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游皇家園林——北海、景山公園

能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五月天的草木繁盛,花兒嬌艷。天高氣爽,在這個不冷不熱的季節里,我與愛人于2023年5月26日(星期五)陪同外孫女及孩子,既游了北海公園、又游了景山公園。有些景點雖然不能全覆蓋,但是所到之處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為了不虛此行、記錄美好、現將拍攝的一些照片,經整理后用圖文制作了美篇、在文字書寫中、由于缺乏和了解歷史知識甚少、圖片應用網絡百度查找了相關的一些歷史資料、將所到之處的景點用文字加以注觧。制作中由于文化水平有限,缺點多多,敬請多多包涵諒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北海公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公園位于北京市城區的中偏北</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部,故宮和景山的西北側,始建于遼代,是世界上現存建園時間最早的皇家宮苑。北海的布局以瓊華島為主體,在島的頂端建有標志性建筑永安寺白塔,與南岸的團城,北岸的宮苑群遙相呼應,相互借景,構成園林的南北中軸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北海先后歷經遼、金、元、明、清五朝的興建,歷史悠久且重建時承襲較多。它始建于遼代,當時位于南京城的東北較外,附近風景秀麗,于是統治者便疏浚水系,仿照蓬萊仙境建造了瑤嶼行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金大定十九年(1179)起,在瑤嶼行宮的基礎上疊石造山,修建了廣寒殿,同時將湖泊稱為(西華潭),瑤嶼改為“瓊華島”將整座離宮命名為“大寧宮”(后來又改稱“萬寧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元代以瓊華島為中心規劃了大都城,在中統三年(1262),至元四年(1267)和至正八年(1348)三次擴建瓊華島,將山命名為“萬壽山”(“或萬歲山”),湖合名為“太液池”。同時還在太液池的東岸修建了大內皇宮,在西岸建造了隆逼宮和興圣宮,構成一座巨大的宮苑——“上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明永樂十八年(1420),明王朝定都北京后,在太液池以東建造了皇宮紫禁城,并向南拓展水系,形成中海、南海、與北海一起合稱“西苑”,劃入皇城的范圍。萬歷七年(1579),廣寒殿倒塌,此后一直設有修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清順治八年(1651)應喇嘛所請,在廣寒殿改建為永安寺,乾隆六年(1741)起,北海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擴建,除了在瓊華島的四而上廣建庭軒樓榭外,還在太液池的北岸和東岸增加了許多建筑群,形成今日的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光緒十一年(1885),慈禧太后私自動用海軍軍費增修過北海,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時,對北海有過較大的破壞,兩年后進行了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中華民國時期,按《清皇室優待條例》,北海先是成為愛新覺羅溥儀的私家財產,1925年,皇室遷離紫禁城后辟作公園,但一直沒有對外開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南海成為了中央人民政府的駐地,北海作為公園開放。1861年,北海及團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1969年至1979年,北海公園以“保護中南海安全”為由關閉,禁止游人入內。1979年,北海公園重新對公眾開放。1996年,北海被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后備名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公園是北京市內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代表之一。它位于北京市西城區中心,占地面積69萬平方米,是一處集游覽、休閑、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位于唐皇的皇家建筑點綴于山水間,高原與肅穆掩映在風景中。放眼望去,亭臺樓閣,石橋明目,錯落有致。楊柳含笑,清風拂面,這里就是皇家園林北海公園。毗鄰紫禁城的北海公園是根據古代神話中的仙界來建造。歷經了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規模大,歷史悠久。藝術成就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的主要景點有九龍壁、白塔、琉璃廳、御花園、靜心齋、玉瀾堂卜、翠花樓等。其中,九龍壁是北海公園的標志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北海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進入北海公園,映入眼簾的是“北海湖”北海湖 為北京城內的最大水域之一。以湖稱海,是為取"海上三仙島"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海公園內湖泊,屬海河流域北運河支流通惠河水系。面積583畝,折合約39萬平方米。東鄰故宮、景山,南瀕中海、南海,西接興圣宮、隆福宮,北連什剎海,是北京城中風景最優美的前“三海”之首。中南海與北海水系相連,統稱三海。元至清三代,中南海與北海水域稱太液池,有“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波”,北海是最北端的一部分。金代以后,在北海周邊累建宮殿,逐步形成皇家園林。是現代中國保留下來的歷史最悠久,保護最完整的皇城宮苑。民國時開辟為公園,并定名“北海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公園是個寶藏公園,我們首先進入北海園中之園。游覽了靜心齋,此處堆山疊石,小橋流水,是北海最精巧的一處園中之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中的園中園各具特色。 靜心齋四周以短墻圍繞,齋內遍布的太湖石山景,與隱現在翠竹花木中的亭、橋、池、廊、殿、閣相互輝映,妙趣無窮。 靜心齋有韻琴齋、抱素書屋、罨畫軒、焙茶塢、沁泉廊等主要建筑。 何為靜心?應該是心神寧靜。何以心神寧靜?應該是自我修悟。 讀書、撫琴、作畫、品茗就是修身養性的最佳選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園中之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園中之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園中之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園中之園、鏡清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公園的一處園中之園暗藏著“琴棋書畫”的設計理念因其前后臨水,詩云“臨池構屋如臨鏡”,故稱鏡清齋,門柱兩側上寫有"憑觀吾有術,妙理契無為"的楹聯。 殿外上懸“鏡清齋”隸書匾額,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陸徵祥所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靜心齋(北海公園中精巧的一處園中之園)靜心齋原名鏡清齋。在北海北岸,西鄰天王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占地面積4700平方米,是皇太子的書齋,它以疊石為主景,周圍配以各種建筑,亭榭樓閣,小橋流水,疊石巖洞,幽雅寧靜,布局巧妙,體現了我國北方庭院園林藝術的精華,是一座建筑別致、風格獨特的“園中之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靜心齋為什么能贏得如此多的美譽?在這里又發生過哪些傳奇故事呢?清朝乾隆21年,也就是公元1756年,在今天北京北海公園北岸的西天梵境旁邊,每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搬運石料和木料。乾隆皇帝篤信佛教,西天梵凈就是他用來禮佛的場所,也許是每次禮佛之后太勞累,于是這一年,他下令在西天梵境的旁邊建造一個小園子。用來作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禮佛期間的休息之地。這個小園子。靜心齋。當然。乾隆皇帝。取名太。太寧宮是金朝皇帝最喜歡的避暑離宮。只可惜,在。中度的時候。他們。大部分建筑毀于戰火。島上的宮殿保留了下來。元始族忽必烈修復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園中之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公園靜心齋小玉帶橋說完太液池東岸的古橋,轉彎來到北岸,沿北岸的景點中古橋也不少。靠東邊的是北海公園最美的園中園,稱靜心齋。靜心齋原名鏡清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用了兩年時間建成整體園林院落,是帝后休憩之處。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期間,對此園進行了修繕和增設,并多次來園享樂。據《三海見文志》記載:靜心齋,清代原名鏡清齋,門內舊額猶存,中華民國二年(1913)始改為靜心齋,新額懸于門外。靜心齋建筑布局緊湊,整個院落占地面積9308平方米,院落空間分成若干個獨立的景區,主要建筑有鏡清齋、疊翠樓、枕巒亭、沁泉廊、罨畫軒、焙茶塢、抱素書、韻琴齋等。園中假山是用來自江南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山中疊石巖洞,山間曲徑幽深,山上樓廊起伏,山下小橋綠水。整個園中形成層次分明,步移景異,小中見大的空間藝術效果,又稱乾隆小花園。靜心齋內水面積占整個院落三分之一強,不大的水面上有三座古橋,小玉帶橋、沁泉廊橋、青石板五折曲橋。三橋結構不同,造型各異。小玉帶橋位于抱素書屋正北水池上,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橋長7.8米,寬2.65米,建筑面積19.78平方米。橋為單孔石拱橋,青白石砌拱券,花崗巖橋身,橋兩側裝有12根圓寶頭蓮花望柱和10 塊鏤空浮云寶瓶護欄板,橋上四只靠山獸各占橋護欄的一端,雕刻精細,造型大氣。傳說靠山獸也稱叭嗄或望天吼,是龍的第六個兒子,叭嗄蹲坐姿勢,張著大嘴向天吼叫,背靠鏤空山石坐橋頭,使石橋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橋坡有3040度,上下橋顯滑陡,起初橋面石板為剁斧做法,1977年修繕加固欄板、望柱時,還將光滑的橋面改為礓礤橋面,有利于人們上下橋。站在橋上四周觀望,山上回廊起伏,山間樹木參天,灌叢蓋地,水中建廊橋和殿堂,真是富麗堂皇中帶有江南水鄉韻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園中之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罨畫軒是靜心齋內觀景的最佳處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右側沿山而建的半壁爬山廊,名為“讀畫廊”。乾隆皇帝詩中稱:“來憑罨畫窗,讀畫隔岸對”乾隆皇帝御制罨畫軒詩中有來憑罨畫窗,讀畫隔岸對句,意思是從這里可觀賞到周圍如畫的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園中之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這里是北海公園靜心齋的“罨畫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罨畫軒”坐落在山石的高處,他在“焙茶塢”斜對面是個一明兩暗的房子,他兩者之間有長廊相連,長廊也是靜心齋這里的特色之一。他幾乎所有的建筑都用這種長廊連接起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罨畫軒”是靜心齋觀景的最佳處所,罨畫意味色彩鮮明幻彩畫,他右側沿山而建的半壁爬山廊,名為“讀書廊”,乾隆皇帝詩中稱半壁罨畫窗,讀畫隔岸,是說在這里既可以欣賞如畫的美景,又形成一種看者原為畫中人的審美趣味,所以這里邊特別的趣味,也特別的有意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園中之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兩柱對聯【花香鳥語無邊樂 水色山光取次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形容春天媚人的景象。《鏡花緣》第九八回:“云霧漸淡,日色微明,四面也有人煙來往,各處花香鳥語,頗可盤桓。”《孽海花》第八回:“正是釧動釵飛,花香鳥語,曲翻《白紵》,酒捲回波。” 許杰 《鄰居》一:“她神志清醒了許多……又好像經過了暴風雷雨、黑云彌天的夏夜,重見風光明媚、花香鳥語的春晨一樣。無邊 ,沒有邊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園中之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園中之園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賞其景,怎知其妙。“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只有身臨其境、才有切身體會、看到古人在這塊土地上留下的各種遺跡、才會感受到古人的聰明與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鐵影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歷經幾百年,老北京的“金銀銅鐵錫”這五大古跡,只剩下本是中性成巖的鐵影壁了。地安門的金門墩、東安門外的銀閘、新街口北大街銅井胡同的銅井、太液池北岸的錫殿,都已經在滄桑歲月中不復存在了。現今,鐵影壁靜靜地矗立在北海邊上,人們都說,歷經百年,鐵影壁總算找到了一個安全、舒適的家了。鐵影壁胡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鼓樓西大街靠西頭路北,有一條彎曲的小胡同叫鐵影壁胡同。影壁又稱照壁,俗稱影背,是我國傳統建筑中的一個構件,建在大門以外或大門里,用以遮擋外人的視線,不使門內的建筑一覽無余。有人說影壁即是隱蔽的諧音。胡同既然以鐵影壁命名,胡同內必有一塊著名的鐵影壁。但尋遍不長的胡同,不見影壁的蹤跡。共14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北海公園高清組圖那胡同里是否真的曾有一塊鐵影壁?它從何而來?現今何處?  這要從元代說起,在元代的建德門,也就是今天德勝門外土城有一座古剎,剎中有一極為奇特的影壁。影壁呈赤褐色,質地堅硬,如鐵鑄一般,人們叫它鐵影壁。壁頂雕成單檐歇山式,上面刻出瓦垅、屋脊。影壁一面刻有一個大獅子與三個小獅子在滾繡球,另一面是麒麟臥于蒼松之下。也有人考證說,兩邊刻的分別是雌、雄狻猊。整座影壁造型端莊大氣,雕刻古樸生動,是一件價值極高的藝術品。  明初徐達改建北京城,北城墻向南移,古剎被拆除,鐵影壁也被遺棄郊外。到了明嘉靖年間,在鼓樓西大街北,修建德勝庵,將鐵影壁運至庵前作影壁,庵前的胡同,也被稱為鐵影壁胡同。不過據專家分析,鐵影壁并不是用鐵鑄成,而是火山噴發出來的巖漿凝結而成的一種礦物質。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些外國文物販子盯上了這塊珍貴的鐵影壁,為鐵影壁免遭厄運,德勝庵主持與當時的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聯系, 1948年4月,鐵影壁被移到北海澄觀堂前,由于搬移倉促,直到1986年,才又在鐵影壁胡同中發現了影壁原有的底座,經挖掘修補后,運至北海。至此這座鐵影壁才像今天這樣靜立在北海北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九龍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龍壁,是影壁的一種,是傳統建筑中用于遮擋視線的墻壁。北海的九龍壁是最有特色的一座,兩面有龍,升降各異,互不雷同。該壁 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高5.96米,厚1.6米,長25.52米。兩面有由琉璃磚燒制的紅黃藍白青綠紫七色蟠龍18條。九龍壁,為五脊四坡頂,正脊上兩面各有九條龍,垂脊兩側各一條,正脊兩吻身上前后各一條,吞脊獸下,東西各有一塊蓋筒瓦,上面各有龍一條,五條脊共有龍32條。簡瓦、隴陲、斗拱下面的龍磚上都各有一條龍(四周筒瓦252塊,隴陲251塊、龍磚82塊)。如此算來,九龍壁上共計有龍635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筑寓意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九龍壁設計與裝飾或明或暗地蘊藏著象征皇權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數。因為九是陽數的最高數,五是陽數的居中數,所以九五之數就成了皇權和天子之尊的代表。九龍壁的龍共有九條,而不是八條或者十條。九在《周易》中表示“陽”,因為古人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為陽數中最高最大的一個,是“道之綱紀也”。所以,九龍壁上的龍,必定是九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九龍壁(影壁一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要象征同時他們象征著吉祥如意、幸福美滿。龍圖騰在中國又有消災彌禍、鎮宅、平安、吉祥,財運等含義。象征富貴,升騰發達。政府禮品,寓意升遷,發達,機遇。九龍壁設計與裝飾或明或暗地蘊藏著象征皇權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數。因為九是陽數的最高數,五是陽數的居中數,所以九五之數就成了皇權和天子之尊的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龍壁上面的九龍,正中的為正龍,兩側的分別為升龍和降龍。九龍騰飛,神態各異。正龍威嚴、尊貴,升龍剛猛而充滿力量,降龍則溫文爾雅。寓意,群賢共濟,圓滿如意、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龍圖騰在中國又有消災彌禍、鎮宅、平安、吉祥,財運等含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龍黃色,黃色是最高貴的顏色,所以帝王的龍袍都是黃色的。正龍位于正中,不管是從右至左還是從左至右數,都是第五條。這條黃色的正龍象征的就是天子。因為在陽數中,五居正中,所以有“九五至尊”的說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九龍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五龍亭視頻觀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龍亭伸入水中,由五間亭子組成,五亭俱為方形,前后錯落布置。玉亭之間由橋與白玉石欄桿相連呈S形,如同巨龍,故稱龍亭。中間亭子最大,稱龍澤亭,為皇帝休息時所用。屋頂為重檐攢尖頂,下方上圓,寓意“天圓地方”,象征著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左邊兩亭名為“澄祥”、“滋香”,澄祥亭為重檐,滋香亭為單檐;右邊兩亭名為“誦瑞”、“浮翠”,與左邊相同。合稱五龍亭。整組建筑以左右對稱的方式安排,且不同建筑形式的設置也充分顯示了皇權等級的區分。五亭皆為綠琉璃瓦頂,黃瓦剪邊,檐下梁枋施小點金旋子彩畫,絢麗多彩,金碧輝煌。龍澤、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單孔石橋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面檐下各懸華帶匾一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公園前世今生白塔,北海的布局以瓊華島為主體,在島的頂端建有標志性建筑永安寺白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上,建于清初順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也是北海的標志性景點。北海白塔據建塔石碑記載,當時“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得到皇帝的恩準,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有寶蓋、寶頂,并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公園位于北京市中心區,東鄰景山,南瀕中南海,北連什剎海,屬于中國古代皇家園林。[1]全園以北海為中心,全園占地69公頃(了樹木蒼郁,亭臺樓閣幽靜,白塔聳立山巔,成為公園的標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永安寺橋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永安寺建于北海公園瓊華島南坡。瓊華島是北海中的一座圓形山島,從十一世紀起這里就成為皇家御園,島上遍布殿閣亭臺,宛若仙境。公元1651年清代在前殿廢殿的基址上建起了一座藏式白色喇嘛塔,并在塔前建寺,從此,瓊島又名白塔山,亦名白塔寺,公元1743年重修后,更名永安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湖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漪瀾堂背依瓊華島,面臨太液池,是北海公園瓊華島北側的一組格局獨特的庭院式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景區內包括漪瀾堂、碧照樓、道寧齋、遠帆閣、晴欄花韻、戲臺等主要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漫步在五龍亭、前面是租船售票處、水面上停靠著一排的小船,有紅色的、黃色的、綠色的。有電動的、有腳踏的、我們一行四人租的是腳踏的、租時一小時、在船上我們都有自己的“分工”,兩人一班。租船計時為一小時,目標行至瓊島白塔、然后返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5月26日、老天善解人意、湛藍湛藍的天空、碧綠碧綠的湖水,四人全身心融入在碧水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海”是一個人工湖,湖水很深,碧綠碧綠的,微風佛過,湖面漾起層層漣漪,小船輕輕漂浮在水面,腳踏小船雖很費力、但是看到追逐的小漁在嬉戲、成對鴛鴦在戲水。,湖水倒映著白塔。我們劃著小船,好像在畫中游。美麗的北海公園,風光秀麗、真是如詩如畫,一小時的航程疲倦全無、每次來到這里都讓我流連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天梵境,又名大西天,坐落于北海公園北岸,東臨靜心齋,西與大圓鏡智寶殿相依,南與瓊華島隔海貫成一線,是北海公園最負盛名的景區之一。明代時為經廠,又為西天禪林喇嘛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擴建后,改名西天梵境。</span></p> <p class="ql-block">一對歡快的小鴨在湖水中相互追逐著,形影不離,自由自在的向我們游來。惹人羨慕。</p> <p class="ql-block">湖水中的魚在追逐、跳躍、搖頭擺尾、悠閑自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永安寺橋、積翠牌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北海公園南門入園,踏上建于元初的永安橋,見名為"堆云"、"積翠"的 兩座彩繪牌坊,迎面就是全園的中心--瓊華島,簡稱瓊島。島上綠蔭如 蓋,殿閣相連。對面便是初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的白塔寺,清乾隆 八年(1743年)改為永安寺。主要建筑有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配殿、 廊廡、鐘鼓樓等。自下而上,依山勢而筑。當年帝后們游園后,常來寺燒 香拜怫。正覺殿前,建有"滌靄" 、"引勝"、"云依"、"意遠"四亭, 對稱而典雅美觀。由此拾級登上白塔。白塔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 這座藏式喇嘛塔,高35.9米,塔身呈寶瓶形,上部為兩層銅質傘蓋,頂上 設鎏金寶珠塔剎,下筑折角式須彌塔座。塔內藏有喇嘛經文、衣缽和兩顆 舍利。塔前有座小巧精致的善因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瓊島春陰在北海白塔山東、倚晴樓南。"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首盤頂,四方形。碑身四框刻纏枝紋飾,碑陽刻乾隆御筆"瓊島春陰"四字,碑陰為乾隆帝御制詩:"艮岳移來石發峨,千秋遺跡感懷多。倚巖松翠龍鱗蔚,入牖篁新鳳尾娑。樂志記因逢勝賞,悅心端為得嘉禾。當春最是耕犁急,每較陰暗發浩歌。"碑座四周有雕刻精致的石護欄。碑旁有迂回曲折的小路直達見春亭、看畫廊。歷史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代,以北海為中心,建起大都城,將瓊華島改名萬壽山(亦稱萬歲山)。明代,改瓊島春陰為瓊島春云,鄒緝在《北京八景圖》中說:“大山子頂有廣寒殿,殿之四隅皆有亭,左二亭,曰玉虹、方壺;右二亭,曰金露、瀛州,半山有三殿,中曰仁智、東曰介福、西曰延和。其下太液池,前有飛橋,以通儀天殿,東有玉橋,以通瓊林苑,山之上常有云氣浮空,氤氳五彩,郁郁紛紛,變化翕急,莫測其妙,故曰瓊島春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北海公園白塔高清組圖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在廣寒殿舊址上,建白塔,萬歲山改名白塔山。乾隆初年寫的燕山八景詩中又把“瓊島春云”改為“瓊島春陰”,詩中寫道:“瓊華瑤島郁嵯峨,春日輕陰景色多。云護鳳樓松掩映,瑞凝仙掌竹婆娑。低臨禁苑滋苔蘚,遠帶郊畿蔭麥禾。更向五云最深處,好風時送九韶歌”。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手書“瓊島春陰”碑,原立悅心殿前,后又移瓊華島東側半山。根據《周易》:三百四十八爻,東方為春,稼禾聁雨,雨降于陰的說法,改立在白塔山東麓。碑上刻有乾隆帝所作的詩文,其中:“艮岳移來石岌峨,千秋遺跡感懷多。倚巖松翠龍鱗蔚,入牖篁新鳳尾娑。樂志詎因逢勝賞,悅心端為得嘉禾。當春最是耕犁急,每較陰晴發浩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御制《白塔山總記》和《塔山四面記》,分別立碑于瓊華島南麓的引勝亭和滌靄亭內,記載了白塔山的沿革,燕京八景的歷史和瓊島春陰建碑原委以及白塔山的四面景觀。分享你的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俯瞰景山公園視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景山公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山在金代就堆土成丘,元代辟為皇室禁苑名為青山,明代又將挖護城河的泥土及拆卸南移城垣的渣土堆積于此,取名萬歲山,也叫煤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景山是北京城內的一座小山,雖然不高,但是在公園中卻是樓閣巍峨,綠樹環繞。登上山頂,可以俯瞰整個景山公園及其周圍的街區,特別是在公園的東邊,可以清楚地望到紫禁城和天安門廣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景山俯瞰北海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景山公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山的意思景山含義解釋景山 [ jǐng shān ]⒈ 大山;高山。山名。在河南省·偃師縣南。山名。在北京市。又名萬歲山、煤山。系人工堆積而成。有五峰,東西排列,各建琉璃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山公園是北京城里的寶藏公園。進入景山公園,沿著山上的石階步步向上,來到萬春亭附近,就可以在高處俯瞰京城的中軸線,絕美景色盡收眼底。在高處眺望東南西北四面,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東邊可以眺望中國尊;??西邊可以欣賞到北海公園的美景和白塔;??南面則是故宮的美景;??北面看見的是地安門古樓,遠處還能看到奧林匹克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園位于北京內城南北中軸線中心點上。南依故宮、西靠北海,北與鼓樓遙遙相望,曾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點,有“京華攬勝第一處”之美譽。它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宮后苑。曾多次更名,“青山”、“萬歲山”、“鎮山”、“景山”等,民間俗稱“煤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園占地面積23公頃,垂直高度43米。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2005年被評為“精品公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園有五芳亭”就像廣播體操中兩臂側平舉的姿式一樣,以“萬春亭”為中心,由東向西一字排開: 依次為“周賞亭”、“觀妙亭”、“萬春亭”、“輯芳亭”、“富晚亭”。五亭中原來各供奉一銅佛,分別代表酸、苦、甘、辛、咸五味神靈,卻遭八國聯軍竊賊之手,均已遺失。其主峰“萬春亭”坐落于北京中軸線制高點,盡享天時地利。登臨其上,可俯瞰故宮全景,一覽京城軸線。領略城市中心整齊對稱的布局神韻,品讀氣勢恢宏的宮廷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山五座亭子是在明代建筑的基礎上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興建的,至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五座亭子都重新進行了修飾油彩,紅柱彩瓦,雕梁畫棟,五顏六色,金碧輝煌,非常漂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座亭子并列在景山上,雖高低、色調、造型有所不同,但排列有序,錯落有致,有四個共同的特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五座亭子的規制等級屬于皇家園林中最高的建筑級別。五座亭子均為重檐或三層檐、都使用了斗拱,且為等級較高的五踩斗拱和七踩斗拱。亭頂皆覆蓋有彩色琉璃瓦,以黃、綠、藍為主調,這是帝王專用尊貴之色,體現了皇權象征的特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五座亭子名字中的賞、觀、輯、覽都暗含登亭覽勝,觀賞美景之意。景山確為京城觀景之佳地。萬春亭的"萬春"為萬年之意,意味著皇朝千秋萬代,江山永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五座亭子都不是空心的,圍繞亭子內圈的柱子都建有與亭頂形狀相一致的圓型,八角型,方型的屋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五座亭子內圈里面原來分別供奉著象征酸、甜、苦、辣、咸五味神的五尊銅佛像,稱為五方佛,老北京習慣稱五味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萬春亭的毗盧遮那佛最大,他們未能搬動,卻砍傷了佛像左臂,其余四尊被劫走,現不知藏于何方,萬春亭佛像后在文革中被毀壞。</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萬春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山五亭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萬春亭坐落在中央,高17.4米,亭內面積是18平方米。上部屋頂是三層重檐四角攢尖頂,上面覆蓋黃色琉璃瓦并以綠剪邊裝飾,由32根紅柱支撐屋頂,組成一個三層的灰色空間。亭外四周設有五級臺階,臺階周圍是藍、黃兩色相間的琉璃方磚圍欄。萬春亭雖然是亭,但卻不是四面開敞的,而是采用封閉的形式,柱內四面設槅扇門窗,這也是萬春亭的特別之處。共16張萬春亭外景萬春亭里供奉著一尊毗盧遮那佛,佛像全身均為銅塑,是封建統治者崇拜宗教的象征。同時也賦予空間以政治含義,設計別具匠心。(原供奉的佛像大文革中被搗毀。現在的佛像是1998年重塑歸安的。)萬春亭置于景山山巔,并不是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它還和山腰處對稱而置的周賞亭、富覽亭、觀妙亭和輯芳亭互為對景,以萬春亭為中心構成一幅完整和諧的景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富覽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富覽亭為景山五方亭之一,以山東側的周賞亭相對而建。富覽亭為孔雀藍琉璃瓦覆頂,紫晶色琉璃瓦剪邊,是重檐攢之的圓形古亭。富覽亭高度為11.3米,建筑面積近100平方米。富覽亭內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不空成就佛,為鑄銅鎦金佛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觀妙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觀妙亭為景山五方亭之一,與山西側的輯芳亭相對而建,真建筑形式和彩繪完全相同。觀妙亭為翡翠綠琉璃瓦覆頂,黃琉璃瓦剪也,為重檐、八角、攢尖古亭。亭高約14.2米,建筑面積約為110平方米。觀妙亭內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阿閦佛,為鑄銅鎦金佛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輯芳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輯芳亭為景山五方亭之一,與山東側的觀妙亭相對而建,輯芳亭為翡翠綠琉璃瓦覆頂剪黃邊,是重檐八角攢尖古亭,亭高約14.2米,建筑面積約為110平方米,輯芳亭內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阿彌陀佛,為鑄銅鎦金佛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周賞亭</span></p><p class="ql-block">為景山五方亭之一,與山側的富覽亭相對而建。周賞亭為孔雀藍琉璃瓦覆頂,紫晶色琉璃瓦剪邊,是重檐攢尖的圓形古亭,亭高約為11.3米,建筑面積近100平方米。周賞亭內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寶生佛,為鑄銅鎦金佛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石刻景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老歪脖子樹(刺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故宮博物院敬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明皇帝崇禎自縊處:一棵重栽的老歪脖子樹,兩塊石碑,盡顯悲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山公園】北京景山公園,位于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它西臨北海,南與故宮神武門隔街相望,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御苑。明清時期,景山公園稱煤山,是皇家堆放煤炭的地方,故又稱煤山、萬歲山。景山公園北與鼓樓遙遙相望,這里曾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山公園地面標志】景山公園之所以如此出名,最主要的原因是崇禎皇帝曾在這里自縊。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即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了煤山,隨即在一棵老歪脖子樹(刺槐)上自縊,終年33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崇禎自縊處】崇禎上吊前,留下了一封遺詔,“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后人每每讀到崇禎的遺詔,總會抱之深深地同情,認為他非亡國之君。</span></p><p class="ql-block">【刺槐樹(重栽)】滿清入關后,將崇禎上吊的刺槐樹命名為“罪槐”,并在樹上栓了一條鐵鏈。崇禎自縊三天后李自成才發現他的尸體,隨即李自成命人將崇禎和周皇后尸體放在東華門示眾。令人唏噓的是,前來吊唁的明朝舊臣寥寥無幾,“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過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眀思宗殉國處”石碑】該石碑的碑文題寫者是著名書法家沈尹默,石碑右側上方題款為“中華民國十九年三月立”,左側下方題款則為“故宮博物院敬立”。大家注意,“眀思宗殉國處”中的“眀”并不是錯別字,而是有意為之。這塊石碑樹立時,正值日軍將大范圍入侵東北前夕,沈尹默以此表達對日本的強烈不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碑文作者簡介】除了“眀思宗殉國處”石碑外,崇禎自縊處還有一塊石碑,“明思宗殉國三百年紀念碑”。1944年,是崇禎自縊300周年,人們樹立了一塊紀念碑。該紀念碑高3米,寬80厘米,厚30厘米,石料為老坑漢白玉,碑文由曾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的著名藏書家傅增湘撰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縊處側面照】由于紀念碑碑文文字太多,這里截取開頭部分碑文,“余嘗綜觀史籍,三代以下得天下之正者,莫過于有明。及其亡也,義烈之聲震鑠天地,亦為歷朝所未有。蓋太祖以布衣起兵,驅蒙兀、掃群雄、光復神州,創業同乎漢高;迄于思宗,運丁陽九,毅然舍身殉國,且遺書為萬民請命,其悲壯之懷,淪浹于人人心腑者,歷千齡萬祀而未沫。故明社久墟,而意慨英風,未嘗隨破碎山河以俱逝。此人心天理之公,固后世所宜崇敬者也。</span></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的刺槐】晚清時期,時局動蕩,煤山也受到了大肆破壞,刺槐樹也被砍掉。民國建立后,人們重新栽種了一棵刺槐,并在此樹立了一塊“崇禎自縊處”木板。當煤山向公眾開放后,前來參觀崇禎自縊處的游客絡繹不絕。</p><p class="ql-block">【老歪脖子刺槐樹】上世紀60年代,大量游客將刺槐樹枝折斷帶了回去,結果致使刺槐樹基本上處于枯死狀態。到了70年代,刺槐樹被連根拔起。再后來,為了方便游客參觀,景山公園管理部門在原來的位置上重新栽了一棵刺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煤山上遠眺北京故宮】300多年前,崇禎皇帝在最后時刻,也是這樣遠眺皇宮的。崇禎皇帝以自縊方式結束生命,確實令人同情。然而,崇禎皇帝至死也不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還在斥責群臣耽誤他,“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綺望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綺望樓距今約為265年,位于景山公園南門內,原址明代時稱“山前殿”。中文名綺望樓地理位置景山公園南門內清康熙年間,皇帝經常在山前殿宴請各地來京朝賀的文武官員、各部落首領、公使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帝命人拆除明代的大殿,在原址基礎上興建了綺望樓。綺望樓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分為上下兩層,樓內曾供奉孔子牌位,為清代官學堂學生祭拜先師孔子之處。[1]1950年、1966年、1973年和1998年,綺望樓曾經歷過四次較大規模的修繕,但大修后均只作為短期臨時展覽用房,從未對外長期開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要建筑綺望樓,位于景山前山腳下,正對景山南門,明代這里曾建有一座五開間的大殿,稱為山前殿。皇帝經常在山前殿宴請各地來京朝賀的文武官員、各部落首領及公使等,這里成為皇帝宴請賓客的宴會廳。景山 綺望樓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原建筑的基礎上興建了綺望樓。樓坐北朝南,背負高山,三楹五間,分為上下兩層,歇山重檐,黃琉璃瓦頂,箍頭脊,梁、架均飾有彩畫。樓前建有三出陛月臺,四周有漢白玉石欄桿。總建筑面積201.92平方米。取名“綺望樓”,意思是這里是登高遠望、觀賞美麗景致的地方。[4]五方亭周賞亭周賞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與西側的富覽亭相對而建,兩座亭子的建筑形式和彩繪完全相同,為重檐圓攢尖頂,孔雀藍琉璃瓦覆頂,紫晶色琉璃瓦剪邊,亭高11.75米,建筑面積76.36平方米。周賞亭周賞亭內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寶生佛,為鑄銅鎦金佛像。佛像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國聯軍劫去。寶生佛,是佛教五方佛中的南方如來,象征大日如來一切智中的“平等性智”,也代表佛法微妙之德,能出生無量福德、珍寶,以濟眾生,因而得名。寶生佛平等施福,慈憫拔苦,滿足眾生所有愿求,都修福慧至功德圓滿。[4]觀妙亭觀妙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與西側的緝芳亭相對而建,兩座亭子建筑形式和彩繪完全相同,為重檐八角攢尖頂,翡翠綠琉璃瓦覆頂,黃琉璃瓦剪邊,亭高12.05米,建筑面積90.30平方米。觀妙亭觀妙亭內原供奉五方佛之一的阿閦佛,為鑄銅鎦金佛像。佛像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平市| 象山县| 磐石市| 淮阳县| 丹江口市| 铜川市| 天等县| 毕节市| 莲花县| 竹溪县| 吴旗县| 安图县| 桑植县| 乐昌市| 贺州市| 西畴县| 林周县| 沐川县| 金沙县| 曲松县| 蒙自县| 上犹县| 缙云县| 长宁县| 苏州市| 泽州县| 镇原县| 柳林县| 西华县| 丹东市| 科尔| 巴塘县| 河源市| 南安市| 绥化市| 柏乡县| 黄龙县| 徐州市| 广南县| 涟水县| 盐源县|