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 <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15日,我們來到心儀已久的閬中古城。經兩千多年歲月的浸蝕,磚木結構的古城,其風貌尚保存得如此完美,堪稱奇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圍繞閬中城那清澈的嘉陵江水,令人為之一振!不知閬中人是怎樣做到的?僅一百三十來公里外上游的廣元,同是一江水,水質就遜色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城門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川北道署,俗稱道臺衙門,明洪武四年(1371)始設川北道臺,轄保寧府、順慶府、龍慶府、潼川州等31州縣。清初,四川巡撫、布政使、按察使駐保寧,閬中作四川省會十余年;乾隆18年,定制為“川北分巡兵備道”,轄保寧、順慶、潼川等25州縣。民國初年,先后設川北宣慰使署、川北觀察使署、川北道署,轄今南充、廣安、遂寧、巴中、廣元五市大部分及中江、安岳、樂至等26縣。川北道設置閬中歷經542年。”</p><p class="ql-block"> 未到閬中,尚不知這里清初曾作為四川省會十余年,怪不得院試貢院也設在此地。清代四川省獨設總督,下又有川東、南、西、北四個道署,道員為四品階,管轄數十個縣,權傾位重。</p><p class="ql-block"> 川北道臺衙門保存完好,各行政機構一應俱全。幾年前曾參觀過蘇州的清代江蘇巡撫衙門,其規模也不過如此。四川是天府之國,歷朝歷代都是大省強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牌坊正面有“公生明”三字,出自《荀子·不茍》:“公生明,偏生暗”。謂公正便能明察事理。后以此三字作為官場箴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牌坊背面有“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出自于五代十國時期孟昶親撰的《頒令箴》。</p><p class="ql-block"> 書法出自北宋時期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p><p class="ql-block"> 舊時做官不易,就拿七品芝麻官的知縣來說吧,大多為進士出身,這文憑,從童生、秀才、舉人一路走走來,是摻不得一點水分的。</p><p class="ql-block"> 宦海沉浮,任中只要一有失誤,就被貶官罰俸。不過,皇上對臣下也留有出路,有政績就官復原職,且穩中有升。封建社會對高級官員的考查,自上有三年一次的京察,被查者無不戰戰兢兢。自下有言官監督,他們拿著放大鏡專門挑錯,沒有辦法,人家就是干這工作的。歷史上常有言官罵皇帝,皇帝氣得咬牙切齒也奈何不得,因為自古不殺言官,誰要破戒,就等著遺臭萬年吧。</p><p class="ql-block"> 舊時也有捐官制度,朝庭財政困難就合法公開賣官,有過不了科舉的大戶人家,花錢糧捐個官來當當,也使部分有志有為有才者能為國效力。不過這種捐來的官在人們心中的份量也自不待言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具爾贍”,具:通“俱”。瞻:瞧著。 人人都看著你。 表示地位顯赫,為眾人所仰望。語出《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p><p class="ql-block">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身居高位,民眾景仰,都盯著你,你又該怎樣為官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長吏多從耕田鑿井而來,視民事須如家事;</b></p><p class="ql-block"><b>吾曹同講補過盡忠之道,凜心箴即是官箴。</b></p><p class="ql-block"> 這副楹聯是曾國藩剛剛就任直隸總督時題寫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明清時代的科舉制度頗為繁鎖。讀書人要出頭為仕,先要過夲縣的縣試和夲府的府試,方能取得“童生”稱號,才有資格去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第一個臺階——院試。</p><p class="ql-block"> 院試包括歲試和科試,歲試錄取后,即為秀才了。接著又在秀才里摘優者參加科試,只有科試通過了,才有資格參加鄉試,即省一級的考試。秀才有見官不下跪,政府不可隨意責罰等等優待的政治地位。</p><p class="ql-block"> 閬中的貢院就是四川省鄉試的地方,考試通過了即為舉人,舉人就有做官的資格了,人生為之改變,是非常值得慶賀的。不過,要想進步,后面的更為不易,會試、殿試等著您吶。讀書人窮經皓首,各人自有造化,正如《破窯賦》中所言:“滿腹文章,白發競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電影院已是四十年前的風格了,經市場和科技進步的蕩滌,基夲都被淘汰,古鎮為保留歷史舊貌,真是煞費苦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斑駁的墻,滄桑的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鎮中這種明清建筑風格的家庭旅店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翌日,登白塔山。白塔建于明代末期,共十三層,高二十九米,外十二層,內六層并有螺旋梯道九十一級供人登臨繞窗遠眺,以便從各個不同角度觀覽閬中風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沿白塔內狹窄石梯盤旋而上,直到梯盡,空間只能容一兩個人,于是轉身。從塔身不大的窗口望出,透過林隙可見古城一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白塔山上,閬中城盡收眼底。左側黑壓壓一片黛瓦,就是閬中古城,已有2300年的歷史了。</p><p class="ql-block"> 一灣碧水環繞江城,閬中城市發展的脈絡一目了然,新城古城各行其道,相安無事,城市也無摩登的高樓大廈。發展經濟,保護歷史,實事求是,內惠于民,才是最大的政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葉扁舟在碧瑩的江水中劃出微微輕波,此時此刻,所有的嘈切喧囂仿佛驟然停止,古城穿越2300年光陰,從容傲立,沉默如金。</p><p class="ql-block"><br></p> 劍門關 <p class="ql-block"> 5月17日,游劍門關。</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出差西安,由四川盆地飛達秦嶺上空時,從舷窗朝下一望,高峻連綿的山脊將云霧生生地隔在南方,而北方則是一片艷陽天,真是奇觀! </p><p class="ql-block"> 從模型中可見,龍門山脈劍門山干支,山勢突兀拔地而起,一條驛道沿山勢,過隘口、穿山門,行不遠就要出川了。這是一條古代四川至甘陜最著名的旱路,歷朝歷代,這一路之上,不知有多少膾炙人口故事。</p><p class="ql-block"> 拔地而起的崇山峻嶺將暖濕氣流鎖在關內,形成了氣候溫潤、物產富饒的蜀地,北有劍門雄關,東有三峽天塹,易守難攻,糧草充足,惟天府之國獨享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咸陽之南,直望五千里,見云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蕭颯瑟颶,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涌而驚雷。”</p><p class="ql-block"> ——摘自李白《劍閣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共登青云梯”,晚清同治年間劍閣人李榕書。</p><p class="ql-block"> “李榕(1819—1890),原名甲先,字申夫,號六容,通籍后改名榕。四川劍州東北何馬溝(今廣元市劍閣縣下寺鎮友于村)人。小時有“圣童之譽”,道光二十六年(1846)舉人,咸豐二年(1852)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改任禮部主事,經郭嵩燾舉薦,赴湘軍大營追隨老師曾國藩。軍功卓著,歷遷江寧鹽運使、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 同治八年(1869年)罷官歸故里。李榕精通詩文、工書法,治學謹嚴,頗得地方百姓敬重,著有《十三峰書屋全集》和家常語十四篇。先后在劍州兼山書院、江油登龍書院、匡山書院擔任山長、講席18年。以“古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培養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李榕與忠縣李士棻、中江李鴻裔合稱蜀中三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千年驛道上的回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當太白有鳥道”,“猿猱欲度愁攀援”。</p><p class="ql-block"> ——摘自李白《蜀道難》</p><p class="ql-block"> 絕壁上有所謂的鳥道和猿猱道,名字出自李白的《蜀道難》。這是古人登頂的卓絕之路,道上的勇攀者絡繹不絕,如蟻隨行,從一步一步的攀援中,體味個中的艱險與樂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p><p class="ql-block"> —— 摘于李白巜蜀道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翠叢中的劍門關門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沿石梯從谷底登上門樓,在鳥道、猿猱道歸來人們的眼里,豈不是小萊一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門樓上觀劍門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劍門關南門,見一小姐姐正在寫生。信手描繪,指不離屏,心中的風景與眼中的屏幕,交相呼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昌县|
齐河县|
开封县|
太湖县|
宝丰县|
宝山区|
黑河市|
大悟县|
吉安县|
曲靖市|
东乌珠穆沁旗|
措美县|
兴安盟|
济宁市|
丰城市|
上栗县|
青川县|
温宿县|
新宁县|
封开县|
岚皋县|
海原县|
苏尼特左旗|
通山县|
竹山县|
咸宁市|
桦南县|
化德县|
谢通门县|
玉溪市|
郓城县|
舟山市|
黄冈市|
西青区|
疏附县|
林芝县|
永修县|
达日县|
南华县|
同仁县|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