴法國各地。</p> <p class="ql-block">二、赴法啟端</p><p class="ql-block"> 早在1902年,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籍河北省高陽縣時年21歲的李石曾隨駐法公使孫寶琦遠赴法國留學。</p><p class="ql-block"> 李石曾先入蒙達頓農校學習,畢業后又進入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學習生物學。</p><p class="ql-block"> 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西郊創辦中國豆腐公司,從河北引入高陽籍人員赴法以機器新法制作豆腐,其豆制品曾參加巴黎萬國博覽會展銷推廣,因而在當地獲得“豆腐博士”的雅號。</p> <p class="ql-block"> 在法國巴黎豆腐公司工作的高陽籍工人,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提出了“勤于工作,儉于求學”的口號。受此影響和啟發,旅居法國的蔡元培等人在巴黎發起成立了“留法勤工儉學會”。 </p><p class="ql-block"> 1913年初,首批由“儉學會”資助的30名學生赴法工讀,李石曾安排他們進入巴黎南郊的蒙達學院學習。隨著馬克思主義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喚起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赴歐洲學習民主與科學的熱潮,于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在中國蓬勃興起。 </p><p class="ql-block"> 1917年夏,經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批準,李石曾、段宗林在河北高陽縣布里村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即“布里留法勤工儉學工藝學校”,教授法語、國文并進行工藝實操培訓。</p><p class="ql-block"> 在時代潮流的影響下,1912年6月,吳玉章等川籍人士曾在成都濟川中學發起成立“四川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后因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在經歷“二次革命”的政治風浪中失敗而停止活動。</p><p class="ql-block"> 1915年6月,留學法國的蔡元培、吳玉章等人在法國成立華法教育會,以“勤于工作,儉于求學,以促進勞動者之智識”為宗旨,在國內京、滬等地設立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 </p><p class="ql-block"> 據有關史料記載:在1919年至1920年的赴法勤工儉學運動中,全國約有1600余名學生赴法求學,其中四川的赴法學子則高達511人,居全國之冠。</p><p class="ql-block"> 1918年至1920年在中國興起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愛國知識青年追求新思潮,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重要途徑之一。它對輸入歐洲的先進科學技術和革新精神,反對中國的封建文化思想,傳播馬列主義以及早期的建黨建團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p> <p class="ql-block">三、赴法工讀</p><p class="ql-block"> 1917年2月,吳玉章從法國返川后,廣泛爭取川中名流和官方支持。于1918年4月與朱芾煌、沈與白、黃復生、趙鐵橋、劉天佐等在四川發起成立了留法勤工儉學會四川分會,并在成都爵版街(俗稱腳板街)“成都市志成政法專門學校”內(今成都市紅星路二段83號第十七中學初中部校址)正式開辦學制為一年的四川留法生預備學校,陳毅元帥等人為第一屆赴法留學生。成都第二屆留法勤工儉學生班于1919年秋季招收、擬定1920年夏季畢業。</p> <p class="ql-block"> 此時,正在成都聯合中學(石室中學)就讀的陳 樸、彭鴻章聞訊后,立即報名考入成都留法預備學校,成為該校第二屆學生。該屆錄取生員200余人,分三班上課。校長一職因張春濤逝世,改由四川高等法院院長唐宗堯兼任,馮一披任教務長。該校為了提高生員的法語水準,特聘已在成都平安橋天主堂擔任神父一職的法國巴黎人鄧孟達到校教授法語。 </p><p class="ql-block"> 陳 樸,1900年8月20日出生在四川省金堂縣城廂鎮(現青白江城廂鎮)。彭鴻章,1894年出生于金堂縣廖家場(現青白江清泉鎮),后隨父母遷到城廂鎮。上過私塾和小學的二人盡管相差6歲,但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志趣相投而成為摯友。</p><p class="ql-block"> 經過一年刻苦學習,陳樸(君實)與彭鴻章經考試一同被錄取成為成都第二屆赴法勤工儉學預備班學生。二人畢業于1920年秋季,然后籌措400元赴法資費,整裝待發預備赴法留學。</p><p class="ql-block"> 1920年10月5日,四川省公署委派章士林(崇儒,華陽中學英文教員)擔任護送員。陪同陳樸等40余位赴法成都同學,雇3只木船,由成都外東望江樓旁的碼頭登船,沿府河經樂山、重慶、宜昌、武漢沿長江東下向上海進發。其時,沿途時有軍閥開戰,兵匪橫行。一行人歷時月余,于11月底抵達上海。在上海候船的這20多天里,為節省開支,大部分學生均搬到徐家匯郊區分住在百姓家里借宿搭伙。只有少數幾位家境富裕的同學,與護送人員一道住在上海市區四馬路四川商人開的德義厚商店。</p><p class="ql-block"> 陳樸和同學們在上海候船20余天后,于12月15日與其他省的學生共144人,乘坐法國“智利”號郵輪出發,37天后抵達地中海的馬賽港。隨即由華法教育會分組,學習法語并工廠做工,開始了艱苦的勤工儉學生活。 </p> <p class="ql-block"> 由于此屆學生大多受到五四運動影響,普遍接受新文化、新思潮。他們在學成歸國后積極投身于各項活動。其著名者有李大章(后曾任四川省長、中共貴州省委代書記、中共四川省委書記、成都軍區第二政委等職)、穆青(曾任中共早期四川黨組織的領導人之一)、程子健(曾任中共四川省委統戰部長)、黃映湖等。</p><p class="ql-block"> 陳樸(君實)到達法國后被安排到工作環境十分惡劣的施耐德鋼鐵廠做工,每日以自帶面包充饑,用工廠的自來水解渴,在極其艱苦的生存環境中開啟了八年的留法勤工儉學生活。</p> <p class="ql-block"> 經過惡補法語及刻苦研學專業知識后,陳君實于1923年考入梭米爾工業專科學校學習,并在讀書期間加入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編入梭米爾支部。</p><p class="ql-block"> 1923年,陳君實在留法期間結識了周恩來、蔡和森、蔡暢、趙世炎、李富春、聶榮臻等人,多次聆聽周恩來同志那極賦天才性的宣傳和鼓動人心的演講。暑假時和周恩來等人同住一個旅館(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設在巴黎意大利廣場的戈德弗魯瓦街17號)內,因共青團支部也設在這里,陳君實于此時有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召開的有關會議。其間,也常以練就的一手好字幫助鄧小平等人刻寫油印臘紙,印刷出版物。</p><p class="ql-block"> 1925年畢業后,到巴黎汽車廠實習工作。1926年,陳君實又考入格勒諾爾大學繼續學習水力發電專業,并在該校加入了法國共產黨。</p><p class="ql-block"> 當年在格勒諾爾大學與陳樸(君實)一同就讀的四川同學還有:王潞、梁彬文、吳寰(吳玉章先生之子)、李嘉秀、羅世襄、敬克明、劉充、黃代熔、周薌琴、張華、樊固、周邦彥等2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學成歸來</p><p class="ql-block"> 1928年底,陳君實收到父親病危的電報后即準備回國。歸國前,他曾到巴黎尋找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因故而未能取得聯系,便只身趕赴馬賽乘船回國。</p><p class="ql-block"> 陳君實離開法國回國后,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用于實踐,服務于社會,奉獻于國家。1929年至1931年陳君實等人籌資在四川金堂縣趙鎮開辦了四川省金堂縣第一個小型發電廠——慧明電燈公司,為這個川西平原的小縣城第一次帶來了時代的光芒。但不幸的是,后因燃油價格暴漲而至使初發光芒的電燈公司倒閉。 </p><p class="ql-block"> 陳君實在創業的艱辛過程中雖經磨難,但因其學識功底扎實,善于實踐操作,不久,陳君實又應邀到四川綿竹建設小型發電廠而再次顯示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p><p class="ql-block"> 1931年至1935年期間,陳君實應邀赴重慶大學工學院擔任教授,講授電力工程學。因其電工學理論功底深厚且擅長于付諸實踐,又于1935年底受聘于民國時期四川及西康地區軍事行政的最高指揮機關——川康綏靖主任公署屬下的武器修理所及合川炮廠動力部門擔任負責工作。</p><p class="ql-block"> 后,陳君實因其才華過人而被調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部兵工署下轄的昆明兵工廠和重慶50兵工廠,先后擔任該廠技術員和工程師。</p><p class="ql-block"> 軍政部兵工署重慶50兵工廠原系廣東軍閥陳濟棠委托德國萊茵炮廠籌辦的一個制炮廠,位于廣州附近的清遠縣潖江口。因它是當時全國唯一的火炮制造廠,故引起國民政府兵工署的高度重視。 1936年,陳濟棠被蔣介石戰敗后,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于11月派員接收了該廠。</p><p class="ql-block"> 抗日戰爭爆發后,因戰局不利,東南沿海地區漸為危地。廣東清遠炮廠自1937年7月27日首次遭日軍飛機轟炸后,在后來的3個月里多次遭遇日機空襲被炸。 為了保存國防兵工生產實力,國民政府決定將該廠的機器設備和工具一件不留,緊急搬運西遷。于1938年春將第二兵工廠從廣東遷往重慶長江之畔的郭家沱,故該廠又稱“望江廠”。</p> <p class="ql-block"> 重慶50兵工廠在抗戰期間為前線生產各型火炮4000余門和無計其數的各型炮彈,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陳君實于1950年被選派到重慶西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學習期滿后奉調西南兵工局從事電力工程技術管理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著書立說</p><p class="ql-block"> 陳君實在少年時曾經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建筑設計師,為民眾和社會營造廣宇大廈。</p><p class="ql-block"> 赴法后,青年陳君實面對巴黎夜色中璀璨的萬家燈火和電力的廣泛使用,深感國內電力工業的空白與落后。他毅然決然地放棄對建筑營造的戀眷而選擇為社會和民間投送光明、溫暖與便捷的電力工業作為畢生追求奉獻的事業。并義無反顧,心無旁騖地在電力工程的研學上辛勤付出,努力耕耘。</p><p class="ql-block"> 陳君實在留法勤工儉學期間,不顧生活拮據,潛心求學鉆研不止。且逐步將其所研學的電力知識匯編整理,編著成手抄、手繪線裝本的五卷《電力工程學》一部。全書約120余萬字。其中卷二406頁,手繪插圖427幅。約計:24萬余字。成為其在重慶大學講授電力工程學的獨有電力工程學授課講義。</p> <p class="ql-block"> 1939年,時任重慶大學校長的何魯,獲陳君實教授編著的《電力工程學》書稿,為其學識淵博與功底扎實和一絲不茍的120余萬字的用毛筆“蠅頭小楷”著就的“手抄本”嘆為觀止,稱贊陳君實教授:“以口傳心授之法教授學子,奉獻社會,造福于民。”并欣然為之作序:</p> <p class="ql-block"> 其序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電工學序》</p><p class="ql-block"> 現代國家,莫不趨于電化,其成功者首推美俄,彼研究者歐人為先,而享用者先進國家為最。由是觀之,后進國家,誠能善用人類既往發明,因而發揚光大之,亦未賞不可與先進者并駕爭先也。</p><p class="ql-block"> 反觀吾國,工業落后,即利用天然能亦未予以機械化,遑云電化哉。吾人驗之近代科學進步,未敢自餒,此陳君實同學所以有電工學之作也。</p><p class="ql-block"> 陳君先畢業于法國梭米爾工業專門學校,繼在格魯泊高等電工學院專研電學,卓著成績。回國后即從事于電力工程,先后在川西地區創辦數處小型電廠,并曾任重慶大學工學院教授。</p><p class="ql-block"> 陳君以經驗教授時所得,既成此書。徵序于余。余專治數學,傍及文哲之一部,對于工程之類,未嘗問津。獲讀此書,惟驚浩瀚。顧余素喜物理,于近代物理進步,尤三致意焉。現代科學發達,無往而不與電有關。陳君此書,屬電工范圍,其于工業化方面,尤為重要,則介紹之責,焉可以辭。竊以工程之書,多偏重實習教學,而忽略原理。陳君此書,對于原理能加詳闡,由電流、電能、磁學、電磁學,以至直流電交流電之產生,及各類電機之制造,如是推及運用,使讀者得其真趣,如善泅者負緩流之水而下也。此外電能之分配與輸送,變化電流之性質與形態,尤為運用中之切于實際者,使讀者不落空疎,尤為難能可貴。</p><p class="ql-block"> 余惟電化,乃近代國家之需要,吾國尤切,誠使此書為之嚆矢,豈不偉哉,是為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九三九年七月</p><p class="ql-block"> 何 魯</p> <p class="ql-block">六、傾情奉獻 </p><p class="ql-block"> 陳君實不僅在電力工程學方面有很深的造旨,而且精通法、俄、英三國語言,是新中國當時極其稀缺的外語人才,曾多次被借調到國家編譯部門從事外文編譯工作。 </p><p class="ql-block"> 1953年,中央決定開發成都東郊工業基地,規劃在東郊建設“四廠兩校”。(“四廠”:即784廠錦江電機廠、715廠宏明無線電器材廠、719廠新興儀器廠、773廠紅光電子管廠。其中,784廠直屬國家原第四機械工業部,是產品設備總裝廠,屬甲級保密單位。“兩校”即“大成電”、“小成電。“大成電”為國內著名的“成都電子科技大學”。)</p><p class="ql-block"> 代號為784廠的錦江電機廠是前蘇聯援建中國156個項目中的一個,也是援助中國建設的44個國防大項目之一。 </p><p class="ql-block"> 1954年6月,我國大行政區撤銷時,在西南兵工局工作的陳君實有兩個選擇:一是調任北京國防科工系統;二是赴四川成都參加784廠的籌備建設工作。陳君實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決定放棄在重慶安定優渥的生活待遇和熟悉的工作環境,舉家遷往成都,作為四人籌備小組之一的技術專家投身到784廠的籌建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 其間,陳君實三次婉拒北京有關部委發出赴京工作的邀請,用自己豐富的學識和工作經驗全身心地投入到784廠的籌備建設工作中。自此,與格?阿·索特尼柯夫等8名蘇聯專家一道合作,開啟了籌備建設新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創業之路。</p> <p class="ql-block"> 784廠籌建于1954年,1958年12月正式投產。該廠從蘇聯引進機械加工設備和各種儀器1000余臺,以及6個型號的雷達樣機和全套技術資料,還從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瑞士購進機械設備13臺,使用外匯達415萬美元。</p> <p class="ql-block">新興的784廠通過引進技術、仿制產品和技術培訓,掌握了雷達整機制造技能,為新中國的國防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陳君實用自己電力學的豐富學識和一腔熱血的付出,與大家同心努力,為新中國構建起一道守護藍天的堅實屏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君實老人一生淡泊名利不計功名,亦不趨炎附勢。他堅定地選擇以科技報國而無怨無悔,奉獻一生。將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聰明才智奉獻給了科技事業,其臨終前仍然關心著祖國科技事業的發展。</p><p class="ql-block"> 陳君實老人晚年供職于“九三學社”成都分社,逝世于公元2000年8月7日,享年100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雄追記整理于2023年“六、一”前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全文約6400余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林县|
喀喇|
都江堰市|
玉林市|
乌拉特前旗|
加查县|
凉城县|
南丹县|
开远市|
清水河县|
建德市|
蒙山县|
水城县|
比如县|
离岛区|
奈曼旗|
南岸区|
陆良县|
龙里县|
图木舒克市|
昌平区|
饶平县|
财经|
邵武市|
泰宁县|
宜昌市|
新田县|
澄迈县|
周至县|
裕民县|
华亭县|
玛纳斯县|
曲周县|
陈巴尔虎旗|
福建省|
石城县|
全椒县|
云霄县|
望城县|
巢湖市|
溧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